第396章 敲詐西夏(第一更)
迴到宋朝當暴君趙寧嶽飛 作者:畫淩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鼎那話倒是不假,會州互市,是大宋當時麵臨金國壓力的權益之策,除了能緩解軍事衝突,對大宋沒有其他的好處。
這也是李察哥的發家致富之道。
在如今的國際形勢下,三國勢力誰都不可能一口氣梭哈把其中一方幹掉,那必然是局部地域摩擦後,坐下來談判。
不過李察哥之所以敢坐在這裏跟大宋談判,是因為他知道以目前的形勢,作為戰勝國的大宋未必擁有任意妄為的實力。
例如大宋就不敢真的將會州榷場全部關了。
他斷定趙鼎是在給他下馬威。
李察哥說道:“趙相公,話不能說太滿。”
“我何曾將話說滿了?”
“會州互市,宋朝大量絲綢、茶葉進入我國,甚至通過我國遠銷迴鶻,這些對大宋也是有好處的。”
趙鼎笑道:“我朝並不缺這麽一點點收入。”
你西夏才三百萬人不到,能買得起茶葉、絲綢和陶瓷的有多少呢,有一萬人嗎?
恐怕沒有吧!
你西夏國內許多人家裏恐怕連貨幣都沒有,許多地方是以物易物。
真正有需求的也就是部分大商人和少數權貴階層。
這些人就算把家裏堆滿絲綢,總量加起來能有多少呢?
還有迴鶻,總需求一核算下來,對於大宋來說,簡直少得可憐。
所以提到古代王朝為什麽不願意跟周邊頻繁貿易,是封閉嗎?
封閉個錘子!
你要是坐在宰相那個位置,你一翻看中原王朝,好家夥五六千萬人,上億人。
你再一翻看周邊小國,一百萬人?
可能中原王朝隨便一個省級行政區的人口拿出來,都能吊打周邊一個國的人口。
再一核算周邊小國的購買力,好家夥,就那麽一小戳人能買得起。
你難道要跟宰執衙門的人說:嘿,夥計們,看在玉皇大帝的份上,我們去跟他們貿易吧?
人類擴張的一切原動力,都離不開利益。
中原王朝為什麽擴張到陰山一帶就不往北了?
因為陰山那一帶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臨界點,雖然這個臨界點比較模糊,但大致如此。
一旦再往北,就種不了莊稼了。
那樣遷移人口過去,放羊嗎?
遊牧的人口是移動的,這不利於中原王朝統計稅收,也就是無法征稅。
朝廷花費無數人力物力去把一塊無法征稅的地方拿下來,害得無數人家破人亡,使國家財政入不敷出,這種事隻有劉徹這位爺能幹出來。
並且還要有超級擼羊毛大師桑弘羊做輔助,要不然稍微不注意就會亡國。
當然,劉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邊患,但打著打著,劉徹覺得自己應該建立千古第一功勳,徹底滅掉天下最強大的外敵,不然太對不起自己那顆魔鬼一樣的腦袋了。
迴到跟西夏的貿易問題上來,其實是一個道理。
我大宋跟你西夏做貿易,我大宋可一點都沒賺。
要知道,周邊許多國家,都盯著我大宋這塊市場,求著要跟我們貿易。
你西夏?
一群披著獸皮的土包子,也有底氣談國際大買賣?
麵對趙鼎犀利的問題,李察哥展開了他驚人的計算能力,先後從各方麵為大宋算了一筆賬。
最後趙鼎起身告辭。
雙方的第一次談判在一種不太愉快的氛圍下結束。
迴去後,李察哥如實稟報了談判的情況。
“朕已知曉,晉王不必擔心,慢慢談。”李乾順表麵一副淡定從容的樣子,但其實內心已經慌得一比。
和大宋互市的前兩年,西夏賺了近百萬貫。
西夏國一年的稅收核算下來有五萬貫就不錯了,兩年內賺了近二十年的稅收,這得多大的誘惑。
而且這百萬貫裏還不算李察哥的個人收入。
現在若是大宋強行關閉互市,簡直是西夏君臣的噩夢。
所以啊,人總是那麽貪心。
人在沒有錢的時候,覺得一個月隻需要一萬塊錢就謝天謝地了,當一個月到一萬的時候,希望一個月三萬。
當一個月三萬的時候,希望年薪百萬。
西夏人在過去,絕不會想到兩年能賺到百萬貫。
等賺到這麽多後,又不滿足了,兵強馬壯了,自己又行了,打起出兵直接搶奪的注意了。
最後為此付出了代價。
第二次談判是六月初八。
趙鼎還是一口咬定會州互市沒有必要了,要求關停互市,至於銀州,絕不會還的。
至於第二次談判中,西夏人加的使王子入東京為人質的條件,在趙鼎看來,可有可無。
至少他表現得可有可無。
當然,第二次談判的條件還加了大宋賣到西夏的絲綢漲價的條件。
在過去,絲綢賣到西夏是低價賣的。
這一次西夏主動要求大宋漲價,也是給足了大宋條件。
不過說來說去還是沒有說到青白鹽上,這才是雙方真正關注的。
眼看宋使的態度非常堅定,李乾順和李察哥都坐不住了。
這倆給自己算了一筆賬。
從靖康五年年初宋夏開始打仗,到現在六月,會州榷場已經停了半年。
西夏原本計劃是攻下陝西後,大發一筆戰爭橫財。
可現在的局麵是,李良輔賠了幾萬人,費聽容居賠了幾萬人,會州交易停了半個月,銀州還丟了。
怎麽算怎麽虧本。
按照過去兩年百萬貫,一個月就是四萬貫的收入。
也就是說,多在這裏跟宋人耗一個月,李乾順就多虧四萬貫,相當於過於西夏一年的稅收。
李察哥也同樣如此。
顯然,這賬算得他倆都蛋疼無比。
而且大量的征兵,已經影響了後套和橫山局部的農業,時間繼續拖下去,西夏人拖不起了。
這就是戰場上為什麽大家拚死拚活的原因。
西夏打贏了,就該他們提條件,大宋忍痛割肉了,就不存在現在這種蛋疼的談判了。
李乾順惱怒道:“宋國到底想要什麽!關閉會州榷場,就是直接封鎖了青白鹽,這絕對不行!”
我他媽好不容易年入五十萬貫,你想一句話把我打迴年入五萬貫?
與其如此,還不如再拚一把,將所有精銳壓上去,跟你宋朝耗著,把大家都耗幹,一起便宜了金國!
舒王李仁禮說道:“陛下,宋朝可能是認為這兩年我們賺了不少錢,將這些錢用在軍備上,造成了對宋朝的威脅,所以想要關閉會州榷場。”
“那就去跟他們說,我們可以限製軍備。”
“宋朝君臣可能不會相信。”
李察哥也很惱怒,他說道:“皇兄,我再去跟宋使談一談。”
第三次談判是在六月初十。
趙鼎的這個時間安排明顯是很講究的,給了西夏君臣幾天時間消化。
第三次談判中,宋朝的態度依然非常強硬。
甚至在談判場所,孫傅公然提出了關閉會州榷場,讓西夏賠款的要求。
李察哥說道:“宋使,我們可以限製本國軍備發展,以後不會再跟天朝起兵事。”
“你們以前三番五次保證過。”孫傅毫不客氣說道。
“宋使,路不能走絕,我大夏現在尚有可戰精銳十萬,難道非要魚死網破不成?”
雙方又開始爭吵。
直到趙鼎開口說道:“不如這樣,既然你們保證限製軍備,那我們再相信你們一次,賠款我們可以不要,會州榷場也可以重開,但我也有個條件。”
這也是李察哥的發家致富之道。
在如今的國際形勢下,三國勢力誰都不可能一口氣梭哈把其中一方幹掉,那必然是局部地域摩擦後,坐下來談判。
不過李察哥之所以敢坐在這裏跟大宋談判,是因為他知道以目前的形勢,作為戰勝國的大宋未必擁有任意妄為的實力。
例如大宋就不敢真的將會州榷場全部關了。
他斷定趙鼎是在給他下馬威。
李察哥說道:“趙相公,話不能說太滿。”
“我何曾將話說滿了?”
“會州互市,宋朝大量絲綢、茶葉進入我國,甚至通過我國遠銷迴鶻,這些對大宋也是有好處的。”
趙鼎笑道:“我朝並不缺這麽一點點收入。”
你西夏才三百萬人不到,能買得起茶葉、絲綢和陶瓷的有多少呢,有一萬人嗎?
恐怕沒有吧!
你西夏國內許多人家裏恐怕連貨幣都沒有,許多地方是以物易物。
真正有需求的也就是部分大商人和少數權貴階層。
這些人就算把家裏堆滿絲綢,總量加起來能有多少呢?
還有迴鶻,總需求一核算下來,對於大宋來說,簡直少得可憐。
所以提到古代王朝為什麽不願意跟周邊頻繁貿易,是封閉嗎?
封閉個錘子!
你要是坐在宰相那個位置,你一翻看中原王朝,好家夥五六千萬人,上億人。
你再一翻看周邊小國,一百萬人?
可能中原王朝隨便一個省級行政區的人口拿出來,都能吊打周邊一個國的人口。
再一核算周邊小國的購買力,好家夥,就那麽一小戳人能買得起。
你難道要跟宰執衙門的人說:嘿,夥計們,看在玉皇大帝的份上,我們去跟他們貿易吧?
人類擴張的一切原動力,都離不開利益。
中原王朝為什麽擴張到陰山一帶就不往北了?
因為陰山那一帶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臨界點,雖然這個臨界點比較模糊,但大致如此。
一旦再往北,就種不了莊稼了。
那樣遷移人口過去,放羊嗎?
遊牧的人口是移動的,這不利於中原王朝統計稅收,也就是無法征稅。
朝廷花費無數人力物力去把一塊無法征稅的地方拿下來,害得無數人家破人亡,使國家財政入不敷出,這種事隻有劉徹這位爺能幹出來。
並且還要有超級擼羊毛大師桑弘羊做輔助,要不然稍微不注意就會亡國。
當然,劉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邊患,但打著打著,劉徹覺得自己應該建立千古第一功勳,徹底滅掉天下最強大的外敵,不然太對不起自己那顆魔鬼一樣的腦袋了。
迴到跟西夏的貿易問題上來,其實是一個道理。
我大宋跟你西夏做貿易,我大宋可一點都沒賺。
要知道,周邊許多國家,都盯著我大宋這塊市場,求著要跟我們貿易。
你西夏?
一群披著獸皮的土包子,也有底氣談國際大買賣?
麵對趙鼎犀利的問題,李察哥展開了他驚人的計算能力,先後從各方麵為大宋算了一筆賬。
最後趙鼎起身告辭。
雙方的第一次談判在一種不太愉快的氛圍下結束。
迴去後,李察哥如實稟報了談判的情況。
“朕已知曉,晉王不必擔心,慢慢談。”李乾順表麵一副淡定從容的樣子,但其實內心已經慌得一比。
和大宋互市的前兩年,西夏賺了近百萬貫。
西夏國一年的稅收核算下來有五萬貫就不錯了,兩年內賺了近二十年的稅收,這得多大的誘惑。
而且這百萬貫裏還不算李察哥的個人收入。
現在若是大宋強行關閉互市,簡直是西夏君臣的噩夢。
所以啊,人總是那麽貪心。
人在沒有錢的時候,覺得一個月隻需要一萬塊錢就謝天謝地了,當一個月到一萬的時候,希望一個月三萬。
當一個月三萬的時候,希望年薪百萬。
西夏人在過去,絕不會想到兩年能賺到百萬貫。
等賺到這麽多後,又不滿足了,兵強馬壯了,自己又行了,打起出兵直接搶奪的注意了。
最後為此付出了代價。
第二次談判是六月初八。
趙鼎還是一口咬定會州互市沒有必要了,要求關停互市,至於銀州,絕不會還的。
至於第二次談判中,西夏人加的使王子入東京為人質的條件,在趙鼎看來,可有可無。
至少他表現得可有可無。
當然,第二次談判的條件還加了大宋賣到西夏的絲綢漲價的條件。
在過去,絲綢賣到西夏是低價賣的。
這一次西夏主動要求大宋漲價,也是給足了大宋條件。
不過說來說去還是沒有說到青白鹽上,這才是雙方真正關注的。
眼看宋使的態度非常堅定,李乾順和李察哥都坐不住了。
這倆給自己算了一筆賬。
從靖康五年年初宋夏開始打仗,到現在六月,會州榷場已經停了半年。
西夏原本計劃是攻下陝西後,大發一筆戰爭橫財。
可現在的局麵是,李良輔賠了幾萬人,費聽容居賠了幾萬人,會州交易停了半個月,銀州還丟了。
怎麽算怎麽虧本。
按照過去兩年百萬貫,一個月就是四萬貫的收入。
也就是說,多在這裏跟宋人耗一個月,李乾順就多虧四萬貫,相當於過於西夏一年的稅收。
李察哥也同樣如此。
顯然,這賬算得他倆都蛋疼無比。
而且大量的征兵,已經影響了後套和橫山局部的農業,時間繼續拖下去,西夏人拖不起了。
這就是戰場上為什麽大家拚死拚活的原因。
西夏打贏了,就該他們提條件,大宋忍痛割肉了,就不存在現在這種蛋疼的談判了。
李乾順惱怒道:“宋國到底想要什麽!關閉會州榷場,就是直接封鎖了青白鹽,這絕對不行!”
我他媽好不容易年入五十萬貫,你想一句話把我打迴年入五萬貫?
與其如此,還不如再拚一把,將所有精銳壓上去,跟你宋朝耗著,把大家都耗幹,一起便宜了金國!
舒王李仁禮說道:“陛下,宋朝可能是認為這兩年我們賺了不少錢,將這些錢用在軍備上,造成了對宋朝的威脅,所以想要關閉會州榷場。”
“那就去跟他們說,我們可以限製軍備。”
“宋朝君臣可能不會相信。”
李察哥也很惱怒,他說道:“皇兄,我再去跟宋使談一談。”
第三次談判是在六月初十。
趙鼎的這個時間安排明顯是很講究的,給了西夏君臣幾天時間消化。
第三次談判中,宋朝的態度依然非常強硬。
甚至在談判場所,孫傅公然提出了關閉會州榷場,讓西夏賠款的要求。
李察哥說道:“宋使,我們可以限製本國軍備發展,以後不會再跟天朝起兵事。”
“你們以前三番五次保證過。”孫傅毫不客氣說道。
“宋使,路不能走絕,我大夏現在尚有可戰精銳十萬,難道非要魚死網破不成?”
雙方又開始爭吵。
直到趙鼎開口說道:“不如這樣,既然你們保證限製軍備,那我們再相信你們一次,賠款我們可以不要,會州榷場也可以重開,但我也有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