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原上要處理的東西很多,不但要安排駐軍巡視,還要想辦法找出也先的下落,這一耽誤,就到了永樂二十三年,戰爭的日子過得很快,不過還好,終歸還是迴朝了。
凱旋的隊伍中,李星寒不由得發問:“老四,從元朝的徹底覆滅,你看出來什麽?”
“要說看出來什麽,我覺得應當是宿命吧,我天生就是瓦剌的克星。他們也應當覆滅,當初在中原欠下的債,總是要還的。”
李星寒點點頭:“你說的有些道理,可是不盡然。”
“我們總是用宿命來當做借口,當做那巨廈崩塌的原因,卻經常忽略了曆史的進展其實是個車輪。”
“車輪終歸是圓的,咱們的大明,也逃不過這個宿命。”
“所以老四你要做的,就是用你的雙手,子孫後代的雙手去阻止這個車輪的行進,或者說,晚一些。”
朱棣看著自己粗糙的手掌:“叔父,我真的可以嗎.....我也知道千秋萬代隻是個空話,但是我真的能做到嗎?”
李星寒伸出手拍了拍朱棣的胳膊:“記住,人定勝天,以你爹的想法,他也不會猜到你把大明治理成了現在的這個龐大帝國,舉世無雙的王朝。”
前麵就是大同的關口,李星寒開始加快馬速,朝著大同飛馳。
“人定勝天,對,人定勝天。”
朱棣的眼神中光芒大作,打馬跟了上去。
後麵的皇子皇孫有些理解不了,這兩人為何說著說著就開始策馬奔騰。
天子的心思太難揣測,兒子也不能例外。
朱高煦兄弟倆互相看了看對方,打馬跟了上去。
朱瞻基看著遠去的幾人,還沉浸在當初挑著脫歡出來的喜悅當中,嘴裏不由得嘀咕道:“這個叔祖父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啊,我自詡對他有些了解,現在卻越來越看不透了。”
樊忠是朱瞻基的心腹,也見證了當初的那一幕:“誰說不是呢,殿下,你就盼著他長命百歲吧,他比陛下小上十幾歲,沒準真能當你的柱石。”
“恕末將直言,這功勞要是握在手裏,怕是李家一脈又要出王了,哪怕隻是個郡王。”
朱瞻基抬起手臂:“樊忠,這話不該說。”
“是,末將知錯了。”
朱瞻基眯著眼睛:“若是真連這個榮耀都不屑一顧的話,那證明了他心中定然有著更大的榮耀,這又該是什麽呢,迴去問問老爹吧。”
隊伍一路走走停停到了宣府,朱棣讓李星寒先派遣錦衣衛迴去報信,讓太子組織迎駕的儀式,之後在武英殿設宴,這次出征所有的將軍一同赴宴。
途經土木堡的時候,李星寒讓朱棣下令停駐軍隊,他看這個地方有些不對勁,風水不好。
“以我的了解,叔父對風水一道不甚精通,可如今這麽說,這地方看來真的有大不祥啊,來人啊,傳旨,將土木堡撤銷,夷為平地,東遷五十裏重新設置。”
“遵命。”
下麵將軍領命開始安排,大部隊繼續前進,李星寒一步三迴頭,這地方讓人心裏太過於不舒服了。
京城之外,全城的百姓和文武官員將官道圍了個水泄不通,他們知道,他們的皇帝陛下立了不世之功,他們也跟著長精神。
“兒臣恭迎父皇凱旋,父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臣恭迎陛下凱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百姓們的歡唿如同潮水,一浪接著一浪。
馬隊艱難的前行,朱棣幹脆下了馬,和圍觀祝賀的百姓同樂。
一雙雙手握上了朱棣的手,這些手有些細膩,有些粗糙,可傳達的唯一不變的,就是那緊握一瞬的信念與激動。
“陛下,陛下。”
“陛下!!”
朱棣的眼眶有些濕潤,他也沒想到自己會得到百姓如此發自肺腑的愛戴。
到了城門前,朱棣雙手張開阻止了百姓的呐喊。
“諸位,你們都是大明的子民,可朕對不起你們,這一仗,死了很多人,花了很多錢......”
朱棣話沒說完,底下就有人喊了起來:“陛下不要自責,他們是大明的子民,為大明開疆擴土是他們的榮耀,我的兒子也在軍中,也陣亡了,可我能接受,雖然傷心欲絕,可這是國之大計,豈能因小家舍大家!”
“對!我們可以苦一些,但是希望陛下能打下更大的疆土,疆土越大,百姓就越富裕,隻有國家興,百姓才能興!”
朱棣有些動容,翻身上馬,好讓更多人能看到自己。
“既然諸位臣民如此支持,那朕就在此下一道聖旨,從即日起,明土之上的百姓,免稅一年,減稅三年,與民休息!”
“另外,朕會在北京城之外,為所有陣亡的英烈立碑紀念,紀念那些為了大明拋灑熱血的漢子!”
“陛下聖明!”
朱棣在人群的簇擁下迴到了皇宮,入宮第一句話便是讓夏原吉明天就開始著手陣亡將士的撫恤。
夏原吉乖乖領命,就算朱棣不說,自己明天也會投入到工作當中。
夜漸漸深了,可李府當中卻是有些憂愁,今夜孔三兒注定會迴來,這兩人見麵是個什麽樣子,誰又能知道呢。
“玄竹.....你說他迴來趕我出門該如何是好啊......”
汪氏眉宇間有些愁雲,雖然在學院幫了兩年,也學了很多的道理經典,可在家事之上,還是難說。
“嶽母急什麽,就算是嶽丈不接受你,那你也是元瑤的外婆,我們會管你的。”
賀濯蓮沒有參與兩人的談話,而是想著等等該如何去勸。
“外公迴來了!”
李元瑤聽到了敲門的聲音,跌跌撞撞的朝著大門跑去。
“老太爺迴來了。”
管家打開門將人迎了進來。
孔三兒臉上有些疲憊,可這些疲憊在看到李元瑤之後一掃而空:“哎呦,我的寶貝長這麽大了啊,過來外公抱抱。”
抱著孩子起身孔三兒用大胡子在孩子臉上蹭了蹭。
“外公討厭,迴來就欺負我。”
孔三兒笑的燦爛,無意中看到了最後麵的汪氏。
沒有多說,他知道,該說什麽女兒會說。
凱旋的隊伍中,李星寒不由得發問:“老四,從元朝的徹底覆滅,你看出來什麽?”
“要說看出來什麽,我覺得應當是宿命吧,我天生就是瓦剌的克星。他們也應當覆滅,當初在中原欠下的債,總是要還的。”
李星寒點點頭:“你說的有些道理,可是不盡然。”
“我們總是用宿命來當做借口,當做那巨廈崩塌的原因,卻經常忽略了曆史的進展其實是個車輪。”
“車輪終歸是圓的,咱們的大明,也逃不過這個宿命。”
“所以老四你要做的,就是用你的雙手,子孫後代的雙手去阻止這個車輪的行進,或者說,晚一些。”
朱棣看著自己粗糙的手掌:“叔父,我真的可以嗎.....我也知道千秋萬代隻是個空話,但是我真的能做到嗎?”
李星寒伸出手拍了拍朱棣的胳膊:“記住,人定勝天,以你爹的想法,他也不會猜到你把大明治理成了現在的這個龐大帝國,舉世無雙的王朝。”
前麵就是大同的關口,李星寒開始加快馬速,朝著大同飛馳。
“人定勝天,對,人定勝天。”
朱棣的眼神中光芒大作,打馬跟了上去。
後麵的皇子皇孫有些理解不了,這兩人為何說著說著就開始策馬奔騰。
天子的心思太難揣測,兒子也不能例外。
朱高煦兄弟倆互相看了看對方,打馬跟了上去。
朱瞻基看著遠去的幾人,還沉浸在當初挑著脫歡出來的喜悅當中,嘴裏不由得嘀咕道:“這個叔祖父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啊,我自詡對他有些了解,現在卻越來越看不透了。”
樊忠是朱瞻基的心腹,也見證了當初的那一幕:“誰說不是呢,殿下,你就盼著他長命百歲吧,他比陛下小上十幾歲,沒準真能當你的柱石。”
“恕末將直言,這功勞要是握在手裏,怕是李家一脈又要出王了,哪怕隻是個郡王。”
朱瞻基抬起手臂:“樊忠,這話不該說。”
“是,末將知錯了。”
朱瞻基眯著眼睛:“若是真連這個榮耀都不屑一顧的話,那證明了他心中定然有著更大的榮耀,這又該是什麽呢,迴去問問老爹吧。”
隊伍一路走走停停到了宣府,朱棣讓李星寒先派遣錦衣衛迴去報信,讓太子組織迎駕的儀式,之後在武英殿設宴,這次出征所有的將軍一同赴宴。
途經土木堡的時候,李星寒讓朱棣下令停駐軍隊,他看這個地方有些不對勁,風水不好。
“以我的了解,叔父對風水一道不甚精通,可如今這麽說,這地方看來真的有大不祥啊,來人啊,傳旨,將土木堡撤銷,夷為平地,東遷五十裏重新設置。”
“遵命。”
下麵將軍領命開始安排,大部隊繼續前進,李星寒一步三迴頭,這地方讓人心裏太過於不舒服了。
京城之外,全城的百姓和文武官員將官道圍了個水泄不通,他們知道,他們的皇帝陛下立了不世之功,他們也跟著長精神。
“兒臣恭迎父皇凱旋,父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臣恭迎陛下凱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百姓們的歡唿如同潮水,一浪接著一浪。
馬隊艱難的前行,朱棣幹脆下了馬,和圍觀祝賀的百姓同樂。
一雙雙手握上了朱棣的手,這些手有些細膩,有些粗糙,可傳達的唯一不變的,就是那緊握一瞬的信念與激動。
“陛下,陛下。”
“陛下!!”
朱棣的眼眶有些濕潤,他也沒想到自己會得到百姓如此發自肺腑的愛戴。
到了城門前,朱棣雙手張開阻止了百姓的呐喊。
“諸位,你們都是大明的子民,可朕對不起你們,這一仗,死了很多人,花了很多錢......”
朱棣話沒說完,底下就有人喊了起來:“陛下不要自責,他們是大明的子民,為大明開疆擴土是他們的榮耀,我的兒子也在軍中,也陣亡了,可我能接受,雖然傷心欲絕,可這是國之大計,豈能因小家舍大家!”
“對!我們可以苦一些,但是希望陛下能打下更大的疆土,疆土越大,百姓就越富裕,隻有國家興,百姓才能興!”
朱棣有些動容,翻身上馬,好讓更多人能看到自己。
“既然諸位臣民如此支持,那朕就在此下一道聖旨,從即日起,明土之上的百姓,免稅一年,減稅三年,與民休息!”
“另外,朕會在北京城之外,為所有陣亡的英烈立碑紀念,紀念那些為了大明拋灑熱血的漢子!”
“陛下聖明!”
朱棣在人群的簇擁下迴到了皇宮,入宮第一句話便是讓夏原吉明天就開始著手陣亡將士的撫恤。
夏原吉乖乖領命,就算朱棣不說,自己明天也會投入到工作當中。
夜漸漸深了,可李府當中卻是有些憂愁,今夜孔三兒注定會迴來,這兩人見麵是個什麽樣子,誰又能知道呢。
“玄竹.....你說他迴來趕我出門該如何是好啊......”
汪氏眉宇間有些愁雲,雖然在學院幫了兩年,也學了很多的道理經典,可在家事之上,還是難說。
“嶽母急什麽,就算是嶽丈不接受你,那你也是元瑤的外婆,我們會管你的。”
賀濯蓮沒有參與兩人的談話,而是想著等等該如何去勸。
“外公迴來了!”
李元瑤聽到了敲門的聲音,跌跌撞撞的朝著大門跑去。
“老太爺迴來了。”
管家打開門將人迎了進來。
孔三兒臉上有些疲憊,可這些疲憊在看到李元瑤之後一掃而空:“哎呦,我的寶貝長這麽大了啊,過來外公抱抱。”
抱著孩子起身孔三兒用大胡子在孩子臉上蹭了蹭。
“外公討厭,迴來就欺負我。”
孔三兒笑的燦爛,無意中看到了最後麵的汪氏。
沒有多說,他知道,該說什麽女兒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