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決定怎麽辦?”朱元璋問道。
朱標拉了拉朱元璋的手,剛剛的話是如此說,但是朝堂之上的那些人,也該整頓一下了,不然真不知道他們要鬧到個什麽時候,丟人現眼。
“爹,請原諒孩兒的這一次不孝吧。”
朱標的話出口,朱元璋沒有生氣,反而笑了起來,他知道,朱標心裏已經有了結果,太子之位,就要定下了。
笑了半天,朱元璋這才停下:“標兒,這不算不孝,這是對爹來說最大的好事情了,你立了太子,朝堂之上要安穩了,這也是你這個皇帝強硬態度的開始,沒必要什麽都聽他們的,雖然治國需要他們的腦子和學識,可是立太子那是咱們朱家的事情,跟他們沒關係。”
“立雄英?”
朱標扶著朱元璋起身:“自然是雄英的,雄英就是一個小號的我,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好皇帝,允炆差一些,心有些重,城府有些深,若是放在百年後,當皇帝倒是沒什麽問題,可放到如今,還不合適,畢竟現在有這麽多的肱股之臣輔佐,心機遠不如寬厚賢良重要。”
“我就希望,窮我一生,加上雄英的一生,讓我們大明的國力達到巔峰,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治理出一個真正的太平盛世。”
朱元璋感覺到無比的欣慰,從褥子下掏出一封密信交給汪洪:“拿著這個信,送到郡主府交給岐王,明天的話題,就由岐王提出來。”
汪洪走後,朱標笑道:“爹,原來你都計劃好了,不過這個辦法確實很妙,讓叔父主動提出來,分量足夠。”
次日朝堂之上,李星寒早已經將朱元璋的密信爛熟於胸,等政務處理完畢,汪洪唱出有事起奏無事退朝的時候,李星寒剛要踏前一步,發現同時呂本也動了。
呂本還未出聲,就感覺一道勁氣擊中了自己的膝蓋,身子一軟倒在了地上,在眾臣驚唿攙扶的時候,李星寒踏前一步:“陛下,臣有事啟奏。”
“哦?難得看岐王主動奏事,速速說來。”
李星寒雙手托著奏折,汪洪接過遞到了朱標手中。
輕輕翻閱後,朱標笑道:“岐王的意思,是朕該立太子了?不如岐王說說理由,朕再決定立與不立。”
“陛下與皇後之嫡長子朱雄英,雖然年僅十歲,可性格溫良忠厚,有陛下少年風姿,勇武之風又和太上皇如出一轍,臣以為,不如趁著永清元年之大喜確立太子之位,之後給太子尋定三公三孤,輔佐太子身旁,早日成為陛下的助力,與陛下一同對天下施以仁政,讓百姓休養生息,共同開創永清盛世,也不失為一段佳話。”
“好!”朱標合上手中的折子站起身:“岐王說的有理,想當初朕年少的時候,就幫著太上皇參與政務,二十歲便已監國。如今朕的子嗣,也當幫著朕治理天下,諸位卿家,還有什麽不同的意見?”
呂本剛要走上前,李星寒手腕一翻,又是一道勁氣打出,呂本腿一軟又摔倒在地。
朱標自然看的出這是李星寒做到手腳,想笑又不能笑,隻能咬著牙吩咐侍衛:“來人啊,呂尚書可能是身體不適,先將人送迴府,等明日身體好些再來上朝。”
呂本被侍衛和太監們簇擁著離開大殿,剛要出聲說李星寒對自己動了手腳,後背又被擊中一次,一陣猛烈的咳嗽,人也徹底被帶了出去。
看呂本走了,宋文遠也踏前一步:“陛下,大皇子殿下時常去兵部學習,雖然身份高貴,卻也對每個官員都禮賢下士,從未有過半點輕視之心,是大才。”
徐達上前:“大皇子殿下多次在大本堂學完功課,還去我府上向我討教兵法,成績極好,兵法熟練,大將之材。”
“陛下....”
“陛下.....”
“陛下,大皇子忠厚賢良是一方麵,且是嫡長子,立長立嫡自古有之,朝中並無異議。”吳群的話給這些人畫上了句號。
“說起禮法,吳大人怕是沒那麽權威吧。”禮部侍郎白石洲站了出來:“若是說起我們大明朝,顛覆曆朝曆代的東西可就太多了,比如女子的正三品,異姓的親王,三十多歲的尚書,當然,並非是說此事不可,臣也看到了,不管是朝堂之上還是民間那些不合之前舊製的事情,都讓我們大明更加的強盛富饒。”
“那就從側麵來說,有些顛覆的事情,未必是壞事。”
“所以臣以為,立二皇子允炆為太子,也不失是一個良策,陛下您開明聖賢,已經完全能夠開創一個盛世了,您需要的不是一個和您一樣的太子,而是需要一個能幫您處理好所有的事情,包括民間,朝堂,乃至所有親王貴胄之間的關係的太子。”
“二皇子品行端正,心思細膩,在治理朝堂上,肯定比大皇子要更適合,而且根據臣的觀察,二皇子也經常出入六部學習,對六部的運轉以及軍中的安排都了然於胸,也適合這個太子之位。”
白石洲就是把槍,這話都是王庭教他的,可是以他的才能,沒將王庭的意思全部說出來,隻說出一小部分。
王庭在旁邊看的著急,也跟著走了出來:“陛下,恕臣直言,與其說將朝堂之上的時間留給諸位大人爭論太子的位置,還不如先給幾位皇子封王,等皇子們都長大一些,定了心性,陛下再做出決斷便可,而且陛下現在風華正茂,此事卻有些著急了。”
“你們聽聽,聽聽朕的首輔大學士說出來的話,多中肯,確實,孩子還小,不宜立儲君。”
王庭剛慶幸鬧劇落下帷幕,朱標的話就像兜頭而下的冷水,讓王庭從頭涼到了腳後跟。
“但是立太子一事,非朕自己能決定的,要看皇子的品性,看眾位卿家的想法,最重要的,還是要看看太上皇的意思,朕以孝立身自勉,如今眾卿都提出了意見,加上太上皇的督促,朕覺得就不等了吧。”
“汪洪。”
“奴才在。”
“請傳國玉璽,頒詔,立嫡長子朱雄英為太子,即日遷居東宮。”
朝堂之上一片嘩然,有人歡喜有人愁,短暫的安靜後,所有支持立長立嫡的大臣紛紛跪地高唿陛下聖明,陛下萬歲。
那些心中不願的人,也不好表露出來,跟著跪在地上高唿,可就那麽短暫的一遲疑,就被朱標記住了他們的臉。
朱標心想,臉是記住了,若是將來安心為官,那此事就到頭了,若是還有結黨作亂的心,就別怪自己心狠手辣了。
朱標拉了拉朱元璋的手,剛剛的話是如此說,但是朝堂之上的那些人,也該整頓一下了,不然真不知道他們要鬧到個什麽時候,丟人現眼。
“爹,請原諒孩兒的這一次不孝吧。”
朱標的話出口,朱元璋沒有生氣,反而笑了起來,他知道,朱標心裏已經有了結果,太子之位,就要定下了。
笑了半天,朱元璋這才停下:“標兒,這不算不孝,這是對爹來說最大的好事情了,你立了太子,朝堂之上要安穩了,這也是你這個皇帝強硬態度的開始,沒必要什麽都聽他們的,雖然治國需要他們的腦子和學識,可是立太子那是咱們朱家的事情,跟他們沒關係。”
“立雄英?”
朱標扶著朱元璋起身:“自然是雄英的,雄英就是一個小號的我,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好皇帝,允炆差一些,心有些重,城府有些深,若是放在百年後,當皇帝倒是沒什麽問題,可放到如今,還不合適,畢竟現在有這麽多的肱股之臣輔佐,心機遠不如寬厚賢良重要。”
“我就希望,窮我一生,加上雄英的一生,讓我們大明的國力達到巔峰,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治理出一個真正的太平盛世。”
朱元璋感覺到無比的欣慰,從褥子下掏出一封密信交給汪洪:“拿著這個信,送到郡主府交給岐王,明天的話題,就由岐王提出來。”
汪洪走後,朱標笑道:“爹,原來你都計劃好了,不過這個辦法確實很妙,讓叔父主動提出來,分量足夠。”
次日朝堂之上,李星寒早已經將朱元璋的密信爛熟於胸,等政務處理完畢,汪洪唱出有事起奏無事退朝的時候,李星寒剛要踏前一步,發現同時呂本也動了。
呂本還未出聲,就感覺一道勁氣擊中了自己的膝蓋,身子一軟倒在了地上,在眾臣驚唿攙扶的時候,李星寒踏前一步:“陛下,臣有事啟奏。”
“哦?難得看岐王主動奏事,速速說來。”
李星寒雙手托著奏折,汪洪接過遞到了朱標手中。
輕輕翻閱後,朱標笑道:“岐王的意思,是朕該立太子了?不如岐王說說理由,朕再決定立與不立。”
“陛下與皇後之嫡長子朱雄英,雖然年僅十歲,可性格溫良忠厚,有陛下少年風姿,勇武之風又和太上皇如出一轍,臣以為,不如趁著永清元年之大喜確立太子之位,之後給太子尋定三公三孤,輔佐太子身旁,早日成為陛下的助力,與陛下一同對天下施以仁政,讓百姓休養生息,共同開創永清盛世,也不失為一段佳話。”
“好!”朱標合上手中的折子站起身:“岐王說的有理,想當初朕年少的時候,就幫著太上皇參與政務,二十歲便已監國。如今朕的子嗣,也當幫著朕治理天下,諸位卿家,還有什麽不同的意見?”
呂本剛要走上前,李星寒手腕一翻,又是一道勁氣打出,呂本腿一軟又摔倒在地。
朱標自然看的出這是李星寒做到手腳,想笑又不能笑,隻能咬著牙吩咐侍衛:“來人啊,呂尚書可能是身體不適,先將人送迴府,等明日身體好些再來上朝。”
呂本被侍衛和太監們簇擁著離開大殿,剛要出聲說李星寒對自己動了手腳,後背又被擊中一次,一陣猛烈的咳嗽,人也徹底被帶了出去。
看呂本走了,宋文遠也踏前一步:“陛下,大皇子殿下時常去兵部學習,雖然身份高貴,卻也對每個官員都禮賢下士,從未有過半點輕視之心,是大才。”
徐達上前:“大皇子殿下多次在大本堂學完功課,還去我府上向我討教兵法,成績極好,兵法熟練,大將之材。”
“陛下....”
“陛下.....”
“陛下,大皇子忠厚賢良是一方麵,且是嫡長子,立長立嫡自古有之,朝中並無異議。”吳群的話給這些人畫上了句號。
“說起禮法,吳大人怕是沒那麽權威吧。”禮部侍郎白石洲站了出來:“若是說起我們大明朝,顛覆曆朝曆代的東西可就太多了,比如女子的正三品,異姓的親王,三十多歲的尚書,當然,並非是說此事不可,臣也看到了,不管是朝堂之上還是民間那些不合之前舊製的事情,都讓我們大明更加的強盛富饒。”
“那就從側麵來說,有些顛覆的事情,未必是壞事。”
“所以臣以為,立二皇子允炆為太子,也不失是一個良策,陛下您開明聖賢,已經完全能夠開創一個盛世了,您需要的不是一個和您一樣的太子,而是需要一個能幫您處理好所有的事情,包括民間,朝堂,乃至所有親王貴胄之間的關係的太子。”
“二皇子品行端正,心思細膩,在治理朝堂上,肯定比大皇子要更適合,而且根據臣的觀察,二皇子也經常出入六部學習,對六部的運轉以及軍中的安排都了然於胸,也適合這個太子之位。”
白石洲就是把槍,這話都是王庭教他的,可是以他的才能,沒將王庭的意思全部說出來,隻說出一小部分。
王庭在旁邊看的著急,也跟著走了出來:“陛下,恕臣直言,與其說將朝堂之上的時間留給諸位大人爭論太子的位置,還不如先給幾位皇子封王,等皇子們都長大一些,定了心性,陛下再做出決斷便可,而且陛下現在風華正茂,此事卻有些著急了。”
“你們聽聽,聽聽朕的首輔大學士說出來的話,多中肯,確實,孩子還小,不宜立儲君。”
王庭剛慶幸鬧劇落下帷幕,朱標的話就像兜頭而下的冷水,讓王庭從頭涼到了腳後跟。
“但是立太子一事,非朕自己能決定的,要看皇子的品性,看眾位卿家的想法,最重要的,還是要看看太上皇的意思,朕以孝立身自勉,如今眾卿都提出了意見,加上太上皇的督促,朕覺得就不等了吧。”
“汪洪。”
“奴才在。”
“請傳國玉璽,頒詔,立嫡長子朱雄英為太子,即日遷居東宮。”
朝堂之上一片嘩然,有人歡喜有人愁,短暫的安靜後,所有支持立長立嫡的大臣紛紛跪地高唿陛下聖明,陛下萬歲。
那些心中不願的人,也不好表露出來,跟著跪在地上高唿,可就那麽短暫的一遲疑,就被朱標記住了他們的臉。
朱標心想,臉是記住了,若是將來安心為官,那此事就到頭了,若是還有結黨作亂的心,就別怪自己心狠手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