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李四兒歿
甄嬛傳甄嬛重生之再入後宮 作者:顧家大小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監們聽了太後的話,立馬動手要去脫李四兒的衣服。
李四兒死命掙紮著,衝著太後大喊大叫:
“烏雅成璧,烏雅……太後,太後你放過妾身吧!妾身知錯了!”
眼見著太監就要把她裝進麻袋,李四兒心裏害怕極了。
她也顧不上赤裸著的身子,一邊掙紮著一邊向太後求饒。
太後看著李四兒,從眼底發出一絲冷笑,她一句話也沒說,朝著太監使了個眼神。
太監們就把李四兒連同貓,一起塞進了麻袋裏。
待封好了麻袋口之後,太監們又用棍子不停的朝袋子上打,貓一受到驚嚇,就在裏麵拚命地撲騰。
太後看著麻袋上浸出來的血,神色沒有絲毫變化。
當她看到李四兒反抗的動作,變得越來越輕微的時候,她才命人把她從袋子裏放了出來。
此時,李四兒已經奄奄一息,完全沒了剛才的囂張氣焰。
但太後也沒打算就此放過她,而是按照剛開始說的那樣,命人把她剁成了碎塊……
處置完了李四兒,太後又秘密把參與此事的太監,全都處死了。
前朝,皇上得知隆科多已死,在朝堂上把嶽興阿呈上來的罪證,全都一一在眾人麵前例舉了一遍。
眾大臣聽後,也都覺得隆科多死有餘辜。
皇上想著隆科多剛死,如果在這個時候處死太後,難免會引得眾人議論,就打算等流言的事情淡去之後,再做決斷。
剛下朝,敦親王的奏折就又呈了上來,皇上看到折子上的內容大發雷霆,蘇培盛知道此時隻有甄嬛能勸得住,於是就到承乾宮向甄嬛求助。
在去養心殿的路上,甄嬛看向蘇培盛問道:
“出什麽事了?”
蘇培盛手拿浮沉,緊蹙著眉頭:
“似乎是為了敦親王的奏章。”
“你可知道奏章上寫了什麽?”
“好像是請封的奏章。”
甄嬛一聽,果然和上一世是一樣的。
於是便裝作生氣的樣子說道:
“敦親王太過人心不足了,才封了他一雙兒女,轉眼又要來請封。”
“奴才也這麽說啊。”
“皇上若不肯,大可把奏章退迴去,皇上從來不是性子暴躁的人啊!”
蘇培盛也急忙讚同道:“是啊!”
說話間,幾人也已經到了養心殿門口。
剛站定,就聽到從殿內傳來的“啪嗒”聲,隨之而來的就是皇上說的一句“放肆。”
甄嬛知道皇上這是又在拿杯子撒氣了。
蘇培盛彎著身子看向甄嬛,甄嬛讓他放心,隨後就朝殿內走了過去。
她重新拿了一副茶具,斟了一杯茶,端到皇上麵前說道:
“皇上請息怒,皇上喝盞茶,可以平平肝火。”
皇上臉上布滿陰翳,他頭也沒抬的對甄嬛說道:
“你怎麽不問問朕為什麽生氣?”
甄嬛善解人意的說道:
“等皇上氣消了,想告訴臣妾時,自然會說。”
皇上拿起桌上的奏折遞給甄嬛,讓她也看看奏章上的內容。
甄嬛大概瀏覽了一下說道:
“他要皇上追封他的生母溫僖貴妃為貴太妃,並遷葬入先帝妃陵。”
皇上低頭沉吟片刻:
“溫僖貴妃是先帝嬪妃,雖說是早死,追封亦在情理之中。”
“隻是溫僖貴妃當年死的難堪,先帝下旨不許葬入妃陵。”
“那皇上若真是允了敦親王所言,那先帝的顏麵,要往何處放?皇上要如何自處?”
“他這分明是要置朕於不孝之地,就連先帝的顏麵也不顧了。”
“更可惡的是,允?才上了這封奏章,就有大臣向朕提出要安撫後宮,追封太妃,重修妃陵。”
甄嬛的表情也跟著皇上變得嚴峻了起來:
“皇上的意思是,敦親王結黨營私,與人暗中勾結?”
甄嬛話音剛落,皇上就猛的拍了一下桌子,厲聲道:
“混賬!”
甄嬛心疼的走向前去,揉了揉皇上的手寬慰道:
“皇上息怒,別為了他們生氣,若傷了自己的身子更不值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就算朕肯做這個不肖之子,也能對他們的暗中勾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是太後怎麽肯?”
皇上雖然下定決心要除去太後,可在這件事情上,他也不得不顧及一下太後的想法。
“這貴太妃的追稱也實在不妥,宮中親王的生母,都還未加封貴太妃,怎就輪到她一個被先帝厭棄的人了?”
“若真允了敦親王所言,那諸王和後宮太妃心中必有嫌隙,那前朝和後宮都將要不穩了。”
“朕若允他,必失前朝後宮的人心,若是不允,他必定懷恨在心。”
“前番種種安撫,皆算是白費。”
“臣妾身處後宮,前朝之事,若非事關皇上,臣妾也不敢涉及,臣妾隻知道與皇上風花雪月,若不知道皇上也有皇上的無奈。”
“帝王將相,後妃嬪禦,又有哪一個不是活在自己的無奈裏,各有掣肘。”
甄嬛知道皇上心裏已經有了決斷,隻是不甘被旁人脅迫而已。
皇上此番和她吐露這些,也隻不過是想要找個可以說服他自己的理由罷了。
想到這裏,甄嬛一臉平靜的看向皇上說道:
“那為長遠計,皇上也隻能忍耐了。”
皇上聽後,緊緊閉上了雙眼說道:
“朕這個皇上做得是太窩囊了。”
“漢景帝為平七國之亂,不得不殺了肇錯,光武帝劉秀為了複興漢室,連自己兄長被殺也要忍耐,甚至為了穩定朝政,都不能冊封自己心愛的陰麗華為皇後,隻能封郭氏女,但這之後,也是他們平定天下開創盛世,大丈夫能屈能伸,皇上忍一時之痛,才能為朝政謀萬世之全,並非窩囊,隻是屈己為政。”
皇上一直在低垂著眼眸,看起來心裏是不甘到了極點。
他雖然知道甄嬛說這些,是為了安慰他,但聽了以後心裏也難免熨帖:
“嬛嬛,你說的話總能叫朕心裏舒坦。”
甄嬛見皇上舒展了眉頭,笑著說道:
“臣妾不是寬慰皇上,是實話實說。”
皇上看向甄嬛緩緩說道:
“不錯,朕的確要忍,可朕如何能忍得下去呢?”
甄嬛語氣十分平和的說道:
“那就請皇上依照敦親王所言,追封溫僖貴妃為貴太妃。”
皇上聽後,表情變得異常凝重,他沉默了半晌,隨後拿起桌上的茶杯,站起身來狠狠的砸了下去,那樣子似乎是要把心裏所有的怒氣,全都經由此發泄出去似的。
這一聲脆響,把門外的蘇培盛和小夏子都嚇得變了臉色。
蘇培盛輕輕歎了口氣,看向小夏子說道:
“連莞嬪娘娘都勸不住了。”
“那可怎麽辦啊師傅?”
蘇培盛手裏拿著拂塵,一臉平靜的看向小夏子:
“我哪知道該怎麽辦,連莞嬪娘娘都沒有轍。”
說完這些,蘇培盛衝著殿內問道,用不用進殿收拾。
甄嬛說不用,等會兒再來收拾,之後她就蹲下身子,撿著摔落一地的碎片。
“那就請皇上追封溫僖貴妃為貴太妃,加以封號,遷葬入先帝妃陵,同時加封宮中各位太妃,加以尊號。”
“尤其是壽祺太妃為諸太妃之首更要為太後崇以尊號,以顯皇上孝義。”
“不錯,他要追封他的生母,朕就以為太妃祝禱祈求安康之名,為諸位太妃加以尊號。”
“如此前朝後宮皆無異議。”
“這樣不僅言官不會有所議論,宮中王爺太妃也會感沐皇上恩德。”
“隻是果郡王的生母,舒太妃已然出家,皇上要如何安置呢?”
提到這件事情,甄嬛還是免不了要提一下果郡王。
皇上此時的心情已經平靜了下來,他看著甄嬛說道:
“老十七不會在意這些。”
“果郡王雖然不會在意,隻怕有些小人會因此猜度,皇上輕視果郡王。”
“不如也請皇上有意於果郡王吧。”
“這又有什麽難辦的,舒太妃已經出家了,尊號上不宜再加了,朕就遙尊舒太妃為衝靜元師吧。”
甄嬛點了點頭,笑道:
“如此那便再無不妥了。”
聽到甄嬛這麽說,皇上抬眼看向她說道:
“嬛嬛,你不愧是朕的解語花,能事事為朕留心。”
“皇上為天下事操勞,臣妾不懂朝政,也隻能在這些小事上,為皇上留心了。”
“千裏之行積於矽步,你為朕考慮的小事焉之不是大事?”
就在兩人說話的間隙,皇後端了一碗湯走了過來。
蘇培盛急忙迎了上去:
“皇後娘娘您來了。”
皇上看向蘇培盛說道:
“本宮聽說皇上動大氣了,所以過來瞧瞧。”
蘇培盛點頭稱是,隨後一臉為難的說道:
“可是莞嬪娘娘已經在裏頭了。”
皇後低頭調整了一下情緒,隨後又看向了蘇培盛:
“那有勞蘇公公給皇上通傳一聲,本宮已經來過了。”
蘇培盛點點頭,皇後就由繡夏扶著轉身離開了。
繡夏看皇後臉上透著不開心,忙出言安慰道:
“娘娘,皇上在氣頭上不見也好。”
皇後的目光帶著狠厲:
“既然莞嬪在了,皇上自然不需要本宮了。”
皇上和甄嬛聊過之後,就去壽康宮見了太後。
把敦親王要追封溫僖貴妃的事情,告訴了她。
太後由竹息扶著坐了下來,看向皇上說道:
“一轉眼,塵歸塵,土歸土,再如何尊封尊榮,人在九泉,還能如何得知呢?”
皇上聽出太後話裏的意思,但還是問了出來:
“皇額娘允準兒子追封?”
“為何不允?這功夫是做給活人看的,死人又如何得知?”
太後說話的神情,看起來非常的淡定自如:
“隻要皇帝所做的事有利於朝政,哀家不會在乎一己榮辱。”
對此,皇上心裏倍感意外,他撚著手中的碧玉佛珠看向太後說道:
“多謝皇額娘。”
太後深深地歎了口氣,說出了自己的擔心:
“時過境遷了,哀家看著華貴妃,很怕華貴妃會像當年的溫僖,幸虧她沒有子嗣。”
太後心裏到底還是忌憚年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年家的實力不容小覷。
更何況皇上對華貴妃的心意,太後也是看的一清二楚。
“兒子看重華貴妃,也是因為她當初失了孩子,兒子總覺得虧欠了她。”
“哀家知道你怎麽想,咱們當初獨賜給華貴妃的歡宜香,裏頭那味麝香,早已傷了華貴妃的根本。”
“皇帝請溫太醫為她醫治,難道是想讓她再次懷上龍嗣不成?”
皇上聽了太後的話,沉吟了片刻,之後緩緩抬頭看向太後:
“年羹堯如今已經身退,華貴妃沒了倚仗,之前咱們所擔心的事情,也就不複存在,兒子也想著,在這件事情上多彌補一下世蘭。”
說到這裏,皇上又想起了曾經和華貴妃的那個孩子,他的眸光變得暗淡了下來:
“兒不是個好阿瑪。”
太後看向皇上安慰道:
“君王要有君王的決斷,當時那種情況,如果華貴妃有了孩子,年羹堯一定會扶持這個孩子當皇帝,一旦有了逼宮那一日……”
太後欲言又止的看向了皇上說道:
“哀家和你便連容身安命之所,都沒有了。”
皇上心裏十分明白太後的意思,但他一直低著頭靜靜地聽著,沒有說話。
太後繼續說著:
“隻是如今隆科多已死,如果皇帝太過寵信華貴妃,難免會惹得朝堂非議……”
太後說著,又抬眼快速瞟了一眼皇上:
“日後華貴妃的身份地位,還是不易過高才好。”
太後話裏話外,都是讓皇上不要太過看重華貴妃,但皇上如今一心想要彌補過去對華貴妃的虧欠。
想到這裏,他的目光變得深邃悠遠:
“華貴妃侍奉兒子多年盡心盡力,對待兒子也是真心的。”
“兒子是人君,亦是人父,兒子不得已殺了自己的孩子,焉能不痛。”
“更何況是華貴妃!”
見皇上沒有鬆口,太後又出言安慰道:
“當年的事,既然借了端妃的手,端妃也接了這個黑鍋,就不要再去想了。”
一提起孩子,皇上的心情就變得異常低落,他滿臉失落的低下頭:
“兒子的那麽多孩子都保不住,焉知不是上天的報應呢?”
李四兒死命掙紮著,衝著太後大喊大叫:
“烏雅成璧,烏雅……太後,太後你放過妾身吧!妾身知錯了!”
眼見著太監就要把她裝進麻袋,李四兒心裏害怕極了。
她也顧不上赤裸著的身子,一邊掙紮著一邊向太後求饒。
太後看著李四兒,從眼底發出一絲冷笑,她一句話也沒說,朝著太監使了個眼神。
太監們就把李四兒連同貓,一起塞進了麻袋裏。
待封好了麻袋口之後,太監們又用棍子不停的朝袋子上打,貓一受到驚嚇,就在裏麵拚命地撲騰。
太後看著麻袋上浸出來的血,神色沒有絲毫變化。
當她看到李四兒反抗的動作,變得越來越輕微的時候,她才命人把她從袋子裏放了出來。
此時,李四兒已經奄奄一息,完全沒了剛才的囂張氣焰。
但太後也沒打算就此放過她,而是按照剛開始說的那樣,命人把她剁成了碎塊……
處置完了李四兒,太後又秘密把參與此事的太監,全都處死了。
前朝,皇上得知隆科多已死,在朝堂上把嶽興阿呈上來的罪證,全都一一在眾人麵前例舉了一遍。
眾大臣聽後,也都覺得隆科多死有餘辜。
皇上想著隆科多剛死,如果在這個時候處死太後,難免會引得眾人議論,就打算等流言的事情淡去之後,再做決斷。
剛下朝,敦親王的奏折就又呈了上來,皇上看到折子上的內容大發雷霆,蘇培盛知道此時隻有甄嬛能勸得住,於是就到承乾宮向甄嬛求助。
在去養心殿的路上,甄嬛看向蘇培盛問道:
“出什麽事了?”
蘇培盛手拿浮沉,緊蹙著眉頭:
“似乎是為了敦親王的奏章。”
“你可知道奏章上寫了什麽?”
“好像是請封的奏章。”
甄嬛一聽,果然和上一世是一樣的。
於是便裝作生氣的樣子說道:
“敦親王太過人心不足了,才封了他一雙兒女,轉眼又要來請封。”
“奴才也這麽說啊。”
“皇上若不肯,大可把奏章退迴去,皇上從來不是性子暴躁的人啊!”
蘇培盛也急忙讚同道:“是啊!”
說話間,幾人也已經到了養心殿門口。
剛站定,就聽到從殿內傳來的“啪嗒”聲,隨之而來的就是皇上說的一句“放肆。”
甄嬛知道皇上這是又在拿杯子撒氣了。
蘇培盛彎著身子看向甄嬛,甄嬛讓他放心,隨後就朝殿內走了過去。
她重新拿了一副茶具,斟了一杯茶,端到皇上麵前說道:
“皇上請息怒,皇上喝盞茶,可以平平肝火。”
皇上臉上布滿陰翳,他頭也沒抬的對甄嬛說道:
“你怎麽不問問朕為什麽生氣?”
甄嬛善解人意的說道:
“等皇上氣消了,想告訴臣妾時,自然會說。”
皇上拿起桌上的奏折遞給甄嬛,讓她也看看奏章上的內容。
甄嬛大概瀏覽了一下說道:
“他要皇上追封他的生母溫僖貴妃為貴太妃,並遷葬入先帝妃陵。”
皇上低頭沉吟片刻:
“溫僖貴妃是先帝嬪妃,雖說是早死,追封亦在情理之中。”
“隻是溫僖貴妃當年死的難堪,先帝下旨不許葬入妃陵。”
“那皇上若真是允了敦親王所言,那先帝的顏麵,要往何處放?皇上要如何自處?”
“他這分明是要置朕於不孝之地,就連先帝的顏麵也不顧了。”
“更可惡的是,允?才上了這封奏章,就有大臣向朕提出要安撫後宮,追封太妃,重修妃陵。”
甄嬛的表情也跟著皇上變得嚴峻了起來:
“皇上的意思是,敦親王結黨營私,與人暗中勾結?”
甄嬛話音剛落,皇上就猛的拍了一下桌子,厲聲道:
“混賬!”
甄嬛心疼的走向前去,揉了揉皇上的手寬慰道:
“皇上息怒,別為了他們生氣,若傷了自己的身子更不值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就算朕肯做這個不肖之子,也能對他們的暗中勾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是太後怎麽肯?”
皇上雖然下定決心要除去太後,可在這件事情上,他也不得不顧及一下太後的想法。
“這貴太妃的追稱也實在不妥,宮中親王的生母,都還未加封貴太妃,怎就輪到她一個被先帝厭棄的人了?”
“若真允了敦親王所言,那諸王和後宮太妃心中必有嫌隙,那前朝和後宮都將要不穩了。”
“朕若允他,必失前朝後宮的人心,若是不允,他必定懷恨在心。”
“前番種種安撫,皆算是白費。”
“臣妾身處後宮,前朝之事,若非事關皇上,臣妾也不敢涉及,臣妾隻知道與皇上風花雪月,若不知道皇上也有皇上的無奈。”
“帝王將相,後妃嬪禦,又有哪一個不是活在自己的無奈裏,各有掣肘。”
甄嬛知道皇上心裏已經有了決斷,隻是不甘被旁人脅迫而已。
皇上此番和她吐露這些,也隻不過是想要找個可以說服他自己的理由罷了。
想到這裏,甄嬛一臉平靜的看向皇上說道:
“那為長遠計,皇上也隻能忍耐了。”
皇上聽後,緊緊閉上了雙眼說道:
“朕這個皇上做得是太窩囊了。”
“漢景帝為平七國之亂,不得不殺了肇錯,光武帝劉秀為了複興漢室,連自己兄長被殺也要忍耐,甚至為了穩定朝政,都不能冊封自己心愛的陰麗華為皇後,隻能封郭氏女,但這之後,也是他們平定天下開創盛世,大丈夫能屈能伸,皇上忍一時之痛,才能為朝政謀萬世之全,並非窩囊,隻是屈己為政。”
皇上一直在低垂著眼眸,看起來心裏是不甘到了極點。
他雖然知道甄嬛說這些,是為了安慰他,但聽了以後心裏也難免熨帖:
“嬛嬛,你說的話總能叫朕心裏舒坦。”
甄嬛見皇上舒展了眉頭,笑著說道:
“臣妾不是寬慰皇上,是實話實說。”
皇上看向甄嬛緩緩說道:
“不錯,朕的確要忍,可朕如何能忍得下去呢?”
甄嬛語氣十分平和的說道:
“那就請皇上依照敦親王所言,追封溫僖貴妃為貴太妃。”
皇上聽後,表情變得異常凝重,他沉默了半晌,隨後拿起桌上的茶杯,站起身來狠狠的砸了下去,那樣子似乎是要把心裏所有的怒氣,全都經由此發泄出去似的。
這一聲脆響,把門外的蘇培盛和小夏子都嚇得變了臉色。
蘇培盛輕輕歎了口氣,看向小夏子說道:
“連莞嬪娘娘都勸不住了。”
“那可怎麽辦啊師傅?”
蘇培盛手裏拿著拂塵,一臉平靜的看向小夏子:
“我哪知道該怎麽辦,連莞嬪娘娘都沒有轍。”
說完這些,蘇培盛衝著殿內問道,用不用進殿收拾。
甄嬛說不用,等會兒再來收拾,之後她就蹲下身子,撿著摔落一地的碎片。
“那就請皇上追封溫僖貴妃為貴太妃,加以封號,遷葬入先帝妃陵,同時加封宮中各位太妃,加以尊號。”
“尤其是壽祺太妃為諸太妃之首更要為太後崇以尊號,以顯皇上孝義。”
“不錯,他要追封他的生母,朕就以為太妃祝禱祈求安康之名,為諸位太妃加以尊號。”
“如此前朝後宮皆無異議。”
“這樣不僅言官不會有所議論,宮中王爺太妃也會感沐皇上恩德。”
“隻是果郡王的生母,舒太妃已然出家,皇上要如何安置呢?”
提到這件事情,甄嬛還是免不了要提一下果郡王。
皇上此時的心情已經平靜了下來,他看著甄嬛說道:
“老十七不會在意這些。”
“果郡王雖然不會在意,隻怕有些小人會因此猜度,皇上輕視果郡王。”
“不如也請皇上有意於果郡王吧。”
“這又有什麽難辦的,舒太妃已經出家了,尊號上不宜再加了,朕就遙尊舒太妃為衝靜元師吧。”
甄嬛點了點頭,笑道:
“如此那便再無不妥了。”
聽到甄嬛這麽說,皇上抬眼看向她說道:
“嬛嬛,你不愧是朕的解語花,能事事為朕留心。”
“皇上為天下事操勞,臣妾不懂朝政,也隻能在這些小事上,為皇上留心了。”
“千裏之行積於矽步,你為朕考慮的小事焉之不是大事?”
就在兩人說話的間隙,皇後端了一碗湯走了過來。
蘇培盛急忙迎了上去:
“皇後娘娘您來了。”
皇上看向蘇培盛說道:
“本宮聽說皇上動大氣了,所以過來瞧瞧。”
蘇培盛點頭稱是,隨後一臉為難的說道:
“可是莞嬪娘娘已經在裏頭了。”
皇後低頭調整了一下情緒,隨後又看向了蘇培盛:
“那有勞蘇公公給皇上通傳一聲,本宮已經來過了。”
蘇培盛點點頭,皇後就由繡夏扶著轉身離開了。
繡夏看皇後臉上透著不開心,忙出言安慰道:
“娘娘,皇上在氣頭上不見也好。”
皇後的目光帶著狠厲:
“既然莞嬪在了,皇上自然不需要本宮了。”
皇上和甄嬛聊過之後,就去壽康宮見了太後。
把敦親王要追封溫僖貴妃的事情,告訴了她。
太後由竹息扶著坐了下來,看向皇上說道:
“一轉眼,塵歸塵,土歸土,再如何尊封尊榮,人在九泉,還能如何得知呢?”
皇上聽出太後話裏的意思,但還是問了出來:
“皇額娘允準兒子追封?”
“為何不允?這功夫是做給活人看的,死人又如何得知?”
太後說話的神情,看起來非常的淡定自如:
“隻要皇帝所做的事有利於朝政,哀家不會在乎一己榮辱。”
對此,皇上心裏倍感意外,他撚著手中的碧玉佛珠看向太後說道:
“多謝皇額娘。”
太後深深地歎了口氣,說出了自己的擔心:
“時過境遷了,哀家看著華貴妃,很怕華貴妃會像當年的溫僖,幸虧她沒有子嗣。”
太後心裏到底還是忌憚年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年家的實力不容小覷。
更何況皇上對華貴妃的心意,太後也是看的一清二楚。
“兒子看重華貴妃,也是因為她當初失了孩子,兒子總覺得虧欠了她。”
“哀家知道你怎麽想,咱們當初獨賜給華貴妃的歡宜香,裏頭那味麝香,早已傷了華貴妃的根本。”
“皇帝請溫太醫為她醫治,難道是想讓她再次懷上龍嗣不成?”
皇上聽了太後的話,沉吟了片刻,之後緩緩抬頭看向太後:
“年羹堯如今已經身退,華貴妃沒了倚仗,之前咱們所擔心的事情,也就不複存在,兒子也想著,在這件事情上多彌補一下世蘭。”
說到這裏,皇上又想起了曾經和華貴妃的那個孩子,他的眸光變得暗淡了下來:
“兒不是個好阿瑪。”
太後看向皇上安慰道:
“君王要有君王的決斷,當時那種情況,如果華貴妃有了孩子,年羹堯一定會扶持這個孩子當皇帝,一旦有了逼宮那一日……”
太後欲言又止的看向了皇上說道:
“哀家和你便連容身安命之所,都沒有了。”
皇上心裏十分明白太後的意思,但他一直低著頭靜靜地聽著,沒有說話。
太後繼續說著:
“隻是如今隆科多已死,如果皇帝太過寵信華貴妃,難免會惹得朝堂非議……”
太後說著,又抬眼快速瞟了一眼皇上:
“日後華貴妃的身份地位,還是不易過高才好。”
太後話裏話外,都是讓皇上不要太過看重華貴妃,但皇上如今一心想要彌補過去對華貴妃的虧欠。
想到這裏,他的目光變得深邃悠遠:
“華貴妃侍奉兒子多年盡心盡力,對待兒子也是真心的。”
“兒子是人君,亦是人父,兒子不得已殺了自己的孩子,焉能不痛。”
“更何況是華貴妃!”
見皇上沒有鬆口,太後又出言安慰道:
“當年的事,既然借了端妃的手,端妃也接了這個黑鍋,就不要再去想了。”
一提起孩子,皇上的心情就變得異常低落,他滿臉失落的低下頭:
“兒子的那麽多孩子都保不住,焉知不是上天的報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