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不寒
“逆水寒”從1984年開始寫起,1986年1月寫完,約80萬字。寫得並不算慢。其間,要在新馬港台的報章雜誌上寫專欄、專題、人物稿、影評、文藝小說、推理小說、詭異小說、詩、散文、雜文、評論,戲謔文章,成為我有生以來寫得最琳郎滿目、多采多姿但也最不專心、無法集中的時期。同時,也在進行三部武俠小說,即是《溫柔的刀》、《殺楚》和《將軍的劍法》,於是停停寫寫,寫了一年半,才告完成。
近乎兩年沒有新的武俠著作,這是自我在1977年出版第一部武俠小說後,幾乎從未有過的事!於是乎,見到朋友,給朋友冷諷熱嘲;遇到讀者,給讀者罵死。有的是當麵催,我答:“快了,快了,快出版了。”他冷冷的說:“這句話你已經說了兩年了。”有的比較迂迴曲折:“聽說你有一個嗜好,寧願發表完了以後給人捷足先登盜印,也不肯自己整理成書,不知可有此事?”有的直接了當:“你再不出書,我們都快忘了你了。”有的苦口婆心,曉以大義:“你遲不出書,對整個武俠文學的推展,都有妨礙,對你在武俠小說地位,也有影響。”有的索性拉長了臉、沒有好氣:“這麽久沒見你出版武俠小說,我以為你又被關起來了!”
對不起對不起,沒有你們的軟硬兼施,《逆水寒》可能還沒上岸呢!
《逆水寒》原名《易水寒》,小方的意見,易“易”為“逆”,更加切題。故事一開始,即是正派人物突遭暗算,被逼逃亡,足足逃了80萬字,其中輾轉千裏,跌宕起伏,無盡血淚,無數辛酸。這故事,一方麵是我某段時期心情的蒼涼寫照,一方麵也是我在1972年發表第一個武俠短篇《追殺》後,經13年的文筆磨煉,故意把同樣的故事,倒反過來,再寫一次;所不同的是,《追殺》是冷血追捕逃犯為始,追殺成功為結,《逆水寒》則是轉筆寫逃亡者的故事。曾經滄海,此水已非前流,就算一樣的故事,也不會有一樣的感受了。
自《神州奇俠》之後,我很少寫過這樣子的長篇——《逆水寒》要比《血河車》的故事還略長。《神州奇俠》八部,寫的是“成長”;《血河車》四部,寫的是“闖蕩”;《逆水寒》八部,寫的是“逃亡”。這顯然是三個階段的人生曆程。我目下正在撰寫的《溫柔的刀》,寫的是“鬥爭”,另一部《殺楚》,則寫“陰謀”,還有一部《將軍的劍法》,則先不告訴你。不管是哪一部小說,我的重點都在人性,而人性的趣味中心,是情和義;表現的形式,是武和俠。
真的,沒有德高望重的黃漢立老師的序文,這本冊子將顯得薄寒;沒有伯母和三璿、家和、廖蓧芳徹夜不眠的細心校對,這套書不知何時才麵世;沒有衍澤在與考試奮戰之餘,更為“逆水寒”而奮戰,以及梁四應與生活苦鬥之餘,再為“逆水寒”苦鬥,這本書也不可能出版得順風順水;當然,還有福深師兄、陳國才、郭耀聲以及許多曾謀麵或未曾謀麵的讀者和朋友,他們的鼓勵、支持和意見,使我不致逆道而行,心頭常覺溫暖。
一九八六年三月廿三日
“逆水寒”從1984年開始寫起,1986年1月寫完,約80萬字。寫得並不算慢。其間,要在新馬港台的報章雜誌上寫專欄、專題、人物稿、影評、文藝小說、推理小說、詭異小說、詩、散文、雜文、評論,戲謔文章,成為我有生以來寫得最琳郎滿目、多采多姿但也最不專心、無法集中的時期。同時,也在進行三部武俠小說,即是《溫柔的刀》、《殺楚》和《將軍的劍法》,於是停停寫寫,寫了一年半,才告完成。
近乎兩年沒有新的武俠著作,這是自我在1977年出版第一部武俠小說後,幾乎從未有過的事!於是乎,見到朋友,給朋友冷諷熱嘲;遇到讀者,給讀者罵死。有的是當麵催,我答:“快了,快了,快出版了。”他冷冷的說:“這句話你已經說了兩年了。”有的比較迂迴曲折:“聽說你有一個嗜好,寧願發表完了以後給人捷足先登盜印,也不肯自己整理成書,不知可有此事?”有的直接了當:“你再不出書,我們都快忘了你了。”有的苦口婆心,曉以大義:“你遲不出書,對整個武俠文學的推展,都有妨礙,對你在武俠小說地位,也有影響。”有的索性拉長了臉、沒有好氣:“這麽久沒見你出版武俠小說,我以為你又被關起來了!”
對不起對不起,沒有你們的軟硬兼施,《逆水寒》可能還沒上岸呢!
《逆水寒》原名《易水寒》,小方的意見,易“易”為“逆”,更加切題。故事一開始,即是正派人物突遭暗算,被逼逃亡,足足逃了80萬字,其中輾轉千裏,跌宕起伏,無盡血淚,無數辛酸。這故事,一方麵是我某段時期心情的蒼涼寫照,一方麵也是我在1972年發表第一個武俠短篇《追殺》後,經13年的文筆磨煉,故意把同樣的故事,倒反過來,再寫一次;所不同的是,《追殺》是冷血追捕逃犯為始,追殺成功為結,《逆水寒》則是轉筆寫逃亡者的故事。曾經滄海,此水已非前流,就算一樣的故事,也不會有一樣的感受了。
自《神州奇俠》之後,我很少寫過這樣子的長篇——《逆水寒》要比《血河車》的故事還略長。《神州奇俠》八部,寫的是“成長”;《血河車》四部,寫的是“闖蕩”;《逆水寒》八部,寫的是“逃亡”。這顯然是三個階段的人生曆程。我目下正在撰寫的《溫柔的刀》,寫的是“鬥爭”,另一部《殺楚》,則寫“陰謀”,還有一部《將軍的劍法》,則先不告訴你。不管是哪一部小說,我的重點都在人性,而人性的趣味中心,是情和義;表現的形式,是武和俠。
真的,沒有德高望重的黃漢立老師的序文,這本冊子將顯得薄寒;沒有伯母和三璿、家和、廖蓧芳徹夜不眠的細心校對,這套書不知何時才麵世;沒有衍澤在與考試奮戰之餘,更為“逆水寒”而奮戰,以及梁四應與生活苦鬥之餘,再為“逆水寒”苦鬥,這本書也不可能出版得順風順水;當然,還有福深師兄、陳國才、郭耀聲以及許多曾謀麵或未曾謀麵的讀者和朋友,他們的鼓勵、支持和意見,使我不致逆道而行,心頭常覺溫暖。
一九八六年三月廿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