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後,大梁朝廷發下文書,主要是麵對潁水郡與梁郡,借「遷都」之事,誘使兩郡境內的百姓自發向三川郡遷移。
在短短半個月內,當這個消息隨著潁水郡內各縣張貼的榜文而傳遍時,郡內的百姓近乎沸騰。
朝廷要遷都了?
咱們有機會成為京畿人士了?
正如內朝大臣介子鴟所判斷的那樣,當得知這個消息後,許許多多的百姓變賣了他們在當地所擁有的田屋,攜帶盤纏與家眷,踏上了前往三川郡的旅途。
別以為這個時代的百姓愚昧,事實上隻要是明確表示有利可圖,就算是這個時代的百姓,也是不會居於人後的。
但正所謂凡事都有兩麵性,有人支持,那麽就肯定有人反對,而反對朝廷遷都的,無疑就是梁郡境內的魏人。
而這些魏人當中,又以貴族、世家等等為主。
莫以為朝廷遷都對當地這些貴族、世家的影響不大,事實上,這牽扯到許許多多的利益。
就說一件事:居住在王都京畿的魏人,永遠是消息最靈通的,無論朝廷出台了什麽新的政策,第一個得知的,永遠是大梁人。
沒辦法,這就叫近水樓台先得月。
尤其是這些年,梁郡乃至國內的貴族都習慣了跟在朝廷後邊撿便宜:朝廷開設博浪沙港市,貴族們就在博浪沙購置商鋪;朝廷攻打河套,貴族們就湊資打造一支私軍,跟在正規軍身後搶掠河套的畜牧。
可如今,朝廷突然間準備遷都,這豈不是意味著這些貴族們失去了便當的消息來源?待日後,朝廷若有什麽新政策出來,最先獲悉的不是他們,而是居住在三川郡的川民,這讓這些貴族、世家們如何接受?
不過話說迴來,反對歸反對,但要讓這些人聚眾抗議朝廷,這些人還真沒有這個膽子。
倘若是先王趙偲在位時,這些人或許還敢聯合起來,說動宗府對朝廷施壓,因為先王趙偲當時已經老了,盛氣不複,盡管這位先王也曾一手炮製了「南燕慘劇」。
就比如當年「三川貿易」一事,在當時肅王趙潤與國內貴族勢力的較量中,最終還是貴族勢力取得了最終勝利,這其中未嚐有先王趙偲對國內貴族妥協的因素在。
可如今的新王趙潤,那可不是一個善與之輩,單單說這位新君曾橫掃整個中原,力挫中原諸國的軍隊,就足以讓國內的貴族不敢與其為敵。
更何況,這位新王一手創建了「天策府」,自封上將軍,且將魏國幾乎所有的、將近四十萬正規軍,皆劃入了天策府轄下,將兵權牢牢捏在手中。
麵對這樣一位性格強勢、橫掃天下,且手握四十萬兵權的年輕君王,誰敢冒這個大不韙,與這位新王作對?
新君趙潤,這絕對魏國有史以來最具權勢的君王,同時,也是承載著千千萬萬魏人希望的雄主。
因此,除非這位君王要逼死國內的貴族勢力,否則,後者是絕不敢、也絕不會與這位新王作為的。
既然來硬的不行,那麽就來軟的。
一時間,梁郡的貴族、世家子弟紛紛奔走,拜訪大梁的朝中大臣,以及新君趙潤最親近的兄弟,比如燕王趙疆與桓王趙宣。
此時的燕王趙疆,在參加過其父趙偲的喪禮後,已返迴了山陽,並且將母親「孫貴姬」也接到了山陽縣贍養,讓母親每日能看看兒孫,減少幾分思念先王的痛苦。
對於這些頻繁來拜訪自己、希望自己出麵阻止朝廷遷都的國內貴族們,燕王趙疆不勝其煩,怒道:“遷都之事,自有陛下與朝廷自己的考量,本王乃是駐邊之將,豈有幹涉朝廷事務的道理?!”
再然後,燕王趙疆索性強勢地對外表示拒不見客,一門心思地訓練軍隊。
畢竟這會兒,他麾下山陽軍有一部分便派到邯鄲駐守,駐紮在山陽的軍隊並不多,因此,他也希望能將山陽軍擴充成「五萬編製」的軍隊——魏國目前的一線正規軍,幾乎都是五萬人編製。
而與此同時,已返迴安邑的桓王趙宣,亦遭到了這些人的騷擾。
不過相比較燕王趙疆,桓王趙宣的性格較為內向收斂,當然做不出似他四哥趙疆那般直接將前來拜訪的賓客趕出府邸的事,於是他索性裝病不出,對這件事不發表任何意見。
這兩位駐邊的王爺袖手旁邊,這讓梁郡的貴族與世族們又是氣憤、又是泄氣,雖然說新君趙潤尚有趙弘禮、趙弘璟、趙弘殷等兄弟,可問題是那些位王爺與那位新君的關係並不親近,插不上什麽嘴啊。
想來想去,這些貴族世家子弟又去拜訪了安陵的趙來峪,即趙潤的三叔公。
畢竟這些年來,皆是趙來峪在從中調和趙潤與國內貴族的矛盾。
而對於這些人的來意,趙來峪表示十分詫異,他笑著說道:“朝廷遷都,肯定是為了更好使我大魏得到發展,而隻有我大魏變得更加強盛,諸位才能得到更大的利潤,因此,老夫以為應該諸位應該支持才對。……至於遷都一事對諸位的影響,老夫不明白,三川郡那邊多的無人荒置的土地,隻需買下一塊地,將家業逐漸轉移到三川郡即可,這有什麽影響麽?”
聽了趙來峪的話,梁郡的貴族世家們目瞪口呆。
對啊,咱們有錢啊,到三川郡買塊地將家業搬過去不就完了?何必在這種事上跟朝廷交惡?
於是乎,幡然醒悟的梁郡貴族們,一窩蜂地湧到了三川郡,準備在三川郡購置土地。
這讓戶部尚書楊宜樂地合不攏嘴。
想想也是,三川郡的土地,很多都是人煙罕至的荒地,這種荒地如今居然能賣出去了,這對於戶部而言,簡直就是一筆飛來的橫財。
想及此事,戶部尚書楊宜也顧不上氣惱兵部轄下的駕部搶走了本該屬於他戶部的「全國路網」的利潤,美滋滋地與僚官商議,三川郡的哪些土地需留做牧場、哪些可以出售,且以什麽價格出售。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買賣土地的利益實在太誘人,因此,戶部尚書楊宜尋思著是否能將「伊川」、「川中」、「盧氏」一帶的土地也賣了,畢竟這些目前的偏遠地區,除了以放牧為生的部落川民還在那居住以外,幾乎是百裏不見人煙,荒涼地很,若能將這些荒地變作摸得著、看得見的金錢,這能大大地使戶部官員心安。
誰讓那位新君準備於全國築建路網,而且還要配備軌道馬車,前一陣子戶部的官員們大致估算了一下所需的花費,就有幾名官員麵色蒼白昏厥當場。
而如今,那些前一陣曾因為國庫儲金一事而驚慌失措的戶部官員們,可謂是春風得意——隻要國庫內仍有充足的資金,這些官員就心中安穩;反之,他們可能茶飯不思,憂鬱寡歡。
不得不說,就因為趙來峪的一句話,國內的貴族、世家們,再沒有抗拒朝廷遷都的意思,頂多就是抱持著不滿說兩句:放著大梁這等傳承百餘年的繁華城池不要,居然要遷都到三川郡那種荒置落後的地方,真不知道朝廷與那位新君在想什麽!
相比之下,反而是梁郡的尋常百姓抗議人更大。
莫以為同樣在魏人之間,就沒有所謂的輕視,事實上,一直以來居住在王都大梁的魏人,在看待其他地方同胞的時候,難免都擁有一種優越感,盡管這些百姓當中絕大多數連貴族都不是。
而如今,得知朝廷即將遷都雒陽,大梁日後將失去作為王都的殊榮,大梁附近的百姓坐不住了——其實帶頭的,主要是一位家境並不殷富的小貴族、小世家,以及一部分在博浪沙港市投入了大量金錢的豪紳。
這些人,當然是翻不起什麽風浪的,但考慮到輿論的問題,朝廷隨後也明確地做出了迴應:即使日後朝廷遷都雒陽,但大梁仍舊作為陪都存在,且像博浪沙港市、冶城這等大大增進大梁一帶經濟、工藝發展的重要司署建築,朝廷並不打算搬移。
在這種情況下,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小。
畢竟,隻要博浪沙港市不受影響,且冶造局所屬的冶城也留在大梁一帶,事實上,遷都一事對大梁當地的影響倒也不是很大,充其量就是大梁失去了作為王都的殊榮而已。
於是乎,在朝野各方的協調下,這場因為遷都之事引起的風浪,很快就平息了下來,時間一長,各方人士也就默認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也出現一些頑固的家夥,態度強硬地反對朝廷遷都。
不過這些人,很快就偃旗息鼓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天策府右都尉張啟功」屬下的黑鴉眾,半夜到這些人的家中走了一趟,將一些這戶人家曾經做過的一些貪贓枉法的證據往主人的床頭一丟,天亮之後,這些人立刻信誓旦旦地對外表態:朝廷決定是明智,我將全力支持朝廷的決定。
對付這種人,張啟功表示他根本不需要動腦子。
相比較而言,對朝廷有意遷都之事最淡定的,恐怕就要屬商水郡的魏人了,在魏國國內各郡百姓紛紛自發遷向三川郡的期間,唯獨商水郡的魏人不為所動,仿佛魏國的都城無論是大梁也好、雒陽也罷,跟他們都沒有什麽關係。
不過仔細想想,商水郡的魏人確實有這個底氣,畢竟商水郡乃是新君趙潤發跡的采邑,且注定日後封賞於新君趙潤與秦國公主(秦少君)所生的兒子,連帶著「商君」的爵位,總而言之,魏國是不可能忽略商水郡的發展的,因此,商水郡的魏人毫不擔心。
更要緊的是,商水縣目前乃是「魏楚貿易」的重要樞紐,雖然不及博浪沙港市那樣麵向整個中原的商賈,但論發展潛力,也注定是魏國數一數二的地方,根本不需要舍近求遠。
此後,在遷都雒陽的爭議逐漸平息之後,朝廷便開始了築建都城的大行動。
數日後,大梁朝廷派出了「戶部左侍郎崔璨」、「工部左侍郎謝弦」以及「兵部左侍郎王璨」這三位朝臣組成的隊伍,前往雒城,與川雒聯盟的首領們商議籌建新都的事宜。
其中,戶部負責統算開支、運輸建造新都所需要的各種資源,而工部則負責建造都城,至於兵部,則負責擬繪道路網——由於天策府逐漸取代了兵部原先的職能,如今的兵部,漸漸向後勤輔佐方麵發展,比如替魏國的軍隊蓄養戰馬,維護國內的兵道、官道等等事宜。
平心而論,即便川雒聯盟承擔了建造新都的全部花費,但重新建造一座都城,對於朝廷來說也是壓力頗大。
主要是人手問題。
川雒聯盟內那些富得流油的首領們表示,既然要造,那就要造地最大、造得最好。
這個態度,與朝廷派去川雒監工的冶造局轄下營建司司侍郎陳宕,相當的投脾氣。
這也難怪,因為曾經受到某位肅王殿下的影響,冶造局的監工宗旨就是「大」、「猛」、「精」,凡事講究精益求精,務必要達到目前魏國技術的巔峰。
至於對此究竟要砸進去多少錢,冶造局的官員與工匠們從來不去考慮這種問題:我們又不是戶部官員,管它花多少!
於是乎,在川雒聯盟諸首領與冶造局官員陳宕的協商下,新都的預估占地麵積,一下子翻了幾番,嚇得戶部左侍郎崔璨當場就有點頭暈目眩:雖說這次建造新都由川雒聯盟出資,並不需要經手國庫,但那終歸是錢啊!豈可如此浪費……
好吧,其實也不算時浪費,隻是崔璨無法接受這種砸錢的行為。
既然新都的麵積被翻了幾番,所需的人手,自然也是幾倍增加,這讓工部左侍郎謝弦頗感頭疼,因為他發現,這項工程,就算是征募十萬民夫也填不滿。
而就在這個時候,綸氏部落的首領祿巴隆表示人手方麵毫無問題。
原來,這個時候的川雒聯盟,與南陽、宛地一帶的羯族人又有了聯係。
這件事的起因,在於羯部落與羚部落的羯族人,曾向川雒聯盟求援。
這事發生在「魏韓之戰」前,當年戰敗於魏國,且逃到南陽、宛地那一帶的羯族人,在當地重新建立了部落,並毫不意外地,與巴蜀的巴人發生了衝突。
這場衝突,說不好究竟是哪方人先動手,畢竟巴地素來喜歡劫掠人口作為奴隸,而羯族人呢,為了重新發展部落,也需要大量的人手,因此,雙方不出意外地爆發了戰爭。
在戰爭的前期,南陽、宛地一帶的羯族人的處境並不樂觀,因為他們被魏軍打地太慘了,幾乎是失去了戰勝巴人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羯族人的首領「阿克敦」,嚐試派人與川雒聯盟,希望後者能看在彼此往日親如兄弟的份上,幫他們一把。
這件事,川雒聯盟不好自己做主,畢竟逃亡南陽、宛地的羯族人,那可是他們君主國魏國視為仇寇的人,因此,川雒聯盟征求了大梁的意見。
當時,雖然太子趙潤已前往宋郡,但先王趙偲那時並未過世,在得知此事後,允許了此事,畢竟巴人一直以來都是趙氏一族仇視的對象,趙氏一族對巴人的憎恨,絕不亞於楚齊兩國的相互仇視。
在得到了大梁的首肯後,川雒聯盟便暗中資助了南陽、宛地的羯族人,支持他們與巴人發動戰爭,而作為代價,這些羯族人,需向川雒聯盟進獻大量的奴隸——綸氏部落為何能成為奴隸貿易的頭頭,源源不斷地將奴隸轉手賣給魏國,就是這個原因。
因此,人手在綸氏部落族長祿巴隆看來,根本不成問題,因為他們有「南陽羯族人」這個非常好用的捕奴人。
於是乎,所有的不足都補全了,浩浩蕩蕩的一大幫人,在雒水與伊水交匯處的北岸,開始了建造新都雒陽的浩大工程。
而另外一邊,大梁又派出「工部右侍郎鄧湛」、「兵部駕部司郎於芳」等官員一眾,籌商增設國內全國路網、並鋪設軌道馬車的事宜。
說實話,這項工程的浩大,絲毫不比建設新都雒陽小,若非戶部在買賣三川郡的土地方麵嚐到了甜頭,也看到了一些希望的曙光,否則,這些戶部的官員們,在看到工部上交的報表時,恐怕真要昏過去了。
誰讓鋪設全國路網與軌道馬車一事,是由戶部掌管的國庫直接撥款呢。
轉眼便到了十月,隨著魏軍逐漸從西河撤離,秦國的軍隊,接管了與韓國將領雁門守李睦的戰爭,由於韓方占盡地利的關係,秦軍的攻勢未能起到什麽效果,致使西河、雁門兩地的戰事,秦韓兩方陷入了僵持階段。
而在此期間,從西河戰區後撤的魏軍,諸如臨洮君魏忌的河東軍、河西守司馬安的河西軍,以及韶虎等等,則按照朝廷的命令,相繼在各自的防區開始屯田,務求能自力更生,盡可能地減少朝廷方麵的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提高軍隊屯田的積極性,朝廷改變了原先的征糧方式,即朝廷不再無償征求各軍的屯糧,而是采取收購的方式,其中的利潤,則歸各自軍隊所有。
但相應地,朝廷也不再無償為這些軍隊提供更換武器裝備的事宜,若這些軍隊希望更換裝備,就得拿出真金實銀來,在兵鑄局下單。
為了提高這些軍隊的積極性與競爭力,天策府亦決定每隔一段時間對這些軍隊展開突擊抽查,隻要士卒的麵貌與鬥誌合乎標準,天策府就會格外發放一筆軍餉等等。
總而言之,就是再次提高了魏國軍隊的待遇標準,並且,將這些軍隊從原來的「中央直屬」,逐漸轉化為「地方駐軍」,這事有利有弊,但總得來說還是利大於弊。『ps:還不是寫這些的時候,稍微一提,日後再說。』
而除了秦國與韓國以外,衛國也仍然在攻占齊國的東郡,而楚國,也依舊在繼續攻打齊魯兩國,整個中原,就隻有魏國這個霸主國超脫於戰亂,靜悄悄、陰搓搓地開始發展內部國力——說實話,這個局麵確實有點不可思議。
拜魏國盡全力投入內部建設所賜,趙弘潤這位新君這一陣子可謂是忙得不可開交,非但要處理日常政務,還要關注新都的建造以及鋪設全國路網的進展。
此時,趙弘潤總算切身體會到,他父皇趙偲為何年過半百就雙鬢斑白,而二伯趙元儼,年過六旬卻依然精神抖擻,實在是因為君王這位置太過於操勞所致。
我才不要英年早逝!
於是乎在次日,這位新君就讓自己病了,並且,為了盡快痊愈,新君托著疲倦的身體,帶著羋薑、蘇苒等眾女們在禦花園遊玩,一邊看著眾女與趙衛、趙川等幾個小家夥在草地上嬉戲,一邊躺在懶椅上悠閑地曬著太陽。
得知此事後,朝中百官之首、禮部尚書杜宥一臉淡定。
他相信,那位年輕的新君陛下肯定不幸染了什麽病症,懶疾嘛,這肯定是無藥可治的。
而對此,內朝大臣藺玉陽笑著說道:“算了算了,終歸陛下這迴是熬了一月有餘,咱們就當做沒瞧見吧,反正國內的事,大多數也都落實下去了,就讓那位陛下……唔,安心養病。”
聽聞此言,其餘內朝諸大臣皆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微微歎了口氣,禮部尚書杜宥憂心忡忡地說道:“就怕養著養著,病情不見好轉,反而增重……”
“那也好過陛下偷偷溜出城去。”前戶部尚書李粱笑著說道。
想了想,禮部尚書杜宥覺得李粱這話有道理:隻要那位陛下還在他們眼皮底下,那就問題不大。
期間,天策府右都尉張啟功親自送來了一份名單,大抵時記錄那些對朝廷心存不滿之人的名單。
看著這些位朝中大臣在那位新君堂而皇之偷懶的情況下,依舊談笑風生、見怪不怪,張啟功驚訝地睜大了眼睛:這什麽情況?難道我錯過了什麽?
在他印象中,禮部尚書杜宥應該帶著諸大臣聯袂前去勸諫才對啊。
不可思議!
總而言之,魏國正在穩固發展。
在短短半個月內,當這個消息隨著潁水郡內各縣張貼的榜文而傳遍時,郡內的百姓近乎沸騰。
朝廷要遷都了?
咱們有機會成為京畿人士了?
正如內朝大臣介子鴟所判斷的那樣,當得知這個消息後,許許多多的百姓變賣了他們在當地所擁有的田屋,攜帶盤纏與家眷,踏上了前往三川郡的旅途。
別以為這個時代的百姓愚昧,事實上隻要是明確表示有利可圖,就算是這個時代的百姓,也是不會居於人後的。
但正所謂凡事都有兩麵性,有人支持,那麽就肯定有人反對,而反對朝廷遷都的,無疑就是梁郡境內的魏人。
而這些魏人當中,又以貴族、世家等等為主。
莫以為朝廷遷都對當地這些貴族、世家的影響不大,事實上,這牽扯到許許多多的利益。
就說一件事:居住在王都京畿的魏人,永遠是消息最靈通的,無論朝廷出台了什麽新的政策,第一個得知的,永遠是大梁人。
沒辦法,這就叫近水樓台先得月。
尤其是這些年,梁郡乃至國內的貴族都習慣了跟在朝廷後邊撿便宜:朝廷開設博浪沙港市,貴族們就在博浪沙購置商鋪;朝廷攻打河套,貴族們就湊資打造一支私軍,跟在正規軍身後搶掠河套的畜牧。
可如今,朝廷突然間準備遷都,這豈不是意味著這些貴族們失去了便當的消息來源?待日後,朝廷若有什麽新政策出來,最先獲悉的不是他們,而是居住在三川郡的川民,這讓這些貴族、世家們如何接受?
不過話說迴來,反對歸反對,但要讓這些人聚眾抗議朝廷,這些人還真沒有這個膽子。
倘若是先王趙偲在位時,這些人或許還敢聯合起來,說動宗府對朝廷施壓,因為先王趙偲當時已經老了,盛氣不複,盡管這位先王也曾一手炮製了「南燕慘劇」。
就比如當年「三川貿易」一事,在當時肅王趙潤與國內貴族勢力的較量中,最終還是貴族勢力取得了最終勝利,這其中未嚐有先王趙偲對國內貴族妥協的因素在。
可如今的新王趙潤,那可不是一個善與之輩,單單說這位新君曾橫掃整個中原,力挫中原諸國的軍隊,就足以讓國內的貴族不敢與其為敵。
更何況,這位新王一手創建了「天策府」,自封上將軍,且將魏國幾乎所有的、將近四十萬正規軍,皆劃入了天策府轄下,將兵權牢牢捏在手中。
麵對這樣一位性格強勢、橫掃天下,且手握四十萬兵權的年輕君王,誰敢冒這個大不韙,與這位新王作對?
新君趙潤,這絕對魏國有史以來最具權勢的君王,同時,也是承載著千千萬萬魏人希望的雄主。
因此,除非這位君王要逼死國內的貴族勢力,否則,後者是絕不敢、也絕不會與這位新王作為的。
既然來硬的不行,那麽就來軟的。
一時間,梁郡的貴族、世家子弟紛紛奔走,拜訪大梁的朝中大臣,以及新君趙潤最親近的兄弟,比如燕王趙疆與桓王趙宣。
此時的燕王趙疆,在參加過其父趙偲的喪禮後,已返迴了山陽,並且將母親「孫貴姬」也接到了山陽縣贍養,讓母親每日能看看兒孫,減少幾分思念先王的痛苦。
對於這些頻繁來拜訪自己、希望自己出麵阻止朝廷遷都的國內貴族們,燕王趙疆不勝其煩,怒道:“遷都之事,自有陛下與朝廷自己的考量,本王乃是駐邊之將,豈有幹涉朝廷事務的道理?!”
再然後,燕王趙疆索性強勢地對外表示拒不見客,一門心思地訓練軍隊。
畢竟這會兒,他麾下山陽軍有一部分便派到邯鄲駐守,駐紮在山陽的軍隊並不多,因此,他也希望能將山陽軍擴充成「五萬編製」的軍隊——魏國目前的一線正規軍,幾乎都是五萬人編製。
而與此同時,已返迴安邑的桓王趙宣,亦遭到了這些人的騷擾。
不過相比較燕王趙疆,桓王趙宣的性格較為內向收斂,當然做不出似他四哥趙疆那般直接將前來拜訪的賓客趕出府邸的事,於是他索性裝病不出,對這件事不發表任何意見。
這兩位駐邊的王爺袖手旁邊,這讓梁郡的貴族與世族們又是氣憤、又是泄氣,雖然說新君趙潤尚有趙弘禮、趙弘璟、趙弘殷等兄弟,可問題是那些位王爺與那位新君的關係並不親近,插不上什麽嘴啊。
想來想去,這些貴族世家子弟又去拜訪了安陵的趙來峪,即趙潤的三叔公。
畢竟這些年來,皆是趙來峪在從中調和趙潤與國內貴族的矛盾。
而對於這些人的來意,趙來峪表示十分詫異,他笑著說道:“朝廷遷都,肯定是為了更好使我大魏得到發展,而隻有我大魏變得更加強盛,諸位才能得到更大的利潤,因此,老夫以為應該諸位應該支持才對。……至於遷都一事對諸位的影響,老夫不明白,三川郡那邊多的無人荒置的土地,隻需買下一塊地,將家業逐漸轉移到三川郡即可,這有什麽影響麽?”
聽了趙來峪的話,梁郡的貴族世家們目瞪口呆。
對啊,咱們有錢啊,到三川郡買塊地將家業搬過去不就完了?何必在這種事上跟朝廷交惡?
於是乎,幡然醒悟的梁郡貴族們,一窩蜂地湧到了三川郡,準備在三川郡購置土地。
這讓戶部尚書楊宜樂地合不攏嘴。
想想也是,三川郡的土地,很多都是人煙罕至的荒地,這種荒地如今居然能賣出去了,這對於戶部而言,簡直就是一筆飛來的橫財。
想及此事,戶部尚書楊宜也顧不上氣惱兵部轄下的駕部搶走了本該屬於他戶部的「全國路網」的利潤,美滋滋地與僚官商議,三川郡的哪些土地需留做牧場、哪些可以出售,且以什麽價格出售。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買賣土地的利益實在太誘人,因此,戶部尚書楊宜尋思著是否能將「伊川」、「川中」、「盧氏」一帶的土地也賣了,畢竟這些目前的偏遠地區,除了以放牧為生的部落川民還在那居住以外,幾乎是百裏不見人煙,荒涼地很,若能將這些荒地變作摸得著、看得見的金錢,這能大大地使戶部官員心安。
誰讓那位新君準備於全國築建路網,而且還要配備軌道馬車,前一陣子戶部的官員們大致估算了一下所需的花費,就有幾名官員麵色蒼白昏厥當場。
而如今,那些前一陣曾因為國庫儲金一事而驚慌失措的戶部官員們,可謂是春風得意——隻要國庫內仍有充足的資金,這些官員就心中安穩;反之,他們可能茶飯不思,憂鬱寡歡。
不得不說,就因為趙來峪的一句話,國內的貴族、世家們,再沒有抗拒朝廷遷都的意思,頂多就是抱持著不滿說兩句:放著大梁這等傳承百餘年的繁華城池不要,居然要遷都到三川郡那種荒置落後的地方,真不知道朝廷與那位新君在想什麽!
相比之下,反而是梁郡的尋常百姓抗議人更大。
莫以為同樣在魏人之間,就沒有所謂的輕視,事實上,一直以來居住在王都大梁的魏人,在看待其他地方同胞的時候,難免都擁有一種優越感,盡管這些百姓當中絕大多數連貴族都不是。
而如今,得知朝廷即將遷都雒陽,大梁日後將失去作為王都的殊榮,大梁附近的百姓坐不住了——其實帶頭的,主要是一位家境並不殷富的小貴族、小世家,以及一部分在博浪沙港市投入了大量金錢的豪紳。
這些人,當然是翻不起什麽風浪的,但考慮到輿論的問題,朝廷隨後也明確地做出了迴應:即使日後朝廷遷都雒陽,但大梁仍舊作為陪都存在,且像博浪沙港市、冶城這等大大增進大梁一帶經濟、工藝發展的重要司署建築,朝廷並不打算搬移。
在這種情況下,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小。
畢竟,隻要博浪沙港市不受影響,且冶造局所屬的冶城也留在大梁一帶,事實上,遷都一事對大梁當地的影響倒也不是很大,充其量就是大梁失去了作為王都的殊榮而已。
於是乎,在朝野各方的協調下,這場因為遷都之事引起的風浪,很快就平息了下來,時間一長,各方人士也就默認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也出現一些頑固的家夥,態度強硬地反對朝廷遷都。
不過這些人,很快就偃旗息鼓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天策府右都尉張啟功」屬下的黑鴉眾,半夜到這些人的家中走了一趟,將一些這戶人家曾經做過的一些貪贓枉法的證據往主人的床頭一丟,天亮之後,這些人立刻信誓旦旦地對外表態:朝廷決定是明智,我將全力支持朝廷的決定。
對付這種人,張啟功表示他根本不需要動腦子。
相比較而言,對朝廷有意遷都之事最淡定的,恐怕就要屬商水郡的魏人了,在魏國國內各郡百姓紛紛自發遷向三川郡的期間,唯獨商水郡的魏人不為所動,仿佛魏國的都城無論是大梁也好、雒陽也罷,跟他們都沒有什麽關係。
不過仔細想想,商水郡的魏人確實有這個底氣,畢竟商水郡乃是新君趙潤發跡的采邑,且注定日後封賞於新君趙潤與秦國公主(秦少君)所生的兒子,連帶著「商君」的爵位,總而言之,魏國是不可能忽略商水郡的發展的,因此,商水郡的魏人毫不擔心。
更要緊的是,商水縣目前乃是「魏楚貿易」的重要樞紐,雖然不及博浪沙港市那樣麵向整個中原的商賈,但論發展潛力,也注定是魏國數一數二的地方,根本不需要舍近求遠。
此後,在遷都雒陽的爭議逐漸平息之後,朝廷便開始了築建都城的大行動。
數日後,大梁朝廷派出了「戶部左侍郎崔璨」、「工部左侍郎謝弦」以及「兵部左侍郎王璨」這三位朝臣組成的隊伍,前往雒城,與川雒聯盟的首領們商議籌建新都的事宜。
其中,戶部負責統算開支、運輸建造新都所需要的各種資源,而工部則負責建造都城,至於兵部,則負責擬繪道路網——由於天策府逐漸取代了兵部原先的職能,如今的兵部,漸漸向後勤輔佐方麵發展,比如替魏國的軍隊蓄養戰馬,維護國內的兵道、官道等等事宜。
平心而論,即便川雒聯盟承擔了建造新都的全部花費,但重新建造一座都城,對於朝廷來說也是壓力頗大。
主要是人手問題。
川雒聯盟內那些富得流油的首領們表示,既然要造,那就要造地最大、造得最好。
這個態度,與朝廷派去川雒監工的冶造局轄下營建司司侍郎陳宕,相當的投脾氣。
這也難怪,因為曾經受到某位肅王殿下的影響,冶造局的監工宗旨就是「大」、「猛」、「精」,凡事講究精益求精,務必要達到目前魏國技術的巔峰。
至於對此究竟要砸進去多少錢,冶造局的官員與工匠們從來不去考慮這種問題:我們又不是戶部官員,管它花多少!
於是乎,在川雒聯盟諸首領與冶造局官員陳宕的協商下,新都的預估占地麵積,一下子翻了幾番,嚇得戶部左侍郎崔璨當場就有點頭暈目眩:雖說這次建造新都由川雒聯盟出資,並不需要經手國庫,但那終歸是錢啊!豈可如此浪費……
好吧,其實也不算時浪費,隻是崔璨無法接受這種砸錢的行為。
既然新都的麵積被翻了幾番,所需的人手,自然也是幾倍增加,這讓工部左侍郎謝弦頗感頭疼,因為他發現,這項工程,就算是征募十萬民夫也填不滿。
而就在這個時候,綸氏部落的首領祿巴隆表示人手方麵毫無問題。
原來,這個時候的川雒聯盟,與南陽、宛地一帶的羯族人又有了聯係。
這件事的起因,在於羯部落與羚部落的羯族人,曾向川雒聯盟求援。
這事發生在「魏韓之戰」前,當年戰敗於魏國,且逃到南陽、宛地那一帶的羯族人,在當地重新建立了部落,並毫不意外地,與巴蜀的巴人發生了衝突。
這場衝突,說不好究竟是哪方人先動手,畢竟巴地素來喜歡劫掠人口作為奴隸,而羯族人呢,為了重新發展部落,也需要大量的人手,因此,雙方不出意外地爆發了戰爭。
在戰爭的前期,南陽、宛地一帶的羯族人的處境並不樂觀,因為他們被魏軍打地太慘了,幾乎是失去了戰勝巴人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羯族人的首領「阿克敦」,嚐試派人與川雒聯盟,希望後者能看在彼此往日親如兄弟的份上,幫他們一把。
這件事,川雒聯盟不好自己做主,畢竟逃亡南陽、宛地的羯族人,那可是他們君主國魏國視為仇寇的人,因此,川雒聯盟征求了大梁的意見。
當時,雖然太子趙潤已前往宋郡,但先王趙偲那時並未過世,在得知此事後,允許了此事,畢竟巴人一直以來都是趙氏一族仇視的對象,趙氏一族對巴人的憎恨,絕不亞於楚齊兩國的相互仇視。
在得到了大梁的首肯後,川雒聯盟便暗中資助了南陽、宛地的羯族人,支持他們與巴人發動戰爭,而作為代價,這些羯族人,需向川雒聯盟進獻大量的奴隸——綸氏部落為何能成為奴隸貿易的頭頭,源源不斷地將奴隸轉手賣給魏國,就是這個原因。
因此,人手在綸氏部落族長祿巴隆看來,根本不成問題,因為他們有「南陽羯族人」這個非常好用的捕奴人。
於是乎,所有的不足都補全了,浩浩蕩蕩的一大幫人,在雒水與伊水交匯處的北岸,開始了建造新都雒陽的浩大工程。
而另外一邊,大梁又派出「工部右侍郎鄧湛」、「兵部駕部司郎於芳」等官員一眾,籌商增設國內全國路網、並鋪設軌道馬車的事宜。
說實話,這項工程的浩大,絲毫不比建設新都雒陽小,若非戶部在買賣三川郡的土地方麵嚐到了甜頭,也看到了一些希望的曙光,否則,這些戶部的官員們,在看到工部上交的報表時,恐怕真要昏過去了。
誰讓鋪設全國路網與軌道馬車一事,是由戶部掌管的國庫直接撥款呢。
轉眼便到了十月,隨著魏軍逐漸從西河撤離,秦國的軍隊,接管了與韓國將領雁門守李睦的戰爭,由於韓方占盡地利的關係,秦軍的攻勢未能起到什麽效果,致使西河、雁門兩地的戰事,秦韓兩方陷入了僵持階段。
而在此期間,從西河戰區後撤的魏軍,諸如臨洮君魏忌的河東軍、河西守司馬安的河西軍,以及韶虎等等,則按照朝廷的命令,相繼在各自的防區開始屯田,務求能自力更生,盡可能地減少朝廷方麵的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提高軍隊屯田的積極性,朝廷改變了原先的征糧方式,即朝廷不再無償征求各軍的屯糧,而是采取收購的方式,其中的利潤,則歸各自軍隊所有。
但相應地,朝廷也不再無償為這些軍隊提供更換武器裝備的事宜,若這些軍隊希望更換裝備,就得拿出真金實銀來,在兵鑄局下單。
為了提高這些軍隊的積極性與競爭力,天策府亦決定每隔一段時間對這些軍隊展開突擊抽查,隻要士卒的麵貌與鬥誌合乎標準,天策府就會格外發放一筆軍餉等等。
總而言之,就是再次提高了魏國軍隊的待遇標準,並且,將這些軍隊從原來的「中央直屬」,逐漸轉化為「地方駐軍」,這事有利有弊,但總得來說還是利大於弊。『ps:還不是寫這些的時候,稍微一提,日後再說。』
而除了秦國與韓國以外,衛國也仍然在攻占齊國的東郡,而楚國,也依舊在繼續攻打齊魯兩國,整個中原,就隻有魏國這個霸主國超脫於戰亂,靜悄悄、陰搓搓地開始發展內部國力——說實話,這個局麵確實有點不可思議。
拜魏國盡全力投入內部建設所賜,趙弘潤這位新君這一陣子可謂是忙得不可開交,非但要處理日常政務,還要關注新都的建造以及鋪設全國路網的進展。
此時,趙弘潤總算切身體會到,他父皇趙偲為何年過半百就雙鬢斑白,而二伯趙元儼,年過六旬卻依然精神抖擻,實在是因為君王這位置太過於操勞所致。
我才不要英年早逝!
於是乎在次日,這位新君就讓自己病了,並且,為了盡快痊愈,新君托著疲倦的身體,帶著羋薑、蘇苒等眾女們在禦花園遊玩,一邊看著眾女與趙衛、趙川等幾個小家夥在草地上嬉戲,一邊躺在懶椅上悠閑地曬著太陽。
得知此事後,朝中百官之首、禮部尚書杜宥一臉淡定。
他相信,那位年輕的新君陛下肯定不幸染了什麽病症,懶疾嘛,這肯定是無藥可治的。
而對此,內朝大臣藺玉陽笑著說道:“算了算了,終歸陛下這迴是熬了一月有餘,咱們就當做沒瞧見吧,反正國內的事,大多數也都落實下去了,就讓那位陛下……唔,安心養病。”
聽聞此言,其餘內朝諸大臣皆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微微歎了口氣,禮部尚書杜宥憂心忡忡地說道:“就怕養著養著,病情不見好轉,反而增重……”
“那也好過陛下偷偷溜出城去。”前戶部尚書李粱笑著說道。
想了想,禮部尚書杜宥覺得李粱這話有道理:隻要那位陛下還在他們眼皮底下,那就問題不大。
期間,天策府右都尉張啟功親自送來了一份名單,大抵時記錄那些對朝廷心存不滿之人的名單。
看著這些位朝中大臣在那位新君堂而皇之偷懶的情況下,依舊談笑風生、見怪不怪,張啟功驚訝地睜大了眼睛:這什麽情況?難道我錯過了什麽?
在他印象中,禮部尚書杜宥應該帶著諸大臣聯袂前去勸諫才對啊。
不可思議!
總而言之,魏國正在穩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