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蘭的日子一日既往的平靜而哈皮,人活著要學著自己給自己找樂子,這一點蕙蘭很擅長。
跟著國公府的一大家子一起過了個項目多樣的正統的團圓節。蕙蘭不是喜歡傷春悲秋的,沒有半點感懷身世的苗頭,倒讓擔心她的姑母鬆了口氣。
盡管天公不作美,中秋節細雨綿綿,無月可賞。但是有吃有喝有的玩,她已經很開心了。更別說還有大節下長輩們給的零花錢和小禮物,表哥表姐們也多放了兩天假,大家玩的非常嗨。
外祖家的節禮節前已經送來了,李家一份,國公府一份。估計是因為她在這邊混飯吃,所以今年開始給國公府送節禮了。
送來的吃食蕙蘭每樣留了點都讓王媽媽母女給家裏那邊帶過去了。傳話讓周叔給大家分分,感受一下主家和舅老爺家的心意。再加上過節的賞賜,大家美美的過個團圓節。
外祖舅舅們補貼她的過節的小錢錢,蕙蘭就笑納了。送來的信,她都妥貼的收著,和重要的東西一起收在床架上的抽屜裏,時刻感受親人的關愛。
過了中秋,天氣一天天轉涼,有了早晚,隻有中午較熱。府裏已經停了用冰,蕙蘭每天中午都在房裏修身養性,倒是沒覺到秋老虎的威力。
九月二十五是蕙蘭的生日,當然是穿新衣,收了一堆禮物,還辦了個晚宴。外祖家給的生辰禮也由李管家捎了迴來,家裏雖然都是下人,但也合著給她送了些小玩意。蕙蘭很滿足,有人把她放在心上,她當然高興。
生日一過,蕙蘭就被送進了學堂,和幾位表姐表哥做了同窗。雖然進度不一,但是還是在同一個教室裏。
人生四大鐵頭一個就是一起同過窗,大家的感情當然更加融洽親密了。
日子是最不經過的,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寒來暑往,春種秋收。一眨眼的功夫,蕙蘭就從一個垂髫小兒長成了一個總角女童。
在此期間,蕙蘭不斷成長。從一個拿不動弓拉不開弦,爬不上馬走不動道的弱雞發展成一個能勉強拿動弓半開弦,抱著馬脖子不敢鬆開,能喘著粗氣步行到福壽居的半弱雞。你看,這是不是質的飛躍,很值得驕傲啊!
認字寫字是沒得說的,文化課是根本,蕙蘭一點都沒放鬆,當然字寫的毫無風骨就可以忽略了。蕙蘭的主要訴求是認字,會寫就行,寫那麽好得練的,她哪有那閑工夫。
她的同學裏,大娘子不必說。學神絕對是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
四娘子性子急,字寫的直追二郎君,那叫一個硬朗大氣;但是東邊不亮西邊亮,她體育課是優等,隻比兩個堂哥稍遜。四娘子將來指定是不用擔心遭遇家庭暴力的,因為她有條件做施暴者。
大表哥雖然不是學神,那也是學霸了。文武兼優,文稍遜大娘子,武傲視群儕。
二表哥合該和四娘子做親兄妹,一樣的偏科。雖然說不上喜武厭文,但是一邊在及格線蹦迪,一邊高空翱翔……也隻能說是不愧是武將世家的兒女了。
五娘子文靜,武課隻求過關,比人菜癮還大的蕙蘭還低一檔。文課方麵倒是中遊,比不上大娘子二郎君,比四娘子三郎君和蕙蘭還是足以笑傲的。
六郎比蕙蘭晚半年入學,卻是比她強。文課武課都是中遊,他年紀不大,又是府裏的未來。從上到下都緊張他,老師當然心裏有數,支持他這個狀態。和他年齡差不多的蕙蘭不大和他玩,他也沒多糾結,跟在兩個堂哥後麵做了小跟班。倒是讓蕙蘭鬆了口氣,這位大少爺不是熊孩子,那可太阿彌陀佛了。
小七還不到五歲,玩就得了,略過。
學裏除了文化課和體育課還有藝術課,琴棋書畫,烹茶調香都得學。蕙蘭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這真的是武將世家教養孩子的方法嗎?傳說中隋唐的五姓七望家族才這樣教育子女吧,也太全方位了吧。
幸好,這是興趣班,不是必修課。不要求精通,隻需要略懂就好,感興趣的擇一二精研也就是了。
蕙蘭真是謝天謝地,在蕙蘭看來,謝天謝地的不止她一個,畢竟家裏也就一個學神!
蕙蘭上輩子在少年宮學過國畫,因著自忖有底子,也為了學一點興趣愛好撐場麵,蕙蘭毫不猶豫的選了。結果,自然是開局扮豬吃老虎,繼而後勁全失,幾乎全無進境。不說老師不敢置信,進而加倍下功夫激發她的潛力。蕙蘭也是被折騰的各種想死,師徒倆相互折磨,所謂相愛相殺不外如是。她隻是想培養興趣愛好,老師拿著當養家糊口的事業,兩個人心意不能相通的人也隻能磨了。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老師絕望了,兩人也就都解脫了。
另外蕙蘭上輩子小視頻看多了,分外羨慕會樂器的才女。琴雖然大眾,可惜她怕手疼。又想著吹奏的樂器可以鍛煉肺活量,有助於健康,所以選了個非主流的笛子。幸好老師比較專業,雖然專攻琴,其他方麵也懂,教她那是綽綽有餘。蕙蘭於是開始了從魔音灌耳到勉強入耳的征程。
大娘子書畫雙絕,是老師的得意門生。下棋連姑父都不是對手,家裏能和她棋逢對手的隻有老太太。彈琴彈的也好,連蕙蘭這個不懂音律的和三郎君四娘子這兩個坐不住的也能留住。關鍵她調香也很厲害,一樣的香料,一樣的手法,味道愣是不一樣。
蕙蘭早已為大表姐奉上了自己的膝蓋,崇拜兩個字說累了。隻是家風嚴謹,外麵傳說的隻是她的溫婉嫻淑和精通琴技。
兩個表哥和四娘子對這方麵都隻是淺嚐輒止,略懂就好,和人談起來不露怯也就是了。
五娘子其他方麵也不突出,隻是精於烹茶,兄弟姐妹們都喜歡去蹭喝。
六郎還小,性子未定,倒是沒發現有什麽突出的愛好。
進了二月,春寒料峭,這一日正是蕙蘭出孝的日子。老太太發了話,同學們多了一天假期。李夫人帶著侄女和族人一起到墳前祭祀。迴來後,蕙蘭穿上新製的彩衣,戴了鑲金嵌寶的配飾,和大家吃了頓宴席,也就算正式除服了。
跟著國公府的一大家子一起過了個項目多樣的正統的團圓節。蕙蘭不是喜歡傷春悲秋的,沒有半點感懷身世的苗頭,倒讓擔心她的姑母鬆了口氣。
盡管天公不作美,中秋節細雨綿綿,無月可賞。但是有吃有喝有的玩,她已經很開心了。更別說還有大節下長輩們給的零花錢和小禮物,表哥表姐們也多放了兩天假,大家玩的非常嗨。
外祖家的節禮節前已經送來了,李家一份,國公府一份。估計是因為她在這邊混飯吃,所以今年開始給國公府送節禮了。
送來的吃食蕙蘭每樣留了點都讓王媽媽母女給家裏那邊帶過去了。傳話讓周叔給大家分分,感受一下主家和舅老爺家的心意。再加上過節的賞賜,大家美美的過個團圓節。
外祖舅舅們補貼她的過節的小錢錢,蕙蘭就笑納了。送來的信,她都妥貼的收著,和重要的東西一起收在床架上的抽屜裏,時刻感受親人的關愛。
過了中秋,天氣一天天轉涼,有了早晚,隻有中午較熱。府裏已經停了用冰,蕙蘭每天中午都在房裏修身養性,倒是沒覺到秋老虎的威力。
九月二十五是蕙蘭的生日,當然是穿新衣,收了一堆禮物,還辦了個晚宴。外祖家給的生辰禮也由李管家捎了迴來,家裏雖然都是下人,但也合著給她送了些小玩意。蕙蘭很滿足,有人把她放在心上,她當然高興。
生日一過,蕙蘭就被送進了學堂,和幾位表姐表哥做了同窗。雖然進度不一,但是還是在同一個教室裏。
人生四大鐵頭一個就是一起同過窗,大家的感情當然更加融洽親密了。
日子是最不經過的,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寒來暑往,春種秋收。一眨眼的功夫,蕙蘭就從一個垂髫小兒長成了一個總角女童。
在此期間,蕙蘭不斷成長。從一個拿不動弓拉不開弦,爬不上馬走不動道的弱雞發展成一個能勉強拿動弓半開弦,抱著馬脖子不敢鬆開,能喘著粗氣步行到福壽居的半弱雞。你看,這是不是質的飛躍,很值得驕傲啊!
認字寫字是沒得說的,文化課是根本,蕙蘭一點都沒放鬆,當然字寫的毫無風骨就可以忽略了。蕙蘭的主要訴求是認字,會寫就行,寫那麽好得練的,她哪有那閑工夫。
她的同學裏,大娘子不必說。學神絕對是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
四娘子性子急,字寫的直追二郎君,那叫一個硬朗大氣;但是東邊不亮西邊亮,她體育課是優等,隻比兩個堂哥稍遜。四娘子將來指定是不用擔心遭遇家庭暴力的,因為她有條件做施暴者。
大表哥雖然不是學神,那也是學霸了。文武兼優,文稍遜大娘子,武傲視群儕。
二表哥合該和四娘子做親兄妹,一樣的偏科。雖然說不上喜武厭文,但是一邊在及格線蹦迪,一邊高空翱翔……也隻能說是不愧是武將世家的兒女了。
五娘子文靜,武課隻求過關,比人菜癮還大的蕙蘭還低一檔。文課方麵倒是中遊,比不上大娘子二郎君,比四娘子三郎君和蕙蘭還是足以笑傲的。
六郎比蕙蘭晚半年入學,卻是比她強。文課武課都是中遊,他年紀不大,又是府裏的未來。從上到下都緊張他,老師當然心裏有數,支持他這個狀態。和他年齡差不多的蕙蘭不大和他玩,他也沒多糾結,跟在兩個堂哥後麵做了小跟班。倒是讓蕙蘭鬆了口氣,這位大少爺不是熊孩子,那可太阿彌陀佛了。
小七還不到五歲,玩就得了,略過。
學裏除了文化課和體育課還有藝術課,琴棋書畫,烹茶調香都得學。蕙蘭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這真的是武將世家教養孩子的方法嗎?傳說中隋唐的五姓七望家族才這樣教育子女吧,也太全方位了吧。
幸好,這是興趣班,不是必修課。不要求精通,隻需要略懂就好,感興趣的擇一二精研也就是了。
蕙蘭真是謝天謝地,在蕙蘭看來,謝天謝地的不止她一個,畢竟家裏也就一個學神!
蕙蘭上輩子在少年宮學過國畫,因著自忖有底子,也為了學一點興趣愛好撐場麵,蕙蘭毫不猶豫的選了。結果,自然是開局扮豬吃老虎,繼而後勁全失,幾乎全無進境。不說老師不敢置信,進而加倍下功夫激發她的潛力。蕙蘭也是被折騰的各種想死,師徒倆相互折磨,所謂相愛相殺不外如是。她隻是想培養興趣愛好,老師拿著當養家糊口的事業,兩個人心意不能相通的人也隻能磨了。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老師絕望了,兩人也就都解脫了。
另外蕙蘭上輩子小視頻看多了,分外羨慕會樂器的才女。琴雖然大眾,可惜她怕手疼。又想著吹奏的樂器可以鍛煉肺活量,有助於健康,所以選了個非主流的笛子。幸好老師比較專業,雖然專攻琴,其他方麵也懂,教她那是綽綽有餘。蕙蘭於是開始了從魔音灌耳到勉強入耳的征程。
大娘子書畫雙絕,是老師的得意門生。下棋連姑父都不是對手,家裏能和她棋逢對手的隻有老太太。彈琴彈的也好,連蕙蘭這個不懂音律的和三郎君四娘子這兩個坐不住的也能留住。關鍵她調香也很厲害,一樣的香料,一樣的手法,味道愣是不一樣。
蕙蘭早已為大表姐奉上了自己的膝蓋,崇拜兩個字說累了。隻是家風嚴謹,外麵傳說的隻是她的溫婉嫻淑和精通琴技。
兩個表哥和四娘子對這方麵都隻是淺嚐輒止,略懂就好,和人談起來不露怯也就是了。
五娘子其他方麵也不突出,隻是精於烹茶,兄弟姐妹們都喜歡去蹭喝。
六郎還小,性子未定,倒是沒發現有什麽突出的愛好。
進了二月,春寒料峭,這一日正是蕙蘭出孝的日子。老太太發了話,同學們多了一天假期。李夫人帶著侄女和族人一起到墳前祭祀。迴來後,蕙蘭穿上新製的彩衣,戴了鑲金嵌寶的配飾,和大家吃了頓宴席,也就算正式除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