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蘭午睡醒了,無所事事的在屋子裏晃了一圈。
書桌上的筆墨紙硯她懶的折騰,那幾本啟蒙用的三百千她又看不太明白。蕙蘭咬牙切齒的向太陽發誓,她一定要早點摘掉文盲的帽子。對於一個書蟲來說,不認識字實在是讓她想吐血。
從上到下、從大到小都有事做,隻有她是個閑人。於是蕙蘭隻能無聊的坐在那一邊看水仙做針線,一邊和她聊天。
蕙蘭一直對這個大秦挺好奇,看衣食住行怎麽也不像那個大一統的始皇帝的國度。
輿圖她沒機會接觸,但是她外祖家就是關中的。總不能始皇帝在關中千裏之外的燕京建都稱帝吧。
而且這燕京,聽著也挺熟啊。
本來打算等她看的了史書,弄得懂輿圖了再研究。但是這會無聊,就隨意的聽丫頭聊聊。
這一聊蕙蘭就發現,這大秦子民的自豪感挺強。
蕙蘭隨意的讓她說說開國太祖的英雄事跡,因為她年紀小,又多病,父母還早逝,所以沒什麽機會聽說。
水仙倒是沒懷疑,主子的身世她早就耳熟能詳了,心裏也不是不同情的。
小姑娘針線也不做了,兩眼放光的開始輸出。
什麽開國太祖英明神武,天將紫微星,氣吞萬裏如虎,掃六合、震八方……以下省略無數溢美之詞。
蕙蘭聽的牙疼,這哪裏是太祖啊,這分明是戰神下凡,玉帝臨朝,全民偶像啊有木有!
總結下來,就是太祖李某是大唐末年的一個節度使,雖然姓李但是不是李氏宗親。
見著天下大亂、政治昏暗、民不聊生,暗中囤積糧草、廣納賢才、厲兵秣馬。
或許可能大概也有匡扶社稷,中興大唐的想法吧!
在豬瘟(朱溫)篡唐後,不得不怒而討伐逆賊。
之後經過數年征戰混亂,攤子越來越大,最後終於掃除了北方的刺頭,成了北方的扛把子。
逆賊已經剁了,地盤已經拿下一大半。當是時,李唐宗親離落消散,欲尋一人承繼大統而不得。李大佬傷心的不得了,拒絕了屬下許多次勸進,堅決要做忠臣。
還是當時太祖屬下第一文臣李先生,也就是府裏老太太的祖父勸他要保重身子,南方大好地盤還等著你去征服呢。但是蛇無頭不行,所以您為了大唐的社稷江山先委屈一下,做個秦王。然後統領屬下拿著刀,騎著馬去拿下南方,然後再細細尋訪李唐直係宗親。到了繼承人也找著了,地盤也拿下了,這不是皆大歡喜嘛!
太祖覺著沒毛病,他也是關中人,很合適。屬下文臣武將也都應和,於是大家哈皮的決定就這麽辦。
暫定燕京為都,太祖四十五歲當了秦王,屬下也都加官進爵,皆大歡喜。接下來一麵收拾舊山河,一麵準備南下砍人。
李先生好本事,主理內政,一麵恢複北方生產經濟,一麵做好後勤,供太祖帶著人砍人。國公府的第一代國公,是太祖麾下武將第一。太祖本來想著留下他配合李先生早點平複北方,兩人是他的左膀右臂,他非常放心。
奈何天不遂人願,這文武魁首那是八字不合,命中犯克,王不見王的存在。你說朝東我說往西,你說攆雞,我說打狗。
太祖無奈,擔心他倆在一處,同室操戈,掀了他剛拿下來的場子,大好局麵毀於內耗。
於是一個留下安定大後方,一個帶著掃平新場子。一拍兩響,齊活。
蕙蘭就納了悶了,您二位老祖宗這樣不對付了一輩子最後是怎麽做的親家的呢?果然人世間的際遇真是神秘莫測,蕙蘭感慨。
可惜的是,南方不好打,氣候還不好。太祖是北方人,又上了年紀,在南方幾年時間就風濕哮喘纏身。隻能迴燕京休養生息,留下鎮國公扛大旗。
鎮國公確實不簡單,花了將近十年時間滅了南方兩股最大的敵對勢力。可惜他自個也受了傷,隻能飲恨迴家養傷。
之後是秦王世子,也就是後來的太宗披掛上陣,一舉蕩平了南方。秦王大悅,然後樂極生悲差點噶了。
然後終於想通了,病好後於五十五歲高齡登基稱帝,國號為秦,定都燕京,封世子為太子。又封了一串開國功臣,之後就是一堆好政策。發展經濟,勸課農桑,鼓勵生育,……
以上大多靠腦補,水仙小丫頭說的神乎其神,把太祖太宗、鎮國公(老太太的太公公)、文淵侯(老太太的親祖父)誇了又誇。水仙口才不錯,有講故事的潛力,把蕙蘭的好奇心全勾了出來,但是講的也太離奇了些讓人出戲。
她迫切的想要自己去看看史書,了解一下那段金戈鐵馬的故事。
由不得她不激動啊,按照原來的曆史,這會應該是北宋吧,那坑爹的。幾個國家並立,北宋積貧積弱,年年給契丹奉上歲幣歲絹。我燕雲寶地、燕趙兒女被侵占被壓迫,簡直是聽著就生氣。
這位秦太祖,他是統一了南北啊,神馬契丹、西夏、大理,都不存在啊。就憑這一點,蕙蘭都想抽空去給他上柱香,幹的漂亮啊!
身為一個生長在富強的新中國的好青年,雖然是個社畜。但懷古追憶的時候也是看赳赳老秦一統六國,看強漢北擊匈奴,看盛唐萬國來朝。
哪怕是號稱複興華夏的大明比起他們也差了點意思,更不用說偏安一隅的宋了。
蕙蘭遙想當年在線上激揚文字,舌戰沙雕的英雄曆史,激動的在房間裏轉圈。
蕙蘭激動的恨不得抱著書立刻去拜師認字,夢想她明兒就能出口成章,指點江山,提筆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順便的,蕙蘭對老太太的好奇心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如黃河泛濫而一發不可收拾。她老人家是怎麽在兩位互相仇視的長輩之間自處周旋的,又是因為什麽就嫁了這麽一家和娘家不對付還文武殊途的人家呢?
激動過頭了,蕙蘭一時岔了氣,咳的驚天動地。嚇的水仙忙過來撫背揉胸,順帶把王媽媽也咳了進來。
蕙蘭一邊順氣一邊安撫大家,“我沒事,沒事。”
好容易消停了,就聽見院子裏有打招唿的聲音。
王媽媽當即出門去了。
書桌上的筆墨紙硯她懶的折騰,那幾本啟蒙用的三百千她又看不太明白。蕙蘭咬牙切齒的向太陽發誓,她一定要早點摘掉文盲的帽子。對於一個書蟲來說,不認識字實在是讓她想吐血。
從上到下、從大到小都有事做,隻有她是個閑人。於是蕙蘭隻能無聊的坐在那一邊看水仙做針線,一邊和她聊天。
蕙蘭一直對這個大秦挺好奇,看衣食住行怎麽也不像那個大一統的始皇帝的國度。
輿圖她沒機會接觸,但是她外祖家就是關中的。總不能始皇帝在關中千裏之外的燕京建都稱帝吧。
而且這燕京,聽著也挺熟啊。
本來打算等她看的了史書,弄得懂輿圖了再研究。但是這會無聊,就隨意的聽丫頭聊聊。
這一聊蕙蘭就發現,這大秦子民的自豪感挺強。
蕙蘭隨意的讓她說說開國太祖的英雄事跡,因為她年紀小,又多病,父母還早逝,所以沒什麽機會聽說。
水仙倒是沒懷疑,主子的身世她早就耳熟能詳了,心裏也不是不同情的。
小姑娘針線也不做了,兩眼放光的開始輸出。
什麽開國太祖英明神武,天將紫微星,氣吞萬裏如虎,掃六合、震八方……以下省略無數溢美之詞。
蕙蘭聽的牙疼,這哪裏是太祖啊,這分明是戰神下凡,玉帝臨朝,全民偶像啊有木有!
總結下來,就是太祖李某是大唐末年的一個節度使,雖然姓李但是不是李氏宗親。
見著天下大亂、政治昏暗、民不聊生,暗中囤積糧草、廣納賢才、厲兵秣馬。
或許可能大概也有匡扶社稷,中興大唐的想法吧!
在豬瘟(朱溫)篡唐後,不得不怒而討伐逆賊。
之後經過數年征戰混亂,攤子越來越大,最後終於掃除了北方的刺頭,成了北方的扛把子。
逆賊已經剁了,地盤已經拿下一大半。當是時,李唐宗親離落消散,欲尋一人承繼大統而不得。李大佬傷心的不得了,拒絕了屬下許多次勸進,堅決要做忠臣。
還是當時太祖屬下第一文臣李先生,也就是府裏老太太的祖父勸他要保重身子,南方大好地盤還等著你去征服呢。但是蛇無頭不行,所以您為了大唐的社稷江山先委屈一下,做個秦王。然後統領屬下拿著刀,騎著馬去拿下南方,然後再細細尋訪李唐直係宗親。到了繼承人也找著了,地盤也拿下了,這不是皆大歡喜嘛!
太祖覺著沒毛病,他也是關中人,很合適。屬下文臣武將也都應和,於是大家哈皮的決定就這麽辦。
暫定燕京為都,太祖四十五歲當了秦王,屬下也都加官進爵,皆大歡喜。接下來一麵收拾舊山河,一麵準備南下砍人。
李先生好本事,主理內政,一麵恢複北方生產經濟,一麵做好後勤,供太祖帶著人砍人。國公府的第一代國公,是太祖麾下武將第一。太祖本來想著留下他配合李先生早點平複北方,兩人是他的左膀右臂,他非常放心。
奈何天不遂人願,這文武魁首那是八字不合,命中犯克,王不見王的存在。你說朝東我說往西,你說攆雞,我說打狗。
太祖無奈,擔心他倆在一處,同室操戈,掀了他剛拿下來的場子,大好局麵毀於內耗。
於是一個留下安定大後方,一個帶著掃平新場子。一拍兩響,齊活。
蕙蘭就納了悶了,您二位老祖宗這樣不對付了一輩子最後是怎麽做的親家的呢?果然人世間的際遇真是神秘莫測,蕙蘭感慨。
可惜的是,南方不好打,氣候還不好。太祖是北方人,又上了年紀,在南方幾年時間就風濕哮喘纏身。隻能迴燕京休養生息,留下鎮國公扛大旗。
鎮國公確實不簡單,花了將近十年時間滅了南方兩股最大的敵對勢力。可惜他自個也受了傷,隻能飲恨迴家養傷。
之後是秦王世子,也就是後來的太宗披掛上陣,一舉蕩平了南方。秦王大悅,然後樂極生悲差點噶了。
然後終於想通了,病好後於五十五歲高齡登基稱帝,國號為秦,定都燕京,封世子為太子。又封了一串開國功臣,之後就是一堆好政策。發展經濟,勸課農桑,鼓勵生育,……
以上大多靠腦補,水仙小丫頭說的神乎其神,把太祖太宗、鎮國公(老太太的太公公)、文淵侯(老太太的親祖父)誇了又誇。水仙口才不錯,有講故事的潛力,把蕙蘭的好奇心全勾了出來,但是講的也太離奇了些讓人出戲。
她迫切的想要自己去看看史書,了解一下那段金戈鐵馬的故事。
由不得她不激動啊,按照原來的曆史,這會應該是北宋吧,那坑爹的。幾個國家並立,北宋積貧積弱,年年給契丹奉上歲幣歲絹。我燕雲寶地、燕趙兒女被侵占被壓迫,簡直是聽著就生氣。
這位秦太祖,他是統一了南北啊,神馬契丹、西夏、大理,都不存在啊。就憑這一點,蕙蘭都想抽空去給他上柱香,幹的漂亮啊!
身為一個生長在富強的新中國的好青年,雖然是個社畜。但懷古追憶的時候也是看赳赳老秦一統六國,看強漢北擊匈奴,看盛唐萬國來朝。
哪怕是號稱複興華夏的大明比起他們也差了點意思,更不用說偏安一隅的宋了。
蕙蘭遙想當年在線上激揚文字,舌戰沙雕的英雄曆史,激動的在房間裏轉圈。
蕙蘭激動的恨不得抱著書立刻去拜師認字,夢想她明兒就能出口成章,指點江山,提筆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順便的,蕙蘭對老太太的好奇心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如黃河泛濫而一發不可收拾。她老人家是怎麽在兩位互相仇視的長輩之間自處周旋的,又是因為什麽就嫁了這麽一家和娘家不對付還文武殊途的人家呢?
激動過頭了,蕙蘭一時岔了氣,咳的驚天動地。嚇的水仙忙過來撫背揉胸,順帶把王媽媽也咳了進來。
蕙蘭一邊順氣一邊安撫大家,“我沒事,沒事。”
好容易消停了,就聽見院子裏有打招唿的聲音。
王媽媽當即出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