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對宇文士及極其不滿,吹噓得順順利利的說服工作已經證明不可信任,薛萬徹非但不曾真心依附自己,還差點利用自己的信任給自己的後背狠狠插一刀,丘行恭雖然還未顯露其假投誠的本質,但是其既然親自遊說薛萬徹、又導致函穀關輕易失陷,也都能說明丘行恭的立場有著嚴重問題。
既然這兩人已經遊說失敗,誰又能相信關中各方勢力會真正被宇文士及說動?
當然,他也僅僅是不滿而已,怒火發泄出來,也就開始冷靜。
現在他麾下看似有十萬大軍,實則皆是烏合之眾,打一打順風仗還行,但到了針尖對麥芒的生死時刻,難當大用。尤其是將帥級別的人物嚴重缺乏,使得軍隊不能從戰略層麵取得更大的優勢,不得不跟著朝廷的節奏往前走。
這是極為危險的,因為不知道何時就會掉進朝廷那邊精心設置的陷阱裏……
既然在戰略層麵不能高出一籌,那就隻能以彼之長、攻敵之短。
自己這邊最大的優勢便是全軍上下對於勝利的渴望,唯有勝利之後才能取得自己所承諾的一切,名譽、錢帛、封爵、地位,值得所有人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去拚一迴。
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自己甚至將未來的半個帝國都許諾出去準予功臣封國,他們又豈能不死戰呢?
而朝廷那邊則全然不同,需要嚴密遵循律令法度、官場規則,李承乾若是敢像自己這麽幹,非但不會調動朝廷上下的積極性,反而會使得整個權力中樞瞬間崩塌。
如今朝廷的權力都掌握在既得利益者手中,構築成李承乾的執政架構,那些大老豈能容許底下人憑借功勳便與自己平起平坐、甚至高出一籌?
後來者試圖打破權力壟斷,以期重新分配利益、重塑全力架構,既得利益者自然誓死護衛這個架構,以保障他們的自身利益,這就是所有改朝換代的根源所在,每一個王朝興起之時或許有著這樣那樣崇高而純粹的目標、理想而美好的期盼,但是到了最終,都會迴到這樣一個亙古不變的原則之中。
等到階級固化,權力壟斷,底層再無跨越階級獲取權力、利益的上升空間,一切便會推到重來。
宇文士及所代表的關隴門閥已經後退無路,雖然事情辦的未能盡如人願,但肯定與他生生死死綁在一起,絕對的可以托付信任,用他來平衡江南士族、山東世家,使得自己麾下達成權力平衡,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然難道任由蕭瑀與崔信所代表的江南、山東兩大勢力將他這個晉王架空麽?
尤其是蕭瑀這老賊很可能心存不軌、朝秦暮楚……
……
麵對李治的怒火,宇文士及起先惶恐不安,但旋即也鎮定下來,他很明白自己在李治陣營之中的重要性,不僅如今關中各地的統兵大將、世家門閥隻有自己能夠居中聯絡、勸服遊說,更在於自己是李治陣營當中各方勢力的平衡點。
但麵上依舊誠惶誠恐,愧疚之色溢於言表:“老臣無能,致使殿下差點陷身險地,實萬死也!”
言罷,撩起衣袍,跪在地上,以首頓地,熱淚盈眶。
李治趕緊上前兩步,雙手張開扶住宇文士及肩膀,阻止其叩首,再用力將其扶起讓到座位上,埋怨道:“隻因局勢緊迫,故而本王心中焦灼難以控製情緒,言語之中有所不敬,郢國公應該理解本王的心情,這般叩首謝罪,卻是將本王置於何地?”
宇文士及雖然坐著,身體卻顫巍巍,老淚縱橫:“老臣羞愧以極,這一把老骨頭早已獻於陛下,生死之於度外,想要粉身碎骨以輔左殿下成就大業……然則畢竟年老體衰、精力難濟,往往力不從心,本想著隱居幕後放下肩上重任,可見到殿下周遭危機四伏、前途叵測,卻又不得不竭盡心力、勇於任事……實在是慚愧。”
就算我辦錯事,你也不能指著鼻子責怪我吧?要不您就將我的任務交給旁人來辦,看看能否有人擔得起、辦得好,要不您就別做出這樣獎懲分明的模樣,誰不知道誰呀?
李治自然聽得懂宇文士及的潛台詞,頓時一滯,但臉上神情愈發和藹溫厚,拉著宇文士及的手,喟然道:“本王豈能不知郢國公您勞心勞力、勞苦功高?然而您老如今老當益壯,承擔著最為重要的任務,旁人如何能夠取代?所以還請您不辭勞苦,為本王奔波操勞,待到他日天下大定、撥亂反正之時,再功成身退。”
顯然自己的怒氣、指責使得這位關隴大老心中不爽了,那就自然要轉圜一些、溫和一些,多多給予體諒與鼓勵。
現在這種局勢之下,他也著實沒有跟宇文士及硬來的底氣……
雖然有些虎頭蛇尾、受製於人,但大丈夫能屈能伸,倒也不丟人。
宇文士及這才迴答先前李治的問話:“人心隔肚皮,說著一套做著一套實在尋常,況且當下局勢叵測,瞬息萬變,在殿下尚未取得最大優勢之時,無人敢保證那些人能夠遵循承諾起兵響應殿下。殿下所能做的,便是盡人事、聽天命,如若天命所歸,生死關頭自然有人挺身而出輔左殿下成就大業,若天命不在,縱然百般算計、萬種綢繆,事到臨頭依舊功敗垂成。”
很多事情都是要天意所屬的,當年劉邦斬白蛇起義屢戰屢敗於項羽之手的時候,當年太宗皇帝悍然掀起“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有誰會認為他們最終能夠成就皇圖霸業?
天命所屬,無論你怎麽做,都會走在勝利的道路上。
反之,縱然機關算盡,也難逃功虧一簣。
李治當然明白這樣的道理,但他還是有些不甘心:憑什麽我李治的命運要上天來掌控?
隻要盡最大之努力,進行最周密之計算,自然無往而不利,到時候自己就是天!
我就是替代上天的“普天之皇”又能如何?
“父皇當年於絕境之中奮起反擊,身邊皆是死忠之士,諸君奮死一戰以弱勝強,自然勢如破竹銳不可當,又豈能將功勞都歸於天命?如今之局勢與當初相似,吾等立誌撥亂反正、剪除偽帝,自是上下同誌、天下歸心,既然是人心之所向,又怎會囿於困境、懼於弱勢,從而將一切托付於天命呢?隻要吾等銳意進取、視死如歸,必然可以開創盛世宏圖,成就千秋霸業!”
李治俊朗麵容上的謙遜盡皆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桀驁不馴外放四溢,似乎就算是九天之上的天神也不能阻擋他成就人世間的帝王偉業。
宇文士及一時間有些愕然,或許……這才是李治的本性?
……
不遠處,右候衛的營地之內。
中軍帳燈火通明,數十名親兵徹夜不眠圍繞四周巡弋,不準許任何人未經通稟便靠近。
營帳之內,尉遲恭看完幼子尉遲寶環送來的書信,長長籲出一口氣,將信箋與信封一起湊近蠟燭引燃,看著火苗將信箋、信封全部吞噬,這才丟在地上,又等著燒成了灰,將茶盞中的茶水潑上去。
如論如何,有幼子攜帶著那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內部傾軋些種子,尉遲家就不會落得一個跌落凡塵、落魄殘敗。
這是一次兵變,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謀反,所以縱然最終失敗,也不會大肆牽連,自己一人之性命應當可以抵消所有罪責,最後不過是削爵而已,甚至家產也不會全部抄沒充公,有那些種子,尉遲家的後人隻需潛居隱忍,自然富貴不絕。
至於能否重新走上政治這一途,就看是否有驚才絕豔的後輩,不可強求……
既然沒了後顧之憂,尉遲恭一身輕鬆,重新讓蘇加沏了一壺茶水,淺酌慢飲之時,問道:“宇文士及迴來了?”
“是,兩個時辰之前迴來的,自北邊入營,直入晉王殿下大帳。”
李治麾下十萬軍隊,大部分都是山東門閥招募的私軍,軍紀渙散、派係林立,想要安插、收買一些眼線實在容易,所以除去晉王大帳之內的事情難以知曉,其餘營中諸事幾乎毫無秘密可言。
這也是尉遲恭對晉王的信心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所謂“機不秘、禍先發”,如此篩子一般四處漏風,軍中動向怕是已經全在朝廷眼中,想要獲勝難如登天。
當然,晉王絕對不是白癡,之所以漏洞百出,或許有意如此也說不定……
見尉遲恭沉吟不語,蘇加低聲道:“大帥,末將怎麽看著晉王這邊亂七八糟,好像……氣氛不大對頭啊,會不會是其內部出現了傾軋內鬥?若是如此,咱們最好思量對策,預留退路。”
尉遲恭握著茶杯,喝了口茶水,眉頭緊鎖:“不必擔心,晉王既然敢傾巢而來奔襲長安,連半點退路都不留,必然是有萬全之準備,關中亦或是長安城,一定有極為重要的人物給予其承諾會在關鍵時刻起兵響應,且足以顛覆當下的局勢。”
既然這兩人已經遊說失敗,誰又能相信關中各方勢力會真正被宇文士及說動?
當然,他也僅僅是不滿而已,怒火發泄出來,也就開始冷靜。
現在他麾下看似有十萬大軍,實則皆是烏合之眾,打一打順風仗還行,但到了針尖對麥芒的生死時刻,難當大用。尤其是將帥級別的人物嚴重缺乏,使得軍隊不能從戰略層麵取得更大的優勢,不得不跟著朝廷的節奏往前走。
這是極為危險的,因為不知道何時就會掉進朝廷那邊精心設置的陷阱裏……
既然在戰略層麵不能高出一籌,那就隻能以彼之長、攻敵之短。
自己這邊最大的優勢便是全軍上下對於勝利的渴望,唯有勝利之後才能取得自己所承諾的一切,名譽、錢帛、封爵、地位,值得所有人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去拚一迴。
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自己甚至將未來的半個帝國都許諾出去準予功臣封國,他們又豈能不死戰呢?
而朝廷那邊則全然不同,需要嚴密遵循律令法度、官場規則,李承乾若是敢像自己這麽幹,非但不會調動朝廷上下的積極性,反而會使得整個權力中樞瞬間崩塌。
如今朝廷的權力都掌握在既得利益者手中,構築成李承乾的執政架構,那些大老豈能容許底下人憑借功勳便與自己平起平坐、甚至高出一籌?
後來者試圖打破權力壟斷,以期重新分配利益、重塑全力架構,既得利益者自然誓死護衛這個架構,以保障他們的自身利益,這就是所有改朝換代的根源所在,每一個王朝興起之時或許有著這樣那樣崇高而純粹的目標、理想而美好的期盼,但是到了最終,都會迴到這樣一個亙古不變的原則之中。
等到階級固化,權力壟斷,底層再無跨越階級獲取權力、利益的上升空間,一切便會推到重來。
宇文士及所代表的關隴門閥已經後退無路,雖然事情辦的未能盡如人願,但肯定與他生生死死綁在一起,絕對的可以托付信任,用他來平衡江南士族、山東世家,使得自己麾下達成權力平衡,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然難道任由蕭瑀與崔信所代表的江南、山東兩大勢力將他這個晉王架空麽?
尤其是蕭瑀這老賊很可能心存不軌、朝秦暮楚……
……
麵對李治的怒火,宇文士及起先惶恐不安,但旋即也鎮定下來,他很明白自己在李治陣營之中的重要性,不僅如今關中各地的統兵大將、世家門閥隻有自己能夠居中聯絡、勸服遊說,更在於自己是李治陣營當中各方勢力的平衡點。
但麵上依舊誠惶誠恐,愧疚之色溢於言表:“老臣無能,致使殿下差點陷身險地,實萬死也!”
言罷,撩起衣袍,跪在地上,以首頓地,熱淚盈眶。
李治趕緊上前兩步,雙手張開扶住宇文士及肩膀,阻止其叩首,再用力將其扶起讓到座位上,埋怨道:“隻因局勢緊迫,故而本王心中焦灼難以控製情緒,言語之中有所不敬,郢國公應該理解本王的心情,這般叩首謝罪,卻是將本王置於何地?”
宇文士及雖然坐著,身體卻顫巍巍,老淚縱橫:“老臣羞愧以極,這一把老骨頭早已獻於陛下,生死之於度外,想要粉身碎骨以輔左殿下成就大業……然則畢竟年老體衰、精力難濟,往往力不從心,本想著隱居幕後放下肩上重任,可見到殿下周遭危機四伏、前途叵測,卻又不得不竭盡心力、勇於任事……實在是慚愧。”
就算我辦錯事,你也不能指著鼻子責怪我吧?要不您就將我的任務交給旁人來辦,看看能否有人擔得起、辦得好,要不您就別做出這樣獎懲分明的模樣,誰不知道誰呀?
李治自然聽得懂宇文士及的潛台詞,頓時一滯,但臉上神情愈發和藹溫厚,拉著宇文士及的手,喟然道:“本王豈能不知郢國公您勞心勞力、勞苦功高?然而您老如今老當益壯,承擔著最為重要的任務,旁人如何能夠取代?所以還請您不辭勞苦,為本王奔波操勞,待到他日天下大定、撥亂反正之時,再功成身退。”
顯然自己的怒氣、指責使得這位關隴大老心中不爽了,那就自然要轉圜一些、溫和一些,多多給予體諒與鼓勵。
現在這種局勢之下,他也著實沒有跟宇文士及硬來的底氣……
雖然有些虎頭蛇尾、受製於人,但大丈夫能屈能伸,倒也不丟人。
宇文士及這才迴答先前李治的問話:“人心隔肚皮,說著一套做著一套實在尋常,況且當下局勢叵測,瞬息萬變,在殿下尚未取得最大優勢之時,無人敢保證那些人能夠遵循承諾起兵響應殿下。殿下所能做的,便是盡人事、聽天命,如若天命所歸,生死關頭自然有人挺身而出輔左殿下成就大業,若天命不在,縱然百般算計、萬種綢繆,事到臨頭依舊功敗垂成。”
很多事情都是要天意所屬的,當年劉邦斬白蛇起義屢戰屢敗於項羽之手的時候,當年太宗皇帝悍然掀起“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有誰會認為他們最終能夠成就皇圖霸業?
天命所屬,無論你怎麽做,都會走在勝利的道路上。
反之,縱然機關算盡,也難逃功虧一簣。
李治當然明白這樣的道理,但他還是有些不甘心:憑什麽我李治的命運要上天來掌控?
隻要盡最大之努力,進行最周密之計算,自然無往而不利,到時候自己就是天!
我就是替代上天的“普天之皇”又能如何?
“父皇當年於絕境之中奮起反擊,身邊皆是死忠之士,諸君奮死一戰以弱勝強,自然勢如破竹銳不可當,又豈能將功勞都歸於天命?如今之局勢與當初相似,吾等立誌撥亂反正、剪除偽帝,自是上下同誌、天下歸心,既然是人心之所向,又怎會囿於困境、懼於弱勢,從而將一切托付於天命呢?隻要吾等銳意進取、視死如歸,必然可以開創盛世宏圖,成就千秋霸業!”
李治俊朗麵容上的謙遜盡皆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桀驁不馴外放四溢,似乎就算是九天之上的天神也不能阻擋他成就人世間的帝王偉業。
宇文士及一時間有些愕然,或許……這才是李治的本性?
……
不遠處,右候衛的營地之內。
中軍帳燈火通明,數十名親兵徹夜不眠圍繞四周巡弋,不準許任何人未經通稟便靠近。
營帳之內,尉遲恭看完幼子尉遲寶環送來的書信,長長籲出一口氣,將信箋與信封一起湊近蠟燭引燃,看著火苗將信箋、信封全部吞噬,這才丟在地上,又等著燒成了灰,將茶盞中的茶水潑上去。
如論如何,有幼子攜帶著那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內部傾軋些種子,尉遲家就不會落得一個跌落凡塵、落魄殘敗。
這是一次兵變,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謀反,所以縱然最終失敗,也不會大肆牽連,自己一人之性命應當可以抵消所有罪責,最後不過是削爵而已,甚至家產也不會全部抄沒充公,有那些種子,尉遲家的後人隻需潛居隱忍,自然富貴不絕。
至於能否重新走上政治這一途,就看是否有驚才絕豔的後輩,不可強求……
既然沒了後顧之憂,尉遲恭一身輕鬆,重新讓蘇加沏了一壺茶水,淺酌慢飲之時,問道:“宇文士及迴來了?”
“是,兩個時辰之前迴來的,自北邊入營,直入晉王殿下大帳。”
李治麾下十萬軍隊,大部分都是山東門閥招募的私軍,軍紀渙散、派係林立,想要安插、收買一些眼線實在容易,所以除去晉王大帳之內的事情難以知曉,其餘營中諸事幾乎毫無秘密可言。
這也是尉遲恭對晉王的信心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所謂“機不秘、禍先發”,如此篩子一般四處漏風,軍中動向怕是已經全在朝廷眼中,想要獲勝難如登天。
當然,晉王絕對不是白癡,之所以漏洞百出,或許有意如此也說不定……
見尉遲恭沉吟不語,蘇加低聲道:“大帥,末將怎麽看著晉王這邊亂七八糟,好像……氣氛不大對頭啊,會不會是其內部出現了傾軋內鬥?若是如此,咱們最好思量對策,預留退路。”
尉遲恭握著茶杯,喝了口茶水,眉頭緊鎖:“不必擔心,晉王既然敢傾巢而來奔襲長安,連半點退路都不留,必然是有萬全之準備,關中亦或是長安城,一定有極為重要的人物給予其承諾會在關鍵時刻起兵響應,且足以顛覆當下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