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皇位歸於太子,則雉奴性命無憂、榮寵如常;可一旦雉奴反奪皇位,太子已經東宮之內闔家老小哪裏還有命在?就算雉奴沒有絕殺太子之心,一個廢太子也絕無可能得善終。
皇權之下,人性全無,無論是兄弟手足,亦或是父子親情……
雉奴就不該那麽幹。
高陽、晉陽盡皆默然,顯然心裏所想與長樂幾乎一致……
氣氛極其壓抑,長樂微微失神,不知心緒飛去哪裏,晉陽歪著頭,紅腫的眼眸眯著,看上去有些困頓,唯有高陽公主小口小口的呷著茶水,心頭琢磨著局勢變化所導致的利弊得失,開始替太子以及自家郎君擔憂。
身為李二陛下的女兒,自然知曉李二陛下在朝野上下的巨大威望,即便駕崩,但其“遺詔”之存在一定被視為最後的餘威,踴躍效忠者不知凡幾。
至於“遺詔”真偽……世間之事總是那樣,隻要有人說那是真的,就一定會有人相信。
一陣風夾雜著雨點敲打在窗戶上,發出劈哩叭啦的急響,宮女小跑過來將窗子掩好,小聲道:“三位殿下,夜深了,還是趕緊歇息吧,好生養一養精神,不然再熬下去要受不了的。”
聞言,長樂從深思中驚醒,看了看身邊小腦袋一點一點打盹的晉陽,“嗯”了一聲,由宮女侍候著,與高陽、晉陽一同迴到寢殿,簡單梳洗一下便和衣而臥。
窗外風急雨驟。
*****
千裏之外,長江盡頭。
浩浩蕩蕩的江水自昆侖之巔崩騰而下,沿著華夏大地一路婉轉流淌,在匯聚了岷、沱、烏、湘等各條河水之後容量暴漲,穿山越嶺一瀉萬裏,奔騰咆哮激流鼓蕩,奔流入海。
華亭鎮便在江水入海之處。
今日雨水淅瀝,氣候陰涼,房玄齡一身布衣直??,一手撐著雨傘,一手抱著孫子房菽,老妻盧氏也撐著傘抱著房佑,幾名家仆跟在後頭,漫步在碼頭河堤之上。
盡管今日下雨,但碼頭上人流湧動、川流不息,無數河船、海船張起風帆填滿吳淞江的河道匯聚到碼頭,來自華夏各地、外洋各國的貨殖匯聚於此,而後或是運往內陸各地販賣,或是出海遠銷各國。
諾大一座碼頭,就好似一處匯集財富的聚寶盆,為帝國中樞源源不斷的提供著無以計數的錢帛,支持著正在帝國各州府縣轟轟烈烈開展的基礎設施建設。
與此同時,也將大唐的貨殖與文化向著海外不斷擴散,深深影響著所有通過大海與大唐相互通商的國家。
一個曾經被視作“大言不慚”的“華夏文化圈”已經在慢慢醞釀、成型、擴張……
房玄齡跟隨李二陛下征戰數年,又在中樞執掌國政十餘載,論及對大唐帝國之貢獻,普天之下超過他的人沒幾個,故而時常以此自傲,睥睨天下英雄。
以往也知曉自家兒子在江南創下好大產業,不僅水師橫行大洋無往不勝,華亭鎮市舶司更是日進鬥金,促使大唐商業之繁榮更上一層樓。
然則以往在中樞每日查看奏章文字,卻遠遠不及身臨其境所帶來之震撼。
抵達華亭鎮之時,便被此地興旺之商業震驚失聲,再見到不遠處的水師軍港以及港內維修、在建的各式戰船,這才意識到自家兒子所創下的這一番基業是何等恢宏壯闊,睥睨當世。
“阿翁,那艘船好大呀!”
懷裏的房菽早慧,已經能夠流暢的說話,正指著遠處河道上緩緩逆流而上的一艘巨大戰艦興奮不已。
房玄齡抬頭望去,見到那戰艦有著不可思議的兩層甲板,巨大的船首斬開河水,數張巨大潔白的風帆高高鼓脹,推動戰船快速航行,二層甲板的船樓上一麵“帥”字大旗高高飄揚,便知道這是皇家水師的旗艦,最新式擁有兩層甲板的“泰山”號,據說當兩層甲板船舷處的隔板打開,裝備的六十門火炮可以獨自麵對當今天下任何一國的所有戰船……
隻是不知,這艘正在外海測試性能的超級戰艦何以在這個時候返迴軍港?
聯想到陛下駕崩,長安危機重重的局勢,一顆心難免提了起來……
……
華亭鎮公署之內,剛剛下船的蘇定方便前來拜會房玄齡,作為自家“老大”的“老大”,這番禮遇並不為過。
而房玄齡對於蘇定方這位大器晚成的水師名將也很是欣賞,兩人整治了幾個小菜,燙了兩壺黃酒,聽著窗外雨水淅瀝,言談甚歡。
“眼下倭國除去飛鳥京等數處有水師部隊駐紮的城市之外,各地亂象叢生,那些蝦夷人隻對唐人保持尊敬、恭敬謙遜,對上倭人卻異常殘忍歹毒,每每數十上百人匯聚一處對倭人村莊燒殺擄劫,糾集上千人對倭人城池屠城之事也時有發生。”
蘇定方極為感歎,借助蝦夷人對付倭人是房俊當初指定的策略,犯不上為了馴服低賤的倭人而犧牲大唐兵卒的生命。因為倭人世世代代對蝦夷人施行殘酷的統治,侵占蝦夷人的家園,將蝦夷人整批整批的遷徙至冰天雪地的北島……然而蝦夷人得到大唐資助之後反抗倭人的態度之殘暴,卻已然令蘇定方吃驚。
簡直猶如饑餓百日之後出柙野獸一般,虐殺倭人剝皮拆骨如同等閑,甚至有時烹食血肉談笑風生……其殘忍之處,令人瞠目結舌,不可置信。
他也曾訓斥蝦夷人太過殘暴、有損天道,但蝦夷人卻不以為然,揚言當日倭人對蝦夷人殘暴之處尤有甚之,今日不過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
“那諸島之上,寡廉鮮恥、殘暴不仁,其民不知禮儀、不通教化,其父可**其女,其子可私通其母,至於兄弟姊妹更是混亂一氣,較之野獸尤有不如。”
蘇定方搖頭長歎,那島國之民在所謂“萬世一係”的天皇統治之下,半點人倫禮儀也無,齷蹉之處,甚至比野獸還要野獸,真真令人歎為觀止。
房玄齡見多識廣,卻也被蘇定方所言震驚,愣忡半晌,方才感慨道:“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化外之民茹毛飲血,倒也不足為奇……”
說到一般,卻是說不下去了。
再怎麽說,也不能將“其父可**其女,其子可私通其母”這種罔顧人倫綱常之事視為普通吧?
簡直不可理喻……
蘇定方鄭重道:“末將已經給京中去了奏疏,此等化外島民荒誕無道、寡廉鮮恥,若身在域外也就罷了,一旦其強勢興起,勢必給帝國帶來極大災難,故而無論倭人還是蝦夷人,都將持續不斷的給予殺戮,使其亡族滅種,永不可能成為我大唐心腹之患。”
其實這也不難,房俊老早便已經製定下針對倭國諸島的計劃,甚至不用犧牲大唐兵卒的姓名,隻需支持蝦夷人屠戮倭人,過幾年待到倭人頂不住了,再支持倭人反抗蝦夷人,甚或再從新羅那邊遷徙一些三韓人過來倭國,配發兵刃、支援糧秣,讓他們跟蝦夷人、倭人搶地盤……
最後,遷徙唐人前來,以文明教化這些土人,將其同化、滅其苗裔,永永遠遠占據這些島嶼。
而房遺愛所進行的,便是教化、同化這一步驟……
兩人聊了一會兒倭國的奇談,房玄齡對蘇定方道:“你率軍滯留海外,如何知曉陛下駕崩之事?”
蘇定方大吃一驚,失聲道:“陛下駕崩?!”
房玄齡奇道:“你不知道?”
蘇定方先是離席而起,在廳中麵東而立,單膝下跪實行軍禮,麵色凝重,口中唿道:“吾皇萬歲!”
默哀片刻,這才起身迴到座位,依舊難掩震驚之色:“末將身在海上,消息閉塞,哪裏知曉這等天塌地陷之大事?陛下春秋鼎盛,雖然此前於遼東軍中負傷,但聽聞並無大礙,怎地就忽然駕崩了?”
這個消息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房玄齡也自傷感,他與李二陛下君臣相得,情義深重,驟聞噩耗之時亦是悲傷難抑,不過似他們這等人物,對於生生死死早已看淡,如今已經迴複過來,不會因此垂淚悲戚。
人總有一死,或早或晚,如此而已。
隻是由此引發的險惡局勢,卻令他不能不珍而重之……
具體李二陛下到底如何駕崩,房玄齡也隻是從房俊的信箋上知曉一二,粗略解釋兩句,又問道:“蘇將軍既然不知陛下駕崩,為何率軍返迴軍港?”
蘇定方道:“這是水師的規定,吾等雖然馳騁於大洋之上,但根基依舊在陸地,在大唐的領土,若無陸地之支撐,再強大也不過是無根之浮萍,一陣狂風暴雨便即傾覆。所以個月都會有主力戰艦返迴軍港坐鎮,同時聽取來自各方的情報,確保江南局勢安穩。而若是有所異常,則需要采取措施,力保華亭鎮不受動蕩波及。”
房玄齡這才恍然,他以往並不牽扯華亭鎮市舶司以及水師內務,所以一直不知此事。
正在此時,門外仆人入內稟告:“啟稟家主,外頭劉仁軌、席君買兩位將軍求見,說是有要事向蘇將軍稟報。”
皇權之下,人性全無,無論是兄弟手足,亦或是父子親情……
雉奴就不該那麽幹。
高陽、晉陽盡皆默然,顯然心裏所想與長樂幾乎一致……
氣氛極其壓抑,長樂微微失神,不知心緒飛去哪裏,晉陽歪著頭,紅腫的眼眸眯著,看上去有些困頓,唯有高陽公主小口小口的呷著茶水,心頭琢磨著局勢變化所導致的利弊得失,開始替太子以及自家郎君擔憂。
身為李二陛下的女兒,自然知曉李二陛下在朝野上下的巨大威望,即便駕崩,但其“遺詔”之存在一定被視為最後的餘威,踴躍效忠者不知凡幾。
至於“遺詔”真偽……世間之事總是那樣,隻要有人說那是真的,就一定會有人相信。
一陣風夾雜著雨點敲打在窗戶上,發出劈哩叭啦的急響,宮女小跑過來將窗子掩好,小聲道:“三位殿下,夜深了,還是趕緊歇息吧,好生養一養精神,不然再熬下去要受不了的。”
聞言,長樂從深思中驚醒,看了看身邊小腦袋一點一點打盹的晉陽,“嗯”了一聲,由宮女侍候著,與高陽、晉陽一同迴到寢殿,簡單梳洗一下便和衣而臥。
窗外風急雨驟。
*****
千裏之外,長江盡頭。
浩浩蕩蕩的江水自昆侖之巔崩騰而下,沿著華夏大地一路婉轉流淌,在匯聚了岷、沱、烏、湘等各條河水之後容量暴漲,穿山越嶺一瀉萬裏,奔騰咆哮激流鼓蕩,奔流入海。
華亭鎮便在江水入海之處。
今日雨水淅瀝,氣候陰涼,房玄齡一身布衣直??,一手撐著雨傘,一手抱著孫子房菽,老妻盧氏也撐著傘抱著房佑,幾名家仆跟在後頭,漫步在碼頭河堤之上。
盡管今日下雨,但碼頭上人流湧動、川流不息,無數河船、海船張起風帆填滿吳淞江的河道匯聚到碼頭,來自華夏各地、外洋各國的貨殖匯聚於此,而後或是運往內陸各地販賣,或是出海遠銷各國。
諾大一座碼頭,就好似一處匯集財富的聚寶盆,為帝國中樞源源不斷的提供著無以計數的錢帛,支持著正在帝國各州府縣轟轟烈烈開展的基礎設施建設。
與此同時,也將大唐的貨殖與文化向著海外不斷擴散,深深影響著所有通過大海與大唐相互通商的國家。
一個曾經被視作“大言不慚”的“華夏文化圈”已經在慢慢醞釀、成型、擴張……
房玄齡跟隨李二陛下征戰數年,又在中樞執掌國政十餘載,論及對大唐帝國之貢獻,普天之下超過他的人沒幾個,故而時常以此自傲,睥睨天下英雄。
以往也知曉自家兒子在江南創下好大產業,不僅水師橫行大洋無往不勝,華亭鎮市舶司更是日進鬥金,促使大唐商業之繁榮更上一層樓。
然則以往在中樞每日查看奏章文字,卻遠遠不及身臨其境所帶來之震撼。
抵達華亭鎮之時,便被此地興旺之商業震驚失聲,再見到不遠處的水師軍港以及港內維修、在建的各式戰船,這才意識到自家兒子所創下的這一番基業是何等恢宏壯闊,睥睨當世。
“阿翁,那艘船好大呀!”
懷裏的房菽早慧,已經能夠流暢的說話,正指著遠處河道上緩緩逆流而上的一艘巨大戰艦興奮不已。
房玄齡抬頭望去,見到那戰艦有著不可思議的兩層甲板,巨大的船首斬開河水,數張巨大潔白的風帆高高鼓脹,推動戰船快速航行,二層甲板的船樓上一麵“帥”字大旗高高飄揚,便知道這是皇家水師的旗艦,最新式擁有兩層甲板的“泰山”號,據說當兩層甲板船舷處的隔板打開,裝備的六十門火炮可以獨自麵對當今天下任何一國的所有戰船……
隻是不知,這艘正在外海測試性能的超級戰艦何以在這個時候返迴軍港?
聯想到陛下駕崩,長安危機重重的局勢,一顆心難免提了起來……
……
華亭鎮公署之內,剛剛下船的蘇定方便前來拜會房玄齡,作為自家“老大”的“老大”,這番禮遇並不為過。
而房玄齡對於蘇定方這位大器晚成的水師名將也很是欣賞,兩人整治了幾個小菜,燙了兩壺黃酒,聽著窗外雨水淅瀝,言談甚歡。
“眼下倭國除去飛鳥京等數處有水師部隊駐紮的城市之外,各地亂象叢生,那些蝦夷人隻對唐人保持尊敬、恭敬謙遜,對上倭人卻異常殘忍歹毒,每每數十上百人匯聚一處對倭人村莊燒殺擄劫,糾集上千人對倭人城池屠城之事也時有發生。”
蘇定方極為感歎,借助蝦夷人對付倭人是房俊當初指定的策略,犯不上為了馴服低賤的倭人而犧牲大唐兵卒的生命。因為倭人世世代代對蝦夷人施行殘酷的統治,侵占蝦夷人的家園,將蝦夷人整批整批的遷徙至冰天雪地的北島……然而蝦夷人得到大唐資助之後反抗倭人的態度之殘暴,卻已然令蘇定方吃驚。
簡直猶如饑餓百日之後出柙野獸一般,虐殺倭人剝皮拆骨如同等閑,甚至有時烹食血肉談笑風生……其殘忍之處,令人瞠目結舌,不可置信。
他也曾訓斥蝦夷人太過殘暴、有損天道,但蝦夷人卻不以為然,揚言當日倭人對蝦夷人殘暴之處尤有甚之,今日不過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
“那諸島之上,寡廉鮮恥、殘暴不仁,其民不知禮儀、不通教化,其父可**其女,其子可私通其母,至於兄弟姊妹更是混亂一氣,較之野獸尤有不如。”
蘇定方搖頭長歎,那島國之民在所謂“萬世一係”的天皇統治之下,半點人倫禮儀也無,齷蹉之處,甚至比野獸還要野獸,真真令人歎為觀止。
房玄齡見多識廣,卻也被蘇定方所言震驚,愣忡半晌,方才感慨道:“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化外之民茹毛飲血,倒也不足為奇……”
說到一般,卻是說不下去了。
再怎麽說,也不能將“其父可**其女,其子可私通其母”這種罔顧人倫綱常之事視為普通吧?
簡直不可理喻……
蘇定方鄭重道:“末將已經給京中去了奏疏,此等化外島民荒誕無道、寡廉鮮恥,若身在域外也就罷了,一旦其強勢興起,勢必給帝國帶來極大災難,故而無論倭人還是蝦夷人,都將持續不斷的給予殺戮,使其亡族滅種,永不可能成為我大唐心腹之患。”
其實這也不難,房俊老早便已經製定下針對倭國諸島的計劃,甚至不用犧牲大唐兵卒的姓名,隻需支持蝦夷人屠戮倭人,過幾年待到倭人頂不住了,再支持倭人反抗蝦夷人,甚或再從新羅那邊遷徙一些三韓人過來倭國,配發兵刃、支援糧秣,讓他們跟蝦夷人、倭人搶地盤……
最後,遷徙唐人前來,以文明教化這些土人,將其同化、滅其苗裔,永永遠遠占據這些島嶼。
而房遺愛所進行的,便是教化、同化這一步驟……
兩人聊了一會兒倭國的奇談,房玄齡對蘇定方道:“你率軍滯留海外,如何知曉陛下駕崩之事?”
蘇定方大吃一驚,失聲道:“陛下駕崩?!”
房玄齡奇道:“你不知道?”
蘇定方先是離席而起,在廳中麵東而立,單膝下跪實行軍禮,麵色凝重,口中唿道:“吾皇萬歲!”
默哀片刻,這才起身迴到座位,依舊難掩震驚之色:“末將身在海上,消息閉塞,哪裏知曉這等天塌地陷之大事?陛下春秋鼎盛,雖然此前於遼東軍中負傷,但聽聞並無大礙,怎地就忽然駕崩了?”
這個消息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房玄齡也自傷感,他與李二陛下君臣相得,情義深重,驟聞噩耗之時亦是悲傷難抑,不過似他們這等人物,對於生生死死早已看淡,如今已經迴複過來,不會因此垂淚悲戚。
人總有一死,或早或晚,如此而已。
隻是由此引發的險惡局勢,卻令他不能不珍而重之……
具體李二陛下到底如何駕崩,房玄齡也隻是從房俊的信箋上知曉一二,粗略解釋兩句,又問道:“蘇將軍既然不知陛下駕崩,為何率軍返迴軍港?”
蘇定方道:“這是水師的規定,吾等雖然馳騁於大洋之上,但根基依舊在陸地,在大唐的領土,若無陸地之支撐,再強大也不過是無根之浮萍,一陣狂風暴雨便即傾覆。所以個月都會有主力戰艦返迴軍港坐鎮,同時聽取來自各方的情報,確保江南局勢安穩。而若是有所異常,則需要采取措施,力保華亭鎮不受動蕩波及。”
房玄齡這才恍然,他以往並不牽扯華亭鎮市舶司以及水師內務,所以一直不知此事。
正在此時,門外仆人入內稟告:“啟稟家主,外頭劉仁軌、席君買兩位將軍求見,說是有要事向蘇將軍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