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坐在椅子上,略微俯首看著麵前跪著的長孫無忌,問道:“可有父皇遺詔?”
長孫無忌愣了一下,道:“陛下心願,人盡皆知。如今東宮無德,天下背棄,導致關中軍民入城兵諫,實乃千古醜聞也!殿下繼位,乃是名正言順、人心所向,隻需……”
“本王在問你,”
又一次被李治打斷:“可有父皇遺詔?”
長孫無忌心念轉動,道:“遺詔,自然是有的……待到外頭義軍攻陷太極宮,廢黜太子,殿下即可拿出遺詔頒行天下,人人信服。”
遺詔是肯定沒有的,但這又算得了什麽事兒?隻需攻陷太極宮,將玉璽找到,臨時寫就一份遺詔加蓋玉璽之後頒布天下,即可名正言順。到那時大局已定,誰吃飽了撐的去質疑這份遺詔的真偽?
大勢在手,縱然有人質疑也沒用。
李治坐在椅子上,垂首不語。
長孫無忌暗覺不妙,忙道:“殿下,陛下駕崩乃是命數,而陛下駕崩於遼東軍中,直至殯天之時依舊對殿下未能繼位儲君而念念不忘、耿耿於懷。殿下赤誠至孝,焉能辜負陛下之喜愛信重?殿下晉位儲君,而後繼位為帝,實乃天命所歸,陛下與文德皇後魂靈得以安息矣!”
李治卻微微搖頭,神情糾結,依舊不肯說話。
長孫無忌勸道:“一直以來,殿下都對儲君之位誌在必得,現在天賜良機,自當奮勇爭先、殺伐決斷!難道您不想晉位儲君,不想登基為帝,不想以畢生之心血完成陛下之遺誌嗎?”
隱隱之間,他覺察到李治的心緒或許出現了某些不可預測之變化,這令他心中焦急。
且難以理解,這雉奴素來對儲君之位虎視眈眈,暗地裏不知動了多少手腳、下了多少絆子,心心念念都是取東宮而代之,成為帝國的繼承人,而後勵精圖治、開疆拓土,將大唐帝國推上另外一個巔峰。
怎地眼下機會就放在眼前,隻需他點點頭,然後關隴門閥會拚了命將他推上那個夢寐以求的位置……卻又這般糾結猶豫?
李治默然半晌,方才抬起頭,緩緩說道:“舅父為了本王之事,費盡心血、殫精竭慮,拖著老邁之軀不顧萬裏奔波之苦,亦要迴京主持大局,本王感激涕零、銘感五內……”
這番話說得倒是令長孫無忌心裏偎貼,可他卻滿是狐疑,老子怎地就未能在你臉上看出半分“感激涕零”?
而後,李治長長吐出口氣,續道:“隻是這儲君之位,皇帝大位也罷,自今而後,再莫提及。”
“……”
饒是長孫無忌這一輩子見慣風浪、久經磨礪,這一刻卻也目瞪口呆,差點以為自己是否上了歲數耳聾眼花,出現幻聽……
頓了一頓,他方才迴過神兒,不可思議的看著李治,問道:“殿下在說什麽?”
李治蹙眉之後又舒展開,看著長孫無忌唏噓道:“大唐之儲君乃是太子哥哥,乃是父親冊立,昭告天下、稟明列祖,現在既然父皇已經駕崩,那麽理應由太子哥哥承繼大位、登基為帝。身為人臣,若是這等時候還要覬覦大位,又與逆臣何異?”
長孫無忌一臉懵然。
他實在是不能理解李治此刻之用意,忍不住問道:“可殿下不是一直都在謀求儲位麽?此事天下人盡皆知,難不成到了這個時候,殿下便以為太子會忘了以往的一切,認為殿下從未有染指儲位之企圖?”
陛下諸子之中,對儲位心生覬覦者不知凡幾,然而即便是魏王李泰,亦不曾比李治更加盡皆儲位。現在眼瞅著天賜良機就放在眼前,甚至你李治什麽都不用做,關隴門閥自會將你推到那個天下至尊的位置上,然而你卻說你要做一個忠臣良將,擁護太子登基?
這混小子,該不是吃錯了什麽藥吧……
李治卻道:“太子哥哥如何認為,那是太子哥哥的事。本王當初爭儲,並未暗地裏陷害謀算太子哥哥,而是一味的在父皇麵前展示自己的才能與孝心。這天下乃是父皇之天下,父皇將這天下誰,那便是誰的。所以,本王隻是從父皇那裏爭取儲位,卻絕不會去向太子哥哥手中搶奪。若是父皇仍在,那麽本王依舊會拚盡全力爭奪儲位,讓父皇知道本王才是最適合接掌帝國的那一個。然則現在父皇已然殯天,又未曾留下遺詔,帝國儲君便依舊是太子哥哥,誰也不能更改!本王又豈能罔顧父皇所冊立之太子,不念兄弟手足之義,無父無兄,隻為一己私欲?這般不忠不孝、叛賊忤逆之行徑,本王不為也。”
長孫無忌呆愣愣的看著麵前這個他從小看大的外甥,又驚又怒。
驚的是這小子謀算儲位多年,如今眼看著儲位唾手可得,卻做出這般愚蠢至極的決定;怒的是這“不忠不孝、叛賊忤逆”豈不就是在罵他長孫無忌?
真真是豈有此理!
這孩子今日莫非是撞客了?
然而這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關隴門閥已然盡起家底,聚集起數萬兵馬湧入長安城,圍攻太極宮,眼看著就將殺入禁宮廢黜太子,最終卻是鼎力扶持的晉王殿下臨陣退縮,不幹了……
那麽這次兵諫又有何意義?
不將晉王扶持上位,這邊又廢黜了太子,將來無論是誰登上儲君之位甚至登基為帝,都必然將關隴門閥的這次兵諫定義為“謀逆”,到那個時候無論關隴門閥往昔的功勳有多大,今日的勢力有多強,都一定會被徹底剪除。
縱然不會大開殺戒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但是關隴各家的嫡係子弟要麽腰斬於市,要麽流放三千裏,這個自北魏六鎮崛起攫取天下權力的龐然大物,將會在他手上徹底湮滅……
這如何使得!
隻要想想那後果,長孫無忌便心底發寒、渾身冰冷,他再不顧君臣之儀,猛地從地上站起。
站得太猛,陡然一陣頭暈目眩,差點一頭栽到……
好不容易穩住,緩了緩神,雙目怒視李治,喝叱道:“簡直荒謬!關隴門閥上上下下十數萬人,為了殿下的大業不懼與天下人為敵,拋頭顱灑熱血甘冒奇險,眼瞅著就將大功告成,殿下卻在這個時候拋棄吾等,於心何忍?您隻顧著什麽忠孝大義,可是吾等為了您衝鋒陷陣的臣子又將如何自處?”
李治眨眨眼,奇道:“舅父這話從何而來?本王固然感謝關隴各家這些年的鼎立支持,然則此次兵諫,本王事先毫不知情,事中不曾參預,你們卻打起本王的大旗要廢黜東宮……這就是舅父口中的一切為了本王?那可真真是一群忠臣良將、足矣名垂千古。”
他又不傻,焉能不知關隴門閥之用意?
事前相約起事之時不曾告知,如何調兵遣將更不曾征詢半分意見,直至眼下叛軍入城、圍攻太極宮,看似勝券在握,這才出麵告知——吾等所做一切,都是為了殿下您。
還不是盡量將本王在此次兵諫之中的影響裏淡化,然後力推本王上位,使得本王既無功勳、又無威望,好讓你們能夠淩駕於本王之上攫取朝政大權,將本王徹底豢養為你們的傀儡?
本王好歹也是天子血脈、帝王貴胄,就這般提線木偶一般被你們玩弄於股掌之上,甚至替你們背負廢黜東宮、殘害手足、逆而奪取的罪名,青史之上臭不可聞,最終還得感恩戴德?
娘咧!
所有的髒水都潑在老子身上,好處卻讓你們一口吞下?
做你們的春秋大夢去吧,老子不跟你們玩兒了!
……
長孫無忌又怒又急,自然聽得懂李治言語之中的不滿與憤懣,若是放在平常,他必然厲聲斥責教訓一番,好讓這個自以為是的小子明白胳膊擰不過大腿的道理,順便教教他如何尊敬長輩,不能忤逆。
然而眼下,他卻隻能忍著氣,努力勸諫李治接受關隴門閥的“好意”,乖乖的站出來繼承儲位,然後等到京師平定之後,順勢登基為帝,鼎定大局。
否則,關隴門閥將無法收場……
長孫無忌愣了一下,道:“陛下心願,人盡皆知。如今東宮無德,天下背棄,導致關中軍民入城兵諫,實乃千古醜聞也!殿下繼位,乃是名正言順、人心所向,隻需……”
“本王在問你,”
又一次被李治打斷:“可有父皇遺詔?”
長孫無忌心念轉動,道:“遺詔,自然是有的……待到外頭義軍攻陷太極宮,廢黜太子,殿下即可拿出遺詔頒行天下,人人信服。”
遺詔是肯定沒有的,但這又算得了什麽事兒?隻需攻陷太極宮,將玉璽找到,臨時寫就一份遺詔加蓋玉璽之後頒布天下,即可名正言順。到那時大局已定,誰吃飽了撐的去質疑這份遺詔的真偽?
大勢在手,縱然有人質疑也沒用。
李治坐在椅子上,垂首不語。
長孫無忌暗覺不妙,忙道:“殿下,陛下駕崩乃是命數,而陛下駕崩於遼東軍中,直至殯天之時依舊對殿下未能繼位儲君而念念不忘、耿耿於懷。殿下赤誠至孝,焉能辜負陛下之喜愛信重?殿下晉位儲君,而後繼位為帝,實乃天命所歸,陛下與文德皇後魂靈得以安息矣!”
李治卻微微搖頭,神情糾結,依舊不肯說話。
長孫無忌勸道:“一直以來,殿下都對儲君之位誌在必得,現在天賜良機,自當奮勇爭先、殺伐決斷!難道您不想晉位儲君,不想登基為帝,不想以畢生之心血完成陛下之遺誌嗎?”
隱隱之間,他覺察到李治的心緒或許出現了某些不可預測之變化,這令他心中焦急。
且難以理解,這雉奴素來對儲君之位虎視眈眈,暗地裏不知動了多少手腳、下了多少絆子,心心念念都是取東宮而代之,成為帝國的繼承人,而後勵精圖治、開疆拓土,將大唐帝國推上另外一個巔峰。
怎地眼下機會就放在眼前,隻需他點點頭,然後關隴門閥會拚了命將他推上那個夢寐以求的位置……卻又這般糾結猶豫?
李治默然半晌,方才抬起頭,緩緩說道:“舅父為了本王之事,費盡心血、殫精竭慮,拖著老邁之軀不顧萬裏奔波之苦,亦要迴京主持大局,本王感激涕零、銘感五內……”
這番話說得倒是令長孫無忌心裏偎貼,可他卻滿是狐疑,老子怎地就未能在你臉上看出半分“感激涕零”?
而後,李治長長吐出口氣,續道:“隻是這儲君之位,皇帝大位也罷,自今而後,再莫提及。”
“……”
饒是長孫無忌這一輩子見慣風浪、久經磨礪,這一刻卻也目瞪口呆,差點以為自己是否上了歲數耳聾眼花,出現幻聽……
頓了一頓,他方才迴過神兒,不可思議的看著李治,問道:“殿下在說什麽?”
李治蹙眉之後又舒展開,看著長孫無忌唏噓道:“大唐之儲君乃是太子哥哥,乃是父親冊立,昭告天下、稟明列祖,現在既然父皇已經駕崩,那麽理應由太子哥哥承繼大位、登基為帝。身為人臣,若是這等時候還要覬覦大位,又與逆臣何異?”
長孫無忌一臉懵然。
他實在是不能理解李治此刻之用意,忍不住問道:“可殿下不是一直都在謀求儲位麽?此事天下人盡皆知,難不成到了這個時候,殿下便以為太子會忘了以往的一切,認為殿下從未有染指儲位之企圖?”
陛下諸子之中,對儲位心生覬覦者不知凡幾,然而即便是魏王李泰,亦不曾比李治更加盡皆儲位。現在眼瞅著天賜良機就放在眼前,甚至你李治什麽都不用做,關隴門閥自會將你推到那個天下至尊的位置上,然而你卻說你要做一個忠臣良將,擁護太子登基?
這混小子,該不是吃錯了什麽藥吧……
李治卻道:“太子哥哥如何認為,那是太子哥哥的事。本王當初爭儲,並未暗地裏陷害謀算太子哥哥,而是一味的在父皇麵前展示自己的才能與孝心。這天下乃是父皇之天下,父皇將這天下誰,那便是誰的。所以,本王隻是從父皇那裏爭取儲位,卻絕不會去向太子哥哥手中搶奪。若是父皇仍在,那麽本王依舊會拚盡全力爭奪儲位,讓父皇知道本王才是最適合接掌帝國的那一個。然則現在父皇已然殯天,又未曾留下遺詔,帝國儲君便依舊是太子哥哥,誰也不能更改!本王又豈能罔顧父皇所冊立之太子,不念兄弟手足之義,無父無兄,隻為一己私欲?這般不忠不孝、叛賊忤逆之行徑,本王不為也。”
長孫無忌呆愣愣的看著麵前這個他從小看大的外甥,又驚又怒。
驚的是這小子謀算儲位多年,如今眼看著儲位唾手可得,卻做出這般愚蠢至極的決定;怒的是這“不忠不孝、叛賊忤逆”豈不就是在罵他長孫無忌?
真真是豈有此理!
這孩子今日莫非是撞客了?
然而這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關隴門閥已然盡起家底,聚集起數萬兵馬湧入長安城,圍攻太極宮,眼看著就將殺入禁宮廢黜太子,最終卻是鼎力扶持的晉王殿下臨陣退縮,不幹了……
那麽這次兵諫又有何意義?
不將晉王扶持上位,這邊又廢黜了太子,將來無論是誰登上儲君之位甚至登基為帝,都必然將關隴門閥的這次兵諫定義為“謀逆”,到那個時候無論關隴門閥往昔的功勳有多大,今日的勢力有多強,都一定會被徹底剪除。
縱然不會大開殺戒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但是關隴各家的嫡係子弟要麽腰斬於市,要麽流放三千裏,這個自北魏六鎮崛起攫取天下權力的龐然大物,將會在他手上徹底湮滅……
這如何使得!
隻要想想那後果,長孫無忌便心底發寒、渾身冰冷,他再不顧君臣之儀,猛地從地上站起。
站得太猛,陡然一陣頭暈目眩,差點一頭栽到……
好不容易穩住,緩了緩神,雙目怒視李治,喝叱道:“簡直荒謬!關隴門閥上上下下十數萬人,為了殿下的大業不懼與天下人為敵,拋頭顱灑熱血甘冒奇險,眼瞅著就將大功告成,殿下卻在這個時候拋棄吾等,於心何忍?您隻顧著什麽忠孝大義,可是吾等為了您衝鋒陷陣的臣子又將如何自處?”
李治眨眨眼,奇道:“舅父這話從何而來?本王固然感謝關隴各家這些年的鼎立支持,然則此次兵諫,本王事先毫不知情,事中不曾參預,你們卻打起本王的大旗要廢黜東宮……這就是舅父口中的一切為了本王?那可真真是一群忠臣良將、足矣名垂千古。”
他又不傻,焉能不知關隴門閥之用意?
事前相約起事之時不曾告知,如何調兵遣將更不曾征詢半分意見,直至眼下叛軍入城、圍攻太極宮,看似勝券在握,這才出麵告知——吾等所做一切,都是為了殿下您。
還不是盡量將本王在此次兵諫之中的影響裏淡化,然後力推本王上位,使得本王既無功勳、又無威望,好讓你們能夠淩駕於本王之上攫取朝政大權,將本王徹底豢養為你們的傀儡?
本王好歹也是天子血脈、帝王貴胄,就這般提線木偶一般被你們玩弄於股掌之上,甚至替你們背負廢黜東宮、殘害手足、逆而奪取的罪名,青史之上臭不可聞,最終還得感恩戴德?
娘咧!
所有的髒水都潑在老子身上,好處卻讓你們一口吞下?
做你們的春秋大夢去吧,老子不跟你們玩兒了!
……
長孫無忌又怒又急,自然聽得懂李治言語之中的不滿與憤懣,若是放在平常,他必然厲聲斥責教訓一番,好讓這個自以為是的小子明白胳膊擰不過大腿的道理,順便教教他如何尊敬長輩,不能忤逆。
然而眼下,他卻隻能忍著氣,努力勸諫李治接受關隴門閥的“好意”,乖乖的站出來繼承儲位,然後等到京師平定之後,順勢登基為帝,鼎定大局。
否則,關隴門閥將無法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