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溫柔的撫慰,永遠都是心靈的救贖。朱高熾無神的眸子,漸漸地有了光亮,最後再儀華溫柔而堅定的目光中,他眼裏重新綻放了光彩,吸了吸鼻子,點頭道:“母妃,那兒子去學堂了。”
儀華看了這才心裏放心,又忍下捏他胖嘟嘟臉頰的念頭,連聲囑咐了好些話,方讓隨從侍候朱高熾離開。
那時,朱棣已經坐在炕上看了許久,兩片薄削的唇瓣顫動了好幾下,卻終是沒有出聲。隻是望向門攔口的目光有些深遠,仿佛透過了他們看向了更遠的地方,又仿佛不是,因為他的眼底有著幾分暖意。
等儀華目送朱高熾離開,迴頭看,目光就與朱棣的相遇了。她欣喜的發現,在朱棣的眼裏有默默流動的暖意。這一刻,在她心裏麵想,朱棣不是麻木不仁的,朱高熾畢竟是他的兒子呀!假以時日,父子兩的關係會好轉的,她相信。
這樣一想,儀華臉上就有了笑容。向朱棣走過去時,不經意的看見了繡籃裏的鞋,不假思索的便道:“離天氣暖和還要兩、三個月,燕山那又比城裏冷,臣妾也給王爺做一雙鞋吧。等您用了飯,臣妾給您量了尺碼,等下次您迴來時,剛好能穿。”
儀華的聲音細而軟,她這麽一笑,又這麽溫柔的說話,他們兩人間的氣氛一下也緩和過去。
朱棣掃了一眼那鞋,想起方才的事,他睥睨了一眼儀華,又看著那鞋子,說:“這一雙kan著也大,朱高熾穿的了?”聲音裏合著一分怪調。
儀華沒聽出來,拿起繡藍,坐在炕邊上,解釋道:“熾兒早起晚睡,又每日從前堂到後院住返數次,踩在雪地裏,大半個冬天下來,腳上生了好些個凍瘡。臣妾就想著做一雙大腳碼的鞋,裏麵fèng了一個鹿皮夾層,塞些羊毛、棉花什麽的,比起一般的靴子暖和不少,也要大了一截子。”
朱棣聽了有些怔住,他一直知道儀華對朱高熾好,但是人心總是自私的,他不認為在有了兩個兒子後,儀華還一如既往的對朱高熾好,畢竟這其中除了血緣親近的以外,也包括世子之位。
想到世子之位,朱棣忽然沉默了。
儀華見朱棣沒說話,她納罕的抬起頭,輕咦了一聲。
朱棣不再沉默,隻哼了一聲,卻哼出了笑聲,道:“你倒是對他費心,想起了這麽做鞋,可先會瞧那鞋麵的繡祥,也是新奇,這又是你想出來的?”說話時,一雙眼睛似笑非笑的盯著儀華。
儀華頓時麵紅耳赤起來。
自從來了北平,她就很少做女紅,本也不大喜歡,後麵等懷上了小高熙,才又撿起來了,可到底不是巧手的人,技藝實在平常的很。而在繡花時,講究陣腳勻稱平滑,稍微有哪裏鬆了針,那件繡紅也就算是次品了。儀華繡得花樣,不但陣腳稀疏,而且邊兒不齊,遠看倒看不出什麽,不過細細一看,就是不懂針線的外行,也能看出好壞。
儀華心思活絡,一聽就知道朱棣話中的莞爾,卻又不甘被他說得無還話之力,於是正了臉色,大方承認道:“這就是臣妾很費了一番心思,想的花樣。王爺倒是眼晴厲害。”說完,放下繡籃,立起身道:“臣妾去看熙兒和燧兒醒沒?王爺您先用膳。”
朱棣見話題從朱高熾身上岔開了,也不再挑起話頭,隻點頭以示知道了。
儀華這便往外走,剛走到門欄口,婢女從裏麵撩起門簾,就迎麵撞上魏公公。她見魏公公急急忙忙慌慌張張的,心裏微微一沉,問道:“出什麽事了?”
魏公公退迴一步,躬身迴稟道:“王妃,魏國公宅來人了!看他們樣子挺急的,又聽說王爺在,非要立馬見王爺、王妃不可。小的不敢耽擱,讓他們留在了偏殿,就趕緊來了。”
徐家能出什麽事?偏要這麽急切,就連朱棣都要見!可是兩月前過來了送年禮的人,還說一切都好,這時派人來又是為何?
轉瞬之間,儀華腦中生出無數個念頭,猶在琢磨之際,身後朱棣已放下了碗筷,說道:“帶他們過來迴話。”
第161章 上京(下)
屋裏遣了侍人下去,魏公公腳步匆匆的帶了兩個人來。
這兩個人一男一女,都是四十多歲的年紀,許是才出新年不久,他們都著一身新綢棉衣,隻是衣上沾了不少汙漬,可見路上匆忙。不過到底是國公府的人,雖是焦急萬分,在朱棣麵前卻不敢有失,正規規矩矩的低頭伏跪在地。
朱棣呷了一口茶水,隨手擱在紅木金漆炕桌上,言簡意賅道:“什麽事?”
兩人暗自對視一眼,由那男的說道:“迴王爺,是老夫人怕要大限了!”略一頓,稍稍抬頭窺了一眼朱棣,接著道:“老夫人憂思成疾,到了臘月的時候,終於是病倒了。連換了好幾位太醫看診,都不見成效。隻讓大爺、夫人準備後事,達成了老夫人的心願,讓她安生的去。”說到後來,己是漸漸地低泣著。
其實事情這樣的。
這婦人偏疼小兒子的話一點不假。謝氏先逢長女早逝,又送丈夫離世,傷心欲絕之下,小兒子徐增壽就成了她的眼珠子。可三年前,徐增壽跟朱棣來了北平,入了燕軍以後,再也沒迴過應天一趟。這謝氏便早也想晚也想,尤其是近一年裏,成天在長子徐輝祖夫婦麵前叨念不斷。
後來,轉至年前臘月,忽然受了涼,一下子竟也病倒了。太醫看了後,說是憂思成疾,且服幾劑湯藥就是。這話是沒錯,謝氏連服幾劑湯藥,發燒很快就痊癒了。可元氣卻耗損太大,正月還沒出,就又病倒了。
這一次不像前一次輕鬆,病情是急轉直下,不出三日已是危殆,開始服用芒硝這種猛虎之藥。謝氏卻仍不見好,時有發高燒,燒得糊裏糊塗,口裏一個勁的念著徐增壽的名字。看診的太醫見了,一探脈象卻是連連搖頭,在徐輝祖的不迭追問下,才說謝氏已是油盡燈枯之時,勉強憑了人參吊一口氣,還能再拖上兩三個月,若是能達成謝氏心願,不一定還能延至入秋。
所以,徐輝祖連夜打發奴僕北上,召徐增壽迴京,隻為謝氏延命數月,並一達心願。
那男的話一落,女的連忙抬頭,帶著眼淚哭訴:“王爺、王妃,老夫人已病的神誌不清了,得立馬上京才行呀!就怕晚了一步,就……”說著話便哽住了。
朱棣聽得心裏一陣冷笑,麵上倒不見什麽,隻對魏公公吩咐道:“帶他們下去。”
魏公公應諾,那女的卻是一怔,隨即忙不迭跪行上前,急切道,“王爺,老夫人己憂思成疾,大爺說——”
這一句話還沒說完,隻聽啪的一聲,朱棣一手拍上炕桌,震得桌上一隻白瓷茶盞,往地上一掉,摔的粉碎。那茶盞正摔在女的麵前,碎了的瓷片、滾燙的茶水,都住女的臉上濺去。
那女的捧著臉,張大嘴要叫出來,卻再不敢吭上一聲。
儀華看著那臉上的紅痕,心裏多少不忍見,便從炕邊起了身,讓魏公公領兩人下去,又讓人收給了地麵,她才親手斟了一盞熱茶,捧到朱棣的麵前,輕聲說:“王爺何必與他們置氣。”
一聽這話,朱棣剛接過的茶盞還沒動,磕的一聲就往桌上擱了,冷笑 道:“是徐輝祖要與本王置氣才對!”
儀華讓這話一噎,一時卻是語塞。
當年徐增壽要隨往北平,一心一意要入燕軍,是徐增壽自己的主意。而這三年來,徐增壽未迴應天一次,也是情有可原。試問有哪一位戍邊將士,返鄉過年的?如今,謝氏因思子成疾,反來怨怪朱棣,卻有些說不過去。隻是多少會有埋怨,也算得上人之常情。
沉默間,儀華一個念頭還沒轉完,朱棣己朝外叫了陳德海進來,說道:“派人去燕山,召徐增壽即刻返城。”
陳德海領命,揚長而去。
屋裏又隻剩下他們了,朱棣轉過頭來,對儀華正目而視,兩人默默無語。
也在這一刻,朱棣的一雙眼亮得灼人,隻清晰的映著她,不見其他。這目光太逼人,太炙熱,
儀華讓他看得心怦怦直跳,不自覺的把眼晴轉開,作勢將耳鬢的一縷碎發,微微斂頜,道:“王爺,等三弟返程,最快也得兩天。”
朱棣沒有接話,仍久久凝望著,眸中怒色全消,卻生出些許黯色。
一會兒,儀華疑惑的迴首,輕聲喚道:“王爺?”
朱棣終於在良久的沉默後,稍斂眸中光芒,說道:“若讓你獨自上路,必定是放心不下兩小的。但朱高燧年紀太小,帶上實在不便,就把朱高熙帶上一起吧。”
短短兩句話,聽得儀華心神一震,紅潤的臉上微微泛白。
她怎麽就忘記了,作為謝氏的“親生女兒”,即使她貴為燕王妃,也需要前去盡孝。若一開始不知道還罷,現在徐家已派人來了話,雖話裏話外大多提的是徐增壽,她又能不去嗎?
可是這一年多來來,經歷了太多的事,她真的不願遠行,畢竟漠北之行與朱元璋密旨一事,讓她忌憚於心。又或是還有別的什麽,總之她就是不願離府。但是,有些事卻由不得她。
思量之下,罷了念頭。儀華想起走後的事,立刻又精神貫注,與朱棣商量起來:“臣妾這一走,少不得好幾個月。可是下個月張氏要嫁入府,臣妾不在的話,如何禮成?還有燧兒年紀太小,臣妾……”
話沒說完,朱棣把手伸了過來,拽了儀華到身邊,再無一幾之隔。
一拽之力,儀華猛地跌進一個溫暖所在,可是手腕卻讓捏的陣陣發疼,使她輕微掙紮了幾下。
“別動!”朱棣輕斥一聲,鬆開她纖細的手腕,覆在她的脊樑後,有一下沒一下的撫著,低沉的嗓音在儀華耳畔低語:“張氏的事不急,等你迴府她再入門也一樣。朱高燧嗎?也別交給她們撫養,陳德海倒是堪用,平時由他kan著,嬤嬤伺候著,就行了。”
還說著話,忽而沉默了起來,又隔了半晌,朱棣抬起頭,看著折射進窗白晃的光,似是輕嘆一樣,聲音虛無而飄渺:“……聚少離多,又要分開了。”
這一聲輕嘆,似羽毛般無聲無息,仿佛隻是她的幻聽一樣。可“聚少離多”四宇,卻如寺廟裏的晨鍾,嗡嗡隆隆的迴響在耳畔,竟讓她震得一下子懵住了,眼晴也瞬間模糊了,再說不出話來。
模糊了眼睛的淚水,悄無聲息的流淌,從眼角滑落,滑下臉龐,滑到他的頸間。
“你……怎麽了?”察覺頸項處的濕意,朱棣濃眉緊鎖,臉上換上了鄭重而肅然的神色,雙手也箍上儀華的肩胛,要扳開她看個究竟。
</br>
儀華看了這才心裏放心,又忍下捏他胖嘟嘟臉頰的念頭,連聲囑咐了好些話,方讓隨從侍候朱高熾離開。
那時,朱棣已經坐在炕上看了許久,兩片薄削的唇瓣顫動了好幾下,卻終是沒有出聲。隻是望向門攔口的目光有些深遠,仿佛透過了他們看向了更遠的地方,又仿佛不是,因為他的眼底有著幾分暖意。
等儀華目送朱高熾離開,迴頭看,目光就與朱棣的相遇了。她欣喜的發現,在朱棣的眼裏有默默流動的暖意。這一刻,在她心裏麵想,朱棣不是麻木不仁的,朱高熾畢竟是他的兒子呀!假以時日,父子兩的關係會好轉的,她相信。
這樣一想,儀華臉上就有了笑容。向朱棣走過去時,不經意的看見了繡籃裏的鞋,不假思索的便道:“離天氣暖和還要兩、三個月,燕山那又比城裏冷,臣妾也給王爺做一雙鞋吧。等您用了飯,臣妾給您量了尺碼,等下次您迴來時,剛好能穿。”
儀華的聲音細而軟,她這麽一笑,又這麽溫柔的說話,他們兩人間的氣氛一下也緩和過去。
朱棣掃了一眼那鞋,想起方才的事,他睥睨了一眼儀華,又看著那鞋子,說:“這一雙kan著也大,朱高熾穿的了?”聲音裏合著一分怪調。
儀華沒聽出來,拿起繡藍,坐在炕邊上,解釋道:“熾兒早起晚睡,又每日從前堂到後院住返數次,踩在雪地裏,大半個冬天下來,腳上生了好些個凍瘡。臣妾就想著做一雙大腳碼的鞋,裏麵fèng了一個鹿皮夾層,塞些羊毛、棉花什麽的,比起一般的靴子暖和不少,也要大了一截子。”
朱棣聽了有些怔住,他一直知道儀華對朱高熾好,但是人心總是自私的,他不認為在有了兩個兒子後,儀華還一如既往的對朱高熾好,畢竟這其中除了血緣親近的以外,也包括世子之位。
想到世子之位,朱棣忽然沉默了。
儀華見朱棣沒說話,她納罕的抬起頭,輕咦了一聲。
朱棣不再沉默,隻哼了一聲,卻哼出了笑聲,道:“你倒是對他費心,想起了這麽做鞋,可先會瞧那鞋麵的繡祥,也是新奇,這又是你想出來的?”說話時,一雙眼睛似笑非笑的盯著儀華。
儀華頓時麵紅耳赤起來。
自從來了北平,她就很少做女紅,本也不大喜歡,後麵等懷上了小高熙,才又撿起來了,可到底不是巧手的人,技藝實在平常的很。而在繡花時,講究陣腳勻稱平滑,稍微有哪裏鬆了針,那件繡紅也就算是次品了。儀華繡得花樣,不但陣腳稀疏,而且邊兒不齊,遠看倒看不出什麽,不過細細一看,就是不懂針線的外行,也能看出好壞。
儀華心思活絡,一聽就知道朱棣話中的莞爾,卻又不甘被他說得無還話之力,於是正了臉色,大方承認道:“這就是臣妾很費了一番心思,想的花樣。王爺倒是眼晴厲害。”說完,放下繡籃,立起身道:“臣妾去看熙兒和燧兒醒沒?王爺您先用膳。”
朱棣見話題從朱高熾身上岔開了,也不再挑起話頭,隻點頭以示知道了。
儀華這便往外走,剛走到門欄口,婢女從裏麵撩起門簾,就迎麵撞上魏公公。她見魏公公急急忙忙慌慌張張的,心裏微微一沉,問道:“出什麽事了?”
魏公公退迴一步,躬身迴稟道:“王妃,魏國公宅來人了!看他們樣子挺急的,又聽說王爺在,非要立馬見王爺、王妃不可。小的不敢耽擱,讓他們留在了偏殿,就趕緊來了。”
徐家能出什麽事?偏要這麽急切,就連朱棣都要見!可是兩月前過來了送年禮的人,還說一切都好,這時派人來又是為何?
轉瞬之間,儀華腦中生出無數個念頭,猶在琢磨之際,身後朱棣已放下了碗筷,說道:“帶他們過來迴話。”
第161章 上京(下)
屋裏遣了侍人下去,魏公公腳步匆匆的帶了兩個人來。
這兩個人一男一女,都是四十多歲的年紀,許是才出新年不久,他們都著一身新綢棉衣,隻是衣上沾了不少汙漬,可見路上匆忙。不過到底是國公府的人,雖是焦急萬分,在朱棣麵前卻不敢有失,正規規矩矩的低頭伏跪在地。
朱棣呷了一口茶水,隨手擱在紅木金漆炕桌上,言簡意賅道:“什麽事?”
兩人暗自對視一眼,由那男的說道:“迴王爺,是老夫人怕要大限了!”略一頓,稍稍抬頭窺了一眼朱棣,接著道:“老夫人憂思成疾,到了臘月的時候,終於是病倒了。連換了好幾位太醫看診,都不見成效。隻讓大爺、夫人準備後事,達成了老夫人的心願,讓她安生的去。”說到後來,己是漸漸地低泣著。
其實事情這樣的。
這婦人偏疼小兒子的話一點不假。謝氏先逢長女早逝,又送丈夫離世,傷心欲絕之下,小兒子徐增壽就成了她的眼珠子。可三年前,徐增壽跟朱棣來了北平,入了燕軍以後,再也沒迴過應天一趟。這謝氏便早也想晚也想,尤其是近一年裏,成天在長子徐輝祖夫婦麵前叨念不斷。
後來,轉至年前臘月,忽然受了涼,一下子竟也病倒了。太醫看了後,說是憂思成疾,且服幾劑湯藥就是。這話是沒錯,謝氏連服幾劑湯藥,發燒很快就痊癒了。可元氣卻耗損太大,正月還沒出,就又病倒了。
這一次不像前一次輕鬆,病情是急轉直下,不出三日已是危殆,開始服用芒硝這種猛虎之藥。謝氏卻仍不見好,時有發高燒,燒得糊裏糊塗,口裏一個勁的念著徐增壽的名字。看診的太醫見了,一探脈象卻是連連搖頭,在徐輝祖的不迭追問下,才說謝氏已是油盡燈枯之時,勉強憑了人參吊一口氣,還能再拖上兩三個月,若是能達成謝氏心願,不一定還能延至入秋。
所以,徐輝祖連夜打發奴僕北上,召徐增壽迴京,隻為謝氏延命數月,並一達心願。
那男的話一落,女的連忙抬頭,帶著眼淚哭訴:“王爺、王妃,老夫人已病的神誌不清了,得立馬上京才行呀!就怕晚了一步,就……”說著話便哽住了。
朱棣聽得心裏一陣冷笑,麵上倒不見什麽,隻對魏公公吩咐道:“帶他們下去。”
魏公公應諾,那女的卻是一怔,隨即忙不迭跪行上前,急切道,“王爺,老夫人己憂思成疾,大爺說——”
這一句話還沒說完,隻聽啪的一聲,朱棣一手拍上炕桌,震得桌上一隻白瓷茶盞,往地上一掉,摔的粉碎。那茶盞正摔在女的麵前,碎了的瓷片、滾燙的茶水,都住女的臉上濺去。
那女的捧著臉,張大嘴要叫出來,卻再不敢吭上一聲。
儀華看著那臉上的紅痕,心裏多少不忍見,便從炕邊起了身,讓魏公公領兩人下去,又讓人收給了地麵,她才親手斟了一盞熱茶,捧到朱棣的麵前,輕聲說:“王爺何必與他們置氣。”
一聽這話,朱棣剛接過的茶盞還沒動,磕的一聲就往桌上擱了,冷笑 道:“是徐輝祖要與本王置氣才對!”
儀華讓這話一噎,一時卻是語塞。
當年徐增壽要隨往北平,一心一意要入燕軍,是徐增壽自己的主意。而這三年來,徐增壽未迴應天一次,也是情有可原。試問有哪一位戍邊將士,返鄉過年的?如今,謝氏因思子成疾,反來怨怪朱棣,卻有些說不過去。隻是多少會有埋怨,也算得上人之常情。
沉默間,儀華一個念頭還沒轉完,朱棣己朝外叫了陳德海進來,說道:“派人去燕山,召徐增壽即刻返城。”
陳德海領命,揚長而去。
屋裏又隻剩下他們了,朱棣轉過頭來,對儀華正目而視,兩人默默無語。
也在這一刻,朱棣的一雙眼亮得灼人,隻清晰的映著她,不見其他。這目光太逼人,太炙熱,
儀華讓他看得心怦怦直跳,不自覺的把眼晴轉開,作勢將耳鬢的一縷碎發,微微斂頜,道:“王爺,等三弟返程,最快也得兩天。”
朱棣沒有接話,仍久久凝望著,眸中怒色全消,卻生出些許黯色。
一會兒,儀華疑惑的迴首,輕聲喚道:“王爺?”
朱棣終於在良久的沉默後,稍斂眸中光芒,說道:“若讓你獨自上路,必定是放心不下兩小的。但朱高燧年紀太小,帶上實在不便,就把朱高熙帶上一起吧。”
短短兩句話,聽得儀華心神一震,紅潤的臉上微微泛白。
她怎麽就忘記了,作為謝氏的“親生女兒”,即使她貴為燕王妃,也需要前去盡孝。若一開始不知道還罷,現在徐家已派人來了話,雖話裏話外大多提的是徐增壽,她又能不去嗎?
可是這一年多來來,經歷了太多的事,她真的不願遠行,畢竟漠北之行與朱元璋密旨一事,讓她忌憚於心。又或是還有別的什麽,總之她就是不願離府。但是,有些事卻由不得她。
思量之下,罷了念頭。儀華想起走後的事,立刻又精神貫注,與朱棣商量起來:“臣妾這一走,少不得好幾個月。可是下個月張氏要嫁入府,臣妾不在的話,如何禮成?還有燧兒年紀太小,臣妾……”
話沒說完,朱棣把手伸了過來,拽了儀華到身邊,再無一幾之隔。
一拽之力,儀華猛地跌進一個溫暖所在,可是手腕卻讓捏的陣陣發疼,使她輕微掙紮了幾下。
“別動!”朱棣輕斥一聲,鬆開她纖細的手腕,覆在她的脊樑後,有一下沒一下的撫著,低沉的嗓音在儀華耳畔低語:“張氏的事不急,等你迴府她再入門也一樣。朱高燧嗎?也別交給她們撫養,陳德海倒是堪用,平時由他kan著,嬤嬤伺候著,就行了。”
還說著話,忽而沉默了起來,又隔了半晌,朱棣抬起頭,看著折射進窗白晃的光,似是輕嘆一樣,聲音虛無而飄渺:“……聚少離多,又要分開了。”
這一聲輕嘆,似羽毛般無聲無息,仿佛隻是她的幻聽一樣。可“聚少離多”四宇,卻如寺廟裏的晨鍾,嗡嗡隆隆的迴響在耳畔,竟讓她震得一下子懵住了,眼晴也瞬間模糊了,再說不出話來。
模糊了眼睛的淚水,悄無聲息的流淌,從眼角滑落,滑下臉龐,滑到他的頸間。
“你……怎麽了?”察覺頸項處的濕意,朱棣濃眉緊鎖,臉上換上了鄭重而肅然的神色,雙手也箍上儀華的肩胛,要扳開她看個究竟。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