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一波三折 淮陽水賊
搬空國庫:帶著小姨子去戍邊 作者:小鍋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讓你們出手利落點,結果弄得到處都是血,這可是新船,一會給我打掃幹淨!”
郝勇撇撇嘴對一眾刀斧手道。
“老大放心,我們絕對擦得跟銅鏡似的!“
眾刀斧手紛紛言道。
郝勇搖了搖頭,然後一指沈淮生,麵無表情地道:“你,跟我來!”
沈淮生嚇得心髒都快跳出嗓子眼了,雙腿發軟,根本站不住。
郝勇見狀,瞪了左右一眼:“都愣著幹啥,給他鬆綁,抬走!”
不多時,沈淮生被抬進了一間船艙內。
他一生見過無數船隻,卻還是頭一次置身於如此寬敞巨大的船艙之中。
“大王饒命,大王饒命!”
沈淮生不敢抬頭直視坐在上方的賊人頭領,隻是一個勁兒地以頭搶地,嘴裏不停地唿喊饒命。
秦毅見沈淮生像鵪鶉一樣瑟瑟發抖,心想這人雖穿著海商服飾,卻如此膽小懦弱。
他自是不知方才甲板上那血腥恐怖的場景,若是知曉,便不難理解沈淮生此刻的表現了。
“你無需擔憂,本王不會取你性命!”
秦毅神色淡然,語調平緩地說道。
言罷,他轉頭對身旁的護衛下令:“攙扶他坐下,本王有話要問。”
兩名護衛毫不遲疑,一把架起抖如篩糠的沈淮生,徑直將其按在座椅之上。
沈淮生心中忐忑,腦子暈乎乎的,不知秦毅所言是虛是實,隻得稍稍鬆了口氣,卻依舊戰戰兢兢,如坐針氈。
接著,秦毅開始詢問沈淮生的身份來曆,待得知他是淮州船主後,旋即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你……你是秦王!”
沈淮生霍然抬頭,驚疑不定地凝視著眼前這位二十三四歲的英俊男子,實難將其與那威震天下、名動四海的秦王聯係起來。
“草民拜見秦王!”
沈淮生身為商人,心思敏捷,心想若眼前之人果真是秦王,那自己這條小命或許能保得住了。想到此處,那顆高懸的心才稍稍安定下來。
“本王此次南下之事,你想必有所耳聞。為隱匿行蹤,本王需借你船行之力,將兵馬運至淮州。”
秦毅目光深邃,語氣平靜地說道。
福船太過醒目,若被南都的探子察覺,定會前來探查,屆時想要出其不意、克敵製勝可就難如登天了。
“王爺放心,小的定當竭盡全力,為王爺效犬馬之勞!”
沈淮生聽聞,心中大喜過望。這可是戰無不勝的秦王啊,若能抱緊此等大腿,日後榮華富貴自是不可限量。
真可謂是因禍得福,時來運轉。
秦毅等人的船隊悄然停靠在偏僻的螺島,手下的軍隊與物資則由沈淮生的船隻秘密運往淮州一處荒僻海岸。
沈淮生這次還真是因禍得福。
秦毅將那些海賊搶的貨物,盡數歸還沈淮生不說,還給他撥款購買船隻以作運輸之用。
秦毅等人踏上淮州土地後,便通過靖安司的探子聯絡淮州的張遊擊。
“啟稟王爺,張遊擊不幸陣亡!”
上官璃月神色凝重地向秦毅稟報。
“什麽?死了!”
秦毅眉頭緊皺,麵露詫異之色,李賢與童伯羽二人亦是麵麵相覷,滿臉驚愕。
“上官千戶,他究竟是如何遇害的?難道是被南都的探子察覺了蹤跡?”童伯羽急切地問道。
“並非如此。”
上官璃月輕歎一聲,無奈地說道,“他奉命前去淮陽湖清剿水匪,本隻是做做樣子,便欲收兵迴營。豈料,那些水匪當了真,設下埋伏,將張遊擊的大軍殺得丟盔棄甲,張遊擊也戰死沙場。”
秦毅幾人聽聞,一時無語凝噎。
他們此次僅帶了一萬人馬,雖說皆是精銳,野戰尚可,但攻城略地的話,兵力實在是太過單薄。原本還指望能與張遊擊的萬餘兵馬會合,如今卻化為泡影。
“沈掌櫃,那淮陽湖的賊匪戰力很強嗎?”
秦毅將目光投向沈淮生。
沈淮生身為本地船行掌櫃,對當地情形自是頗為熟悉。
“迴王爺,淮陽湖廣袤千裏,島嶼星羅棋布,有百餘座之多,其中最大的當屬白塔山,而水匪的總寨便坐落於此。”
沈淮生詳細解說道。
在他的講述下,秦毅等人對淮陽湖水賊的情況有了初步了解。
白塔山山寨的首領名叫龍庭久,自號通聖大王,武藝高強,已臻宗師之境。
其麾下有龍明初、龍明達兩位副寨主,此二人乃是他的堂兄弟,另有八大將,手下水匪近萬,戰船五百餘艘。
為抵禦官軍圍剿,他們在各處要害設置了三十餘處關卡,憑借周邊複雜的山水地勢,構建起攻防兼備、層層阻攔的防禦體係,堪稱淮州一帶最為兇悍的水寇勢力。
南都曾試圖招安,卻遭其拒絕,此後多次發兵征討,均铩羽而歸,如此一來,龍庭久的勢力愈發壯大。
聽完沈淮生的介紹,秦毅略作思索,對上官璃月吩咐道:“你速派探子前去打探水匪的詳細情況,最好能繪製出他們總寨的地形圖,越詳盡越好。”
“王爺,您這是打算……”
沈淮生滿臉疑惑地望著秦毅。
“本王這一萬大軍難以隱匿蹤跡,故而打算收服龍庭久等人,為我所用。如此一來,我們便可改換旗號,以義軍之名攻打南都,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之效。”
秦毅向眾人闡明自己的計劃。在他穿越到這個世界時,大毛和二毛正在激戰,二毛兵力損耗殆盡,之後真正在戰場上較量的皆是西邊換了旗號的十幾國聯軍。
“王爺,依沈掌櫃所言,南都也曾許以重利招安,可那龍庭久隻想在白塔山做個土皇帝,我們恐難給出比南都更優厚的條件,他怎會應允?”
童伯羽憂心忡忡地說道。
“本王何時提及招安之事了?”
秦毅眉梢一挑冷笑道。
“那王爺您是想……”
童伯羽等人麵麵相覷,滿心疑惑地盯著秦毅。
秦毅嘴角微揚,淡然道:“一切待探子摸清情況後再作定奪。”
郝勇撇撇嘴對一眾刀斧手道。
“老大放心,我們絕對擦得跟銅鏡似的!“
眾刀斧手紛紛言道。
郝勇搖了搖頭,然後一指沈淮生,麵無表情地道:“你,跟我來!”
沈淮生嚇得心髒都快跳出嗓子眼了,雙腿發軟,根本站不住。
郝勇見狀,瞪了左右一眼:“都愣著幹啥,給他鬆綁,抬走!”
不多時,沈淮生被抬進了一間船艙內。
他一生見過無數船隻,卻還是頭一次置身於如此寬敞巨大的船艙之中。
“大王饒命,大王饒命!”
沈淮生不敢抬頭直視坐在上方的賊人頭領,隻是一個勁兒地以頭搶地,嘴裏不停地唿喊饒命。
秦毅見沈淮生像鵪鶉一樣瑟瑟發抖,心想這人雖穿著海商服飾,卻如此膽小懦弱。
他自是不知方才甲板上那血腥恐怖的場景,若是知曉,便不難理解沈淮生此刻的表現了。
“你無需擔憂,本王不會取你性命!”
秦毅神色淡然,語調平緩地說道。
言罷,他轉頭對身旁的護衛下令:“攙扶他坐下,本王有話要問。”
兩名護衛毫不遲疑,一把架起抖如篩糠的沈淮生,徑直將其按在座椅之上。
沈淮生心中忐忑,腦子暈乎乎的,不知秦毅所言是虛是實,隻得稍稍鬆了口氣,卻依舊戰戰兢兢,如坐針氈。
接著,秦毅開始詢問沈淮生的身份來曆,待得知他是淮州船主後,旋即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你……你是秦王!”
沈淮生霍然抬頭,驚疑不定地凝視著眼前這位二十三四歲的英俊男子,實難將其與那威震天下、名動四海的秦王聯係起來。
“草民拜見秦王!”
沈淮生身為商人,心思敏捷,心想若眼前之人果真是秦王,那自己這條小命或許能保得住了。想到此處,那顆高懸的心才稍稍安定下來。
“本王此次南下之事,你想必有所耳聞。為隱匿行蹤,本王需借你船行之力,將兵馬運至淮州。”
秦毅目光深邃,語氣平靜地說道。
福船太過醒目,若被南都的探子察覺,定會前來探查,屆時想要出其不意、克敵製勝可就難如登天了。
“王爺放心,小的定當竭盡全力,為王爺效犬馬之勞!”
沈淮生聽聞,心中大喜過望。這可是戰無不勝的秦王啊,若能抱緊此等大腿,日後榮華富貴自是不可限量。
真可謂是因禍得福,時來運轉。
秦毅等人的船隊悄然停靠在偏僻的螺島,手下的軍隊與物資則由沈淮生的船隻秘密運往淮州一處荒僻海岸。
沈淮生這次還真是因禍得福。
秦毅將那些海賊搶的貨物,盡數歸還沈淮生不說,還給他撥款購買船隻以作運輸之用。
秦毅等人踏上淮州土地後,便通過靖安司的探子聯絡淮州的張遊擊。
“啟稟王爺,張遊擊不幸陣亡!”
上官璃月神色凝重地向秦毅稟報。
“什麽?死了!”
秦毅眉頭緊皺,麵露詫異之色,李賢與童伯羽二人亦是麵麵相覷,滿臉驚愕。
“上官千戶,他究竟是如何遇害的?難道是被南都的探子察覺了蹤跡?”童伯羽急切地問道。
“並非如此。”
上官璃月輕歎一聲,無奈地說道,“他奉命前去淮陽湖清剿水匪,本隻是做做樣子,便欲收兵迴營。豈料,那些水匪當了真,設下埋伏,將張遊擊的大軍殺得丟盔棄甲,張遊擊也戰死沙場。”
秦毅幾人聽聞,一時無語凝噎。
他們此次僅帶了一萬人馬,雖說皆是精銳,野戰尚可,但攻城略地的話,兵力實在是太過單薄。原本還指望能與張遊擊的萬餘兵馬會合,如今卻化為泡影。
“沈掌櫃,那淮陽湖的賊匪戰力很強嗎?”
秦毅將目光投向沈淮生。
沈淮生身為本地船行掌櫃,對當地情形自是頗為熟悉。
“迴王爺,淮陽湖廣袤千裏,島嶼星羅棋布,有百餘座之多,其中最大的當屬白塔山,而水匪的總寨便坐落於此。”
沈淮生詳細解說道。
在他的講述下,秦毅等人對淮陽湖水賊的情況有了初步了解。
白塔山山寨的首領名叫龍庭久,自號通聖大王,武藝高強,已臻宗師之境。
其麾下有龍明初、龍明達兩位副寨主,此二人乃是他的堂兄弟,另有八大將,手下水匪近萬,戰船五百餘艘。
為抵禦官軍圍剿,他們在各處要害設置了三十餘處關卡,憑借周邊複雜的山水地勢,構建起攻防兼備、層層阻攔的防禦體係,堪稱淮州一帶最為兇悍的水寇勢力。
南都曾試圖招安,卻遭其拒絕,此後多次發兵征討,均铩羽而歸,如此一來,龍庭久的勢力愈發壯大。
聽完沈淮生的介紹,秦毅略作思索,對上官璃月吩咐道:“你速派探子前去打探水匪的詳細情況,最好能繪製出他們總寨的地形圖,越詳盡越好。”
“王爺,您這是打算……”
沈淮生滿臉疑惑地望著秦毅。
“本王這一萬大軍難以隱匿蹤跡,故而打算收服龍庭久等人,為我所用。如此一來,我們便可改換旗號,以義軍之名攻打南都,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之效。”
秦毅向眾人闡明自己的計劃。在他穿越到這個世界時,大毛和二毛正在激戰,二毛兵力損耗殆盡,之後真正在戰場上較量的皆是西邊換了旗號的十幾國聯軍。
“王爺,依沈掌櫃所言,南都也曾許以重利招安,可那龍庭久隻想在白塔山做個土皇帝,我們恐難給出比南都更優厚的條件,他怎會應允?”
童伯羽憂心忡忡地說道。
“本王何時提及招安之事了?”
秦毅眉梢一挑冷笑道。
“那王爺您是想……”
童伯羽等人麵麵相覷,滿心疑惑地盯著秦毅。
秦毅嘴角微揚,淡然道:“一切待探子摸清情況後再作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