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自從冷鋒發兵金鈴關以來,蒙古人的軍隊第一次主動出城作戰。
之前達哈高派兵偷營的行為都沒有這麽猛的,這倒不是說這些蒙古士兵就是真的猛士,而是他們已經走投無路。
在這種情況之下,無論是他們往前衝,還是往後撤退,都躲避不了被炮火轟擊的下場。
“停止開炮!”
冷鋒這邊的炮兵立刻得到命令,並沒有對著衝出來的這些蒙古士兵繼續開炮。
與此同時,洪一軍和洪二軍的十七萬大軍開始發動了衝鋒。
一道嘹亮的衝鋒號聲響起,先頭部隊立刻衝了上去。
這支部隊是袁同戰的軍團,之前在麵對金刀門的那些匪徒挑釁的時候,就是他們出麵解決的。
在這一次的行動之中,袁同戰的軍團就是前鋒部隊,所有的戰鬥都有他們的身影。
從城門處衝出來的蒙古士兵隻有兩三千人,袁同戰根本就沒有將對方放在眼裏。他所帶領的軍隊雖然不是冷鋒麾下的軍團之中實力最強的,但是在槍械的使用方麵卻是最厲害的。
這支部隊之中的士兵大多數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都是基本操作。
以自己這邊一萬人的規模,麵對兩三千手持冷兵器的蒙古士兵,在袁同戰看來,也就是一輪齊射就能夠解決的問題。
結果和袁同戰所預計的完全相同,他們這邊的萬人軍團已經練成了在運動之中開槍作戰的能力。雖然不如陣地戰時的效果好,但是也能夠在這種大規模的軍團作戰當中殲滅敵人。
那些剛剛衝出城門的蒙古士兵,並沒有再聽到那轟隆隆的炮聲,心中那種壓抑的感覺猛然一鬆。
不過,還沒有等他們喘口氣來,就看到了迎麵衝過來的軍隊。
這支軍隊的陣型和他們所熟悉的兩種對壘時的衝鋒陣型完全不同,根本沒有那種嚴格的陣型和氣勢。
蒙古人之所以號稱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最主要的就是他們極為擅長運動戰的陣型。
這類陣型對於騎兵來說有著巨大的優勢,他們可以根據騎兵速度快捷,動作靈活的優勢進行快速穿插或者圍殲敵人。
南方朝廷和蒙古人正好相反,他們和冷鋒的軍隊一樣,都是以步兵為主。
在這些蒙古士兵的眼中,冷鋒的部隊也應該是和朝廷的軍隊一樣,在衝鋒的時候,經常使用的就是魚鱗陣。
這種陣型就像魚鱗一般層層疊疊,緊密有序。中間的士兵猶如魚的主幹,他們是整個陣型的核心力量,多為重裝步兵,手持長矛、大刀等長兵器,身披重甲,行動雖略顯遲緩卻堅如磐石。
外圍的士兵則像魚鱗般靈活分布,他們以輕裝步兵和弓箭手為主。輕裝步兵手持短兵器,用於保護弓箭手並在敵人靠近時進行近戰防禦。
弓箭手則將箭矢指向敵方,一旦開戰,漫天箭雨就會從陣型中飛出,恰似魚群中躍出的利刺,給予敵人以遠距離的殺傷。這樣的魚鱗陣進可攻,退可守,各部分緊密配合,宛如一個精密的戰爭機器。
以往南方朝廷的軍隊和蒙古人進行衝鋒作戰時,基本上都是擺出這種陣型。
除了魚鱗陣之外,還有一種更為常見的方陣。
這是冷兵器作時常用的陣型,也就是最穩妥的陣型。士兵們整齊劃一地排列,橫向與縱向的隊列如同棋盤上的格子一樣規整。
方陣的前排士兵,往往裝備著巨大的盾牌,那盾牌如同移動的城牆。當數百個這樣的大盾緊密連接起來時,就形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能夠抵擋敵方騎兵的衝鋒和箭矢的攢射。
士兵手持長槍,長槍林立,使整個方陣看起來就像一隻長滿尖刺的巨獸。
後方的士兵則可以根據戰鬥情況,隨時填補前排的空缺,保持陣型的完整。
一般情況下,萬人以上的軍隊基本上都會擺出這種衝鋒陣型。可是冷鋒麾下的軍隊在衝鋒的時候,可沒有擺出這種陣型,看上去顯得更加的分散。
一萬名先頭部隊分散開來,看上去人似乎到處都是人,不過卻看不出來有那種散漫的樣子。
雖然沒有大規模集結成陣型時的那種壓迫感,但是在氣勢上顯得更加強大。
兩軍對壘之時,一方軍隊的氣勢往往能讓對手未戰先怯。蒙古人的軍隊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他們在氣勢上往往都能夠壓製住對手。
不過氣勢也不完全取決於人數的多少,有時候一支人數較少但訓練有素、士氣高昂的軍隊,也能散發出令人膽寒的氣勢。
冷鋒在訓練軍隊時,也是很注重這方麵的。
不過真正的氣勢那是在真槍實彈之中磨練出來的,沒有經過多次的生死之戰,是培養不出來這種氣勢的。
此時的雙方對壘之中,蒙古人的兩三千士兵所展現出來的,就是那種無情畏生死,一往無前的氣勢。雖然隻有兩三千人,但是他們也敢麵對十幾萬人發起衝鋒。
僅僅是這份氣勢,就不是其他的軍隊所能夠抗衡的,哪怕是冷鋒的軍隊也不行。
畢竟人家蒙古人的軍隊是多次戰鬥之中磨煉出來的,除了戰鬥經驗和實力之外,還有那種獨屬於他們的驕傲。
冷鋒的軍隊雖然也不錯,麵氣勢上麵不弱於蒙古人,但是在這種氣勢僅僅是一腔熱血,還缺少一種叫作軍魂的東西。
不可否認,冷鋒的軍隊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但是此時麵對這兩二千蒙古士兵,如果沒有人數和武器裝備上的優勢,是比不過對方的。
其實這裏麵還有另外一層因素,就是那種破釜沉舟的勇氣。
這兩三千名蒙古士兵是被逼到了絕境,如果不衝出來的話,那也是死。衝出來和敵人交戰,哪怕是死在敵人的手上,也總比連敵人的麵都沒有見著就死了要好看些。
說不怕死也是不可能的,畢竟大家都是肉長的,也都是娘生爹養的,又不是從石頭裏蹦出來的。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怎麽說也得給自己的死找一個光榮的理由。
之前達哈高派兵偷營的行為都沒有這麽猛的,這倒不是說這些蒙古士兵就是真的猛士,而是他們已經走投無路。
在這種情況之下,無論是他們往前衝,還是往後撤退,都躲避不了被炮火轟擊的下場。
“停止開炮!”
冷鋒這邊的炮兵立刻得到命令,並沒有對著衝出來的這些蒙古士兵繼續開炮。
與此同時,洪一軍和洪二軍的十七萬大軍開始發動了衝鋒。
一道嘹亮的衝鋒號聲響起,先頭部隊立刻衝了上去。
這支部隊是袁同戰的軍團,之前在麵對金刀門的那些匪徒挑釁的時候,就是他們出麵解決的。
在這一次的行動之中,袁同戰的軍團就是前鋒部隊,所有的戰鬥都有他們的身影。
從城門處衝出來的蒙古士兵隻有兩三千人,袁同戰根本就沒有將對方放在眼裏。他所帶領的軍隊雖然不是冷鋒麾下的軍團之中實力最強的,但是在槍械的使用方麵卻是最厲害的。
這支部隊之中的士兵大多數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都是基本操作。
以自己這邊一萬人的規模,麵對兩三千手持冷兵器的蒙古士兵,在袁同戰看來,也就是一輪齊射就能夠解決的問題。
結果和袁同戰所預計的完全相同,他們這邊的萬人軍團已經練成了在運動之中開槍作戰的能力。雖然不如陣地戰時的效果好,但是也能夠在這種大規模的軍團作戰當中殲滅敵人。
那些剛剛衝出城門的蒙古士兵,並沒有再聽到那轟隆隆的炮聲,心中那種壓抑的感覺猛然一鬆。
不過,還沒有等他們喘口氣來,就看到了迎麵衝過來的軍隊。
這支軍隊的陣型和他們所熟悉的兩種對壘時的衝鋒陣型完全不同,根本沒有那種嚴格的陣型和氣勢。
蒙古人之所以號稱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最主要的就是他們極為擅長運動戰的陣型。
這類陣型對於騎兵來說有著巨大的優勢,他們可以根據騎兵速度快捷,動作靈活的優勢進行快速穿插或者圍殲敵人。
南方朝廷和蒙古人正好相反,他們和冷鋒的軍隊一樣,都是以步兵為主。
在這些蒙古士兵的眼中,冷鋒的部隊也應該是和朝廷的軍隊一樣,在衝鋒的時候,經常使用的就是魚鱗陣。
這種陣型就像魚鱗一般層層疊疊,緊密有序。中間的士兵猶如魚的主幹,他們是整個陣型的核心力量,多為重裝步兵,手持長矛、大刀等長兵器,身披重甲,行動雖略顯遲緩卻堅如磐石。
外圍的士兵則像魚鱗般靈活分布,他們以輕裝步兵和弓箭手為主。輕裝步兵手持短兵器,用於保護弓箭手並在敵人靠近時進行近戰防禦。
弓箭手則將箭矢指向敵方,一旦開戰,漫天箭雨就會從陣型中飛出,恰似魚群中躍出的利刺,給予敵人以遠距離的殺傷。這樣的魚鱗陣進可攻,退可守,各部分緊密配合,宛如一個精密的戰爭機器。
以往南方朝廷的軍隊和蒙古人進行衝鋒作戰時,基本上都是擺出這種陣型。
除了魚鱗陣之外,還有一種更為常見的方陣。
這是冷兵器作時常用的陣型,也就是最穩妥的陣型。士兵們整齊劃一地排列,橫向與縱向的隊列如同棋盤上的格子一樣規整。
方陣的前排士兵,往往裝備著巨大的盾牌,那盾牌如同移動的城牆。當數百個這樣的大盾緊密連接起來時,就形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能夠抵擋敵方騎兵的衝鋒和箭矢的攢射。
士兵手持長槍,長槍林立,使整個方陣看起來就像一隻長滿尖刺的巨獸。
後方的士兵則可以根據戰鬥情況,隨時填補前排的空缺,保持陣型的完整。
一般情況下,萬人以上的軍隊基本上都會擺出這種衝鋒陣型。可是冷鋒麾下的軍隊在衝鋒的時候,可沒有擺出這種陣型,看上去顯得更加的分散。
一萬名先頭部隊分散開來,看上去人似乎到處都是人,不過卻看不出來有那種散漫的樣子。
雖然沒有大規模集結成陣型時的那種壓迫感,但是在氣勢上顯得更加強大。
兩軍對壘之時,一方軍隊的氣勢往往能讓對手未戰先怯。蒙古人的軍隊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他們在氣勢上往往都能夠壓製住對手。
不過氣勢也不完全取決於人數的多少,有時候一支人數較少但訓練有素、士氣高昂的軍隊,也能散發出令人膽寒的氣勢。
冷鋒在訓練軍隊時,也是很注重這方麵的。
不過真正的氣勢那是在真槍實彈之中磨練出來的,沒有經過多次的生死之戰,是培養不出來這種氣勢的。
此時的雙方對壘之中,蒙古人的兩三千士兵所展現出來的,就是那種無情畏生死,一往無前的氣勢。雖然隻有兩三千人,但是他們也敢麵對十幾萬人發起衝鋒。
僅僅是這份氣勢,就不是其他的軍隊所能夠抗衡的,哪怕是冷鋒的軍隊也不行。
畢竟人家蒙古人的軍隊是多次戰鬥之中磨煉出來的,除了戰鬥經驗和實力之外,還有那種獨屬於他們的驕傲。
冷鋒的軍隊雖然也不錯,麵氣勢上麵不弱於蒙古人,但是在這種氣勢僅僅是一腔熱血,還缺少一種叫作軍魂的東西。
不可否認,冷鋒的軍隊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但是此時麵對這兩二千蒙古士兵,如果沒有人數和武器裝備上的優勢,是比不過對方的。
其實這裏麵還有另外一層因素,就是那種破釜沉舟的勇氣。
這兩三千名蒙古士兵是被逼到了絕境,如果不衝出來的話,那也是死。衝出來和敵人交戰,哪怕是死在敵人的手上,也總比連敵人的麵都沒有見著就死了要好看些。
說不怕死也是不可能的,畢竟大家都是肉長的,也都是娘生爹養的,又不是從石頭裏蹦出來的。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怎麽說也得給自己的死找一個光榮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