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宋軍攻銀州(第三更)
金軍圍城,重生宋欽宗 作者:畫淩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個時代,東方大陸的野心家們,對中原的富饒都垂涎三尺。
他們不斷攪動風雲。
至少,國際形勢依然風雲詭譎。
就在西夏準備增兵,金國也有所行動的時候,西北一處各方都沒有注意到的地方,再次卷起了一陣風暴。
這個風暴的中心,依然還是當初在長安會戰中使不可一世的拐子馬吃虧的劉錡!
如果說李彥仙對西夏的深入打擊,是西北戰局反轉的開始,那麽劉錡對銀州的圍攻,則是風暴的開始。
在拿下米脂寨後,劉錡的大軍沿著無定河,在崇山峻嶺之間悄無聲息向銀州撲去。
三月十三日,晴空萬裏,山嶺之間的草木已經長出了新綠,嚴寒的冬日終於結束,西北大地被春天喚醒。
前麵縱橫延綿的山嶺,便是橫山地區了。
橫山的主峰叫橋山,高四百多米,從此地一路往西,進入橫陳千餘裏。
謀取橫山而亡西夏的戰略,從範仲淹時代便提出來了。
為什麽說取橫山而西夏亡?
橫山地區坐臥有許多軍州,也盛產鹽鐵,河流貫穿山嶺之間,農業發達。
但是,橫山地區的南麵,多陡峭之山,地形複雜,易守難攻。
橫山地區的北麵,卻地形舒緩。
所謂的盛產鹽鐵、農業發達,都在橫山地區的北麵。
橫山以北,被西夏占據,也就是平夏地區。
平夏與興慶府之間的數百裏是沙漠地區,是後世的毛烏素沙漠。
試想想,如果橫山以北盡數被大宋朝掌控,以後西夏想要對大宋用兵,就必須跨過沙漠。
那樣對西夏來說就是長途作戰,疲憊之師來橫山,宋軍則是在橫山以逸待勞。
而如今,西夏掌控橫山,北麵舒緩富饒,南部多山嶺,行軍難度大,坐臥於橫山的西夏完全是俯瞰陝西諸路。
一旦宋軍前來,西夏可以提前布局,以逸待勞。
所以,宋夏之戰,其實也是橫山爭奪之戰。
劉錡在橫山山嶺的小路之間行軍兩日後,已經距離銀州城頭不遠。
他前後派出了大量斥候,在各個路道、山穀探查是否有西夏人的足跡。
三月十五日一大早,銀州城頭的西夏守軍如同往日一樣正在值守。
運輸商品的驢車從前方沿著彎曲小道,向這邊行來。
那上麵基本上是銀州城西夏軍民的日常物資,包括鹽、鐵、布匹等等。
不遠的城樓處,一些工匠正在修繕城牆。
銀州的城樓已經很破舊。
神宗時代,宋朝對這一帶進行軍事打擊,其實已經初步掌握橫山。
但鄜延路到橫山以北縱向數百裏,宋軍無法有效守住橫山的宥州、夏州和銀州地區。
於是種諤向神宗建議在銀州一帶築城,將戰線推進橫山腹地。
朝廷也答應了,於是從朝廷派特派員徐禧、沈括等人前來。
問題就出現在這裏,徐禧是個喜歡談謀略的筆杆子,極其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到了這裏,否定了種諤在銀州築城的想法,在銀州以南築了個永樂城。
種諤極其反對築永樂城,因為永樂城附近沒有水源,但徐禧一意孤行。
當時大宋動員二十萬軍民,十三天之內一座新城拔地而起。
西夏一看宋軍在這裏築城了,傾國三十萬大軍而來。
大將高永享說這裏城小無水源,不能守,徐禧不聽,將高永享發配到鄜延路監獄。
有人對徐禧說,趁著西夏大軍沒有準備好,我們進攻吧。
徐禧不聽。
西夏大軍列隊好了,有人又說,趁著西夏人勞師遠征,尚未休整,我們進攻吧。
徐禧又不聽。
等西夏人全部準備好,布陣好,埋伏好,徐禧命人出城打,宋軍不敵,迴城。
西夏人將永樂城圍死,永樂城缺水,無數軍民渴死,屍積如山。
種諤卻對徐禧憤恨,意氣用事,旁觀不救。
永樂城之敗,牽連整個西北三十萬宋朝軍民戰死,徐禧自己也慘死在永樂城,他自然是死有餘辜,死一萬遍都無法贖罪!
但永樂城之敗是神宗朝伐夏的終曲,意味著大宋對西夏進攻戰略的全麵失敗。
宋神宗聽聞永樂城之敗後,一氣不起,不久之後便駕崩。
所以啊,術業有專攻。
有些人對某些領域一竅不通,自己又不實地考察,自以為是,張口就來,害人害己。
徐禧就是這樣的人。
劉錡不由得感慨,當初若是朝廷聽種諤的建議,在這銀州鑄新城,可能西夏已經被逼到了後套一帶萎縮不前了吧。
那樣的話,也不至於哲宗和太上皇一朝對西夏大肆投入兵力而消耗了國力。
可能在靖康初年,應對金人會更加從容一些。
曆史啊,總是有無限的遺憾。
斥候迴報了地形、敵情。
收起遺憾,劉錡開始快速向銀州合圍。
宋軍分出十隊,每隊兩千人,從四麵湧往銀州。
一路上,他們遇到西夏人,便依弓弩射殺,動作飛快,幹淨利落。
上午的時候,先後有三路大軍已經抵達銀州城附近。
西夏人這個時候才反應過來,卻為時已晚。
有六路人馬在中午的時候,會師與銀州城下,對銀州城周圍進行了清掃。
還有四路人馬駐紮在抵達銀州方向的重要關口。
這叫圍城打援,隻要有西夏大軍前來銀州救援,必然經過那些地段,提前埋伏好的宋軍就可以以逸待勞。
商旅的貨物也一律被攔截。
城樓的警報鍾聲便響起來了,銀州城內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約而同轉向那裏。
此時銀州守將野利景仁剛吃完午飯,準備小睡一會兒,聽到鍾聲後,驚醒起來。
“發生了什麽!”
過了好一會兒,才有人來傳報:“報!宋軍來了!”
野利景仁大驚:“這不可能,宋軍怎麽會突然到銀州來!”
“將軍,城外已有一萬多宋軍!”
野利景仁立刻開始披甲,並且傳令動員城內所有士兵。
“宋軍來銀州,為何沒有任何情報提前送來?”
“這個……不知……”
“米脂寨的烽火台是幹什麽用的!”野利景仁一邊披甲,一邊怒道。
沒有人敢迴應他。
楊束說道:“將軍,我們與宋交好,宋貿然來攻,不如派人去質問宋將,拖住他們,城內趕緊調兵!”
“好,就你去!”
楊束連忙說道:“是!”
很快,楊束到了城樓。
此時宋軍剛列陣完畢。
楊束大聲質問道:“宋夏兩國交好,宋將為何興兵來我銀州?”
劉錡是個務實的人,他沒有派人去勸降,因為他知道,西夏人非常狡猾。
西夏人一般不會投降,即便投降,大多數時候也是詐降。
他也沒有迴答楊束的問題。
因為他有任務在身,他的任務是盡快拿下銀州。
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劉錡的性格非常務實。
他開始安排人鑄造投石機和雲梯,還調撥一堆人抵達銀州東南。
銀州位於無定河與明堂川的交匯處,東南城牆常年被河水衝刷,已經垮塌了一大部分。
劉錡派了八千人抵達此地,準備從這裏攻城。
另五千人分布北麵和西麵,以牽製城內西夏軍。
他們不斷攪動風雲。
至少,國際形勢依然風雲詭譎。
就在西夏準備增兵,金國也有所行動的時候,西北一處各方都沒有注意到的地方,再次卷起了一陣風暴。
這個風暴的中心,依然還是當初在長安會戰中使不可一世的拐子馬吃虧的劉錡!
如果說李彥仙對西夏的深入打擊,是西北戰局反轉的開始,那麽劉錡對銀州的圍攻,則是風暴的開始。
在拿下米脂寨後,劉錡的大軍沿著無定河,在崇山峻嶺之間悄無聲息向銀州撲去。
三月十三日,晴空萬裏,山嶺之間的草木已經長出了新綠,嚴寒的冬日終於結束,西北大地被春天喚醒。
前麵縱橫延綿的山嶺,便是橫山地區了。
橫山的主峰叫橋山,高四百多米,從此地一路往西,進入橫陳千餘裏。
謀取橫山而亡西夏的戰略,從範仲淹時代便提出來了。
為什麽說取橫山而西夏亡?
橫山地區坐臥有許多軍州,也盛產鹽鐵,河流貫穿山嶺之間,農業發達。
但是,橫山地區的南麵,多陡峭之山,地形複雜,易守難攻。
橫山地區的北麵,卻地形舒緩。
所謂的盛產鹽鐵、農業發達,都在橫山地區的北麵。
橫山以北,被西夏占據,也就是平夏地區。
平夏與興慶府之間的數百裏是沙漠地區,是後世的毛烏素沙漠。
試想想,如果橫山以北盡數被大宋朝掌控,以後西夏想要對大宋用兵,就必須跨過沙漠。
那樣對西夏來說就是長途作戰,疲憊之師來橫山,宋軍則是在橫山以逸待勞。
而如今,西夏掌控橫山,北麵舒緩富饒,南部多山嶺,行軍難度大,坐臥於橫山的西夏完全是俯瞰陝西諸路。
一旦宋軍前來,西夏可以提前布局,以逸待勞。
所以,宋夏之戰,其實也是橫山爭奪之戰。
劉錡在橫山山嶺的小路之間行軍兩日後,已經距離銀州城頭不遠。
他前後派出了大量斥候,在各個路道、山穀探查是否有西夏人的足跡。
三月十五日一大早,銀州城頭的西夏守軍如同往日一樣正在值守。
運輸商品的驢車從前方沿著彎曲小道,向這邊行來。
那上麵基本上是銀州城西夏軍民的日常物資,包括鹽、鐵、布匹等等。
不遠的城樓處,一些工匠正在修繕城牆。
銀州的城樓已經很破舊。
神宗時代,宋朝對這一帶進行軍事打擊,其實已經初步掌握橫山。
但鄜延路到橫山以北縱向數百裏,宋軍無法有效守住橫山的宥州、夏州和銀州地區。
於是種諤向神宗建議在銀州一帶築城,將戰線推進橫山腹地。
朝廷也答應了,於是從朝廷派特派員徐禧、沈括等人前來。
問題就出現在這裏,徐禧是個喜歡談謀略的筆杆子,極其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到了這裏,否定了種諤在銀州築城的想法,在銀州以南築了個永樂城。
種諤極其反對築永樂城,因為永樂城附近沒有水源,但徐禧一意孤行。
當時大宋動員二十萬軍民,十三天之內一座新城拔地而起。
西夏一看宋軍在這裏築城了,傾國三十萬大軍而來。
大將高永享說這裏城小無水源,不能守,徐禧不聽,將高永享發配到鄜延路監獄。
有人對徐禧說,趁著西夏大軍沒有準備好,我們進攻吧。
徐禧不聽。
西夏大軍列隊好了,有人又說,趁著西夏人勞師遠征,尚未休整,我們進攻吧。
徐禧又不聽。
等西夏人全部準備好,布陣好,埋伏好,徐禧命人出城打,宋軍不敵,迴城。
西夏人將永樂城圍死,永樂城缺水,無數軍民渴死,屍積如山。
種諤卻對徐禧憤恨,意氣用事,旁觀不救。
永樂城之敗,牽連整個西北三十萬宋朝軍民戰死,徐禧自己也慘死在永樂城,他自然是死有餘辜,死一萬遍都無法贖罪!
但永樂城之敗是神宗朝伐夏的終曲,意味著大宋對西夏進攻戰略的全麵失敗。
宋神宗聽聞永樂城之敗後,一氣不起,不久之後便駕崩。
所以啊,術業有專攻。
有些人對某些領域一竅不通,自己又不實地考察,自以為是,張口就來,害人害己。
徐禧就是這樣的人。
劉錡不由得感慨,當初若是朝廷聽種諤的建議,在這銀州鑄新城,可能西夏已經被逼到了後套一帶萎縮不前了吧。
那樣的話,也不至於哲宗和太上皇一朝對西夏大肆投入兵力而消耗了國力。
可能在靖康初年,應對金人會更加從容一些。
曆史啊,總是有無限的遺憾。
斥候迴報了地形、敵情。
收起遺憾,劉錡開始快速向銀州合圍。
宋軍分出十隊,每隊兩千人,從四麵湧往銀州。
一路上,他們遇到西夏人,便依弓弩射殺,動作飛快,幹淨利落。
上午的時候,先後有三路大軍已經抵達銀州城附近。
西夏人這個時候才反應過來,卻為時已晚。
有六路人馬在中午的時候,會師與銀州城下,對銀州城周圍進行了清掃。
還有四路人馬駐紮在抵達銀州方向的重要關口。
這叫圍城打援,隻要有西夏大軍前來銀州救援,必然經過那些地段,提前埋伏好的宋軍就可以以逸待勞。
商旅的貨物也一律被攔截。
城樓的警報鍾聲便響起來了,銀州城內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約而同轉向那裏。
此時銀州守將野利景仁剛吃完午飯,準備小睡一會兒,聽到鍾聲後,驚醒起來。
“發生了什麽!”
過了好一會兒,才有人來傳報:“報!宋軍來了!”
野利景仁大驚:“這不可能,宋軍怎麽會突然到銀州來!”
“將軍,城外已有一萬多宋軍!”
野利景仁立刻開始披甲,並且傳令動員城內所有士兵。
“宋軍來銀州,為何沒有任何情報提前送來?”
“這個……不知……”
“米脂寨的烽火台是幹什麽用的!”野利景仁一邊披甲,一邊怒道。
沒有人敢迴應他。
楊束說道:“將軍,我們與宋交好,宋貿然來攻,不如派人去質問宋將,拖住他們,城內趕緊調兵!”
“好,就你去!”
楊束連忙說道:“是!”
很快,楊束到了城樓。
此時宋軍剛列陣完畢。
楊束大聲質問道:“宋夏兩國交好,宋將為何興兵來我銀州?”
劉錡是個務實的人,他沒有派人去勸降,因為他知道,西夏人非常狡猾。
西夏人一般不會投降,即便投降,大多數時候也是詐降。
他也沒有迴答楊束的問題。
因為他有任務在身,他的任務是盡快拿下銀州。
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劉錡的性格非常務實。
他開始安排人鑄造投石機和雲梯,還調撥一堆人抵達銀州東南。
銀州位於無定河與明堂川的交匯處,東南城牆常年被河水衝刷,已經垮塌了一大部分。
劉錡派了八千人抵達此地,準備從這裏攻城。
另五千人分布北麵和西麵,以牽製城內西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