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神君
從鄧州北營調來的三千顆投擲彈以及一個團的火槍手到達後。我頓時覺得心寬了不少。盡管除禦林軍之外的各軍。包括黑炭團甚至親衛軍都做好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準備。但接下來的戰局卻和呂文煥的估計差不多。在又一次大規模的攻擊被打退後。元軍開始向後退去。
隻不過。這一次的反擊。僅投擲彈就耗費了一千多顆。如此一來。這一仗所使用的投擲彈數量已經過萬了。這可是大把大把的銀子啊。當然。這是完全值得的。簡單來算。就是用錢物來換取元軍將士的性命。
經過兩次大戰的磨合。對於火器的使用。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慣例。那就是在敵人衝到近前時。以投擲彈先將敵人前列的保護物炸開。再用火槍近距離掃射。
伯顏終究不敢再繼續死拚下去。經過一天的攻擊。元軍始終沒能踏進宋軍營地一步。況且還損失了大約二萬人馬。要知道。這兩萬騎軍可是元軍的精銳騎兵。絕大多數都是蒙古本族將士或者西域色目將士。
如果從雙方的傷亡率來看。絕對就是袁棘所說的屠殺。
就在伯顏和阿術商議之際。駐守許昌的郭侃派人來報。“許昌失守。”
盡管許昌失守這事在伯顏的預計之中。但在得知這個消息時。伯顏還是忍不住長歎一聲。看了眼同樣無奈的阿術。隨即下令道:“火器不可敵。保存力量。眾將士聽令。退軍。”
在經曆過襄陽大戰和鄧州之戰後。伯顏、阿術等人隱隱約約覺得。以刀槍劍戟和火器對戰。隻能是死路一條。這種差距比起鐵質武器和木質武器之間的區別還要大。當火器出現在戰場上時。戰爭的勝負就早已注定。這幾乎是人力不可扭轉的。而且。史玉琪曾經說過。南朝軍隊現在的武器還隻是火器的原始階段。未來的火器一代比一代先進。到了那時。冷兵器根本沒有立足之地。南朝皇帝趙禥還言及。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科技。科技又是什麽。如果伯顏知道後世的美軍是如何攻打伊拉克的。就會明白科技強弱帶來的天壤之別了。
史玉琪迴歸後。向阿術、伯顏等人講述了很多南朝的新鮮事物。什麽大鍾、火器之類的。同時還有不少新名詞。比如冷兵器就是其中的一個。
公孫小宸見到元軍緩緩後撤。高興道:“皇上。敵人撤軍了。”
我放下手中的望遠鏡。笑道:“恩。隻可惜沒等到吳鬆含、範天順兩位將軍及時趕迴。阿術就撤軍了。否則我軍的成果會更大。”
“皇上。要追擊嗎。”
“不用。打掃戰場吧。”
臨近晚飯時分。範天順率領騎軍迴到了鄧州東大營。幾乎就在同時。印應雷從許昌送來的戰報也抵達了鄧州。而吳鬆含率領的步軍直到次日淩晨才迴到營地。
休息一日後。我召集眾將。在東大營的中軍大帳中召開了此次戰役的總結會。
“奇跡。簡直就是奇跡啊。”作為本次戰役的指揮官。呂文煥首先言道。“陛下。各位將軍。這次鄧州戰役我軍傷亡之人數還不到五百人。卻擊殺了元軍二萬三千多人。在我朝。不。在人類有記錄的戰爭史上。都是從未有過的。我軍三線作戰。攻取許昌。擊敗阿裏海牙部。並在鄧州城下成功地阻擊了南陽元軍的強攻。三場大戰一共消滅了元軍三萬多人。取得了我軍北伐以來的第一次大捷。此戰意義重大。不僅擊殺了元軍的三萬主力。還徹底擊垮了元朝中路軍的士氣。正如陛下所言。火器將全麵取代現在的冷兵器。這種意識至少領先我們這些常人八百年、一千年。到了此時。還有誰不信陛下之預言呢。我朝有陛下這位‘神君’為尊。何愁大事不成。”
呂文煥三言兩語地總結了這次戰役的成果。而且借機將我大大地稱讚了一番。
“神君萬歲。神君萬歲。”眾將一起歡唿道。
自此。我又多了一個稱唿“神君”。
“各位將軍。北伐尚未成功。大家還需努力。”我心情大好。擺擺手示意大家安靜。繼續道。“針對呂將軍剛才所言。朕再做一點補充。火器雖然無敵。但也要看掌握在誰的手中。鄧州一戰。我三軍將士用命。在元軍衝到近前時。沒有一人膽怯。而是嚴格執行了上司的指令。射擊、投彈、放箭等行為絲毫不亂。這就說明了我軍的整體素質已經大為改善。朕為此感到欣慰。感到驕傲。朕相信。經過一係列戰火的洗禮。我軍必將成為一支戰無不勝的鐵軍。”
望著同樣興奮的一眾將領。我接著道:“目前。北方大地已經到了嚴冬季節。根據欽天監的預測。近日。河南境內將會有大雪出現。所以。敵我雙方都不可能大肆用兵。為此。在這段時間裏。大家的主要任務就是練兵。等明年年初天氣轉暖之際。就是我軍大舉出動之時。”
眾將異口同聲道:“是。皇上。”
“公孫小宸。傳令汴梁江愛卿。擴充汴梁軍區。爭取民心。並適機將圍在汴梁周邊的元軍消滅;傳令許昌印愛卿。穩固局勢。修生養息。另外。兩地也需嚴加防禦。以避免元軍突襲。雖說這種可能性極小。但也不可大意。前朝有個叫李塑雪夜襲擊蔡州的案例。我軍可不能蹈其覆轍。”
“是。皇上。”
“最後。朕再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臨安火藥監第二兵工廠已經全麵開工。其規模和產能是原有兵工廠的三倍以上。預計到年底前。整個火藥監可以製作出二十門火炮。兩萬顆投擲彈以及一千五百支火槍。而明年一整年。可以產出兩百五十門火炮。三十萬顆投擲彈。”
“太好了。”呂文煥道。“陛下。是否逐步將現有的中路北伐軍全都配上火槍。”
我點點頭道:“會的。不僅是中路軍。今後各軍都會以火器為主。呂將軍。從原襄陽軍區將士中挑選出三千名。組建禦林軍第四師。首批三千人編為一個旅。暫時由呂師孟擔任旅長。”
“是。皇上。末將尊命。”
兩日後的深夜。一場大雪悄悄地灑向地麵。
一大早。我就被方靈叫了起來。出門看去。隻見漫天大雪飛舞。似棉絮。似鵝毛。連綿不斷地從天上落下。和南方的雪花相比。北方的雪才真正能被稱作大雪紛飛。此時。地麵上早已被大雪覆蓋。視野所及。到處是銀裝索裹。天地間渾然一色。端的是壯麗無比。
“這就是北方的雪景啊。”看著這場大雪。我突然想到了和菱杉的約定。去北方看雪。我現在已經看到了。可菱杉在哪裏呢。菱杉、菱杉。你還好嗎。
我歎了口氣。心裏隱隱作痛。無意識地將頭一偏。正好看見在一旁興高采烈的方靈。“靈兒就是菱杉嗎。”這個想法一下又湧進了我的腦海。
“哥。我們來堆個雪人好嗎。”
“菱。靈兒。好啊。”
沒多久。我們便堆成了一個真人般高的雪人。但是。在這大雪之下。很快便又被飄落下來的雪花所覆蓋。隻能看出一點點“人”形。僅管如此。方靈仍是樂此不彼。哪怕自身變成了雪人。還在反複堆砌。
失去記憶後。方靈似乎變得更加樂觀。站在雪中的方靈就像雪之精靈一般。純潔、美麗。宛如天上之仙子。不帶半分人間煙火。卻又實實在在存在於我的眼前。
“靈兒。”我不由自主地輕輕叫道。
方靈同樣輕輕地“嗯”了一聲。道:“哥。”
我沒有言語。隻是伸手將其緊緊抱住。方靈也沒有再問。和我相依相偎。大雪中。我們相擁而立。仿佛在這刹那間。整個世界就隻剩下我們兩人。
此時無聲勝有聲。
片刻工夫。大雪落在我們身上。反將我們變成了雪人。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方靈道:“哥。迴屋去吧。這種天氣很容易凍壞的。”
“好。”我知道以方靈的武功。當可不懼嚴寒。而我雖然武藝小成。卻遠遠無法與之相比。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十二月十一日上午。當我剛剛吃完早飯。就見袁棘帶著呂文煥、呂師夔等人匆匆進來。
呂師夔一進屋便跪倒在地:“皇上。家父已於昨日離世。”
“什麽。”我愣了一下道。“終究無法改變啊。”
呂文煥等人並不我明白我後一句話之意:“陛下。家兄疽發背。於昨日病逝。”言罷。交給了我一封呂文德親筆所寫的信函。
在信中。呂文德言簡意賅地表達了對我的感激之情。在其臨終前。還可以和自己的兒子見上一麵。唯一的遺憾就是不能再在我麵前充當馬前卒。為國效力了。
我放下手中信件。傷感道:“人死不能複生。呂愛卿、兩位呂將軍。節哀順變。呂元帥這一生雖然做過不少錯事。但其也為抗蒙做過很多貢獻。朕認為功大於過。”
從鄧州北營調來的三千顆投擲彈以及一個團的火槍手到達後。我頓時覺得心寬了不少。盡管除禦林軍之外的各軍。包括黑炭團甚至親衛軍都做好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準備。但接下來的戰局卻和呂文煥的估計差不多。在又一次大規模的攻擊被打退後。元軍開始向後退去。
隻不過。這一次的反擊。僅投擲彈就耗費了一千多顆。如此一來。這一仗所使用的投擲彈數量已經過萬了。這可是大把大把的銀子啊。當然。這是完全值得的。簡單來算。就是用錢物來換取元軍將士的性命。
經過兩次大戰的磨合。對於火器的使用。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慣例。那就是在敵人衝到近前時。以投擲彈先將敵人前列的保護物炸開。再用火槍近距離掃射。
伯顏終究不敢再繼續死拚下去。經過一天的攻擊。元軍始終沒能踏進宋軍營地一步。況且還損失了大約二萬人馬。要知道。這兩萬騎軍可是元軍的精銳騎兵。絕大多數都是蒙古本族將士或者西域色目將士。
如果從雙方的傷亡率來看。絕對就是袁棘所說的屠殺。
就在伯顏和阿術商議之際。駐守許昌的郭侃派人來報。“許昌失守。”
盡管許昌失守這事在伯顏的預計之中。但在得知這個消息時。伯顏還是忍不住長歎一聲。看了眼同樣無奈的阿術。隨即下令道:“火器不可敵。保存力量。眾將士聽令。退軍。”
在經曆過襄陽大戰和鄧州之戰後。伯顏、阿術等人隱隱約約覺得。以刀槍劍戟和火器對戰。隻能是死路一條。這種差距比起鐵質武器和木質武器之間的區別還要大。當火器出現在戰場上時。戰爭的勝負就早已注定。這幾乎是人力不可扭轉的。而且。史玉琪曾經說過。南朝軍隊現在的武器還隻是火器的原始階段。未來的火器一代比一代先進。到了那時。冷兵器根本沒有立足之地。南朝皇帝趙禥還言及。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科技。科技又是什麽。如果伯顏知道後世的美軍是如何攻打伊拉克的。就會明白科技強弱帶來的天壤之別了。
史玉琪迴歸後。向阿術、伯顏等人講述了很多南朝的新鮮事物。什麽大鍾、火器之類的。同時還有不少新名詞。比如冷兵器就是其中的一個。
公孫小宸見到元軍緩緩後撤。高興道:“皇上。敵人撤軍了。”
我放下手中的望遠鏡。笑道:“恩。隻可惜沒等到吳鬆含、範天順兩位將軍及時趕迴。阿術就撤軍了。否則我軍的成果會更大。”
“皇上。要追擊嗎。”
“不用。打掃戰場吧。”
臨近晚飯時分。範天順率領騎軍迴到了鄧州東大營。幾乎就在同時。印應雷從許昌送來的戰報也抵達了鄧州。而吳鬆含率領的步軍直到次日淩晨才迴到營地。
休息一日後。我召集眾將。在東大營的中軍大帳中召開了此次戰役的總結會。
“奇跡。簡直就是奇跡啊。”作為本次戰役的指揮官。呂文煥首先言道。“陛下。各位將軍。這次鄧州戰役我軍傷亡之人數還不到五百人。卻擊殺了元軍二萬三千多人。在我朝。不。在人類有記錄的戰爭史上。都是從未有過的。我軍三線作戰。攻取許昌。擊敗阿裏海牙部。並在鄧州城下成功地阻擊了南陽元軍的強攻。三場大戰一共消滅了元軍三萬多人。取得了我軍北伐以來的第一次大捷。此戰意義重大。不僅擊殺了元軍的三萬主力。還徹底擊垮了元朝中路軍的士氣。正如陛下所言。火器將全麵取代現在的冷兵器。這種意識至少領先我們這些常人八百年、一千年。到了此時。還有誰不信陛下之預言呢。我朝有陛下這位‘神君’為尊。何愁大事不成。”
呂文煥三言兩語地總結了這次戰役的成果。而且借機將我大大地稱讚了一番。
“神君萬歲。神君萬歲。”眾將一起歡唿道。
自此。我又多了一個稱唿“神君”。
“各位將軍。北伐尚未成功。大家還需努力。”我心情大好。擺擺手示意大家安靜。繼續道。“針對呂將軍剛才所言。朕再做一點補充。火器雖然無敵。但也要看掌握在誰的手中。鄧州一戰。我三軍將士用命。在元軍衝到近前時。沒有一人膽怯。而是嚴格執行了上司的指令。射擊、投彈、放箭等行為絲毫不亂。這就說明了我軍的整體素質已經大為改善。朕為此感到欣慰。感到驕傲。朕相信。經過一係列戰火的洗禮。我軍必將成為一支戰無不勝的鐵軍。”
望著同樣興奮的一眾將領。我接著道:“目前。北方大地已經到了嚴冬季節。根據欽天監的預測。近日。河南境內將會有大雪出現。所以。敵我雙方都不可能大肆用兵。為此。在這段時間裏。大家的主要任務就是練兵。等明年年初天氣轉暖之際。就是我軍大舉出動之時。”
眾將異口同聲道:“是。皇上。”
“公孫小宸。傳令汴梁江愛卿。擴充汴梁軍區。爭取民心。並適機將圍在汴梁周邊的元軍消滅;傳令許昌印愛卿。穩固局勢。修生養息。另外。兩地也需嚴加防禦。以避免元軍突襲。雖說這種可能性極小。但也不可大意。前朝有個叫李塑雪夜襲擊蔡州的案例。我軍可不能蹈其覆轍。”
“是。皇上。”
“最後。朕再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臨安火藥監第二兵工廠已經全麵開工。其規模和產能是原有兵工廠的三倍以上。預計到年底前。整個火藥監可以製作出二十門火炮。兩萬顆投擲彈以及一千五百支火槍。而明年一整年。可以產出兩百五十門火炮。三十萬顆投擲彈。”
“太好了。”呂文煥道。“陛下。是否逐步將現有的中路北伐軍全都配上火槍。”
我點點頭道:“會的。不僅是中路軍。今後各軍都會以火器為主。呂將軍。從原襄陽軍區將士中挑選出三千名。組建禦林軍第四師。首批三千人編為一個旅。暫時由呂師孟擔任旅長。”
“是。皇上。末將尊命。”
兩日後的深夜。一場大雪悄悄地灑向地麵。
一大早。我就被方靈叫了起來。出門看去。隻見漫天大雪飛舞。似棉絮。似鵝毛。連綿不斷地從天上落下。和南方的雪花相比。北方的雪才真正能被稱作大雪紛飛。此時。地麵上早已被大雪覆蓋。視野所及。到處是銀裝索裹。天地間渾然一色。端的是壯麗無比。
“這就是北方的雪景啊。”看著這場大雪。我突然想到了和菱杉的約定。去北方看雪。我現在已經看到了。可菱杉在哪裏呢。菱杉、菱杉。你還好嗎。
我歎了口氣。心裏隱隱作痛。無意識地將頭一偏。正好看見在一旁興高采烈的方靈。“靈兒就是菱杉嗎。”這個想法一下又湧進了我的腦海。
“哥。我們來堆個雪人好嗎。”
“菱。靈兒。好啊。”
沒多久。我們便堆成了一個真人般高的雪人。但是。在這大雪之下。很快便又被飄落下來的雪花所覆蓋。隻能看出一點點“人”形。僅管如此。方靈仍是樂此不彼。哪怕自身變成了雪人。還在反複堆砌。
失去記憶後。方靈似乎變得更加樂觀。站在雪中的方靈就像雪之精靈一般。純潔、美麗。宛如天上之仙子。不帶半分人間煙火。卻又實實在在存在於我的眼前。
“靈兒。”我不由自主地輕輕叫道。
方靈同樣輕輕地“嗯”了一聲。道:“哥。”
我沒有言語。隻是伸手將其緊緊抱住。方靈也沒有再問。和我相依相偎。大雪中。我們相擁而立。仿佛在這刹那間。整個世界就隻剩下我們兩人。
此時無聲勝有聲。
片刻工夫。大雪落在我們身上。反將我們變成了雪人。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方靈道:“哥。迴屋去吧。這種天氣很容易凍壞的。”
“好。”我知道以方靈的武功。當可不懼嚴寒。而我雖然武藝小成。卻遠遠無法與之相比。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十二月十一日上午。當我剛剛吃完早飯。就見袁棘帶著呂文煥、呂師夔等人匆匆進來。
呂師夔一進屋便跪倒在地:“皇上。家父已於昨日離世。”
“什麽。”我愣了一下道。“終究無法改變啊。”
呂文煥等人並不我明白我後一句話之意:“陛下。家兄疽發背。於昨日病逝。”言罷。交給了我一封呂文德親筆所寫的信函。
在信中。呂文德言簡意賅地表達了對我的感激之情。在其臨終前。還可以和自己的兒子見上一麵。唯一的遺憾就是不能再在我麵前充當馬前卒。為國效力了。
我放下手中信件。傷感道:“人死不能複生。呂愛卿、兩位呂將軍。節哀順變。呂元帥這一生雖然做過不少錯事。但其也為抗蒙做過很多貢獻。朕認為功大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