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不期而遇
“好。呂將軍。會後你連夜趕迴襄陽。朕再調撥給你一個火炮中隊。十門火炮。由火炮營指揮使完顏天雷將軍率領。今晚與你一同返迴。”
見過神器之威的呂文煥高興道:“是。陛下。”
“呂將軍。完顏將軍是此中行家。襄、樊兩城的火炮擺置就交由完顏將軍決定。自本月二十三日起。你軍便可自行決定火炮的使用。找準機會。狠狠打擊敵人的拋石機以及攻城的元軍士卒。但同時也要注意節約。要知道一顆炮彈的造價就相當於一百兩白銀啊。”
“是。末將遵旨。”
五月二十一日。二萬多名宋軍將士陸續從郢州城北門、西門出發。一路向北行進。
由於地形所限。除了騎軍以外。其餘的步軍隻能從起伏不平的山路穿越。於二十二日傍晚時分才和炮營同時匯聚在鬆鶴坡的南麓。
鬆鶴坡是數個小山坡的統稱。山坡的北麵便是龍尾洲。西麵是漢水。龍尾洲的北麵就是鹿門山。這龍尾洲也是從襄陽到郢州之間最大的一片平原。除了北麵灌子灘附近有一片小樹林外。其餘之地均可適合大規模的騎軍野戰。
中軍大帳位於鬆鶴坡的中部。兩百名親衛成環狀將我圍在當中。
在軍中吃完晚飯。我在大帳中召集了一眾將領。就明日的戰鬥進行了最後的部署。按照計劃。如果元軍不來攻打。明日我則會率領禦林軍第二師文璋部、破虜軍和第三廂的三個軍前去鹿門山實地勘察。隻留下張世傑的第一師鎮守鬆鶴坡營寨。同時也讓克裏特的炮營可以找到最為合適的攻擊點。
一夜無話。我和不少從未上過戰場的將士一樣。都在興奮與緊張中度過。而像吳鬆含、薑才之類的老兵。卻沒有絲毫緊張感。隻有建功立業的渴望。
大隊人馬的出現。自然會讓鹿門山的元軍有所察覺。亥時三刻(晚上九點四十五分)。鹿門山的元軍帥帳內。襄陽城周邊的主要將領全都集聚於內。在阿術、伯顏的主持下。商議著對策。
經過真金的再三謙讓。元軍征南主帥阿術還是坐在了正中的主位上。真金坐在了左邊首位。右邊首位則是副帥伯顏。
伯顏首先道:“各位將軍。南朝援軍終於按耐不住。於今天下午至傍晚時分陸續抵達了龍尾洲南部的鬆鶴坡。並在鬆鶴坡一帶安營紮寨。具體細節各位均已知曉。就此情況。大家一起來商議下。我軍該如何應對。”
顯得急不可耐的阿刺罕興奮道:“大帥。真金監軍。伯顏將軍。南朝軍隊在鬆鶴坡一帶出現。其目的是為了攻打我鹿門山營地。以解襄陽城孤立之危。依末將所見。我軍當主動出擊。殲敵於龍尾洲。更何況。南朝皇帝說不定就在其中。如果將其抓住。我等則大功告成。”
相對於阿刺罕的興奮。另一位先鋒張弘範卻頗為冷靜:“從斥候探來的消息看。鬆鶴坡的宋軍至少在二萬人以上。這幾乎就是郢州軍的一大半軍隊了。而且。這兩萬多人馬旗幟混雜。有禦林軍。有臨安軍區第三廂的騎、步軍。有揚州薑才所率的破虜軍。這幾支部隊皆是宋軍的主力部隊。因此。末將認為。我軍當先試探完其戰力後。再作決定。是依托榷場之城堡。打消耗戰。還是主動出擊。打殲滅戰。”
老將史天澤道:“真金監軍。大帥。這支部隊來者不善。末將認為。還是按照張將軍之意。試探完再做打算。畢竟我軍對於南朝新式武器火槍的所知有限啊。”
隨後。元軍將領大多數都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概而言之。一種是以阿刺罕為代表的意見。直接令大軍出擊。一鼓作氣。殲敵於鬆鶴坡。另一種看法則支持張弘範。先試探。然後再做打算。
阿術看著爭論不休的眾將。又看了看一言不發的劉整道:“劉整將軍。你的意思呢。”
見到元帥點名。劉整隻好道:“大帥。末將以為。還是小心為妙。”
真金笑道:“劉將軍。你出自南朝。有何看法盡管說出。眼下隻是在商議。是何建議都沒有關係的。”
“是。真金大人。”劉整起身道。“大帥。各位將軍。元宋大戰曆經數十年。雖然我朝大占上風。但這一次南朝軍隊出現在鬆鶴坡卻與宋軍以往的習性有所不同。罕將軍剛才所言。襄陽是座孤城。其實不盡然也。至少。漢水水路依舊掌握在宋軍手中。也就是說。宋軍還沒有到孤注一擲必須打通與襄陽聯絡的地步。所以。末將以為。宋軍這是在實施他們的反包圍戰術。這裏就存在著一大疑問。我軍明明有城堡可守。以宋軍的戰力。不正好上來送死嗎。”
諸將中最後一位抵達襄樊的征南都指揮使忽刺道:“劉將軍。這不就是皇上定下之計嗎。圍城打援。”
劉整道:“忽刺將軍。問題就是出在這裏。宋軍在襄陽城並未完全被孤立的情況下。還要以其之短來攻我城堡。這不明擺著是有問題嗎。”
忽刺想了想道:“恩。劉將軍。有理。”
“各位將軍。對此。末將認為可能有兩種狀況。一是宋軍的統帥是個愣頭青。有勇無謀。隻知道硬打硬拚。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他們有所依托。而這種依托。末將的直覺就是其所謂的火槍。這一點就像我軍的迴迴炮。盡管我軍隻在樊城北門試了一下。但宋軍守城的將士一定會大吃一驚。連番想到。如果十架、百架迴迴炮齊齊發射。他們還能守得住嗎。”
伯顏道:“劉將軍。這第一種情況可以排除。南朝指揮這場戰役的統帥是趙禥。雖然他是個從未上過戰場的愣頭青。但絕不隻是一個有勇無謀的愣頭青。相反。連皇上都認可其為對手。所以。我們隻需要針對第二種情況來做分析。當日。嗦都將軍隻聽得震耳欲聾的聲響。還沒有看清時。我軍的一個百人隊就幾乎全部墜馬。我和劉將軍的看法一致。南朝趙禥依靠的就是他們的火槍。而這一點。正好是我軍的未知。”
在座的元軍將領雖然一向看不起降將劉整。但大都覺得其言頗有道理。也不住地沉思起來。
“哈哈。”阿刺罕卻突然笑道。“眾位將軍。休要長南人的誌氣。明日一早。末將隻率本部先鋒軍一萬人馬。前去鬆鶴坡。將南朝皇帝的人頭提來。這段時間實在是無聊之極。圍攻樊城的阿裏海牙將軍已經攻下了樊城外圍。而末將身為先鋒。卻是寸功未立。怎麽也該讓末將前去活動活動了吧。”
對於擅長野戰的元軍來說。這種長時間的圍而不攻戰術。的確令阿刺罕這種類型的人頗不耐煩。
“罕將軍。南朝皇帝已經來到襄樊。你還擔心沒有仗可打嗎。”阿術笑笑。起身道。“眾將聽令。明日由本帥和伯顏將軍一起。率領阿刺罕部一萬人、忽刺部一萬人以及五千怯薛出戰龍尾洲。各位將軍。你們立即返迴營地。安排好明日各部之事務。天亮之時。齊聚此地。隨本帥一起出戰。看看南朝禦林軍的火槍到底是何。”
“是。大帥。”
“阿塔海將軍。你讓你的副將留意東麵的隨州軍。南朝夏貴一向善於打偷襲戰的。”
“是。末將尊令。”
五月下旬的天氣雖然炎熱。但將士們依舊是全副武裝。與眾不同的是。禦林軍將士身著的鎧甲明顯簡化了不少。除了胸前胸後為甲胄之外。其餘部分均無鎧甲遮掩。而臨安軍區這次隨我前來鬆鶴坡的步軍第二十軍的裝束和第十七、十九兩個騎兵軍的裝束也是明顯不一。
這支步軍是一支重甲步兵。全體身披步人甲。懂行之人一看便知。這是宋軍重甲兵的裝備。第三廂二十軍是臨安軍區唯一的一支重甲步兵。乃是印應雷、王安節精心打造出來的一支專門針對騎軍的部隊。重甲步軍曆史悠久。也是百年前嶽飛、韓世忠等名將用來製衡騎軍的主要步軍部隊。這些重甲步兵個個都是從軍中選拔出來的大力士。手持強弩、加重長槍、大刀、大斧等重型武器。連甲帶槍加在一起。負重量高達40-50kg以上。
重甲步軍在與騎軍對陣時。先是用大刀劈砍防禦比較弱的馬腿。用重槍刺馬身。然後再用各種武器對準騎兵的胸部猛砍猛砸。不過。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會受到影響。可以說是古代所有兵種中速度最慢的。
至於破虜軍。其裝束和十七、十九軍一樣。清一色的輕騎軍裝備。不同的是。在破虜軍將士身上。都有一種不經意的驕傲之色和騰騰殺氣。這是臨安軍區的騎軍和禦林軍無法相提並論的。
從鬆鶴坡出發。沒多久就看見前麵探路的斥候迴報。“前方發現大批元軍。”
元軍沒有抵達鬆鶴坡。我軍也沒有靠近鹿門山。雙方似乎約好一般。在龍尾洲中部不期而遇。
“好。呂將軍。會後你連夜趕迴襄陽。朕再調撥給你一個火炮中隊。十門火炮。由火炮營指揮使完顏天雷將軍率領。今晚與你一同返迴。”
見過神器之威的呂文煥高興道:“是。陛下。”
“呂將軍。完顏將軍是此中行家。襄、樊兩城的火炮擺置就交由完顏將軍決定。自本月二十三日起。你軍便可自行決定火炮的使用。找準機會。狠狠打擊敵人的拋石機以及攻城的元軍士卒。但同時也要注意節約。要知道一顆炮彈的造價就相當於一百兩白銀啊。”
“是。末將遵旨。”
五月二十一日。二萬多名宋軍將士陸續從郢州城北門、西門出發。一路向北行進。
由於地形所限。除了騎軍以外。其餘的步軍隻能從起伏不平的山路穿越。於二十二日傍晚時分才和炮營同時匯聚在鬆鶴坡的南麓。
鬆鶴坡是數個小山坡的統稱。山坡的北麵便是龍尾洲。西麵是漢水。龍尾洲的北麵就是鹿門山。這龍尾洲也是從襄陽到郢州之間最大的一片平原。除了北麵灌子灘附近有一片小樹林外。其餘之地均可適合大規模的騎軍野戰。
中軍大帳位於鬆鶴坡的中部。兩百名親衛成環狀將我圍在當中。
在軍中吃完晚飯。我在大帳中召集了一眾將領。就明日的戰鬥進行了最後的部署。按照計劃。如果元軍不來攻打。明日我則會率領禦林軍第二師文璋部、破虜軍和第三廂的三個軍前去鹿門山實地勘察。隻留下張世傑的第一師鎮守鬆鶴坡營寨。同時也讓克裏特的炮營可以找到最為合適的攻擊點。
一夜無話。我和不少從未上過戰場的將士一樣。都在興奮與緊張中度過。而像吳鬆含、薑才之類的老兵。卻沒有絲毫緊張感。隻有建功立業的渴望。
大隊人馬的出現。自然會讓鹿門山的元軍有所察覺。亥時三刻(晚上九點四十五分)。鹿門山的元軍帥帳內。襄陽城周邊的主要將領全都集聚於內。在阿術、伯顏的主持下。商議著對策。
經過真金的再三謙讓。元軍征南主帥阿術還是坐在了正中的主位上。真金坐在了左邊首位。右邊首位則是副帥伯顏。
伯顏首先道:“各位將軍。南朝援軍終於按耐不住。於今天下午至傍晚時分陸續抵達了龍尾洲南部的鬆鶴坡。並在鬆鶴坡一帶安營紮寨。具體細節各位均已知曉。就此情況。大家一起來商議下。我軍該如何應對。”
顯得急不可耐的阿刺罕興奮道:“大帥。真金監軍。伯顏將軍。南朝軍隊在鬆鶴坡一帶出現。其目的是為了攻打我鹿門山營地。以解襄陽城孤立之危。依末將所見。我軍當主動出擊。殲敵於龍尾洲。更何況。南朝皇帝說不定就在其中。如果將其抓住。我等則大功告成。”
相對於阿刺罕的興奮。另一位先鋒張弘範卻頗為冷靜:“從斥候探來的消息看。鬆鶴坡的宋軍至少在二萬人以上。這幾乎就是郢州軍的一大半軍隊了。而且。這兩萬多人馬旗幟混雜。有禦林軍。有臨安軍區第三廂的騎、步軍。有揚州薑才所率的破虜軍。這幾支部隊皆是宋軍的主力部隊。因此。末將認為。我軍當先試探完其戰力後。再作決定。是依托榷場之城堡。打消耗戰。還是主動出擊。打殲滅戰。”
老將史天澤道:“真金監軍。大帥。這支部隊來者不善。末將認為。還是按照張將軍之意。試探完再做打算。畢竟我軍對於南朝新式武器火槍的所知有限啊。”
隨後。元軍將領大多數都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概而言之。一種是以阿刺罕為代表的意見。直接令大軍出擊。一鼓作氣。殲敵於鬆鶴坡。另一種看法則支持張弘範。先試探。然後再做打算。
阿術看著爭論不休的眾將。又看了看一言不發的劉整道:“劉整將軍。你的意思呢。”
見到元帥點名。劉整隻好道:“大帥。末將以為。還是小心為妙。”
真金笑道:“劉將軍。你出自南朝。有何看法盡管說出。眼下隻是在商議。是何建議都沒有關係的。”
“是。真金大人。”劉整起身道。“大帥。各位將軍。元宋大戰曆經數十年。雖然我朝大占上風。但這一次南朝軍隊出現在鬆鶴坡卻與宋軍以往的習性有所不同。罕將軍剛才所言。襄陽是座孤城。其實不盡然也。至少。漢水水路依舊掌握在宋軍手中。也就是說。宋軍還沒有到孤注一擲必須打通與襄陽聯絡的地步。所以。末將以為。宋軍這是在實施他們的反包圍戰術。這裏就存在著一大疑問。我軍明明有城堡可守。以宋軍的戰力。不正好上來送死嗎。”
諸將中最後一位抵達襄樊的征南都指揮使忽刺道:“劉將軍。這不就是皇上定下之計嗎。圍城打援。”
劉整道:“忽刺將軍。問題就是出在這裏。宋軍在襄陽城並未完全被孤立的情況下。還要以其之短來攻我城堡。這不明擺著是有問題嗎。”
忽刺想了想道:“恩。劉將軍。有理。”
“各位將軍。對此。末將認為可能有兩種狀況。一是宋軍的統帥是個愣頭青。有勇無謀。隻知道硬打硬拚。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他們有所依托。而這種依托。末將的直覺就是其所謂的火槍。這一點就像我軍的迴迴炮。盡管我軍隻在樊城北門試了一下。但宋軍守城的將士一定會大吃一驚。連番想到。如果十架、百架迴迴炮齊齊發射。他們還能守得住嗎。”
伯顏道:“劉將軍。這第一種情況可以排除。南朝指揮這場戰役的統帥是趙禥。雖然他是個從未上過戰場的愣頭青。但絕不隻是一個有勇無謀的愣頭青。相反。連皇上都認可其為對手。所以。我們隻需要針對第二種情況來做分析。當日。嗦都將軍隻聽得震耳欲聾的聲響。還沒有看清時。我軍的一個百人隊就幾乎全部墜馬。我和劉將軍的看法一致。南朝趙禥依靠的就是他們的火槍。而這一點。正好是我軍的未知。”
在座的元軍將領雖然一向看不起降將劉整。但大都覺得其言頗有道理。也不住地沉思起來。
“哈哈。”阿刺罕卻突然笑道。“眾位將軍。休要長南人的誌氣。明日一早。末將隻率本部先鋒軍一萬人馬。前去鬆鶴坡。將南朝皇帝的人頭提來。這段時間實在是無聊之極。圍攻樊城的阿裏海牙將軍已經攻下了樊城外圍。而末將身為先鋒。卻是寸功未立。怎麽也該讓末將前去活動活動了吧。”
對於擅長野戰的元軍來說。這種長時間的圍而不攻戰術。的確令阿刺罕這種類型的人頗不耐煩。
“罕將軍。南朝皇帝已經來到襄樊。你還擔心沒有仗可打嗎。”阿術笑笑。起身道。“眾將聽令。明日由本帥和伯顏將軍一起。率領阿刺罕部一萬人、忽刺部一萬人以及五千怯薛出戰龍尾洲。各位將軍。你們立即返迴營地。安排好明日各部之事務。天亮之時。齊聚此地。隨本帥一起出戰。看看南朝禦林軍的火槍到底是何。”
“是。大帥。”
“阿塔海將軍。你讓你的副將留意東麵的隨州軍。南朝夏貴一向善於打偷襲戰的。”
“是。末將尊令。”
五月下旬的天氣雖然炎熱。但將士們依舊是全副武裝。與眾不同的是。禦林軍將士身著的鎧甲明顯簡化了不少。除了胸前胸後為甲胄之外。其餘部分均無鎧甲遮掩。而臨安軍區這次隨我前來鬆鶴坡的步軍第二十軍的裝束和第十七、十九兩個騎兵軍的裝束也是明顯不一。
這支步軍是一支重甲步兵。全體身披步人甲。懂行之人一看便知。這是宋軍重甲兵的裝備。第三廂二十軍是臨安軍區唯一的一支重甲步兵。乃是印應雷、王安節精心打造出來的一支專門針對騎軍的部隊。重甲步軍曆史悠久。也是百年前嶽飛、韓世忠等名將用來製衡騎軍的主要步軍部隊。這些重甲步兵個個都是從軍中選拔出來的大力士。手持強弩、加重長槍、大刀、大斧等重型武器。連甲帶槍加在一起。負重量高達40-50kg以上。
重甲步軍在與騎軍對陣時。先是用大刀劈砍防禦比較弱的馬腿。用重槍刺馬身。然後再用各種武器對準騎兵的胸部猛砍猛砸。不過。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會受到影響。可以說是古代所有兵種中速度最慢的。
至於破虜軍。其裝束和十七、十九軍一樣。清一色的輕騎軍裝備。不同的是。在破虜軍將士身上。都有一種不經意的驕傲之色和騰騰殺氣。這是臨安軍區的騎軍和禦林軍無法相提並論的。
從鬆鶴坡出發。沒多久就看見前麵探路的斥候迴報。“前方發現大批元軍。”
元軍沒有抵達鬆鶴坡。我軍也沒有靠近鹿門山。雙方似乎約好一般。在龍尾洲中部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