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交戰,雙方陷入了苦戰的僵局中,固然明軍兇猛,蒙古漢軍為了保命也不得不戰,結果打成了“結硬寨打呆仗”這種醜陋的場麵,奇葩之處有:


    一、北守南攻,向來是主攻的北方采取守勢,而南方進攻。


    二、兩邊擁有的強大騎兵集團無所事事,看著步兵打生打死。


    《三國演義》和各種曆史小說給世人一個錯覺,總以為古代打仗特別簡單,無非就是以下兩個步驟。


    首先,是以大將單挑決勝負。


    交戰雙方找一開闊地排好了隊伍,然後雙方大將先上一個“來將通名”,接下來就進入了大將單挑。兩員領軍大將槍來刀去的打了幾迴合後,武藝強的一方瞅準時機一槍,把武藝弱的一方刺於馬下,然後令旗一招,麾動軍馬衝一衝,行了,對方就全軍潰敗。


    其次,則是以奇謀妙計取勝。


    比如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掐指一算,談笶間就能使強敵灰飛煙滅等等。


    但是這都是不真實的!


    誠然,猛將兄和謀士的作用非常大,然而大將個人武藝與計謀再好,也得要有一支軍事過硬的部隊,才能一刀一槍的把奇謀妙計轉化成實際勝利。而這與士兵們的訓練水平、武器裝備、軍令軍紀作風等軍隊的整體建設是密不可分的,這些才是決定戰鬥力強弱的關鍵因素。


    譬如赤壁之戰,龐統獻上了“連環計”,曹阿瞞將他的戰船連在一起後,若沒有黃蓋甘冒奇險,率少許精兵開著火船直趨曹軍水寨大營,點火引燃,則計謀再好,也是空談。


    雖說曹軍大船都連在一起,實際上還有不少的巡邏哨船能自由進出水寨,它們數量眾多,兵員不少,且訓練有素,主要是曹操醒悟太晚,要是他早早讓文聘率哨船前出攔截黃蓋,那輝煌的赤壁之火就燒不起來!


    少量部隊可憑精兵悍將致勝,一到了“長平之戰”、“垓下之戰”、“淝水之戰”、“三峰山之戰”(注1)等大規模的戰事,哪怕猛將兄三頭六臂,也隻能影響到局部戰事而不能導致全盤勝利。


    現在明軍北伐,大舉北上,元帝忽必烈驅蒙古漢軍前趨迎戰,但他深知明軍士氣旺盛且戰鬥力強大,兩軍野戰,漢軍必敗,甚至會出現迎風而降的惡劣情況,因此他下令嚴防死守為主,這麽一來,漢軍就築堅城,結硬寨,專注防守。


    觀念轉變了,昔日元朝重攻輕守,對於各州縣城池的防禦不在意,現在緊急補課,征集大量的人力,軍民日夜趕工,一齊動手築堅城,把各處地方的城牆加高加厚,城外護城河挖深挖闊,增添守城設施,準備防禦物資和屯積糧食(括粟)等措施。


    如史天澤、張弘規、嚴忠嗣、王遇這些漢軍打仗老手,當然不會止步於守城,豈不是成了“街亭版”的防禦方式,給敵軍有可乘之機。(注2)


    他們派出軍隊,在城外交通搶占有利地形,挖塹壕、伐木,立下營柵、築起深溝堅壘,這就叫作未攻之前,先做好防禦,結下硬寨。


    實際天下萬物原理相通,比如格鬥運動員首先要練的就是抱好拳架紮馬步,先學挨打防守,未攻先防;拳架抱不好,下盤不穩,拳肯定打不好,就是這個道理。


    同樣地,明軍到達戰場後,首先就要紮營,營盤不紮硬,那是沒法打仗的。


    明軍的營盤打造極為堅實,深溝厚壘,構建出層層疊疊的防禦體係,軍士嚴陣以待,漢軍之史天澤、張柔等輩觀之,無不搖頭!


    當著史天澤的麵,張柔說道:“不愧是孟神通的兵,守得滴水不漏。”


    迴去後張柔對忽必烈道:“當麵之敵難撼,應斷其糧道。”


    他是見人講人話,見帝講官話,忽必烈一聽就明白,知道敵寨難破,唯有找尋糧道,更加難破!


    交戰雙方不約而同都守得極穩,那麽在大家營盤紮緊之後,就進入了對峙狀態中的打呆仗階段。


    所謂“呆仗”,指的就是那些必須要進行的行動。比如雙方各自派出大量的哨騎,斥堠,相互刺探各自的兵力部署、防線虛實。查出對方防禦的弱點在哪兒,糧道運輸線在哪兒等等要害處的情況。


    這時候,雙方就得緊守防線,盡量做到防禦滴水不漏,還要派出哨騎在防區內獵殺對方的斥堠。而同時,己方那些深入對方防區內的斥堠,也在遭遇敵方哨騎的驅逐追殺和步兵設下埋伏剿滅。


    打仗就是這樣,大戰之前,首先必是雙方斥堠哨騎之間的偵察與反偵察,獵殺和反獵殺的較量。


    戰爭不是兒戲,而在沒有弄清楚敵情之前,任何一方都不會輕易投入決戰的。既要找到對方的防禦弱點,還要遮護好我方的防禦弱點,這就是需要極大耐心,絕不能急躁的“打呆仗”方式。


    所以古代戰爭的大決戰,兵法上的一切奇謀妙計,都隻體現於中軍帳內的戰略推演和戰術安排上。而一旦進入到具體戰鬥行動實施階段,那就是比拚雙方指揮員耐心和部隊整體訓練水平的“結硬寨、打呆仗”。


    雙方偵察的騎兵和斥侯忙著搞情報,一旦發現了弱點,攻擊就接踵而來,這不,在漢軍將領張庭珍據守的無棣縣(濱臨勃海、濱州以北,濟南東北地區),與明將武榮展開了一場血戰!


    ……


    注1:


    長平之戰中秦國動用了約60萬軍隊,趙國兵力約45萬,兩軍血戰多年,秦軍即使有一代軍神武安君白起的指揮和老秦人的勇猛,攤上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這才取勝。


    垓下之戰是劉邦集結60萬軍隊,合擊西楚霸王項羽,雖然取勝,卻險讓項羽逃掉。


    淝水之戰則是前秦兵馬25萬人南下,被東晉北府兵8萬戰勝,出了投鞭斷流、草木皆兵、投鞭斷流、風聲鶴唳、東山再起和屐齒之折等著名成語。


    三峰山之戰是蒙金之間的一場精彩大戰,金軍十五萬,蒙軍四萬,此戰蒙軍人人爭先,打得金軍潰逃,蒙軍拖雷以“圍三闕一”之計大破金軍。


    上述戰爭中軍人數字存疑,但無疑都是大戰,人數眾多的互毆,在這樣的戰爭中,個人力量是渺小的。


    注2:


    三國時的街亭之戰,諸葛丞相派出馬謖防守街亭,他率軍在山上防守,沒有當道下寨來山上山下響應,結果被魏軍包圍,敗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狠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比薩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比薩餅並收藏狠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