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位於將軍山下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一位身穿明黃色龍袍,隻不過龍的爪子是四爪的貴人在發出慘嚎:“天哪,這有完沒完?所有的災難一下子都跑出來了!”
“父皇,母後,你們快點迴來啊!”
“迴來呀!”他低頭望向麵前的一份奏折,低聲悲嘯,一旁的tj和宮女無不低頭,戰戰兢兢,唯恐惹到他生氣。
如此感慨的正是大明朝的皇太子孟順慶,現為帝國“監國”,如今皇帝孟之祥率軍北伐,打過長江去進攻韃子,皇後餘十一娘督軍徐州,一邊訓練火槍兵,一邊為丈夫發送糧草。
這對無良的夫妻丟下了國家(他兒子的吐槽),把國家大事交托給孟順慶,他掌天子玉璽,國內大事小事悉得處置,三品以下(含三品)官員他可以一言而決,二品以上(含二品)官員他可以停職調查,可謂是大權在握。
他可以決定國家大事,插手人事、安排他的人員和財務,看似很爽,甚至於他可以有非份之想……
然而孟順慶做起來,隻想罵他的父母,因為做的是苦力,他自嘲為“皇家牛馬”,別人可以休息,可以停下來,然而他哪怕身體不舒服,理政不敢有一天一刻的鬆懈,方知坐到這位置,真不是人幹的!
這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位置,無人幫助,沒有任何的依靠,一切隻能靠自己作出決定。
孟順慶深切地體會到為什麽稱唿皇帝為“孤家寡人”的說法了,瞧吧:
兩廣奏報說今年廣東雨水豐沛,嚴重影響到糧食收成和商貿。
按“天人感應”而言,一些禦史說兩廣官員私德有虧,影響到地方風水雲雲,他們群起而彈劾兩廣總督葉夢庚(由川督調任),要把他給搞下台,另換新總督。
孟順慶認為此事荒謬,無奈禦史們言之鑿鑿,指名嚴參,搞得孟順慶頭大如鬥,不禁疑神疑鬼,看來葉夢庚的位置坐不穩當了。
接任川督的謝枋在四川也不好過,因為金沙江宜賓段的山壁倒坍,山岩入江,導致江麵出現一個巨大的偃塞湖,影響下遊民眾安然和行船,危機四伏。
謝枋得是孟順慶任職應天府時期的同知,乃孟順慶夾袋中人,得到孟順慶的提攜,沒想到才任川督就遇到這麽一茬兒,有禦史隱約說謝枋得不賢,又來天人感應那一套,孟順慶覺得無語。
閩浙奏報說台灣地震,導致金礦停工,福建遇到百年未遇的大台風,人財物損失慘重。
又由於海上風浪莫測,從東瀛來的運銀船沉沒一艘,損失了十萬兩白銀,一看到這個數目,孟順慶就在那裏捶胸頓足!
堂堂的一個皇太子,為十萬兩白銀而數日心情不好,肝火很旺,不識相惹到他的兩個tj被他罰杖,好在本朝向來仁慈,才沒打死人。
不然,tj無人權,孟順慶杖斃幾個tj宮女什麽的,真不是件事。
南朝即先前宋朝、現在的大明向來缺錢,缺金、缺銀和缺銅,而南朝的經濟發達,缺錢後怎麽辦?
一個方法是以實物代錢,比如絲絹鹽茶等,是可以充當貨幣的,但並不好用。
再就是發行紙幣,到末代宋帝理宗朝,朝廷財政赤字較大,國庫儲存空竭,政府為了擺脫財政困難,就夜以繼日地加班加點,趕印、增印“交子”紙幣,充當貨幣來使用。
這些紙幣由楮皮紙製成,又稱楮幣,一印出來就貶值,這是缺乏貴金屬保證金所致,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
明朝的紙幣發行情況好很多,朝廷實施了謹慎的財政製度,建立紙幣保證金,儲備大量的金、銀、銅、鐵錢,紙幣價值堅挺,但依舊需要足夠的保證金,這就是孟順慶對於十萬兩白銀耿耿於懷的原因,有了它們,可以溢價發行百萬貫紙幣!
且東瀛來的運銀船和兩國間商船停航,導致白銀流入和貿易收入減少,影響非小。
再有通往西藏的山路由於山泥傾瀉,堵塞道路,一直沒有疏通,讓本可以借著夏季對西藏進行補給的商隊頓足,如今大雪封山,更不能進藏,也不知道西藏的情況如何。
雲貴總督江萬載奏報說雲南行省多地土司造反,不肯“改土歸流”,奉大理段氏為帝,意欲重建大理國。
涉及謀反,茲事體大,土司們動用上萬兵力來攻城掠地,比青州江鏜的事兒大得多了。
好在江萬載是個食過夜粥的人(見過世麵),曾與孟珙一起攻陷金都蔡州,他遇事不慌不忙,動用雲貴精兵,又調動了播州楊家軍隊,與造反的土司們打仗,打得土司狼奔豕突。
這邊他進攻順利,那邊的禦史說江萬載有驕恣之態,一如楚王韓信就封後儀從喧嘩,其功高震主,勾結地方勢力,大有割據雲貴,自立為王之意。
這官司有得扯,孟順慶認為江萬載垂垂老矣,哪還會有什麽謀朝篡位之舉,但禦史們也真會說話,他們以司馬懿為例,這位仲達老兄在他臨死二年前發動高平陵事變,一舉奪過了政權,所以,人老才能作怪,必須提防老人!
說到底是孟順慶自己不自信,經驗不足,他初掌國政,麵對著朝廷的重臣大將,難免底氣不足。
他不禁羨慕他的父皇母後,管軍治政,頭頭是道,桀驁不馴的將領服服貼貼,野心勃勃的大臣乖若綿羊,大事小事,父母舉重若輕,看似很輕易地就解決了。
換作自己來,這也難那也難的,仿佛是欺負他一般,什麽妖蛾子都出來了,唉!
眼下他在為一件事而頭疼,內閣首輔,朝廷的第一重臣趙葵上書,言其年老多病,欲辭去官職,告老還鄉。
趙葵頗有才幹,孟順慶得他助益非淺,但他生病也確是實事,自北伐以來,朝廷軍政事務繁多,他累病了,經常請病假,孟順慶的朝政不順,與趙葵不在其位也有關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內閣輔臣、京湖總督史岩之也來湊熱鬧,借口與趙葵相同,亦要求病退。
據情報部門監測,史岩之的病是真的,不是撂挑子。
問題是孟順慶要是準趙葵、史岩之告退,在這節骨眼,影響甚大,朝堂震動都有可能,要是影響到北伐大業,那他難辭其咎。
覺得是內憂外患,孟順慶把事情向徐州老娘匯報,他不敢抱怨,隻是據實上奏。
第二天,一份急報入宮,孟順慶看畢,隻覺得天睛了。
皇後餘十一娘已經啟駕迴京,準備過江了!
“父皇,母後,你們快點迴來啊!”
“迴來呀!”他低頭望向麵前的一份奏折,低聲悲嘯,一旁的tj和宮女無不低頭,戰戰兢兢,唯恐惹到他生氣。
如此感慨的正是大明朝的皇太子孟順慶,現為帝國“監國”,如今皇帝孟之祥率軍北伐,打過長江去進攻韃子,皇後餘十一娘督軍徐州,一邊訓練火槍兵,一邊為丈夫發送糧草。
這對無良的夫妻丟下了國家(他兒子的吐槽),把國家大事交托給孟順慶,他掌天子玉璽,國內大事小事悉得處置,三品以下(含三品)官員他可以一言而決,二品以上(含二品)官員他可以停職調查,可謂是大權在握。
他可以決定國家大事,插手人事、安排他的人員和財務,看似很爽,甚至於他可以有非份之想……
然而孟順慶做起來,隻想罵他的父母,因為做的是苦力,他自嘲為“皇家牛馬”,別人可以休息,可以停下來,然而他哪怕身體不舒服,理政不敢有一天一刻的鬆懈,方知坐到這位置,真不是人幹的!
這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位置,無人幫助,沒有任何的依靠,一切隻能靠自己作出決定。
孟順慶深切地體會到為什麽稱唿皇帝為“孤家寡人”的說法了,瞧吧:
兩廣奏報說今年廣東雨水豐沛,嚴重影響到糧食收成和商貿。
按“天人感應”而言,一些禦史說兩廣官員私德有虧,影響到地方風水雲雲,他們群起而彈劾兩廣總督葉夢庚(由川督調任),要把他給搞下台,另換新總督。
孟順慶認為此事荒謬,無奈禦史們言之鑿鑿,指名嚴參,搞得孟順慶頭大如鬥,不禁疑神疑鬼,看來葉夢庚的位置坐不穩當了。
接任川督的謝枋在四川也不好過,因為金沙江宜賓段的山壁倒坍,山岩入江,導致江麵出現一個巨大的偃塞湖,影響下遊民眾安然和行船,危機四伏。
謝枋得是孟順慶任職應天府時期的同知,乃孟順慶夾袋中人,得到孟順慶的提攜,沒想到才任川督就遇到這麽一茬兒,有禦史隱約說謝枋得不賢,又來天人感應那一套,孟順慶覺得無語。
閩浙奏報說台灣地震,導致金礦停工,福建遇到百年未遇的大台風,人財物損失慘重。
又由於海上風浪莫測,從東瀛來的運銀船沉沒一艘,損失了十萬兩白銀,一看到這個數目,孟順慶就在那裏捶胸頓足!
堂堂的一個皇太子,為十萬兩白銀而數日心情不好,肝火很旺,不識相惹到他的兩個tj被他罰杖,好在本朝向來仁慈,才沒打死人。
不然,tj無人權,孟順慶杖斃幾個tj宮女什麽的,真不是件事。
南朝即先前宋朝、現在的大明向來缺錢,缺金、缺銀和缺銅,而南朝的經濟發達,缺錢後怎麽辦?
一個方法是以實物代錢,比如絲絹鹽茶等,是可以充當貨幣的,但並不好用。
再就是發行紙幣,到末代宋帝理宗朝,朝廷財政赤字較大,國庫儲存空竭,政府為了擺脫財政困難,就夜以繼日地加班加點,趕印、增印“交子”紙幣,充當貨幣來使用。
這些紙幣由楮皮紙製成,又稱楮幣,一印出來就貶值,這是缺乏貴金屬保證金所致,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
明朝的紙幣發行情況好很多,朝廷實施了謹慎的財政製度,建立紙幣保證金,儲備大量的金、銀、銅、鐵錢,紙幣價值堅挺,但依舊需要足夠的保證金,這就是孟順慶對於十萬兩白銀耿耿於懷的原因,有了它們,可以溢價發行百萬貫紙幣!
且東瀛來的運銀船和兩國間商船停航,導致白銀流入和貿易收入減少,影響非小。
再有通往西藏的山路由於山泥傾瀉,堵塞道路,一直沒有疏通,讓本可以借著夏季對西藏進行補給的商隊頓足,如今大雪封山,更不能進藏,也不知道西藏的情況如何。
雲貴總督江萬載奏報說雲南行省多地土司造反,不肯“改土歸流”,奉大理段氏為帝,意欲重建大理國。
涉及謀反,茲事體大,土司們動用上萬兵力來攻城掠地,比青州江鏜的事兒大得多了。
好在江萬載是個食過夜粥的人(見過世麵),曾與孟珙一起攻陷金都蔡州,他遇事不慌不忙,動用雲貴精兵,又調動了播州楊家軍隊,與造反的土司們打仗,打得土司狼奔豕突。
這邊他進攻順利,那邊的禦史說江萬載有驕恣之態,一如楚王韓信就封後儀從喧嘩,其功高震主,勾結地方勢力,大有割據雲貴,自立為王之意。
這官司有得扯,孟順慶認為江萬載垂垂老矣,哪還會有什麽謀朝篡位之舉,但禦史們也真會說話,他們以司馬懿為例,這位仲達老兄在他臨死二年前發動高平陵事變,一舉奪過了政權,所以,人老才能作怪,必須提防老人!
說到底是孟順慶自己不自信,經驗不足,他初掌國政,麵對著朝廷的重臣大將,難免底氣不足。
他不禁羨慕他的父皇母後,管軍治政,頭頭是道,桀驁不馴的將領服服貼貼,野心勃勃的大臣乖若綿羊,大事小事,父母舉重若輕,看似很輕易地就解決了。
換作自己來,這也難那也難的,仿佛是欺負他一般,什麽妖蛾子都出來了,唉!
眼下他在為一件事而頭疼,內閣首輔,朝廷的第一重臣趙葵上書,言其年老多病,欲辭去官職,告老還鄉。
趙葵頗有才幹,孟順慶得他助益非淺,但他生病也確是實事,自北伐以來,朝廷軍政事務繁多,他累病了,經常請病假,孟順慶的朝政不順,與趙葵不在其位也有關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內閣輔臣、京湖總督史岩之也來湊熱鬧,借口與趙葵相同,亦要求病退。
據情報部門監測,史岩之的病是真的,不是撂挑子。
問題是孟順慶要是準趙葵、史岩之告退,在這節骨眼,影響甚大,朝堂震動都有可能,要是影響到北伐大業,那他難辭其咎。
覺得是內憂外患,孟順慶把事情向徐州老娘匯報,他不敢抱怨,隻是據實上奏。
第二天,一份急報入宮,孟順慶看畢,隻覺得天睛了。
皇後餘十一娘已經啟駕迴京,準備過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