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韃軍強大,大家麵對麵pk,多是宋軍落敗,這些天來,宋軍與韃軍交戰,戰敗的壞消息不絕於耳,眼下突然冒出一個蕪湖城大捷的消息,也也無怪大家懷疑。
不想,趙葵看過資料,再看過隨陽華盛而來的箱子裏裝的軍旗、軍刀和韃子腰牌等戰利品後,點頭道:“我信你,蕪湖城大捷,陳知州和康都監了不起!”
見眾人驚奇的目光望向他,趙葵笑道:“此乃孟七郎的‘孟氏記錄法’,信息確鑿可靠,絕對沒有問題!”
原來,川帥孟之祥的戰功大,自然對他挑毛病的人也多,因此孟之祥把戰鬥過程以白話文,還加上標點符號寫出來,十分詳盡,再添加上各種佐證材料,包括戰利品和地圖等,其邏輯嚴密,前後唿應,讓朝廷和禦史挑不出他的毛病來,不得不承認他的戰功。
古代用文言文記事,使用春秋筆法,往往讓人看得如墜雲,不知所雲。
比如先秦左丘明的《曹劌論戰》中這樣記載:“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
那麽,時間說是春天,是早春呢,還是暮春呢?
齊師來進攻我軍,何人為帥,有多少兵力,如何進攻?
“公將戰”表示我軍備戰,如何備戰法,有多少兵力,準備了什麽軍資,均寫得非常籠統。
再有打勝仗了,“齊師敗績”,齊國軍隊怎麽個敗法,我軍又是如何戰鬥的,都沒個講法。
而孟之祥式的戰場記錄則是某年某月某日,我軍兵馬若幹,由誰誰誰率領,與敵軍多少戰於何處,該處地勢如何,我軍的戰術,敵軍的動向等等,最終我軍勝利,戰功的評定等,一一交待得非常詳盡。
除了文書資料外,還有地圖、戰利品等,別人難以挑刺。
這樣的戰場記錄,出自孟之祥係統的軍官都清楚,他是這樣奏報朝廷,也要求部下這樣向他報告。
康紀恆雖然沒在孟之祥手下幹過,但“孟氏記錄法”他也會用,這次向朝廷奏報,就用上了“孟氏記錄法”。
趙葵以前主持樞密院工作,孟之祥向他報告戰事,對“孟氏記錄法”相當地熟悉,他仔細看過資料,點頭認可。
既然趙葵蓋戳認定,那戰功是妥妥的,大家看著陽華盛的神色變了,當陽華盛望向他們時,他們紛紛向陽華盛拱手以示敬意。
然而趙葵做過樞府高官,想的是另外一迴事,心忖著賈似道應該知道蕪湖城的情況,之所以不出動大軍解圍,必有他的考慮。
如果趙葵為陽華盛把資料轉呈朝廷,得罪賈似道是另說,會不會打擾賈似道的部署呢?
最終趙葵決定還是得為陽華盛把資料轉呈朝廷,畢竟蕪湖城大捷,朝廷也需要這樣的消息去振奮人心,且蕪湖城再無援軍,隻怕難以支持。
一旦蕪湖城失守,則先前的功勞盡成泡影,畢竟是以成敗論英雄,先前再大的戰績也沒用。
望著陽華盛懇切的目光,趙葵心一軟,決定派騎兵護送著陽華盛一行人火速進京,向朝廷報告!
……
快馬加鞭,中途不斷換馬接力,當晚天黑前陽華盛到達了臨安府!
有了趙葵的加持,陽華盛送去的奏報一路暢通無阻,直達大內,送呈皇帝禦前,政事堂與樞密院的諸位相公們均都知曉,頓時人人喜形於色。
蕪湖城大捷,消滅韃軍四萬人!
高層都很清楚,實際上是宋軍消滅宋人,死的絕大部分都是被韃子簽軍簽發的宋人。
但又如何,他們既已從賊,就是韃軍,死得好!
“好,好,好!陳卿有功!”金鑾殿上,理宗皇帝把陳知州的奏報翻來覆去地看了三遍還意猶未盡。
他消瘦的臉上變得紅光滿麵,長長地鬆了口氣。
這些天來,他聽到的盡是壞消息,他心中那個急啊,唯恐江山社稷有失,但無人能為他分憂,讓他食不知味,夜不能寢。
現在來了個好消息,一洗先前的晦氣,實在讓他不勝歡喜。
不過,當他冷靜下來後,他的心也揪緊了。
蕪湖城守軍大捷,但已經精疲力盡,人員與守城物資嚴重匱乏,可謂是打到山窮水盡地步,在陳宗禮的報告中,他據實報告,泣求朝廷火速進兵,為蕪湖城解圍。否則,臣等必定殉國。
“得為朕的忠心臣民做點事!”理宗在寶座上霍然起立,命tj宣相公們立即進見。
他猶豫了一下,告訴tj道:“讓丁相公也來吧!”
丁相公,即丁大全,他還沒有罷相,稱病不朝,不理實務。
如今理宗叫他也來,丁大全時來運轉,會被朝廷起複。
差不多半個時辰後,相公們陸續趕到,包括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李曾伯,同知樞密院事兼代理參知政事林存,保和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馬天驥,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朱熠共四位。
朝廷事務現以李曾伯主管軍務,林存主管政事,因韃軍入侵,以軍務為第一優先。
林存字以道,號直齋,閩縣琅岐鎮龍台村人。師從真德秀,乃理學大家也。
宋端平二年(1235年)進士,嘉熙二年(1238年),詞科,授吏部侍郎,中書舍人,兼直學院侍講。寶佑元年(1253年),知湖州(今浙江吳興縣),寶佑五年(1257年)秋,明堂執綏備顧問,稱旨,除禮部尚書兼侍讀提綱事,累遷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
馬天驥雖是丁黨,但他諂事閻貴妃,閻貴妃為他撐腰,馬天驥聖寵並不減,且理宗出於異論相攪之念,留著他在執政隊伍中去牽製李曾伯。
朱熠則帶有傳奇色彩,在宋代的武狀元之中,隻有兩人在《宋史》中有傳,一位是著名軍事家華嶽,另一位就是官至副宰相的溫州平陽人朱熠,他也是宋代武狀元中官職最高的一個。第一個武狀元出身官至宰相的人,還是唐代名將郭子儀。
出身溫州平陽的武狀元朱熠,在南宋端平二年(1235),直到43歲才奪得右科武舉第一名(武狀元)。更因為文武兼修,相傳他在幫皇妃的親屬寫婚書時,典雅華麗的文章令皇帝宋理宗刮目相看,因此一路高升,武狀元不任武職,竟成了文官。
他進入皇帝的視線後,不斷受到提拔,相繼就任監察禦史、殿中侍禦史、左諫議大夫等職,最終拜相。
相公們都來了之後,此時殿上大紅燭熊熊燃燒,照亮殿堂。
皇帝還沒來,殿外傳來腳步聲,四位相公扭頭一看,大吃一驚。
竟是丁大全來了!
不想,趙葵看過資料,再看過隨陽華盛而來的箱子裏裝的軍旗、軍刀和韃子腰牌等戰利品後,點頭道:“我信你,蕪湖城大捷,陳知州和康都監了不起!”
見眾人驚奇的目光望向他,趙葵笑道:“此乃孟七郎的‘孟氏記錄法’,信息確鑿可靠,絕對沒有問題!”
原來,川帥孟之祥的戰功大,自然對他挑毛病的人也多,因此孟之祥把戰鬥過程以白話文,還加上標點符號寫出來,十分詳盡,再添加上各種佐證材料,包括戰利品和地圖等,其邏輯嚴密,前後唿應,讓朝廷和禦史挑不出他的毛病來,不得不承認他的戰功。
古代用文言文記事,使用春秋筆法,往往讓人看得如墜雲,不知所雲。
比如先秦左丘明的《曹劌論戰》中這樣記載:“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
那麽,時間說是春天,是早春呢,還是暮春呢?
齊師來進攻我軍,何人為帥,有多少兵力,如何進攻?
“公將戰”表示我軍備戰,如何備戰法,有多少兵力,準備了什麽軍資,均寫得非常籠統。
再有打勝仗了,“齊師敗績”,齊國軍隊怎麽個敗法,我軍又是如何戰鬥的,都沒個講法。
而孟之祥式的戰場記錄則是某年某月某日,我軍兵馬若幹,由誰誰誰率領,與敵軍多少戰於何處,該處地勢如何,我軍的戰術,敵軍的動向等等,最終我軍勝利,戰功的評定等,一一交待得非常詳盡。
除了文書資料外,還有地圖、戰利品等,別人難以挑刺。
這樣的戰場記錄,出自孟之祥係統的軍官都清楚,他是這樣奏報朝廷,也要求部下這樣向他報告。
康紀恆雖然沒在孟之祥手下幹過,但“孟氏記錄法”他也會用,這次向朝廷奏報,就用上了“孟氏記錄法”。
趙葵以前主持樞密院工作,孟之祥向他報告戰事,對“孟氏記錄法”相當地熟悉,他仔細看過資料,點頭認可。
既然趙葵蓋戳認定,那戰功是妥妥的,大家看著陽華盛的神色變了,當陽華盛望向他們時,他們紛紛向陽華盛拱手以示敬意。
然而趙葵做過樞府高官,想的是另外一迴事,心忖著賈似道應該知道蕪湖城的情況,之所以不出動大軍解圍,必有他的考慮。
如果趙葵為陽華盛把資料轉呈朝廷,得罪賈似道是另說,會不會打擾賈似道的部署呢?
最終趙葵決定還是得為陽華盛把資料轉呈朝廷,畢竟蕪湖城大捷,朝廷也需要這樣的消息去振奮人心,且蕪湖城再無援軍,隻怕難以支持。
一旦蕪湖城失守,則先前的功勞盡成泡影,畢竟是以成敗論英雄,先前再大的戰績也沒用。
望著陽華盛懇切的目光,趙葵心一軟,決定派騎兵護送著陽華盛一行人火速進京,向朝廷報告!
……
快馬加鞭,中途不斷換馬接力,當晚天黑前陽華盛到達了臨安府!
有了趙葵的加持,陽華盛送去的奏報一路暢通無阻,直達大內,送呈皇帝禦前,政事堂與樞密院的諸位相公們均都知曉,頓時人人喜形於色。
蕪湖城大捷,消滅韃軍四萬人!
高層都很清楚,實際上是宋軍消滅宋人,死的絕大部分都是被韃子簽軍簽發的宋人。
但又如何,他們既已從賊,就是韃軍,死得好!
“好,好,好!陳卿有功!”金鑾殿上,理宗皇帝把陳知州的奏報翻來覆去地看了三遍還意猶未盡。
他消瘦的臉上變得紅光滿麵,長長地鬆了口氣。
這些天來,他聽到的盡是壞消息,他心中那個急啊,唯恐江山社稷有失,但無人能為他分憂,讓他食不知味,夜不能寢。
現在來了個好消息,一洗先前的晦氣,實在讓他不勝歡喜。
不過,當他冷靜下來後,他的心也揪緊了。
蕪湖城守軍大捷,但已經精疲力盡,人員與守城物資嚴重匱乏,可謂是打到山窮水盡地步,在陳宗禮的報告中,他據實報告,泣求朝廷火速進兵,為蕪湖城解圍。否則,臣等必定殉國。
“得為朕的忠心臣民做點事!”理宗在寶座上霍然起立,命tj宣相公們立即進見。
他猶豫了一下,告訴tj道:“讓丁相公也來吧!”
丁相公,即丁大全,他還沒有罷相,稱病不朝,不理實務。
如今理宗叫他也來,丁大全時來運轉,會被朝廷起複。
差不多半個時辰後,相公們陸續趕到,包括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李曾伯,同知樞密院事兼代理參知政事林存,保和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馬天驥,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朱熠共四位。
朝廷事務現以李曾伯主管軍務,林存主管政事,因韃軍入侵,以軍務為第一優先。
林存字以道,號直齋,閩縣琅岐鎮龍台村人。師從真德秀,乃理學大家也。
宋端平二年(1235年)進士,嘉熙二年(1238年),詞科,授吏部侍郎,中書舍人,兼直學院侍講。寶佑元年(1253年),知湖州(今浙江吳興縣),寶佑五年(1257年)秋,明堂執綏備顧問,稱旨,除禮部尚書兼侍讀提綱事,累遷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
馬天驥雖是丁黨,但他諂事閻貴妃,閻貴妃為他撐腰,馬天驥聖寵並不減,且理宗出於異論相攪之念,留著他在執政隊伍中去牽製李曾伯。
朱熠則帶有傳奇色彩,在宋代的武狀元之中,隻有兩人在《宋史》中有傳,一位是著名軍事家華嶽,另一位就是官至副宰相的溫州平陽人朱熠,他也是宋代武狀元中官職最高的一個。第一個武狀元出身官至宰相的人,還是唐代名將郭子儀。
出身溫州平陽的武狀元朱熠,在南宋端平二年(1235),直到43歲才奪得右科武舉第一名(武狀元)。更因為文武兼修,相傳他在幫皇妃的親屬寫婚書時,典雅華麗的文章令皇帝宋理宗刮目相看,因此一路高升,武狀元不任武職,竟成了文官。
他進入皇帝的視線後,不斷受到提拔,相繼就任監察禦史、殿中侍禦史、左諫議大夫等職,最終拜相。
相公們都來了之後,此時殿上大紅燭熊熊燃燒,照亮殿堂。
皇帝還沒來,殿外傳來腳步聲,四位相公扭頭一看,大吃一驚。
竟是丁大全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