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臨安府一趟,迴朝已經是形勢大變,襄樊的軍事失敗影響非小!
襄陽是一方重鎮,未經戰鬥,即為蒙古所有,此事在荊襄乃至整個宋廷造成極大的震動。
再有汪世顯是秦鞏地區最大的武裝勢力,投降蒙古,為蒙古先鋒,大舉進攻南宋,斷嘉陵江,進攻大安軍(陝西寧強西北),擊潰思州(貴州沿河)、播州(貴州遵義)的田氏、楊氏援軍(苗軍)等,戰功可怖,卻是宋人的大劫!
此時宋理宗腸子都悔青了,早知如此當初為什麽不欣然接納汪世顯這一強大的勢力呢,以致於落到如此結局。而接納了他不光增強防守勢力,而且秦、鞏地區還能當做川陝防線的外圍側翼,戰時至少可以起到掣肘蒙古軍的作用,怎麽看都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買賣。
可是南宋卻完美地將擁有強大勢力的汪世顯化友為敵,白白地肥了蒙古坑了自己,這樣的事情,實際上多之又多,從沒有重用歸正人辛苦棄疾,到天下第一的梨花槍落入蒙古,還有李虎逼反王旻、李伯淵歸蒙……趙官家一直在後悔,但一直死不改悔。
無論是端平入洛、趙範入襄、汪世顯歸蒙的推手都是左宰相鄭清之,宋理宗漸漸迴過昧來,該位左宰相貌似做不成事咧。
嘴炮!磚家!
光說不練!
如此麵對著官家懷疑的目光,鄭清之也心萌求去之意。
端平三年(1236年)八月,“霖雨大風”的災異出現,以天人感應,鄭清之借機四次上疏請求辭職。
古代認為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當朝政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
既然災異發生,就要有人負責,皇帝不能下台,秉政大臣就要負責。
九月,祭祀時出現驚雷,鄭清之更是極力辭職,三辭三不許,君臣來玩遊戲,待鄭清之上到第四份辭職奏折,理宗於是允許他以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之職罷相,但鄭清之仍四次推辭,最終被改授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就此罷相。
鄭清之下台後,宋理宗屬意崔與之為相,隻是詔不來崔與之。
崔與之,1158年出生,字正子,廣東增城人,於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中進士,在1221年為四川製置命名,於嘉定十七年(1224年,也就是理宗皇帝當皇帝那年)辭官迴鄉---他與史彌遠合不來,道不同不相為謀,走也!
他的名氣極大,被稱為嶺南儒宗,所開創“菊坡學派”被稱為嶺南曆史第一個學術流派,他的文學造詣非同小可,開嶺南詞之始,有“奧詞之始”之稱!
宋理宗十分仰慕他,累詔其入朝為官,然而崔與之“八辭參知政事,十三辭右丞相”,最終沒到臨安府。
這時,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喬行簡見到了可乘之機,於是在他的黨羽推動下,理宗就以喬行簡為左宰相。
麵對著韃靼人的攻勢,陳兵在邊境線上,理宗一心想達成和議,以求苟安,不過他也知道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談判桌上也將得不到。
啟用史嵩之!
詔史嵩之任淮西製置使兼沿江製置副使,速往前線督戰,希望以戰促和,由史嵩之這位能臣指揮打勝仗,迫使韃靼人求和。
萬萬沒想到史嵩之把製置司署設在遠離戰場的揚州,放棄了戰略要地淮西,並力主和議,認為談判好,宜早不宜晚。
要知道他向來力抗北虜,如今卻一反常態高舉談判大旗,實在是人設掉地。
理宗十分鬱悶:“我是要你來指揮打仗的,你說要談判,要你何用?”
大臣們窺見理宗心態,於是爭相彈劾史嵩之,接替諍臣洪諮夔任殿中侍禦史的李宗勉嚴厲地批評史嵩之道:“如果一位主將,整天以和字放在心上,勢必處處退卻,不敢向前,亦將遭來禍患。”
認為史嵩之畏敵如虎,坐失戰機,不宜重用!
這位李禦史心憂國事,給朝廷上折子曰“欲保江南,先守江北!”之策,又請理宗亟下哀痛之詔,倡議從簡從儉,杜絕宮廷浮費。
起居舍人袁甫則大義滅親:“我與史嵩之是同鄉,但卻未曾了解他;然而史嵩之的父親史彌忠,則與我是老朋友。史嵩之輕易說主和,史彌忠每次都會告戒他不要輕易說主和。現在朝廷甘心用父子不同心的人,我以為問題不隻是史嵩之太輕易說主和,還在於朝廷也未免用人太輕易了。”
監察禦史王遂更進一步,直斥道:“史嵩之本不知兵,矜功自侈,謀身詭秘,欺君誤國,留之在位一日,則有一日之憂。”
……
他們的折子上得不錯,但理宗不待見他們。
這是孟之祥惹出來的話,他的“嘴炮”、“磚家”、“光說不練”、“你行你上啊”等口頭禪被理宗知曉,因言之有理,理宗認為他們就是那些人,你行你上啊,隻是說,沒本事去幹。
還是新任參知政事鄭性之給理宗解釋道:“史嵩之任淮西製置使,淮西乃趙氏兄弟所在,經營日久,上下掣肘,史嵩之何能成事?”
理宗恍然大悟,即時下詔,將史嵩之改任京湖製置使。
果然,史嵩之任迴京湖製置使後,什麽和議就隻字不提了,到任後隻顧整頓兵馬,收拾糧草,準備作戰!
……
朝政變化影響很大,孟之祥迴步軍司後,得知鄭清之罷相、喬行簡任左宰相,鄭性之為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原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陳貴誼因年老體邁已經告老還鄉,現樞密院主持事務者乃端明殿學士、同簽樞密院事魏了翁。
魏了翁,字畢父,邛州蒲江人(屬於四川),於慶元五年(1199年)中進士,南宋理學家,南宋理學家,為人方正(此乃好話,難聽話就是迂腐),他本來與孟之祥是風牛馬不相及,但他啟用的一人,讓孟之祥頭大如鬥。
受魏了翁推薦,李虎到步軍司為權步軍司“幹辦公事”一職,此人生平最惡歸正人,如此就與孟之祥鬧將起來!
襄陽是一方重鎮,未經戰鬥,即為蒙古所有,此事在荊襄乃至整個宋廷造成極大的震動。
再有汪世顯是秦鞏地區最大的武裝勢力,投降蒙古,為蒙古先鋒,大舉進攻南宋,斷嘉陵江,進攻大安軍(陝西寧強西北),擊潰思州(貴州沿河)、播州(貴州遵義)的田氏、楊氏援軍(苗軍)等,戰功可怖,卻是宋人的大劫!
此時宋理宗腸子都悔青了,早知如此當初為什麽不欣然接納汪世顯這一強大的勢力呢,以致於落到如此結局。而接納了他不光增強防守勢力,而且秦、鞏地區還能當做川陝防線的外圍側翼,戰時至少可以起到掣肘蒙古軍的作用,怎麽看都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買賣。
可是南宋卻完美地將擁有強大勢力的汪世顯化友為敵,白白地肥了蒙古坑了自己,這樣的事情,實際上多之又多,從沒有重用歸正人辛苦棄疾,到天下第一的梨花槍落入蒙古,還有李虎逼反王旻、李伯淵歸蒙……趙官家一直在後悔,但一直死不改悔。
無論是端平入洛、趙範入襄、汪世顯歸蒙的推手都是左宰相鄭清之,宋理宗漸漸迴過昧來,該位左宰相貌似做不成事咧。
嘴炮!磚家!
光說不練!
如此麵對著官家懷疑的目光,鄭清之也心萌求去之意。
端平三年(1236年)八月,“霖雨大風”的災異出現,以天人感應,鄭清之借機四次上疏請求辭職。
古代認為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當朝政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
既然災異發生,就要有人負責,皇帝不能下台,秉政大臣就要負責。
九月,祭祀時出現驚雷,鄭清之更是極力辭職,三辭三不許,君臣來玩遊戲,待鄭清之上到第四份辭職奏折,理宗於是允許他以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之職罷相,但鄭清之仍四次推辭,最終被改授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就此罷相。
鄭清之下台後,宋理宗屬意崔與之為相,隻是詔不來崔與之。
崔與之,1158年出生,字正子,廣東增城人,於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中進士,在1221年為四川製置命名,於嘉定十七年(1224年,也就是理宗皇帝當皇帝那年)辭官迴鄉---他與史彌遠合不來,道不同不相為謀,走也!
他的名氣極大,被稱為嶺南儒宗,所開創“菊坡學派”被稱為嶺南曆史第一個學術流派,他的文學造詣非同小可,開嶺南詞之始,有“奧詞之始”之稱!
宋理宗十分仰慕他,累詔其入朝為官,然而崔與之“八辭參知政事,十三辭右丞相”,最終沒到臨安府。
這時,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喬行簡見到了可乘之機,於是在他的黨羽推動下,理宗就以喬行簡為左宰相。
麵對著韃靼人的攻勢,陳兵在邊境線上,理宗一心想達成和議,以求苟安,不過他也知道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談判桌上也將得不到。
啟用史嵩之!
詔史嵩之任淮西製置使兼沿江製置副使,速往前線督戰,希望以戰促和,由史嵩之這位能臣指揮打勝仗,迫使韃靼人求和。
萬萬沒想到史嵩之把製置司署設在遠離戰場的揚州,放棄了戰略要地淮西,並力主和議,認為談判好,宜早不宜晚。
要知道他向來力抗北虜,如今卻一反常態高舉談判大旗,實在是人設掉地。
理宗十分鬱悶:“我是要你來指揮打仗的,你說要談判,要你何用?”
大臣們窺見理宗心態,於是爭相彈劾史嵩之,接替諍臣洪諮夔任殿中侍禦史的李宗勉嚴厲地批評史嵩之道:“如果一位主將,整天以和字放在心上,勢必處處退卻,不敢向前,亦將遭來禍患。”
認為史嵩之畏敵如虎,坐失戰機,不宜重用!
這位李禦史心憂國事,給朝廷上折子曰“欲保江南,先守江北!”之策,又請理宗亟下哀痛之詔,倡議從簡從儉,杜絕宮廷浮費。
起居舍人袁甫則大義滅親:“我與史嵩之是同鄉,但卻未曾了解他;然而史嵩之的父親史彌忠,則與我是老朋友。史嵩之輕易說主和,史彌忠每次都會告戒他不要輕易說主和。現在朝廷甘心用父子不同心的人,我以為問題不隻是史嵩之太輕易說主和,還在於朝廷也未免用人太輕易了。”
監察禦史王遂更進一步,直斥道:“史嵩之本不知兵,矜功自侈,謀身詭秘,欺君誤國,留之在位一日,則有一日之憂。”
……
他們的折子上得不錯,但理宗不待見他們。
這是孟之祥惹出來的話,他的“嘴炮”、“磚家”、“光說不練”、“你行你上啊”等口頭禪被理宗知曉,因言之有理,理宗認為他們就是那些人,你行你上啊,隻是說,沒本事去幹。
還是新任參知政事鄭性之給理宗解釋道:“史嵩之任淮西製置使,淮西乃趙氏兄弟所在,經營日久,上下掣肘,史嵩之何能成事?”
理宗恍然大悟,即時下詔,將史嵩之改任京湖製置使。
果然,史嵩之任迴京湖製置使後,什麽和議就隻字不提了,到任後隻顧整頓兵馬,收拾糧草,準備作戰!
……
朝政變化影響很大,孟之祥迴步軍司後,得知鄭清之罷相、喬行簡任左宰相,鄭性之為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原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陳貴誼因年老體邁已經告老還鄉,現樞密院主持事務者乃端明殿學士、同簽樞密院事魏了翁。
魏了翁,字畢父,邛州蒲江人(屬於四川),於慶元五年(1199年)中進士,南宋理學家,南宋理學家,為人方正(此乃好話,難聽話就是迂腐),他本來與孟之祥是風牛馬不相及,但他啟用的一人,讓孟之祥頭大如鬥。
受魏了翁推薦,李虎到步軍司為權步軍司“幹辦公事”一職,此人生平最惡歸正人,如此就與孟之祥鬧將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