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之後,趙慧也是有些後悔,平時都耐得住性子,怎麽剛剛就沒忍住手賤給沈南之找點事呢。這下好了,兩盤棋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不解釋一番怕是下不了台了。
說起趙慧的棋藝,啟蒙階段自然是自小跟在沈南之和元瑾身邊耳熟能詳,至於從哪學來的這些套路,那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了。
當今天子,楊廣。趙慧自小熟悉棋藝,後麵每每替元瑾進宮述職的時候,偶然看到一次陛下和皇後對弈。
當初楊廣便是用了這個套路,當初作為旁觀者的趙慧就如同今日吃瓜群眾心中一樣的想法,不過隨後看完整盤便被楊廣的棋藝折服了。
楊廣見趙慧被棋盤吸引,便送了趙慧一本關於象棋邪門布局的書。
元禎和沈南之了然,幾人之中的確是蕭亭和楊廣棋藝最高,可能是他們自小接受老王啟蒙,在象棋方麵可以跟老王殺的有來有迴。
兩盤棋下來,天色已經不早,太陽已至西方,沈南之和元禎隻得先告別二老,畢竟老王迴來了,要先去拜見。
迴到越王府,元禎也嘖嘖感歎,上次一別已經十年沒見了,老王的身體看起來比當初還要硬朗,隻是須發已經全白。
老王時隔多年再見到元禎也是很開心,不過最讓老王開心的不是見到兩個徒弟,而是沈南之與元瑾的女兒。
小念初也是,見到這個須發全白的老爺爺莫名親切,晃晃悠悠蹣跚過去求抱抱。老王大悅,直接一把將小念初抱起。
直接就把沈南之驚出一身冷汗,老王這般年紀了,這要一個力有不逮,磕著捧著了,自己都不知道應該先心疼關心哪個。連忙上前接過小念初,老王看出沈南之心中顧慮,也不在意,又逗弄兩句便把小念初還到她父親手裏。
越太妃領著楊儼在府裏籌辦晚飯,老王看著坐在下方的眾晚輩,直接說起澳門已經整裝待發,眾人在廣州休整兩日便出發前往澳門吧。
元禎還以為老王是想讓自己等人祝大師兄一臂之力,連忙表示大師兄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一定竭力幫助。
老王擺了擺手:“不,為師讓你們去是想讓你們跟著,看看。至於流求,繼祖他自己足以應付,不過開疆總比守土易,打下流求之後還需要你們幫他治理。”
元禎和李大龍兄妹想都沒想,直接答應,都表示隻要用得上自己,一定盡力。
趙慧逗弄著小念初,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沈南之欲言又止,幾經思量還是點了點頭。
老王自然將眾人表現盡收眼底,歎息一聲就叫著沈南之出去走走。
老王和沈南之走後,元禎迴到房間換上一身短打便在院中操練起來,李秀兒見元禎都勤加修武,自己也不好偷懶,也換了身衣服練起武來。
趙慧直接帶著小念初,搬來老王的躺椅和小念初的專屬搖搖椅,坐在一旁看著元禎和李秀兒操練。
自元府迴到越王府,李大龍一直見縫插針找趙慧搭訕,趙慧雖然沒有生氣,卻也懶得搭理,直接選擇了無視。
老王帶著沈南之來到廣州城中最高樓,登頂之後看著城中夕陽西下之時忙忙碌碌的城民,老王才開口問出心中疑慮:“元禎的性子為師知道,一旦得知越王殿下的死因,元禎必然無法麵對楊廣。可你呢?是什麽讓你一心歸隱,不再入仕造福百姓呢?”
老王還記得,沈南之兒時的遠大理想,成年之後的濟世報民之心。
沈南之苦笑,自從元瑾離世至今,沈南之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一人一世命,各有其軌道。早先不懂事,總想著改變乾坤,福澤萬民。
可是即便大治如文景,又如何呢?隻要至高權利掌握在個人手中,便不會有永久治世,自己奮鬥一生或許都抵不過陛下有個逆子!隻要遇到不靠譜的君主,一切又會重歸原點。
每個時代的人都有每個時代的命運,即便是如今楊廣為了提高效率,強征百萬民夫開鑿運河,死傷無數。可是誰又有底氣怒指乾坤錯?
的確,死了很多人,但是本朝近三十年的國祚,近二十年的大一統之下的民眾,雖然不如大治之世的民眾生活優悅,安居樂業,但是較之於之前的三百多年,又是何其的幸運?
更可悲但是,沈南之陷入這些思想泥潭後,發現和楊廣越來越相似。
人命?沒什麽大不了的!
正所謂“全則必缺,極則必反”,人民苦夠了一段時日必會迎來一段大治,大治久了君主失去了危機感,也必將迎來亂世,如此周而複始。
所以沈南之越來越覺得沒有必要非要把治世留在當代!
若是當初文景之治和武帝之經略挪至東漢,那麽此時的我們或許還在經曆南北朝亂世最為黑暗的時代。
一代人受益,很可能會影響到另一代人得利!
突然想起當初楊廣視人命如草芥的時候曾經問過沈南之一句:你相信宿命麽?
沈南之自元瑾離去後,才越來越迷惘。從剛得知元瑾逝去的接受不了,到後來慢慢體會到人終須一死,任你是王侯將相還是黎民百姓,沒有人可以免俗。
即便你是那號稱君權神授的上天之子,也是如此,壽命與常人無異。
後來沈南之明白了一點,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思念是無限的。元瑾雖然肉身不在了,但是她一直活在沈南之心裏,時常能夢見。
所以陷入歧途的沈南之開始覺得,肉身逝去並不是真正的死亡,若是這世間再無人記得你,你才是真正的死去了。
這一年多,這種觀念在沈南之心中瘋狂生長,早已不把人命當迴事了,自然也就慢慢的認同了所有受苦受難的黎民百姓都是在走其必走的人生道路,這事冥冥中早已命中注定的。
所以,這次出了洛陽,一路南下的眾人,真正關心黎明百姓苦楚的隻有元禎。
小念初尚且不知生死之意義,李秀兒隻尊聖命,並不把貧苦放在心上,對百姓的生死充耳不聞。至於趙慧,沿途勞役的哀鴻遍野根本不受影響。或許趙慧眼中隻有同伴,不關心他人。
隻有沈南之,可以心平氣和的欣賞人間慘狀。
說起趙慧的棋藝,啟蒙階段自然是自小跟在沈南之和元瑾身邊耳熟能詳,至於從哪學來的這些套路,那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了。
當今天子,楊廣。趙慧自小熟悉棋藝,後麵每每替元瑾進宮述職的時候,偶然看到一次陛下和皇後對弈。
當初楊廣便是用了這個套路,當初作為旁觀者的趙慧就如同今日吃瓜群眾心中一樣的想法,不過隨後看完整盤便被楊廣的棋藝折服了。
楊廣見趙慧被棋盤吸引,便送了趙慧一本關於象棋邪門布局的書。
元禎和沈南之了然,幾人之中的確是蕭亭和楊廣棋藝最高,可能是他們自小接受老王啟蒙,在象棋方麵可以跟老王殺的有來有迴。
兩盤棋下來,天色已經不早,太陽已至西方,沈南之和元禎隻得先告別二老,畢竟老王迴來了,要先去拜見。
迴到越王府,元禎也嘖嘖感歎,上次一別已經十年沒見了,老王的身體看起來比當初還要硬朗,隻是須發已經全白。
老王時隔多年再見到元禎也是很開心,不過最讓老王開心的不是見到兩個徒弟,而是沈南之與元瑾的女兒。
小念初也是,見到這個須發全白的老爺爺莫名親切,晃晃悠悠蹣跚過去求抱抱。老王大悅,直接一把將小念初抱起。
直接就把沈南之驚出一身冷汗,老王這般年紀了,這要一個力有不逮,磕著捧著了,自己都不知道應該先心疼關心哪個。連忙上前接過小念初,老王看出沈南之心中顧慮,也不在意,又逗弄兩句便把小念初還到她父親手裏。
越太妃領著楊儼在府裏籌辦晚飯,老王看著坐在下方的眾晚輩,直接說起澳門已經整裝待發,眾人在廣州休整兩日便出發前往澳門吧。
元禎還以為老王是想讓自己等人祝大師兄一臂之力,連忙表示大師兄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一定竭力幫助。
老王擺了擺手:“不,為師讓你們去是想讓你們跟著,看看。至於流求,繼祖他自己足以應付,不過開疆總比守土易,打下流求之後還需要你們幫他治理。”
元禎和李大龍兄妹想都沒想,直接答應,都表示隻要用得上自己,一定盡力。
趙慧逗弄著小念初,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沈南之欲言又止,幾經思量還是點了點頭。
老王自然將眾人表現盡收眼底,歎息一聲就叫著沈南之出去走走。
老王和沈南之走後,元禎迴到房間換上一身短打便在院中操練起來,李秀兒見元禎都勤加修武,自己也不好偷懶,也換了身衣服練起武來。
趙慧直接帶著小念初,搬來老王的躺椅和小念初的專屬搖搖椅,坐在一旁看著元禎和李秀兒操練。
自元府迴到越王府,李大龍一直見縫插針找趙慧搭訕,趙慧雖然沒有生氣,卻也懶得搭理,直接選擇了無視。
老王帶著沈南之來到廣州城中最高樓,登頂之後看著城中夕陽西下之時忙忙碌碌的城民,老王才開口問出心中疑慮:“元禎的性子為師知道,一旦得知越王殿下的死因,元禎必然無法麵對楊廣。可你呢?是什麽讓你一心歸隱,不再入仕造福百姓呢?”
老王還記得,沈南之兒時的遠大理想,成年之後的濟世報民之心。
沈南之苦笑,自從元瑾離世至今,沈南之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一人一世命,各有其軌道。早先不懂事,總想著改變乾坤,福澤萬民。
可是即便大治如文景,又如何呢?隻要至高權利掌握在個人手中,便不會有永久治世,自己奮鬥一生或許都抵不過陛下有個逆子!隻要遇到不靠譜的君主,一切又會重歸原點。
每個時代的人都有每個時代的命運,即便是如今楊廣為了提高效率,強征百萬民夫開鑿運河,死傷無數。可是誰又有底氣怒指乾坤錯?
的確,死了很多人,但是本朝近三十年的國祚,近二十年的大一統之下的民眾,雖然不如大治之世的民眾生活優悅,安居樂業,但是較之於之前的三百多年,又是何其的幸運?
更可悲但是,沈南之陷入這些思想泥潭後,發現和楊廣越來越相似。
人命?沒什麽大不了的!
正所謂“全則必缺,極則必反”,人民苦夠了一段時日必會迎來一段大治,大治久了君主失去了危機感,也必將迎來亂世,如此周而複始。
所以沈南之越來越覺得沒有必要非要把治世留在當代!
若是當初文景之治和武帝之經略挪至東漢,那麽此時的我們或許還在經曆南北朝亂世最為黑暗的時代。
一代人受益,很可能會影響到另一代人得利!
突然想起當初楊廣視人命如草芥的時候曾經問過沈南之一句:你相信宿命麽?
沈南之自元瑾離去後,才越來越迷惘。從剛得知元瑾逝去的接受不了,到後來慢慢體會到人終須一死,任你是王侯將相還是黎民百姓,沒有人可以免俗。
即便你是那號稱君權神授的上天之子,也是如此,壽命與常人無異。
後來沈南之明白了一點,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思念是無限的。元瑾雖然肉身不在了,但是她一直活在沈南之心裏,時常能夢見。
所以陷入歧途的沈南之開始覺得,肉身逝去並不是真正的死亡,若是這世間再無人記得你,你才是真正的死去了。
這一年多,這種觀念在沈南之心中瘋狂生長,早已不把人命當迴事了,自然也就慢慢的認同了所有受苦受難的黎民百姓都是在走其必走的人生道路,這事冥冥中早已命中注定的。
所以,這次出了洛陽,一路南下的眾人,真正關心黎明百姓苦楚的隻有元禎。
小念初尚且不知生死之意義,李秀兒隻尊聖命,並不把貧苦放在心上,對百姓的生死充耳不聞。至於趙慧,沿途勞役的哀鴻遍野根本不受影響。或許趙慧眼中隻有同伴,不關心他人。
隻有沈南之,可以心平氣和的欣賞人間慘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