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麵皆聖人?


    此言一出,滿堂皆驚。


    自古以來能被稱作聖人的,寥寥無幾。


    因為這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


    可今日王陽明卻在眾人麵前,大膽地說出滿大街皆是聖人這樣的話來。


    眾人如何能不被他這番話所震驚?


    這話與趙策先前說過的以人格論尊卑來比,恐怖程度可謂是不遑多讓。


    方才問問題的學子目瞪口呆地看著王陽明:“先生何出此言?”


    王陽明道:“自然是從聖賢書上讀來,聖人告訴我的道理。”


    “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而孟子又有曰:人皆可以為堯舜。”


    “難道這些不都是諸位自小學習的四書五經中所記載的內容?”


    王陽明隻兩句話,便讓在場的眾人一下子都不知道如何反駁了。


    因為這都是他們日日讀的聖賢書上真實記載的內容。


    他們就算想反對,也不能直接反對聖人之言。


    因為這對於他們來說,無異於否定自己一直學習的東西。


    大家一時都有些懵了。


    這群讀書人,平時讀書隻為了考科舉。


    即便理解書中的意思,那也是從他同樣隻為了考取科舉而讀書的先生處學來的。


    這麽機械地傳承下來,其內裏真正的意思,大部分其實都是不懂的。


    可隨之而來,又有人不少產生了更深的疑惑。


    既然書上說了人皆可以為堯舜,也就是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


    若是人人都能成為聖人,那三綱五常,禮儀尊卑,又是什麽東西?


    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難道是錯的?


    這麽一來,上次那個打扮窮酸的讀書人提出的人人平等的概念,難道才是合理的不成?


    有人這麽想的,便這麽問了出來。


    “先生,若是如你所言,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難道都是錯的?”


    問到點子上了。


    問題又迴到了最開始的問題,王陽明便順著道:“自然不是錯的。”


    這話一出,眾人臉上的表情更是懵逼了。


    既然這不是錯的,那孟子又說人皆可為堯舜?


    那我們是聽孔子的,還是聽後來的孟子的?


    又說是,聽更後麵的朱子的?


    可朱子也沒說孟子說的不對啊?


    王陽明看著眾人迷茫的臉,解釋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聖人原意,乃是君主要有君子的樣子,而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各人各安其份,如此才能國家安定。”


    “諸位覺得,這樣的話,與三綱五常可是一樣?”


    “焉能不知,是吾等本就曲解了聖人之言?”


    三綱五常,便是以這些話為依據的。


    如今王陽明直言,他們一直理解的三綱五常,其實都是曲解了聖人的意思。


    眾人一聽,頓時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


    是了。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解釋,那麽一切就都說得通了。


    所以他們這麽久以來,夫子從他的夫子學來,而他們又從自己夫子處學來的東西,如此代代相傳,在不知道什麽時候,這意思已經歪了。


    如果不是歪的,那聖人說的話,就解釋不通!


    但話題到了這裏,已經很危險了。


    有人還不怕死地追問:“既然先生這般說,那我們人人都是聖人,那這世間本就沒尊卑之分了?”


    其他人也都露出了一副掙紮的樣子。


    畢竟他們是讀書人,本來身份就比旁人高貴一些。


    而且這麽一來,那皇權至上又變成了什麽?


    樓上的朱厚照,原本以為這講學會挺無聊的。


    要不是趙策他們一家今天也到了這裏,他估計坐一會就要走了。


    可聽了王陽明一番話後,他都不由得瞠目結舌,震撼不已。


    等迴過神來,他問趙策:“聽聞你那日在酒樓,與人說的話也是這樣的意思?”


    趙策道:“大差不差。”


    朱厚照也不禁臉色複雜地看著他。


    “此種理論,強調平等,該是反動之言。”


    “如果真依他所言,那我與父皇,難不成便是天下最尊貴之人了?”


    “這麽一來,整個大明豈不都要亂了套?”


    朱厚照和趙策關係不錯,他甚至之言“反動”二字。


    他聽了這麽一段後,總覺得這理論太過危險了。


    趙策卻笑道:“殿下,自然不是。”


    “人人生而不平等,這是不爭的事實。”


    “可王先生口中所言人人皆聖人,卻也是聖賢書上教予我們的道理。”


    朱厚照皺著眉頭,思索了一下。


    然後......


    他果斷又放棄了獨自思考。


    畢竟文科這種東西,本身就不是太子殿下所擅長的。


    他果斷選擇問道:“那這是何意?”


    “我總覺得你們這些讀書人說的話,很是繞彎子?”


    趙策指了指下麵,說道:“別急,王大人應該馬上要解釋了。”


    朱厚照隻能耐心地等著。


    很快,王陽明解答了眾人的問題。


    他說道:“自然不是。”


    “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異於聖人也。”


    “可人總是有私欲的。”


    “一個孝敬父母的孝子,與一個惡貫滿盈的罪犯,爾等覺得孰尊孰卑?”


    “為何?”


    “當然是因為孝順父母是善,而犯罪則是惡。”


    王陽明又問道:“既然大家都知道孝順父母是善,而犯罪是惡,為何還會有人去做惡?”


    有些人露出思索的表情,有些人則似乎徹底明白了王陽明的意思。


    陛下乃天子,他燭照天下萬民,保江山安定,自然是天下最尊貴之人。


    若換了曆代的昏君,禍害江山,遺臭萬年,那便是卑賤之人也。


    王陽明又解釋說:“如此,不正可以對上當日定西侯所言的人格論尊卑論?”


    “在我看來,此說法乃是要恢復人的本體,隨後通過實踐,將人心合乎天理。”.


    “知善而為之,知惡而不為之。”


    “知行合緊密聯係一起,自然能達到聖人之境。”


    “如此,我才會看到街上人人皆是聖人。”


    王陽明掃了一眼全場正在思考的眾人,聲音似乎顯得很是悠遠。


    “諸君,四書以《大學》為首,而《大學》的第一句,便告訴我等這個道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王陽明悟道時由此句開始,今日他悟出了新的道,自然也是從此句收尾。


    而在樓上的趙策,一時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知行合一......


    原本今天隻是來湊個熱鬧,想不到卻見證了曆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趙策蘇彩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菜比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菜比比並收藏趙策蘇彩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