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典製北門(2)
新宋·大結局(全15冊) 作者:阿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孔曆一六二六年,耶曆一零七五年,當時是宋朝第六位皇帝趙頊在位的熙寧八年。這一年有兩個四月,在第一個四月的月圓之日,當時的白水潭學院山長、《汴京新聞》報社長桑充國與前丞相王安石之次女王昉舉行了隆重的婚禮。這場婚禮的盛況,不亞於公主出降,朝野凡有名望的人物,幾乎都親自出席或者送去了賀禮,其中身份最顯赫的人物,便是皇弟昌王趙顥。而引人注目的是,翰林學士石越,並沒有出現在當天的婚禮中。這件事情引起了許多人無端的猜測,但是其實背後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原因。隻不過因為不久前由鄴郡君改封為魯郡君的石夫人韓梓兒因為在父喪中,隻是非常低調的前往祝賀,不免更加引起人們對石越與桑充國關係的猜疑。實際上這一天石越之所以沒有出現在婚禮中,是因為皇帝趙頊將他留在宮中討論國政,直到深夜。
大內所用的蠟燭由河陽縣專造,用龍涎香等灌入燭心,本來是同時點燃一百二十枝,趙頊節省宮中開支,減為二十四枝,雖不及平時明亮,恍若白晝,卻也幽香襲人,宮殿中華麗的陳設,在燭光閃爍下,璀璨生輝。
但是無論趙頊還是石越,都沒有心思去欣賞燭中美景,將近十萬字的《變法圖強劄子》,是做為機密奏折上呈,石越細細解釋,趙頊不斷的發問,君臣二人在這裏討論構建的,是一個憧憬中的強大國家。為了防止全部變法主張頒布後,過於驚世駭俗,在石越的強烈要求下,這份折子,隻有趙頊、石越、韓維三人知道。
“陛下,具體執行之時,遇上什麽問題,現在都不可預料。整體的大構架固然不可泄露出去,但是每一個具體的改革要頒行之前,卻依然應當按例進行討論,以集思廣益。若是發現有誤,亦當不憚於改正。臣非聖人,不能無錯。”待全部解釋完畢,石越又特意申明道。
韓維滿臉興奮之色,附和道:“臣以為子明所說的是正理。”韓維是石越千挑萬選,才選中的結盟對象,王安石依靠韓維才登上相位,而石越則也要依靠韓維,來緩解將來皇帝對於一個臣子過於專權的猜忌。
趙頊此時已經被石越所描敘的構想完全說服,他站起身來,英俊的麵容在燭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朕決意施行!”
石越與韓維一齊拜倒,朗聲道:“陛下聖明!”
“二卿平身。”趙頊又走到案前,再看了《變法圖強劄子》一眼,說道:“那麽第一步便是改官製、興學校,韓卿,可為朕擬詔。”韓維依然兼著翰林學士。
“是。”韓維一麵答應,快步走到案前,鋪開一張宣紙,提筆沾墨,寫道:“改官製詔……”
石越見他運筆如飛,數百言詔書,不假思索,頃刻可就,不由十分佩服。他接過韓維寫好的詔書,朗聲念道:“朕嘉成周以事建官,以爵製祿,大小詳要,莫不有敘,分職率屬,萬事條理。監於二代,為備且隆,逮於末流,道與時降……惟是宇文造周,旁資碩輔,準古創製……今將推本製作董正之原……便台省寺監之官,實典職事,領空名者一切罷去……中書門下、學士院可條具聞奏,茲詔示。想宜知悉。”
這詔書之意,乃是聲明要向南北朝時宇文氏之周朝學習,改革官製,趙頊亦不覺點頭嘉許,道:“明日即以此詔交付中書、學士院。”
韓維又鋪開一張紙,提筆寫道:“興學校詔:學校崇則德義著,德義著則風俗醇。故教養人材,為治世之急務。仍詔宰府立法,更製革弊,增建學校,條具聞奏。議可,頒付禮部施行。”
趙頊接過看了,笑道:“隻恐中書門下立法,不能盡如人意。”
韓維也笑道:“自古以來,都是鄉有鄉學、縣有縣學、州有州學、國有太學。由鄉學而縣學,由縣學而州學,由州學而太學,中書門下立法,臣料其不能出於此,無非是裁定名額費用而已。”
“很難說古製不好。”石越笑道:“但臣主張的興學校之法,是要結合州縣鄉學之古製,為陛下建立一個完整的學校教育體係。”
“教育體係?”趙頊揣摩著這個名詞,笑道:“卿當為朕言之。”
“臣以為,完整的教育體係,包括普通教育、軍事教育、專門教育。所謂普通教育,便是以太學、州學、縣學、鄉學為核心的學校體係;軍事教育,則是以武學為核心的學校體係;專門教育,所謂醫、畫、農、工,皆在此列。陛下變法圖強,不僅僅是要振百年之沉苛,而且應當立千世之基業,故此,臣以為,著眼之處,須當長遠……”當下石越以案中玉器陳設為籌,一麵說一麵擺弄,向趙頊解釋他設計的學校教育體係——那是一種以官辦為主體,結合私辦學校、書院;以自費教育為主體,結合獎學金製度;以高等教育為主,鼓勵推行基礎教育的教育製度。石越拿起一本書,放在案上,道:“此為蒙學和鄉學,國家有主客戶一千四百餘萬,便以兩戶才有一個男孩需要教育,亦有七百萬之巨,因此要使每個人都受到教育,非數百年不能為之;要使每個人都可以受免費的教育,今日之財政,便是傾舉國之力,亦有所不能。陛下雖然仁澤天下,但亦隻能等行有餘力之時,再作此想。故此,臣以為,蒙學與鄉學,陛下可責成各縣官員,鼓勵民間興辦或官民合辦,甚至可以列為政績考核之條件;而民間辦蒙學與鄉學者,可以贈匾嘉獎,免役抵稅——隻需學校達到一定之規模,其辦學所費之資,皆可從應繳稅款中抵去;民間本有向學之風,隻要再加鼓勵提倡,雖然不可能人人入學,但是亦能有一個良好的基礎。至於國家財政,暫時無力及此。”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趙頊與韓維點點頭,二人心中自然明白,所謂使人人得免費入學,不過是石越在《三代之治》中的空想,也隻有桑充國那樣的人物,才會在開封府廣泛實踐。開封府富甲天下,已是非常困難,想要推行全國,那可真是要難於登天了。
石越又拿起一本書,放在上一本書之上,道:“這是縣學。全國有縣千二百有餘,日後便加裁並,亦不在少數。若用白水潭式學校教育,每縣便隻設五名學官,亦有六千名,而按例,縣學生員,朝廷當供給稟食,以每縣三十人計,又是三萬人要仰賴國家賦稅。因此,若要大興學校,以往日之方法,則難免使朝廷財政雪上加霜。這些人,待之薄則下有怨言;待之厚則朝廷不足;然育人為治世之急務,朝廷亦不可因噎廢食。”
趙頊點頭道:“本朝學校之法,一直不能貫徹,其根本原因,便在於此。隻是學校例不收費,若加變革,隻怕群議洶洶……”
慶曆新政提倡大興學校,結果終於不能徹底貫徹實行,縣學以下,時辦時廢,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國家財政支持不起這巨大的花費——雖然當時僅中央政府歲入,折緡錢就超過六千萬貫,但是支出比之卻更多,財政得不到緩解,分出錢來辦學校,客觀上就不太可能。當時認為官辦學校,本為國家培育人材,而且貧家子弟,以上學為最佳之出路,若要收費,則使下層無進身之望,導致社會分裂,因此在當時人看來,絕無收費之理。這一點趙頊與宋朝的有識之士,早已意識到,但他們吝於曆史之成規,無法放開手腳去想辦法來改變折衷。
石越自然也是明白這一點,才想出這個對策。見趙頊指出問題的症結,便笑道:“陛下毋憂,白水潭學院五年來收費育人,天下早已習慣。各地書院,生員或者出錢米,或者邊讀邊耕作,臣也隻見書院如雨後春筍,不見其有衰敗之勢。可見收費未必不可行。當年孔子收徒,亦不是免費的。若官立縣學,其中每年二成考績優異者,依然由朝廷為其出學費、供食宿;其餘八成,則由生員自負學費,朝廷加恩,免其役使。那麽計其花費,朝廷所出之錢,甚是有限。而這些生員縱有怨恨,也有限得緊,誰讓他成績不好,學問不佳呢?朝廷畢竟不能養無用之人。”
韓維思忖一下,卻笑道:“雖然如此確會少了許多怨言,且亦非不可行。然我以為亦有不妥之處,一則學生得免役,其弊必生,或有寄名者,或有賴著不畢業者;再者便以每縣學五名先生而計,有沒有這麽多先生,也是個問題;且各縣情況不一,縣小者,生員不足,縣大者,先生不足。”
這原是石越所沒想到的,他忙點頭道:“持國所言甚是。若是寄名,實難防範,隻有嚴申製度,多派官員巡查,若有違犯者,加以重懲,且凡入縣學者,必經考試,考試由縣令、知縣與縣學學官會同主持,或者可以防範一二;若是賴著不畢業,則不妨定下規條,最多五年,必須結業。縣大縣小的問題,或者可以如此,凡萬戶以上縣,方立縣學。萬戶以下縣,或者就近在附近大縣上學,或者幾縣合立一縣學。”
趙頊也笑道:“朕以為可行。”
石越見皇帝認可,便繼續說道:“凡縣學所學科目,除五經、論語、算術、射術、博物、物理為必學科目之外,由各學校自定。務必使學生文武雙全,不可偏廢。”
韓維問道:“射術、博物,或者還可以理解,物理又何必加上,似乎於經國濟世無用;而且偏遠之郡,聞所未聞,亦無師者可教。”
石越笑道:“所謂君子不器,縣學生員,當不求其精,務求其博。先生的問題,並非不能解決,白水潭、嵩陽、應天諸書院,都有物理學之課,何愁無人?”
趙頊知道“物理”本是石學中的重要科目,石越為自己的學術主張張目,改革時夾帶點私貨,也是人之常情——這事王安石也幹過,便隻是微微一笑,卻不反對。他正要重要此人,於小節處自然不妨縱容。
石越見韓維不再反對,又將一本書放上,道:“縣學之上,便是書院、學院。各州皆立學院,除四京之學院外,隻許生員在本州學院入學,各軍、監,皆不立學院,隻命其就近入學。凡各縣學畢業生員,可升入學院,亦可由考試進入學院就讀。各官立學院,成績優異者前一百名,且不得超過學院生員總數之二成,由朝廷供給學費,免其食宿;凡學院,皆依白水潭學院之製。禮部可三年一次,裁定各書院等級,賜給院貢生名額,使其優異者,可得直接參加禮部試;此外,凡是書院畢業,便可直接參加各路之取解試;願為武官者,由兵部試合格,待官製改定後,可授從九品武官。”
趙頊沉吟了一會,問道:“卿可算過,如此國庫每歲所費為幾何?”
“各學院、縣學僅二成生員及學官需國家供給,以八成生員之學費,供其所費,縱有不足,亦屬於有限。以全國計,臣以為便有十萬之士子需入學院,國家需供給者,最多一萬人,各地物價不一,平均每人每歲供給十二貫錢,如此每歲十二萬貫足矣。縱有二十萬人入縣學、州學,朝廷所費,亦不過二十四萬貫——十年之內,能有此規模,便是千古未有之盛事。朝廷豈能吝嗇那區區二十餘萬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趙頊仔細想了想,確定對財政不會造成太大的負擔,心裏不由暗暗鬆了口氣,卻又突然想起一事,連忙問道:“那似白水潭、嵩陽、橫渠這些書院,又當如何?”
“凡私立學院、書院、縣學,須得有司批準,學生名單送有司備案,按年考核其資格,否則,可取消其學生免役之特權,甚至勒令停辦。朝廷畢竟不可能同時在二百餘州興辦學院,臣以為當用三年時間,逐步創辦,以緩解對財政、人員的壓力。因此朝廷應當鼓勵士紳、商賈出資創辦私立縣學、學院,三年之內,私立學校若能保證一定的生員數量,學生成績考核能達到一定的標準,朝廷可以仿照鄉學蒙學的辦法進行嘉獎、免役、抵稅。”
韓維笑道:“創辦學校便能抵稅,又能掙得名譽,相信很多人都樂於辦學。不過若有人借此多抵稅的話……”
趙頊搖搖頭,笑道:“韓卿過慮了,朝廷不怕他們多抵稅,這點錢,朕舍得出!隻須叫有司嚴格審批,不要讓什麽人都可隨便辦學院,以免誤人子弟,便可以了。”
“陛下聖明。”石越真心誠意的說道,趙頊能有這種見識的確也是頗為難得的。
趙頊臉上略有得意之色,正要誇獎石越幾句,忽見石越手裏還拿著一本書,奇道:“難道這學院之上,還有什麽學校嗎?”
韓維欠身笑道:“陛下忘了太學了嗎?”
“太學?”
石越點頭道:“正是。”把那本書放到了最上麵,“國家最高官立學院,是太學。”
“為了盡可能減少反對的聲音,太學依然維持上、中、下三舍法名號不變。但是三舍法卻可改成等同於白水潭式的一、二、三年級。太學生員來源有三:其一,五品以上官員,許子弟一人入學,三品以上官員,許子弟兩人入學;其二,各學院、書院推薦畢業的學生;其三,公開考試。太學總人數不得高於三千,免費入學,供給食宿。上舍畢業,前十名賜進士出身,可直接釋褐為官。其餘人等,許參加禮部試,由進士謀出身;不願參加禮部試者或參加禮部試落第者,許參加吏部試,合格者為九品以下官。願為武官者,參加兵部試,合格者授從九品上武官,優異者,可徑授正九品。太學生員,在太學所習,為五經、論語、算術、射術、地理、律學、史學等科目。”
趙頊聽完,卻不去問石越,反望了韓維一眼,道:“韓卿之意如何?”
韓維意味深長的答道:“或有深意焉。”
趙頊拿起那本代替太學的書,反複看了兩眼,笑道:“如此一來,太學的學生,隻要不太笨,將來都會當官吧?”
“差不多如此。”石越沉聲說道:“陛下,恩蔭補官、任子太濫,是本朝一大弊政,範文正公、王介甫,無不想革除之,臣亦不外如是。但若直接革除,不免將天下士大夫一股腦兒的得罪了。臣以為不如折衷,先將五品以上官員子弟送往太學,待日後徹底糾正此弊之時,至少五品以上官員,便不會過份反對了。”
大內所用的蠟燭由河陽縣專造,用龍涎香等灌入燭心,本來是同時點燃一百二十枝,趙頊節省宮中開支,減為二十四枝,雖不及平時明亮,恍若白晝,卻也幽香襲人,宮殿中華麗的陳設,在燭光閃爍下,璀璨生輝。
但是無論趙頊還是石越,都沒有心思去欣賞燭中美景,將近十萬字的《變法圖強劄子》,是做為機密奏折上呈,石越細細解釋,趙頊不斷的發問,君臣二人在這裏討論構建的,是一個憧憬中的強大國家。為了防止全部變法主張頒布後,過於驚世駭俗,在石越的強烈要求下,這份折子,隻有趙頊、石越、韓維三人知道。
“陛下,具體執行之時,遇上什麽問題,現在都不可預料。整體的大構架固然不可泄露出去,但是每一個具體的改革要頒行之前,卻依然應當按例進行討論,以集思廣益。若是發現有誤,亦當不憚於改正。臣非聖人,不能無錯。”待全部解釋完畢,石越又特意申明道。
韓維滿臉興奮之色,附和道:“臣以為子明所說的是正理。”韓維是石越千挑萬選,才選中的結盟對象,王安石依靠韓維才登上相位,而石越則也要依靠韓維,來緩解將來皇帝對於一個臣子過於專權的猜忌。
趙頊此時已經被石越所描敘的構想完全說服,他站起身來,英俊的麵容在燭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朕決意施行!”
石越與韓維一齊拜倒,朗聲道:“陛下聖明!”
“二卿平身。”趙頊又走到案前,再看了《變法圖強劄子》一眼,說道:“那麽第一步便是改官製、興學校,韓卿,可為朕擬詔。”韓維依然兼著翰林學士。
“是。”韓維一麵答應,快步走到案前,鋪開一張宣紙,提筆沾墨,寫道:“改官製詔……”
石越見他運筆如飛,數百言詔書,不假思索,頃刻可就,不由十分佩服。他接過韓維寫好的詔書,朗聲念道:“朕嘉成周以事建官,以爵製祿,大小詳要,莫不有敘,分職率屬,萬事條理。監於二代,為備且隆,逮於末流,道與時降……惟是宇文造周,旁資碩輔,準古創製……今將推本製作董正之原……便台省寺監之官,實典職事,領空名者一切罷去……中書門下、學士院可條具聞奏,茲詔示。想宜知悉。”
這詔書之意,乃是聲明要向南北朝時宇文氏之周朝學習,改革官製,趙頊亦不覺點頭嘉許,道:“明日即以此詔交付中書、學士院。”
韓維又鋪開一張紙,提筆寫道:“興學校詔:學校崇則德義著,德義著則風俗醇。故教養人材,為治世之急務。仍詔宰府立法,更製革弊,增建學校,條具聞奏。議可,頒付禮部施行。”
趙頊接過看了,笑道:“隻恐中書門下立法,不能盡如人意。”
韓維也笑道:“自古以來,都是鄉有鄉學、縣有縣學、州有州學、國有太學。由鄉學而縣學,由縣學而州學,由州學而太學,中書門下立法,臣料其不能出於此,無非是裁定名額費用而已。”
“很難說古製不好。”石越笑道:“但臣主張的興學校之法,是要結合州縣鄉學之古製,為陛下建立一個完整的學校教育體係。”
“教育體係?”趙頊揣摩著這個名詞,笑道:“卿當為朕言之。”
“臣以為,完整的教育體係,包括普通教育、軍事教育、專門教育。所謂普通教育,便是以太學、州學、縣學、鄉學為核心的學校體係;軍事教育,則是以武學為核心的學校體係;專門教育,所謂醫、畫、農、工,皆在此列。陛下變法圖強,不僅僅是要振百年之沉苛,而且應當立千世之基業,故此,臣以為,著眼之處,須當長遠……”當下石越以案中玉器陳設為籌,一麵說一麵擺弄,向趙頊解釋他設計的學校教育體係——那是一種以官辦為主體,結合私辦學校、書院;以自費教育為主體,結合獎學金製度;以高等教育為主,鼓勵推行基礎教育的教育製度。石越拿起一本書,放在案上,道:“此為蒙學和鄉學,國家有主客戶一千四百餘萬,便以兩戶才有一個男孩需要教育,亦有七百萬之巨,因此要使每個人都受到教育,非數百年不能為之;要使每個人都可以受免費的教育,今日之財政,便是傾舉國之力,亦有所不能。陛下雖然仁澤天下,但亦隻能等行有餘力之時,再作此想。故此,臣以為,蒙學與鄉學,陛下可責成各縣官員,鼓勵民間興辦或官民合辦,甚至可以列為政績考核之條件;而民間辦蒙學與鄉學者,可以贈匾嘉獎,免役抵稅——隻需學校達到一定之規模,其辦學所費之資,皆可從應繳稅款中抵去;民間本有向學之風,隻要再加鼓勵提倡,雖然不可能人人入學,但是亦能有一個良好的基礎。至於國家財政,暫時無力及此。”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趙頊與韓維點點頭,二人心中自然明白,所謂使人人得免費入學,不過是石越在《三代之治》中的空想,也隻有桑充國那樣的人物,才會在開封府廣泛實踐。開封府富甲天下,已是非常困難,想要推行全國,那可真是要難於登天了。
石越又拿起一本書,放在上一本書之上,道:“這是縣學。全國有縣千二百有餘,日後便加裁並,亦不在少數。若用白水潭式學校教育,每縣便隻設五名學官,亦有六千名,而按例,縣學生員,朝廷當供給稟食,以每縣三十人計,又是三萬人要仰賴國家賦稅。因此,若要大興學校,以往日之方法,則難免使朝廷財政雪上加霜。這些人,待之薄則下有怨言;待之厚則朝廷不足;然育人為治世之急務,朝廷亦不可因噎廢食。”
趙頊點頭道:“本朝學校之法,一直不能貫徹,其根本原因,便在於此。隻是學校例不收費,若加變革,隻怕群議洶洶……”
慶曆新政提倡大興學校,結果終於不能徹底貫徹實行,縣學以下,時辦時廢,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國家財政支持不起這巨大的花費——雖然當時僅中央政府歲入,折緡錢就超過六千萬貫,但是支出比之卻更多,財政得不到緩解,分出錢來辦學校,客觀上就不太可能。當時認為官辦學校,本為國家培育人材,而且貧家子弟,以上學為最佳之出路,若要收費,則使下層無進身之望,導致社會分裂,因此在當時人看來,絕無收費之理。這一點趙頊與宋朝的有識之士,早已意識到,但他們吝於曆史之成規,無法放開手腳去想辦法來改變折衷。
石越自然也是明白這一點,才想出這個對策。見趙頊指出問題的症結,便笑道:“陛下毋憂,白水潭學院五年來收費育人,天下早已習慣。各地書院,生員或者出錢米,或者邊讀邊耕作,臣也隻見書院如雨後春筍,不見其有衰敗之勢。可見收費未必不可行。當年孔子收徒,亦不是免費的。若官立縣學,其中每年二成考績優異者,依然由朝廷為其出學費、供食宿;其餘八成,則由生員自負學費,朝廷加恩,免其役使。那麽計其花費,朝廷所出之錢,甚是有限。而這些生員縱有怨恨,也有限得緊,誰讓他成績不好,學問不佳呢?朝廷畢竟不能養無用之人。”
韓維思忖一下,卻笑道:“雖然如此確會少了許多怨言,且亦非不可行。然我以為亦有不妥之處,一則學生得免役,其弊必生,或有寄名者,或有賴著不畢業者;再者便以每縣學五名先生而計,有沒有這麽多先生,也是個問題;且各縣情況不一,縣小者,生員不足,縣大者,先生不足。”
這原是石越所沒想到的,他忙點頭道:“持國所言甚是。若是寄名,實難防範,隻有嚴申製度,多派官員巡查,若有違犯者,加以重懲,且凡入縣學者,必經考試,考試由縣令、知縣與縣學學官會同主持,或者可以防範一二;若是賴著不畢業,則不妨定下規條,最多五年,必須結業。縣大縣小的問題,或者可以如此,凡萬戶以上縣,方立縣學。萬戶以下縣,或者就近在附近大縣上學,或者幾縣合立一縣學。”
趙頊也笑道:“朕以為可行。”
石越見皇帝認可,便繼續說道:“凡縣學所學科目,除五經、論語、算術、射術、博物、物理為必學科目之外,由各學校自定。務必使學生文武雙全,不可偏廢。”
韓維問道:“射術、博物,或者還可以理解,物理又何必加上,似乎於經國濟世無用;而且偏遠之郡,聞所未聞,亦無師者可教。”
石越笑道:“所謂君子不器,縣學生員,當不求其精,務求其博。先生的問題,並非不能解決,白水潭、嵩陽、應天諸書院,都有物理學之課,何愁無人?”
趙頊知道“物理”本是石學中的重要科目,石越為自己的學術主張張目,改革時夾帶點私貨,也是人之常情——這事王安石也幹過,便隻是微微一笑,卻不反對。他正要重要此人,於小節處自然不妨縱容。
石越見韓維不再反對,又將一本書放上,道:“縣學之上,便是書院、學院。各州皆立學院,除四京之學院外,隻許生員在本州學院入學,各軍、監,皆不立學院,隻命其就近入學。凡各縣學畢業生員,可升入學院,亦可由考試進入學院就讀。各官立學院,成績優異者前一百名,且不得超過學院生員總數之二成,由朝廷供給學費,免其食宿;凡學院,皆依白水潭學院之製。禮部可三年一次,裁定各書院等級,賜給院貢生名額,使其優異者,可得直接參加禮部試;此外,凡是書院畢業,便可直接參加各路之取解試;願為武官者,由兵部試合格,待官製改定後,可授從九品武官。”
趙頊沉吟了一會,問道:“卿可算過,如此國庫每歲所費為幾何?”
“各學院、縣學僅二成生員及學官需國家供給,以八成生員之學費,供其所費,縱有不足,亦屬於有限。以全國計,臣以為便有十萬之士子需入學院,國家需供給者,最多一萬人,各地物價不一,平均每人每歲供給十二貫錢,如此每歲十二萬貫足矣。縱有二十萬人入縣學、州學,朝廷所費,亦不過二十四萬貫——十年之內,能有此規模,便是千古未有之盛事。朝廷豈能吝嗇那區區二十餘萬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趙頊仔細想了想,確定對財政不會造成太大的負擔,心裏不由暗暗鬆了口氣,卻又突然想起一事,連忙問道:“那似白水潭、嵩陽、橫渠這些書院,又當如何?”
“凡私立學院、書院、縣學,須得有司批準,學生名單送有司備案,按年考核其資格,否則,可取消其學生免役之特權,甚至勒令停辦。朝廷畢竟不可能同時在二百餘州興辦學院,臣以為當用三年時間,逐步創辦,以緩解對財政、人員的壓力。因此朝廷應當鼓勵士紳、商賈出資創辦私立縣學、學院,三年之內,私立學校若能保證一定的生員數量,學生成績考核能達到一定的標準,朝廷可以仿照鄉學蒙學的辦法進行嘉獎、免役、抵稅。”
韓維笑道:“創辦學校便能抵稅,又能掙得名譽,相信很多人都樂於辦學。不過若有人借此多抵稅的話……”
趙頊搖搖頭,笑道:“韓卿過慮了,朝廷不怕他們多抵稅,這點錢,朕舍得出!隻須叫有司嚴格審批,不要讓什麽人都可隨便辦學院,以免誤人子弟,便可以了。”
“陛下聖明。”石越真心誠意的說道,趙頊能有這種見識的確也是頗為難得的。
趙頊臉上略有得意之色,正要誇獎石越幾句,忽見石越手裏還拿著一本書,奇道:“難道這學院之上,還有什麽學校嗎?”
韓維欠身笑道:“陛下忘了太學了嗎?”
“太學?”
石越點頭道:“正是。”把那本書放到了最上麵,“國家最高官立學院,是太學。”
“為了盡可能減少反對的聲音,太學依然維持上、中、下三舍法名號不變。但是三舍法卻可改成等同於白水潭式的一、二、三年級。太學生員來源有三:其一,五品以上官員,許子弟一人入學,三品以上官員,許子弟兩人入學;其二,各學院、書院推薦畢業的學生;其三,公開考試。太學總人數不得高於三千,免費入學,供給食宿。上舍畢業,前十名賜進士出身,可直接釋褐為官。其餘人等,許參加禮部試,由進士謀出身;不願參加禮部試者或參加禮部試落第者,許參加吏部試,合格者為九品以下官。願為武官者,參加兵部試,合格者授從九品上武官,優異者,可徑授正九品。太學生員,在太學所習,為五經、論語、算術、射術、地理、律學、史學等科目。”
趙頊聽完,卻不去問石越,反望了韓維一眼,道:“韓卿之意如何?”
韓維意味深長的答道:“或有深意焉。”
趙頊拿起那本代替太學的書,反複看了兩眼,笑道:“如此一來,太學的學生,隻要不太笨,將來都會當官吧?”
“差不多如此。”石越沉聲說道:“陛下,恩蔭補官、任子太濫,是本朝一大弊政,範文正公、王介甫,無不想革除之,臣亦不外如是。但若直接革除,不免將天下士大夫一股腦兒的得罪了。臣以為不如折衷,先將五品以上官員子弟送往太學,待日後徹底糾正此弊之時,至少五品以上官員,便不會過份反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