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十字(2)
新宋·大結局(全15冊) 作者:阿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經費如何會不夠?各個商家不是都有捐納嗎?”石越在這件事情上,一直是做甩手掌櫃。
“同時造三十艘大船,又要備火器弓矢,還要招募數以千計的水手,那點錢哪夠用的?”司馬夢求細細說道,“子柔想必不明白我為何為蔡京說話,其實我不是為蔡京說話,我隻是認為站在他那個立場想罷了,既要討上司喜歡,做成績出來看,用點子非常手段,也是平常得緊,一個人功名利祿心重了,眼裏隻有上司沒有百姓,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天下官吏,大抵如此。看他這個樣子,明春就可以揚帆出海了。府庫可沒有為此出一文錢。”
石越默然良久,歎了口氣,一心想做個好官,到頭來,還是免不了有同明搶一樣的事情發生。
陳良也可無奈何地搖搖頭,他知道司馬夢求說的畢竟是事實,發生這種事情,固然可以說是蔡京不體民情,急功近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但何嚐又不是因為石越意圖在短短的時間做太多的事情而引起的呢?如果要說急功近利,應當是石越急功近利才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而且,學士實際上也不能處罰蔡京的。蔡京是學士親自推薦的人,若不幾個月便有過錯,禦史趁機說他貪酷虐民,學士薦人不當,這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如今之計,也不必責怪蔡京,隻需想個辦法幫他善後便是。”
石越苦笑半晌,說道:“純父你親自去辦一下這件事,和那些船廠重立債券,約定一年後還錢,息錢高於錢莊青苗錢一倍。同時免掉船廠三年之稅。”他府庫裏現在糧錢都等著要用,無可奈何之下,也隻能先打打白條了。
司馬夢求答應一聲,正要退出,就聽家人進來通報:“有自稱西頭供奉官、欽命節製杭州市舶司水軍事薛奕求見。”
5
薛奕在武成王廟見到石越之後不久,石越便奉旨出外,不料沒幾個月,二人又在杭州相會。薛奕見了石越,立即拜倒,口稱“山長”。
石越知道薛奕算是沈括的學生,因此也算是白水潭的編外學生,因這層關係,才對他執弟子禮,當下起身一把攙起,笑道:“薛世兄別來無羔。”
薛奕站起身來,又躬身笑道:“山長叫學生世顯便是。”
石越上下打量著薛奕,見他較上次相見更加神采奕奕,一邊讓他坐了,一邊笑問:“世顯來杭州有幾日了?我今日方迴府,想來不會這麽湊巧的。”
“也是昨日才到。”薛奕欠了欠身,答道,“前幾日在船上之時,已聽到山長的德政,昨日到杭州後來府上拜問,因山長不在,便先去了市舶司。蔡元長果然好本事,十艘大船半年即成,水手也招募齊全,訓練亦頗得法,以前在白水潭,聽山長說起南海諸國,大洋之外諸洲種種故事,或許不久便可親往異域。”
石越迴首與陳良對望一眼,不自禁苦笑一聲,不過這種事情,卻也不便在薛奕麵前表露,隻是勉勵道:“他日世顯便是我大宋的博望侯。”
“若得如此,亦全是山長之功。現今的確是大丈夫建功立業之良機,此次朝廷決意對交趾用兵,學生此來,也是想和恩師討教一下方略。”薛奕說起這話時,目光中飛快地閃過興奮之色。
石越愕然道:“世顯說朝廷決意對交趾用兵了?”
“山長不知嗎?”
“之前隻接到京師的消息,說王元澤舉薦蕭注,蕭注上書言事,請皇上對交趾用兵,說交趾旦夕可平,這是約一個月前才到的消息。”石越當時接到潘照臨的書信,還不以為意,想來自己切切叮囑王安石,又再三向皇帝諫言,應當不會有事。
薛奕卻興奮地說道:“原來如此,畢竟京師與杭州隔得遠了,訊息遲滯。那蕭注其實卻不足道,雖然當年狄武襄時也是頗有勇略之人,現在卻是老了。他上書言交趾可擊,可是皇上召他問方略,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最後倒是度支判官沈起主動請纓,現在皇上任命沈起做了桂州知州,眼見明年就要大舉用兵。”
“那麽世顯要問我方略又是何事?”石越已隱約猜出何事。
薛奕環視廳內,見隻有陳良在側,其他家人都站得遠遠的,他知道陳良是石越心腹之人,便不忌諱,壓低了聲音說道:“若沈起在桂州進攻交趾,學生再以水師自交趾海岸登陸,突襲其國,神兵天降,交趾不足平!如此便是奇功一件。這裏有學生搜羅到的交趾地圖,原以為派不上用場,但是不料蔡元長如此能幹……”
石越知道王韶平定熙河之後,趙頊親往紫辰殿受賀,王安石受皇帝親賜身上玉帶,王韶進端明殿學士、左諫議大夫不提,從軍中的長子,到家裏幾歲的小兒子,都受世職之封。又追封祖宗三代,真的是天下為之側目,多少人想立軍功想紅了眼。薛奕年紀輕輕,有些想法亦是正常。隻不過這隻船隊,他是用來掙錢的,卻不是用來打仗的,至少暫時不是用來打仗的。
他裝做沉吟良久,長長的歎了一口氣。
果然薛奕緊張的問道:“山長,有何不妥嗎?”
“此事有三不可。”
“三不可?”薛奕反問道。
“李乾德一向修朝貢,事我朝甚恭,興無名之師,誅無罪之人,縱是得利,李乾德隻須退兵防守,遣一使臣至汴京,向皇上哭訴,隻道沈起擅興邊事,到時候隻恐滿朝大臣,都要無言以對。那時也隻好罷沈起以為搪塞之言。我料定沈起此人,不懂得栽髒嫁禍,尋找開戰的借口,我天朝是禮義之邦,能架得住對方責以大義?若是蠻不講理,以後不免為眾藩國所輕,此其不可者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昔日太祖皇帝時,南唐乞緩兵,太祖皇帝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遂平江南。這不是理由嗎?”
“交趾非臥榻之側,而是南方偏遠之邦。”
薛奕默然不語。石越知他心中不服,又繼續說道:“便不論這些,隻說一旦與南交征戰,若用土人為兵,則決難取勝,最多破城掠奪,想全其國,決不可能。若用中原禁軍,則不免轉運千裏,難以持久,加之中國之人,不習水土,南蠻瘴癘之地,未及交兵,十之二三,已死於疾病。因此攻伐交趾,倉促之間,難競其功,非唐宗漢武,國力極盛之時,中原對彼處,隻能鞭長莫及。此其不可者二。”
薛奕沉思良久,點頭歎道:“山長所說有理,可歎滿朝大臣,智不及此。”
“那倒未必,似呂吉甫,心中必是知道的,不過別有懷抱;蔡確蔡中丞,也是知道的,不過又不敢說,馮參政、吳樞密,也未必不知。”石越冷笑道,“尚有不可三,便是船隊剛剛組建,未占天時地利人和,不宜輕啟戰端,便是作戰,也要盡量海戰,避免步戰。否則不免全軍覆沒,畫虎不成反類犬。”
薛奕連連點頭,歎道:“若非來問山長,幾乎壞了大事。”
石越笑道:“年輕人心懷壯誌,不是壞事。隻是行事當謹慎,需知世間無後悔藥。明春出海,往來南洋諸國,一麵貿易牟利,一麵留心各地地理、風土、人情、物產,將來未必沒有從海上進攻的一天。早有謀畫,積累經驗,日後便事半功倍。”
薛奕聽石越口氣,不禁大喜,連忙點頭答應:“學生理會得。”
“不過,”石越又沉著臉,肅然道,“這一兩年之內,世顯若是不聽忠言,擅興戰端,便是有陳湯斬郅支之功,你上岸之日,我亦要斬你之首,以明國法!”
薛奕站起身來,抱拳為禮,朗聲答道:“學生斷不敢擅動幹戈!”
6
熙寧七年,春暖花開時節。
杭州剛入春天,就已經下過幾場雨了,各地的官員大都鬆了一口氣,他們“親民宴”上的夥食,也終於慢慢變好了。這幾天大家談論的話題,變成了即將揚帆出海的船隊。
這是大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航行。市舶司所屬戰船十五艘,其中三艘被稱為“神舟”的超級大船,十二艘“福船”,水手便多達兩千餘名;另外還有隨船隊同行的各個商行的船隻八十餘艘。所有船隻上,裝滿了瓷器、絲綢、蜀錦、棉布、座鍾等等中國的特產,隻不過他們首航的目的地,並不是南洋,而是高麗與日本。
表麵上看來,這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原因,隻不過因為第一次進行這樣大規模的航行,便是船隊的補給,也會成為沿岸巨大的麻煩,因此決定選一條航線較短的商路進行首航。但實際上,卻有更深層的原因,當然這些原因,也不過石越和他的幕僚們知道罷了。
曹友聞站在自家“福船”的甲板上,暗暗感歎自己的理想以這樣的方式開始。他遠遠望著隔了幾艘大船的旗艦,身著輕鎧,肩披黑色披風,腰間別著大理寶刀的薛奕站在船首甲板上,威武非凡;而讓他意外的是,站在薛奕身邊,負責官船貿易事務的,竟然是自己結識的那個胖子甫富貴!
當薛奕揮出手臂,指向前方的大海之後,所有的船隻都同時打出了“出發”的旗語。曹友聞不禁喃喃自語道:“這是第一步!”
此時站在港口送行的石越,也輕輕說道:“這是第一步!”
同一天,大宋的船隊在杭州起航;同一天,迴到汴京不過幾個月的王韶,又騎上了戰馬,隻不過這次同行的,多了一個李憲。
果然不出石越、呂惠卿所料,王韶迴到京師不久,瞎木征就死灰複燃,擾攻河州,河州知州景思立輕兵出擊,在踏白城被瞎木征部將青宜結、果莊伏擊,兵敗自殺,瞎木征複圍河州,為防岷州總管高遵裕相救,瞎木征又佯攻岷州,高遵裕遣包順出擊,瞎木征一觸即撤,高遵裕卻也不敢追擊,坐視河州之圍而不敢相救,隻是把報急文書象雪片一樣的發到汴京。
王韶心裏不住的苦笑,他想起皇帝連夜召見自己時,一個勁跌腳後悔:“悔不聽石越、呂惠卿之言,悔不聽石越、呂惠卿之言……”其實他來之前,他兒子、軍中將領都勸過自己,讓他請表留下,剿平瞎木征再迴京不遲,但是可能嗎?別說被人誣成謀反,便是“跋扈”二字,他便已擔當不起。高遵裕做岷州總管,是做什麽用的?那是監視自己的!臨走之前,千叮萬囑,要景思立不要出戰,善修守備,不料還是戰敗身死!
“卿此次去河州,不徹底剿滅瞎木征,決不班師!”盡管皇帝如此信誓旦旦,但是王韶吃一塹長一智,為了避免皇帝終於還是不放心,他主動要求李憲跟自己同行,李憲是皇帝信得過的宦官,又真會打仗,比起什麽也不懂亂指揮的監軍要好得多,這樣也好讓皇帝少一點疑心。
熙河不可丟!有了熙河,不僅斷掉西夏一臂,宋軍也可與效忠宋朝的青唐吐蕃連成一體,互相唿應,直接威脅蘭州乃至涼州、靈州。而且每年還可從熙河地區得戰馬二萬匹!這都是將來恢複河西的資本。可惜自己年紀已越來越大,不知道還能征戰多少年,不知道能不能親眼看到平定西夏的那一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端明[77],你又何苦非得把我拉上呢?”李憲苦笑著打斷了王韶的思索,“你就不能讓我在汴京享幾天清福?”
“有了李中尉,活捉瞎木征不難。”王韶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迴道。
“罷!明人麵前不說暗話,平定熙河,最重要的就是得吐蕃部落之心,端明能孤身冒險,武藝超絕,兼之膽色過人,吐蕃各部落又敬又畏,所以往往願聽驅使,瞎木征既失人和,便絕不是端明敵手。我去又有何用?不過守守城罷了。”
王韶語帶雙關地笑道:“有中尉坐陣,在下方無後顧之憂。”
李憲聽出話中之意,不由得哈哈大笑,旋又憂形於色,說道:“不知河州現在如何了?”
“迴京前我生怕河州有失,把軍器監送的震天雷、霹靂投彈一半都留在了河州城,賊子想攻破河州城,也不是那麽容易的!”王韶咬著牙冷笑道。
李憲也不由略覺寬心:“你把震天雷留在河州了?這就好,這就好。不知河州現是何人守城?”
“河州守將倒也罷了,倒是大相國主持智緣大師也在河州,大師頗有謀略,河州至今不失,我料定是他的功勞。”李憲也知道這個智緣和尚,是佛門中了不起的人物,與王安石、王韶交好,王韶平熙河,便是智緣以講佛法為名,在前麵探路,帶著金銀,賄賂各部落首領,因此王韶才能入熙河如入無人之境。這時聽說有他在河州主持大局,倒也放心得下。
又聽王韶冷笑道:“中尉也不必過於擔心,瞎木征敢圍河州,無非是自恃有西夏為外援罷了,此次去救河州,可從熙州調守兵二萬,往定羌城,攻破西蕃、結河川族,斷了瞎木征與夏國的通路,再進臨寧河,遣偏將入南山,斷他迴老家的後路,瞎木征那狗賊,別說圍河州,我讓他有來無迴。”
“果然是妙計!”李憲不由感歎萬分,心中暗道:“王韶真名將也!”
然而,當王韶、李憲一路急馳熙州,調齊熙州全部二萬守軍,正欲依計行事,兵發定羌城之際,京師的使者就持著使節後腳趕到,口稱敕令:“誡王韶持重用兵!”
頓時諸將麵麵相覷,王韶冷著臉,沉吟半晌,寒聲說道:“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諸將依令行事!”
使者尚欲多言,王韶按劍怒視,冷笑道:“軍中自有軍法,使者勿亂我軍心,否則休怪本帥用使者來試軍法!”
使者嚇得麵如土色,望著李憲,嚅嚅說道:“中尉……”
“軍中自有軍法,細柳營的事情,你不曾聽說嗎?且迴去吧,不必多言,皇上不會怪罪的。”李憲溫聲說道,把使者趕出了軍營。
不料大軍剛到定羌城,竟又有使者持節趕到,依然是一模一樣的敕令:“誡王韶持重用兵!”
氣得王韶鋼牙一咬,怒目睜圓,沉著臉怒道:“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使者請迴,但聽捷報便可!”不由分說便著人把使者哄出軍營。
數日之內,使者兩至,李憲憂形於色,道:“端明,京師必然有事,否則皇上不會萬裏之外,遙下誡令。兩位使者全是金字牌急腳遞,日行五百裏加急,大宋輸不起這場戰爭了!”
王韶冷笑道:“中尉,正是因為知道京師必然有事,大宋輸不起這場戰爭,我才要按計行事!若是兵敗,我王韶決不生出熙河!”
“同時造三十艘大船,又要備火器弓矢,還要招募數以千計的水手,那點錢哪夠用的?”司馬夢求細細說道,“子柔想必不明白我為何為蔡京說話,其實我不是為蔡京說話,我隻是認為站在他那個立場想罷了,既要討上司喜歡,做成績出來看,用點子非常手段,也是平常得緊,一個人功名利祿心重了,眼裏隻有上司沒有百姓,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天下官吏,大抵如此。看他這個樣子,明春就可以揚帆出海了。府庫可沒有為此出一文錢。”
石越默然良久,歎了口氣,一心想做個好官,到頭來,還是免不了有同明搶一樣的事情發生。
陳良也可無奈何地搖搖頭,他知道司馬夢求說的畢竟是事實,發生這種事情,固然可以說是蔡京不體民情,急功近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但何嚐又不是因為石越意圖在短短的時間做太多的事情而引起的呢?如果要說急功近利,應當是石越急功近利才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而且,學士實際上也不能處罰蔡京的。蔡京是學士親自推薦的人,若不幾個月便有過錯,禦史趁機說他貪酷虐民,學士薦人不當,這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如今之計,也不必責怪蔡京,隻需想個辦法幫他善後便是。”
石越苦笑半晌,說道:“純父你親自去辦一下這件事,和那些船廠重立債券,約定一年後還錢,息錢高於錢莊青苗錢一倍。同時免掉船廠三年之稅。”他府庫裏現在糧錢都等著要用,無可奈何之下,也隻能先打打白條了。
司馬夢求答應一聲,正要退出,就聽家人進來通報:“有自稱西頭供奉官、欽命節製杭州市舶司水軍事薛奕求見。”
5
薛奕在武成王廟見到石越之後不久,石越便奉旨出外,不料沒幾個月,二人又在杭州相會。薛奕見了石越,立即拜倒,口稱“山長”。
石越知道薛奕算是沈括的學生,因此也算是白水潭的編外學生,因這層關係,才對他執弟子禮,當下起身一把攙起,笑道:“薛世兄別來無羔。”
薛奕站起身來,又躬身笑道:“山長叫學生世顯便是。”
石越上下打量著薛奕,見他較上次相見更加神采奕奕,一邊讓他坐了,一邊笑問:“世顯來杭州有幾日了?我今日方迴府,想來不會這麽湊巧的。”
“也是昨日才到。”薛奕欠了欠身,答道,“前幾日在船上之時,已聽到山長的德政,昨日到杭州後來府上拜問,因山長不在,便先去了市舶司。蔡元長果然好本事,十艘大船半年即成,水手也招募齊全,訓練亦頗得法,以前在白水潭,聽山長說起南海諸國,大洋之外諸洲種種故事,或許不久便可親往異域。”
石越迴首與陳良對望一眼,不自禁苦笑一聲,不過這種事情,卻也不便在薛奕麵前表露,隻是勉勵道:“他日世顯便是我大宋的博望侯。”
“若得如此,亦全是山長之功。現今的確是大丈夫建功立業之良機,此次朝廷決意對交趾用兵,學生此來,也是想和恩師討教一下方略。”薛奕說起這話時,目光中飛快地閃過興奮之色。
石越愕然道:“世顯說朝廷決意對交趾用兵了?”
“山長不知嗎?”
“之前隻接到京師的消息,說王元澤舉薦蕭注,蕭注上書言事,請皇上對交趾用兵,說交趾旦夕可平,這是約一個月前才到的消息。”石越當時接到潘照臨的書信,還不以為意,想來自己切切叮囑王安石,又再三向皇帝諫言,應當不會有事。
薛奕卻興奮地說道:“原來如此,畢竟京師與杭州隔得遠了,訊息遲滯。那蕭注其實卻不足道,雖然當年狄武襄時也是頗有勇略之人,現在卻是老了。他上書言交趾可擊,可是皇上召他問方略,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最後倒是度支判官沈起主動請纓,現在皇上任命沈起做了桂州知州,眼見明年就要大舉用兵。”
“那麽世顯要問我方略又是何事?”石越已隱約猜出何事。
薛奕環視廳內,見隻有陳良在側,其他家人都站得遠遠的,他知道陳良是石越心腹之人,便不忌諱,壓低了聲音說道:“若沈起在桂州進攻交趾,學生再以水師自交趾海岸登陸,突襲其國,神兵天降,交趾不足平!如此便是奇功一件。這裏有學生搜羅到的交趾地圖,原以為派不上用場,但是不料蔡元長如此能幹……”
石越知道王韶平定熙河之後,趙頊親往紫辰殿受賀,王安石受皇帝親賜身上玉帶,王韶進端明殿學士、左諫議大夫不提,從軍中的長子,到家裏幾歲的小兒子,都受世職之封。又追封祖宗三代,真的是天下為之側目,多少人想立軍功想紅了眼。薛奕年紀輕輕,有些想法亦是正常。隻不過這隻船隊,他是用來掙錢的,卻不是用來打仗的,至少暫時不是用來打仗的。
他裝做沉吟良久,長長的歎了一口氣。
果然薛奕緊張的問道:“山長,有何不妥嗎?”
“此事有三不可。”
“三不可?”薛奕反問道。
“李乾德一向修朝貢,事我朝甚恭,興無名之師,誅無罪之人,縱是得利,李乾德隻須退兵防守,遣一使臣至汴京,向皇上哭訴,隻道沈起擅興邊事,到時候隻恐滿朝大臣,都要無言以對。那時也隻好罷沈起以為搪塞之言。我料定沈起此人,不懂得栽髒嫁禍,尋找開戰的借口,我天朝是禮義之邦,能架得住對方責以大義?若是蠻不講理,以後不免為眾藩國所輕,此其不可者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昔日太祖皇帝時,南唐乞緩兵,太祖皇帝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遂平江南。這不是理由嗎?”
“交趾非臥榻之側,而是南方偏遠之邦。”
薛奕默然不語。石越知他心中不服,又繼續說道:“便不論這些,隻說一旦與南交征戰,若用土人為兵,則決難取勝,最多破城掠奪,想全其國,決不可能。若用中原禁軍,則不免轉運千裏,難以持久,加之中國之人,不習水土,南蠻瘴癘之地,未及交兵,十之二三,已死於疾病。因此攻伐交趾,倉促之間,難競其功,非唐宗漢武,國力極盛之時,中原對彼處,隻能鞭長莫及。此其不可者二。”
薛奕沉思良久,點頭歎道:“山長所說有理,可歎滿朝大臣,智不及此。”
“那倒未必,似呂吉甫,心中必是知道的,不過別有懷抱;蔡確蔡中丞,也是知道的,不過又不敢說,馮參政、吳樞密,也未必不知。”石越冷笑道,“尚有不可三,便是船隊剛剛組建,未占天時地利人和,不宜輕啟戰端,便是作戰,也要盡量海戰,避免步戰。否則不免全軍覆沒,畫虎不成反類犬。”
薛奕連連點頭,歎道:“若非來問山長,幾乎壞了大事。”
石越笑道:“年輕人心懷壯誌,不是壞事。隻是行事當謹慎,需知世間無後悔藥。明春出海,往來南洋諸國,一麵貿易牟利,一麵留心各地地理、風土、人情、物產,將來未必沒有從海上進攻的一天。早有謀畫,積累經驗,日後便事半功倍。”
薛奕聽石越口氣,不禁大喜,連忙點頭答應:“學生理會得。”
“不過,”石越又沉著臉,肅然道,“這一兩年之內,世顯若是不聽忠言,擅興戰端,便是有陳湯斬郅支之功,你上岸之日,我亦要斬你之首,以明國法!”
薛奕站起身來,抱拳為禮,朗聲答道:“學生斷不敢擅動幹戈!”
6
熙寧七年,春暖花開時節。
杭州剛入春天,就已經下過幾場雨了,各地的官員大都鬆了一口氣,他們“親民宴”上的夥食,也終於慢慢變好了。這幾天大家談論的話題,變成了即將揚帆出海的船隊。
這是大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航行。市舶司所屬戰船十五艘,其中三艘被稱為“神舟”的超級大船,十二艘“福船”,水手便多達兩千餘名;另外還有隨船隊同行的各個商行的船隻八十餘艘。所有船隻上,裝滿了瓷器、絲綢、蜀錦、棉布、座鍾等等中國的特產,隻不過他們首航的目的地,並不是南洋,而是高麗與日本。
表麵上看來,這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原因,隻不過因為第一次進行這樣大規模的航行,便是船隊的補給,也會成為沿岸巨大的麻煩,因此決定選一條航線較短的商路進行首航。但實際上,卻有更深層的原因,當然這些原因,也不過石越和他的幕僚們知道罷了。
曹友聞站在自家“福船”的甲板上,暗暗感歎自己的理想以這樣的方式開始。他遠遠望著隔了幾艘大船的旗艦,身著輕鎧,肩披黑色披風,腰間別著大理寶刀的薛奕站在船首甲板上,威武非凡;而讓他意外的是,站在薛奕身邊,負責官船貿易事務的,竟然是自己結識的那個胖子甫富貴!
當薛奕揮出手臂,指向前方的大海之後,所有的船隻都同時打出了“出發”的旗語。曹友聞不禁喃喃自語道:“這是第一步!”
此時站在港口送行的石越,也輕輕說道:“這是第一步!”
同一天,大宋的船隊在杭州起航;同一天,迴到汴京不過幾個月的王韶,又騎上了戰馬,隻不過這次同行的,多了一個李憲。
果然不出石越、呂惠卿所料,王韶迴到京師不久,瞎木征就死灰複燃,擾攻河州,河州知州景思立輕兵出擊,在踏白城被瞎木征部將青宜結、果莊伏擊,兵敗自殺,瞎木征複圍河州,為防岷州總管高遵裕相救,瞎木征又佯攻岷州,高遵裕遣包順出擊,瞎木征一觸即撤,高遵裕卻也不敢追擊,坐視河州之圍而不敢相救,隻是把報急文書象雪片一樣的發到汴京。
王韶心裏不住的苦笑,他想起皇帝連夜召見自己時,一個勁跌腳後悔:“悔不聽石越、呂惠卿之言,悔不聽石越、呂惠卿之言……”其實他來之前,他兒子、軍中將領都勸過自己,讓他請表留下,剿平瞎木征再迴京不遲,但是可能嗎?別說被人誣成謀反,便是“跋扈”二字,他便已擔當不起。高遵裕做岷州總管,是做什麽用的?那是監視自己的!臨走之前,千叮萬囑,要景思立不要出戰,善修守備,不料還是戰敗身死!
“卿此次去河州,不徹底剿滅瞎木征,決不班師!”盡管皇帝如此信誓旦旦,但是王韶吃一塹長一智,為了避免皇帝終於還是不放心,他主動要求李憲跟自己同行,李憲是皇帝信得過的宦官,又真會打仗,比起什麽也不懂亂指揮的監軍要好得多,這樣也好讓皇帝少一點疑心。
熙河不可丟!有了熙河,不僅斷掉西夏一臂,宋軍也可與效忠宋朝的青唐吐蕃連成一體,互相唿應,直接威脅蘭州乃至涼州、靈州。而且每年還可從熙河地區得戰馬二萬匹!這都是將來恢複河西的資本。可惜自己年紀已越來越大,不知道還能征戰多少年,不知道能不能親眼看到平定西夏的那一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端明[77],你又何苦非得把我拉上呢?”李憲苦笑著打斷了王韶的思索,“你就不能讓我在汴京享幾天清福?”
“有了李中尉,活捉瞎木征不難。”王韶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迴道。
“罷!明人麵前不說暗話,平定熙河,最重要的就是得吐蕃部落之心,端明能孤身冒險,武藝超絕,兼之膽色過人,吐蕃各部落又敬又畏,所以往往願聽驅使,瞎木征既失人和,便絕不是端明敵手。我去又有何用?不過守守城罷了。”
王韶語帶雙關地笑道:“有中尉坐陣,在下方無後顧之憂。”
李憲聽出話中之意,不由得哈哈大笑,旋又憂形於色,說道:“不知河州現在如何了?”
“迴京前我生怕河州有失,把軍器監送的震天雷、霹靂投彈一半都留在了河州城,賊子想攻破河州城,也不是那麽容易的!”王韶咬著牙冷笑道。
李憲也不由略覺寬心:“你把震天雷留在河州了?這就好,這就好。不知河州現是何人守城?”
“河州守將倒也罷了,倒是大相國主持智緣大師也在河州,大師頗有謀略,河州至今不失,我料定是他的功勞。”李憲也知道這個智緣和尚,是佛門中了不起的人物,與王安石、王韶交好,王韶平熙河,便是智緣以講佛法為名,在前麵探路,帶著金銀,賄賂各部落首領,因此王韶才能入熙河如入無人之境。這時聽說有他在河州主持大局,倒也放心得下。
又聽王韶冷笑道:“中尉也不必過於擔心,瞎木征敢圍河州,無非是自恃有西夏為外援罷了,此次去救河州,可從熙州調守兵二萬,往定羌城,攻破西蕃、結河川族,斷了瞎木征與夏國的通路,再進臨寧河,遣偏將入南山,斷他迴老家的後路,瞎木征那狗賊,別說圍河州,我讓他有來無迴。”
“果然是妙計!”李憲不由感歎萬分,心中暗道:“王韶真名將也!”
然而,當王韶、李憲一路急馳熙州,調齊熙州全部二萬守軍,正欲依計行事,兵發定羌城之際,京師的使者就持著使節後腳趕到,口稱敕令:“誡王韶持重用兵!”
頓時諸將麵麵相覷,王韶冷著臉,沉吟半晌,寒聲說道:“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諸將依令行事!”
使者尚欲多言,王韶按劍怒視,冷笑道:“軍中自有軍法,使者勿亂我軍心,否則休怪本帥用使者來試軍法!”
使者嚇得麵如土色,望著李憲,嚅嚅說道:“中尉……”
“軍中自有軍法,細柳營的事情,你不曾聽說嗎?且迴去吧,不必多言,皇上不會怪罪的。”李憲溫聲說道,把使者趕出了軍營。
不料大軍剛到定羌城,竟又有使者持節趕到,依然是一模一樣的敕令:“誡王韶持重用兵!”
氣得王韶鋼牙一咬,怒目睜圓,沉著臉怒道:“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使者請迴,但聽捷報便可!”不由分說便著人把使者哄出軍營。
數日之內,使者兩至,李憲憂形於色,道:“端明,京師必然有事,否則皇上不會萬裏之外,遙下誡令。兩位使者全是金字牌急腳遞,日行五百裏加急,大宋輸不起這場戰爭了!”
王韶冷笑道:“中尉,正是因為知道京師必然有事,大宋輸不起這場戰爭,我才要按計行事!若是兵敗,我王韶決不生出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