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南口一線大戰即將爆發的時候,老蔣和閻錫山幾人卻在南京商討冀、察局勢。按照原定安排,老蔣召集的國防軍事會議將在第二天召開,而此時蔣、閻等人的座談則是提前交流一下各自對局勢的認識,以便對會議可能提到的問題提前在心中有個數。


    談到冀、察問題,就關係到南京當局對整個華北的考量,自然就離不開在閻錫山掌控之下的晉、綏,也就迴避不了西北那讓老蔣頭疼的兩大症結:民眾黨和中共。


    自黃埔以來,老蔣先是和中共共事,後又翻臉並互相攻伐,眼下又迫於國內抗戰形勢而坐到談判桌前。雖然老蔣仍將中共看作生死大敵,可現在卻因民眾黨崛起於西北,人民軍又接連擊敗蘇聯人和英國人,民眾黨對南京當局的威脅已然超過中共,躍居首位。


    由於此前雙方打了十多年的交道,老蔣對中共有著比較清楚的認識,也準備了一些後手對其打壓。但對於崛起西北才幾年,卻發展迅速並連敗強敵的民眾黨和人民軍,老蔣和南京當局的要員們卻沒有個清楚認識,總有一種霧裏看花般朦朧感以及由此而生的種種疑竇和困惑。既然鬧不清楚西北現在實力究竟如何,南京當局也就難以拿出什麽有效方式對民眾黨和人民軍進行製約。眼看中、日戰爭已全麵爆發,老蔣也急於通過閻錫山摸清西北的真實意圖。畢竟,閻錫山可是南京當局中絕無僅有的同西北有過正式接觸中央大員,人民軍又占據晉西北,老蔣從閻錫山處獲得的消息也更可靠些。


    “百川兄,你是見過那個趙振中的,你說他怎麽就能在西北成了氣候呢?”老蔣半是感慨,半是疑惑地問道,“西北地域廣闊,可也過於偏僻和貧瘠,人口又少,民國以來立足西北者不乏其人,可為何單單讓趙振中成了事呢?”


    閻錫山心中一跳,以為老蔣要翻舊帳。雖然趙振中所領導的民眾黨、人民軍是從甘、寧起家,可趙振中等人最早卻是借助華美公司名義在晉西北立足。盡管閻錫山當時因戰敗下野而對華美產業的設立不負什麽責任,可他複出後卻創辦西北實業公司並與華美打得火熱卻是不爭的事實。而所蔣所謂“民國以來立足西北者不乏其人”,又包括馮玉祥,以及與馮玉祥聯手的閻錫山。從這些方麵來說,閻錫山至少也要擔個“失察”的罪名。


    “鈞座,我與那趙振中確實見過幾次,但當時都是為了救助晉、綏災民或為了修建鐵路、創辦產業的事情。沒有洞察趙振中所包藏的禍心,百川確有失察之過。”閻錫山諒老蔣也不會真能把自己如何,幹脆以退為進,先把責任挑到明處。


    “讓華美在山西立足是我和啟予的責任。”參加座談的徐永昌插話解釋道,“民國十九年冬,閻公已然離開山西,是我和啟予在負責晉省善後。當時物價飛漲,災民、難民遍地,而趙振中又偕華美公司適時提出以工代賑,為了改善民生,我和啟予也就想法周旋,促成了同蒲鐵路開工和華美產業興辦等事項。其後,啟予又離開了山西。因此,要說責任,我的責任最大。”


    “百川兄和次宸誤會了,沒有問你們責任的意思。我隻是心中感慨,又有疑惑不解罷了。”老蔣擺了擺手,又和言說道,“百川兄距離西北近,和晉西北也有正常往來,我隻是想從你這裏多了解些情況而已。依百川兄之見,西北實力究竟如何?在這舉國抗戰中又能起多大作用?中央究竟有沒有與民眾黨和平解決的可能?”


    老蔣確實心有疑惑,也確實想聽聽閻錫山對西北的分析和判斷,但老蔣通過戴笠等人的調查,對趙振中的發家史卻並非一無所知。盡管力行社難以滲透到西北,可對華美公司以及四海實業的調查,卻也讓老蔣得到不少有用信息。


    比如說,四海學校及青島大學從25年到34年,前後共送到美國留學的人員就接近6千人,加華美前後招收到南洋和澳洲做工的10多萬人,而這些技術人才和熟練工人在迴國後大多去了西北。這也多少解開了老蔣對西北為何能建設起工業體係,為何會有高水平戰機的困惑。不過,舊的困惑去了,新的困惑又來了:趙振中到底從哪裏得到的充足資金來發展高水平工業?西北工業現在究竟有多大實力?又能不能為南京當局在抗戰中所用?


    明白老蔣的用意後,閻錫山的心反倒安穩下來。他沉思了一會兒,便斟酌著迴答道:“說實話,我對西北也有過猜測。原本以為趙振中是接受外國扶持的,可從他們的表現看,西北應該是自成一路。”


    西北眼下把蘇、英、日三國給得罪了個遍,而美國現在又奉行中立,這些都不可能是西北的支持者。至於由海外華人組建的蘭芳,當他們複國時,民眾黨和人民軍已在此前幾年就崛起西北。況且,致公黨和民眾黨在政治主張也有一定差異,兩者應該並非一路。這些方麵,老蔣等人也有判斷。


    “我對趙振中是怎樣做到眼下一切的,也有許多不解。隻聽人說,他原本和華美在晉西北立足,在救助綏遠、陝西、甘肅等地災民時,目睹當地種種不堪,才有了起事的念頭。至於真相如何,那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閻錫山苦笑了一聲,又接著說道,“關於鈞座的那三個問題,我隻能說西北實力莫測,在抗戰中應能發揮較大作用,可中央卻沒有與其和平解決的可能。”


    老蔣皺了皺眉頭,催促道:“百川兄仔細說說你的看法。”


    閻錫山自然不會說自己到西北的見聞,隻以道聽途說來的或是能放在明麵的消息應付老蔣。


    西北實力莫測,除了其短短幾年內崛起西北卻連敗強敵外,閻錫山又提到了西北在甘肅、寧夏等地興建的鐵路、公路交通體係,以及堅實的工業基礎。當然,也沒忘了提及綏遠抗戰中西北贈送的那火力兇猛的36輛裝甲汽車。


    西北有足夠的實力,又宣布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已然是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架勢。而日本方麵也絕不會放過這樣一個敢於對其挑釁的中國勢力,雙方今後必然有大戰要打。不論勝敗如何,日軍碰西北都肯定要磕掉幾顆大牙下來,這對中國抗戰形勢的改觀都有益處。


    “對外方麵,西北先後抗擊蘇聯、英國,並收複失地,在國家、民族大義確實令人難以挑剔。但西北對先總理和鈞座成見頗深,在國內政見又有根本不同,他們又奉行所謂的‘獨立自主’,且無求於中央,是很難和平解決的。”說到這裏,閻錫山歎了口氣,“除非西北或中央在根本問題能有一個改弦更張,否則,和平解決斷無希望。”


    閻錫山沒有說根本問題究竟為何,可老蔣和在座的何應欽、陳誠、徐永昌、傅作義等人都明白那意味著什麽。所謂的根本問題,是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等重大利益在內的問題,概括起來說,也就是國家政權問題。西北想獲得國家政權並借以推行其一係列政策,而老蔣等人則要通過國家政權來維護自身團體利益,也就是所謂“黨國”利益。


    老蔣心中一沉,還以為閻錫山又想借機逼宮,便試探道:“那依百川兄看,若我下野,西北問題有無和平解決之希望?”


    “這與鈞座個人無關。”閻錫山連忙解釋道,“從西北此前言論看,其意圖是想瓦解自先總理以來的整個‘黨國’體係,不是鈞座下野他們就能罷休的。”


    “這個趙振中也太狂妄了?!”陳誠憤然作色道,“一介豎子,何德何能竟敢破壞先總理遺留至今的法統?!”


    “辭修,莫要無理。”勸說陳誠後,老蔣頹然歎道,“百川兄看得透徹啊。”


    “槍杆子裏出政權”是老毛說的,可老蔣對此卻一直都是身體力行的。因過於迷信武力,老蔣在政治理論也就並無象樣的建樹。當年在中原大戰時,老蔣就先在論戰中輸給閻錫山,後在戰場憑借武力找迴場子的。


    而閻錫山盡管一向給人以山西土老財的印象,但他在有關理論方麵卻頗有研究。從早年組織人力翻譯並研究馬列,到後來研究中共,閻錫山都下過一番功夫。甚至為了應對西北及中共推行的土地政策,閻錫山還向南京進言要推行“井田製”,實行土地村公有。


    “看來抗戰之中我們可以不用擔心西北,可抗戰之後恐怕就要見個高下了。”老蔣也是心思剔透之人,盡管此前認識稍有不足,但被閻錫山一點之後也就明白過來。涉及到國家政權和“黨國”根本利益,西北和南京之間確實難以和平解決。


    中共與南京之間在將來同樣會存在國家政權之爭的問題,但其與西北相比,存在很大不同。中共現在隻有區區數萬幾乎什麽都缺的兵馬,又局促在陝北一隅,為了緩和局勢並借機發展壯大,這才答應擁蔣抗日。也就是說,他們是有求於老蔣,是想拿著南京給的正式編製和糧餉裝備在抗日名義下發展自身。若中共現在有西北那般實力,肯定不會接受南京的番號和改編,而是自行領導抗日。


    俗話說“無欲則剛”,西北自身實力比南京當局要強得多,根本就沒把老蔣的編製和錢糧物資看在眼裏。對此,老蔣還真個就無計可施。你要抨擊民眾黨置國家、民族於不顧,人民軍卻先後從蘇聯人、英國人控製下收複失地;你要指責民眾黨惘顧民生,西北卻一直實行低稅率,其治下民眾也是國內生活最為安逸的,並且西北還大量救助、收留災民和難民;你要說民眾黨不抗日,西北卻已向日本宣戰了。


    至於不服中央的話,那連提都要提。不服南京當局的可太多了,遠的不說,就說眼下29軍的宋哲元、劉汝明,就先後將老蔣的中央軍阻攔在外,致使平津、察省局勢惡化。老蔣既然囿於局勢,不能把宋、劉兩人如何,那就更奈何不了處於敵對狀態的西北了。


    對西北這個大刺頭,南京當局現在是打又打不過,輿論攻擊又找不到口實,實在讓人為難。當然,你可以抨擊西北現在沒戰場去和日本人見個真章,可中央軍不也至今尚未與日軍開打?況且,中央軍都先後被宋哲元、劉汝明所阻,若人民軍現在出動卻又受阻於地方軍閥,那勢必會給南京當局帶來更大的被動。而且,老蔣也擔心西北借機再度擴張。萬一真被人民軍打幾場勝仗,那南京當局就不僅是臉無光了,被人民軍占據的地盤也肯定保不住。因此,西北眼下不出動也不見得全是壞事。


    “百川兄,既然西北能在綏遠抗戰中向你部提供軍火物資,平時山西方麵和晉西北等地又有正常物資往來,那你能不能想法再從西北那邊多弄來些物資、裝備?這樣也好添補我軍不足。”何應欽建議道。


    閻錫山當然不會透露自己已從西北獲得大批物資裝備,便故作為難道:“按照與西北之間的停戰協定,晉省從保德那邊獲得了一些水泥、鋼材,可要想從西北獲得武器裝備那就沒把握了。雖然我們停戰,可並未解除敵對狀態。綏遠抗戰時能得到部分軍火,並不等於眼下也能得到。”


    “百川兄就勉為其難,試試看。”老蔣勸說了一句後,又問道,“山西的西北實業,也該有成果了?我怎麽聽說這半年西北實業在向晉西南搬遷?這卻是為何?莫非百川兄以為太原守不住?”


    “太原人多眼雜,人民軍又在汾河遊修建了一個大型水庫,將太原的一些工廠搬遷到晉西南原本是為了免遭不測,同時也能加強對河西中共的防範。但在盧溝橋事變後,又增加了日軍空襲的可能。工廠企業也就向晉西南搬遷的多了些。”閻錫山自有一套說辭,“至於生產方麵,因現在忙著搬遷,基本都處於停產狀態。要想恢複,至少得幾個月後。”


    閻錫山自動忽略了太原能否守住的問題,轉而省起一事,便提醒道:“我國現有工業,大多集中在東南沿海,全麵戰爭爆發後,相關區域都在日軍攻擊範圍之內,鈞座宜早做準備,最好能將全部工業搬遷到內地。”


    “還是百川兄有遠見,沒想到晉省拆遷工廠卻走到中央的前頭。”老蔣感歎了一句後,又道,“內遷工廠的事情,千頭萬緒,太過複雜,中央已有考慮。現在看,工作確實要加快了。”


    在原本曆史,南京是在月10日由行政院決議拆遷海工廠的。而閻錫山在山西的做法和建議,眼下又給老蔣很大觸動,他已決定要盡快做出決定並擴大內遷工廠的範圍。


    “平津失陷後,為了應對華北戰事,中央準備將部隊整編成集團軍,並以河北現有區域,以及山東北部區域成立第一戰區。其中,29軍整編為第一集團軍,劉經扶所部整編為第二集團軍,兩軍屬於第一戰區;143師、4師、21師,連同宜生麾下的晉綏軍,以及13軍、東北軍幾個騎兵師,編為第7集團軍,由宜生出任集團軍司令,負責察哈爾和南口戰事。百川兄看如何?”這本應是第二天軍事會議要討論決定的內容,老蔣卻提前征詢閻錫山的意見。從閻錫山的反應,老蔣也能對明天開始的軍事會議提前有個估計。


    “為了應對今後平漢線、津浦線北部戰事,將有關區域單獨劃分為戰區確屬必要。但事關兩省區域,在部隊的調派卻要仔細,指揮更須得力。畢竟,29軍乃新敗,軍心士氣都會大受影響,能否再戰尚未可知。”頓了下,閻錫山又道,“鈞座讓宜生出任第7集團軍司令,我沒意見。”


    “對於南口和察省戰事,我想由百川兄在後方坐鎮指揮,並由一戰區加以配合,你看如何?”老蔣又問道。


    盡管閻錫山曾經掌控過察哈爾,在複出後也曾對察哈爾有過想法,可日軍即將對南口發動攻擊,現在的察哈爾就是個燙手的山芋,碰不得的。老蔣指名讓傅作義帶領晉綏軍去,閻錫山就多少有些不痛快,可不想自己再擔個總指揮的虛名就把晉綏軍給填去。在缺少足夠準備的情況下和日軍在察哈爾作戰,對晉綏軍來說,是得不償失的。再說,湯恩伯是老蔣嫡係,而劉汝明又是敢連頂老蔣的主,閻錫山可指揮不了他們,現在負責南口和察省戰事那純屬給自己找不自在。


    沉吟之間,閻錫山已明了了其間得失,便苦笑著說道:“鈞座賦予重任,原不該辭。可我既缺乏準備,又遠離前方,對戰況不熟,且有的部隊又恐指揮不動,實在為難。最好能由中央派人去協調有關部隊。晉綏這邊,由宜生率領兩省抽調的兵力相助便是。”


    閻錫山隻說派傅作義率部支援,卻並未提及帶多少兵力前去,算是給自家留了個活口。而老蔣聽了閻錫山的婉拒後也是一陣頭疼。老蔣明白,所謂“缺乏準備”、“戰況不熟”隻不過是托詞,閻錫山真正擔心的是指揮不動部隊,將來敗得難看,南京和國內各界對其指責罷了。


    因劉汝明的阻撓,眼下南口和察哈爾的作戰實際被分割成為了兩處戰場。以湯恩伯13軍為主的部隊集中在南口一帶,而劉汝明的143師則部署在張家口一帶。


    從所擔負的防區看,劉汝明手下1萬多人根本就防守不過來張家口一帶。可在未同日軍開戰的情況下,劉汝明哪怕自己兵力不足也不願放其他部隊進入張家口,生怕別人搶了自家老窩。


    這樣麵合心不合,彼此互相猜忌,仗還怎麽打?


    盡管知道其中難處,老蔣還是把主意打在了閻錫山頭。作為華北最大的地頭蛇,南口、察省抗戰從一定程又是在給晉、綏把守門戶,閻錫山不出力那誰出力?


    當下,老蔣慨然說道:“百川兄也是中央一分子,你去指揮就代表中央。若真有敢違抗軍令者,勿須姑息,軍法從事便是!我和敬之等人都絕對支持百川兄!”


    老蔣話說到這份,閻錫山知道自己再推卻臉麵就不好看了。歎了口氣後,閻錫山勉為其難地說道:“那好,我就在後麵做做協調,至於前方具體戰事,還是由一線指揮負責得好。”


    雖然老蔣口中對閻錫山賦予殺伐絕斷的大權,又聲稱絕對支持,可閻錫山知道,一旦軍法真個指向了湯恩伯部,老蔣肯定會跳出來高喊“刀下留人”的。當然,若是要懲治劉汝明等部,那老蔣肯定默不作聲,樂見其成。


    實際,老蔣也擔心閻錫山真拿雞毛當令箭,借此機會把晉綏軍勢力擴張到察哈爾。因而,閻錫山此番表態也讓老蔣放心不少。


    蔣、閻等人在南京為華北局勢和南口、察哈爾戰事而憂慮,日本則在同一天由參謀本部製定了所謂的華北會戰計劃。這一計劃的主要:迅速對河北境內的中國軍隊以及中國空軍主力給予打擊,進而占據華北各處要地;在會戰結束前,不與中國進行任何外交交涉,排除第三國幹涉;解決華北問題後,再謀求中日關係之調整。


    而在西北人民軍總部作戰室裏,蔡廷鍇麵對同人民軍幾位主要將領推演出來的作戰結果,卻有些頹然地說道:“照這個樣子,南口和張家口頂天也就撐到9月初。”


    翁照垣也難以接受眼前的結果,便問道:“西北這邊不是暗中給南口一線提供了不少物資幫助嗎?難道就不能----作用?”


    “那些物資不過是加強一下他們的防禦,讓他們多撐些時候,減少一些傷亡罷了。”周明遠說道,“這個結果已經把有關因素考慮在內了,否則會更難看。”


    這場沙盤對抗演練是由周明遠主持的,通過模擬南口及張家口一帶敵我雙方兵力配置,對未來戰局進行推演。至於其中有關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都來自周明遠“收集並獲得證實的”情報。當然,這些情報的獲得要歸功於人民軍參謀部成立不久的信息中心。


    在周明遠出任人民軍總參謀長後,便在原來電信中隊的基礎組建了一支信息大隊。這支部隊除了有保障己方通訊,壓製特定戰場區域敵人通訊的任務外,還通過眾多電台監聽、接收華北、西北、西南所有電台,以及中國境內和周邊國家大功率電台往來信息。而記錄下來的各有關電台發布的電碼,則由周明遠親自負責的“聞風”小組處理。


    這個聞風小組的工作,其實就是把所記錄的電碼用來自那艘艦艇的設備進行掃描,然後存儲進由周明遠用個人信息中心改裝來的微處理器自動破譯係統,並在存儲一定數據量、又添加有效信息後由該係統進行自動破譯。


    有了被列為一級絕密的“聞風”的工作,人民軍現在堪稱是耳聰目明,除非有些電台故意散發假情報,否則絕對逃不過人民軍的掌握。


    “現在的作戰已經不是兵多、槍打得準就能頂事的,還要看兵員素質,以及重火力的配置。”柳繼峰接口說道,“湯恩伯的中央軍或許能好點,可劉汝明和那些雜牌部隊不但嚴重缺乏重武器,士兵也大多是文盲,和日軍相比,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他們勇氣或許不差,可打仗不是光靠勇氣就行的。”


    “另外,作戰指導思想,特別是高級指揮員對戰爭的認識以及戰場態勢的把握,都對戰役的結局至關重要。”徐超遠補充道,“利用南口地勢進行防禦作戰確實很有必要。但在己方準備時間短,敵人又正向前線集結兵力且又配屬重火力的情況下,依然著重於防線建設,而不向敵人後方派出襲擾兵力,就未免失當了。若是以小股兵力擾亂敵人後方,那肯定會給自己贏得更長的準備時間。整個作戰也會堅持更長時間。”


    起來,湯恩伯在南口一線的布置確實中規中矩。可就是太規矩了,整個部署也就變成了坐等敵人門的純粹陣地防禦戰。而這對弱勢一方來說是絕對失當的。


    當初中共在五次反圍剿作戰時,就是和老蔣的中央軍打陣地防禦戰,結果不管是火力還是兵力都拚不過老蔣,最終被迫輾轉萬裏來到陝北。而眼下,老蔣的中央軍在日軍麵前,其角色與當初五次反圍剿的中共並無二致,甚至在重火力的差距更大。即便是要打防禦戰,作為弱勢一方也沒有這種守株待兔式的打法!


    “超遠說的是在理,可湯恩伯他們估計是找不出能承擔敵後作戰任務的精銳。”鄒德貴分析道,“組織敢死隊,對他們或許不難,可訓練有素、能遂行敵後作戰任務並能保存自身的精銳,湯恩伯他們肯定沒有。”


    人民軍幾位將領的評論,讓蔡廷鍇、翁照垣、李思華三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指揮水平和重火力配屬確實關係到作戰成敗,你剛才提到文盲,可這打仗和士兵是不是文盲有什麽關係?”蔡廷鍇向柳繼峰問道。


    “關係可大了!”柳繼峰解釋道,“文盲的話,花更長的時間你也不見得能教會他們掌握技術裝備,而文化高的卻能舉一反三,很。再者,有文化的基層官兵能更好的領會並貫徹級作戰意圖,而不是死守教條,拘泥於命令本身。”


    蔡廷鍇不管是此前在國內,還是後來到蘭芳,指揮的都是有不少文盲的陸軍。可盡管如此,他仍能指揮部隊打勝仗,因而對柳繼峰所說並未深信:“是會有些影響,可不至於升到你說的高度?”


    “單以國內陸軍相比,影響確實不大,因為都是大哥別說二哥的水平。可若你同其他兵種比較起來,那差距可就太大了。”柳繼峰說道,“最主要的就體現在文盲為主的軍隊是缺乏升級潛力的。舉例來說,裝甲部隊的士兵因為會開槍可充當步兵,而步兵不經過嚴格訓練根本就充當不了裝甲士兵,更別說去充當飛行員了。”


    飛機、坦克和大炮的威力,蔡廷鍇當初在海抗戰時就從日本人身領教過,柳繼峰所舉的例子又很明顯,他也明白過來,便問道:“那人民軍現在有多少文盲?”


    “我們人民軍現在沒有文盲!”柳繼峰自豪地說道,“新兵訓練結束後就必須掃除文盲,否則你就是其他方麵再好,也隻能進入工程部隊。排級是高小,連級是初中,而團級必須是高中文化。我們先生說了,這是硬指標,沒得商量!”


    為了提高部隊文化素質,趙振中等人從南窯義學時就傾注了大量心力,經過近20年時間才終於有了眼下這樣的局麵,其中辛苦,毋須多言。


    蔡廷鍇、翁照垣、李思華聽到人民軍竟然有這樣的要求,都吃了一驚。


    “這絕對是精兵路線!”翁照垣下完定義後,又補充道,“這種做法讓我想到了一戰後塞克特在德國所建設的國防軍來。雖然人民軍還沒達到當初德國軍隊那樣的嚴苛要求,可這兩者在思路卻是一致的。”


    翁照垣曾去法國留學,對歐洲軍事強國有過了解,也知道當初塞克特出任德國國防軍總司令時所做的一切。


    “沒辦法,我們現在人口少,每個人都要發揮最大的作用。”周明遠解釋道,“老趙當初這麽規定,也是為了長遠考慮,使部隊具備不斷升級改造的能力。這樣一來,到需要的時候,便可迅速擴充部隊,並將部隊升級成裝甲部隊或空軍部隊。當然,要經過嚴格挑選和訓練。”


    西北現在的人口少,不可能在招收大量兵員的同時,再等基礎教育普及後為部隊提供技術兵源。而采用眼下這種部隊培養方式,卻能為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加骨幹人員有承接護衛軍時期的文化底子在,人民軍形成高、中、低不同層次的文化和人員儲備體係並不太困難。連當初李雲海、劉海東這樣一學文化就頭疼的都被硬生生逼出高中文化來,這種培養方式的效果可見一斑。


    在為人民軍的底蘊感到震驚後,蔡廷鍇咂了咂嘴,苦笑著對翁照垣說道:“要是按照文化標準,我前後隻讀過4年,充其量算是個高小;照垣要好些,勉強算個高中;思華讀過專業航海學校,相當於大學。看來今後幾年我們可要在這裏好好學習一番了。”


    和翁照垣、李思華交換了一個會意的眼神後,蔡廷鍇又決定道:“我們也要借鑒這種培養方式,把到西北來接受訓練的10萬人員培養成10萬精兵,以便為蘭芳將來的南洋作戰早做準備。”


    加強蘭芳,也是為了將來能在南洋對日軍提前進行打擊,迫使其提早向南洋增兵,以便進一步配合人民軍在國內的行動。這也是為了中國長遠利益考慮。


    當然,蘭芳將來的作戰由於初期區域被限定住,是不會對區域外的日軍如何的。隻要日軍不是太過於死心眼,屆時做出明智的選擇並不難。而那樣一來,英、美等國的大麻煩就來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萬裏河山別樣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風浩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風浩然並收藏萬裏河山別樣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