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來晚了,抱歉!
繼續唿喚:求關注!求點擊!求收藏!求推薦!
……
“對了,陳先生,我聽司徒老哥說南洋現在有華人幾百萬,他們在那裏的狀況究竟如何?其中又能有多少人會成為南洋建國行動的助力?”趙振中問道。
陳炯明思索片刻後,說道:“南洋現在華人具體數目不太清楚,但7、8百萬人口應該還是有的。不過,這些華人居住地相對比較分散,從菲律賓、暹羅、馬來半島到婆羅洲、爪哇島、西裏伯斯島等地方都有華人足跡。當然,在一些大城市裏也往往有不少華人人口,比如巴達維亞城現在就有10多萬華人,新加坡那邊有60多萬華人。”
“雖然有人在南洋發家,可就南洋華人的整體狀況而言,現在仍然是低人一等,很多人依然在為求活命和溫飽而奔波忙碌,苦啊!”
陳炯明沉默了片刻,又歎息著說道:“如果隻是受歧視,工作勞苦的話,咬咬牙也就忍了。可南洋的那些列強卻時不時公然搶劫、屠殺華人,甚至許多時候不但他們這樣做,還挑動當地土著勢力殘害華人。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荷蘭人。”
“有了這些曆史上的教訓在,盡管南洋有少數華人現在被列強勢力所收買,還有不少人安於現狀,但我想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反抗壓迫的曆史,隻要給這些華人以新的希望,其中大多數人的血還是會重新熱起來的。”
在曆史上,華人雖然早在唐、宋時期就進入南洋一帶居住、繁衍,明朝之後更是絡繹不絕,按說那裏現在該有有更多華人才是,可由於華人所特有的葉落歸根的傳統,很多到南洋謀生的人經常是獲得足夠的生活所需後就返迴故裏。加上去南洋的華人都被視為‘天朝棄民’,中國政府對南洋土著和西方殖民者肆意殺戮華人視而不見,導致南洋華人在近代以前並沒有多少。在鴉片戰爭之前,有關南洋華人數量有這樣兩個數據:1820年的時候,西婆羅洲有華人15萬;1832年,在菲律賓有幾萬名福建人。這在當時算是華人比較多的地方了。
打開中國向海外移民閘門的是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同英、法等國所簽訂的允許華工出洋的條約。在其後的七、八十年時間裏,持續出現了華人出國的熱潮。1893年清政府宣布廢除海禁舊規,又導致出國人員暴增,大量華人進入美洲、非洲、澳洲等地,南洋靠近中國大陸,更是出國華工的首選之地。1890年,出使英、法、意、比四國的薛福成曾說過,每年到南洋的華工有10餘萬人。以去往後世印尼境內的華人為例,1870年的時候,印尼有華人26萬,到1900年的時候達到53.7萬,30年時間增長了一倍。而南洋華人的總體數量1890年為300萬人,1906年達到400多萬人。從19世紀60年代以後的七、八十年時間裏,華人象潮水一樣,洶湧澎湃的進入南洋各地。
在這段時間裏,由於國內民眾生活日漸窘迫,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下南洋謀生。華僑出國的人數之多、規模之大、分布之廣、遭遇之苦,均屬前所未有。究其原因,不外是國內、國外兩方麵。在國內,由於清王朝及其後的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戰亂不斷、民不聊生,許多民眾出國謀求生路;在國外,由於西方列強對殖民地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和急需大量廉價勞動力從事開發。因此,一批批“契約華工”被販賣出洋,成為這個時期中國移民的主要方式。這種販賣活動始於18世紀末。19世紀中期清政府答應華工出洋後達到高潮,20世紀初趨於衰落。在這百十多年裏,中國約有700萬人被販賣到世界各地,也奠定了華僑遍布世界各地的格局。到20世紀初的時候,全世界華僑總數約六百三十萬多人,其中南洋華僑約近四百二十萬人。
進入20世紀後的這近30年時間裏,由於國內戰亂不斷,而一戰後南洋經濟又出現熱潮,內外因素結合,又導致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向南洋一帶新的移民潮。這些中國移民主要集中在20年代移出,從1918年到1931年間,僅汕頭、香港兩地出境的移民就達到380萬人。當然,在1930年之後,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南洋經濟蕭條,華僑謀生不易,加上中原大戰後國內局勢大體上還算平定,出現了華僑歸國大於出國的局麵。
不過,現在有了趙振中等人和致公黨人在南洋聯合推動的建國計劃,未來幾年內南洋華人數量的增減情況尚處於未知狀態。
南洋華人遭遇之苦,並不僅僅是說要他們要為謀求活命而忙碌,為解決溫飽而奔波,他們還隨時可能會被列強勢力或者當地土著肆意殺戮。後世的印尼曾在建國後製造了一係列的慘案,從1945年11月泗水慘案、1946年3月的萬隆慘案、1946年6月文登慘案、1946年8月山口洋慘案、1946年9月巴眼亞底慘案、1947年1月巨港慘案到1965年開始的全國性排華,以1974年由反日運動引起的排華騷亂、1978年雅加達由學生示威引發的反華騷亂、1980年11月中爪哇的排華暴動,還有1998年5月、2000年5月那兩次讓全世界華人憤怒的排華暴亂。一次次的慘案,一次次的排華運動,印尼華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苦難,被當地土著肆意燒殺淫掠。可以說,印尼華人的曆史就是一部斑斑血淚史!
其實,不光印尼華人史是血淚史,整個南洋地區的華人史,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一部血淚史。遠在印尼建國之前,南洋的華人就已經飽嚐了列強和當地土著所施加的各種迫害。
1603年,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禁止華人開采金礦。華人據理力爭,卻被屠殺兩萬多人;1639年菲律賓華人又被屠殺近兩萬,幸存華人被強迫信奉天主教,並須交納高額人頭稅;1662年西班牙人又因鄭成功收複台灣而遷怒當地華人,進行第三次大屠殺。這一次幾乎把當地華人殺盡。
174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對爪哇島巴達維亞的華人社區突然進行瘋狂搶劫屠殺。一萬多的華人,幸存者不過百餘人。大量受難者屍體被扔進河中,使河水為之變紅,史稱“紅河慘案”。
1853年婆羅洲的荷蘭殖民者和當地土著因嫉妒開采金礦的華人,突然向華人發動暴力襲擊。三萬多華人及其家屬婦孺全數被殺,無一幸免……
1884年,荷蘭人與當地土著侵入婆羅洲上由華人建立的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雖進行了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其殘餘勢力逃至蘇門答臘。隻是,由於仍害怕清政府作出反應,荷蘭並未公開宣稱已占領蘭芳地區,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以便進行統治。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後,荷蘭才正式宣布對蘭芳地區的占領。
……
趙振中在以前世界曾因到海外執行任務而對印尼和南洋一帶華人的曆史進行過大致了解,雖不能說對南洋華人20世紀後所遭遇的劫難了如指掌,可對那些典型的曆史事件還是基本清楚的。
在趙振中看來,盡管曆史上南洋和印尼華人曾因財產和階級劃分等原因在大陸建國後偏向於偏居一隅的國民黨政府,但憑著南洋華人在抗戰中對祖國大陸無私奉獻的曆史功績,以及其後在國內建設上所提供的幫助,中央政府就絕不應該以“不幹涉別國內政”為由對印尼華人的遭遇視而不見!從曆史上算起來的話,大陸對南洋華人虧欠良多。
正是考慮到要改變南洋華人的曆史遭遇,以及為將來的中國拓展影響範圍等多種因素,趙振中等人才提出了南洋建國方案,並鼎力相助致公黨來施行。畢竟,致公黨從洪門算起的話,在南洋一帶也是有深遠曆史影響的。
聽了陳炯明的大致介紹,對照自己以前了解過的曆史情況,趙振中也不禁為南洋華人的境遇而搖頭歎息。整頓心緒之後,趙振中又建議道:“我覺得除了我們在各自的產業中培養技術工人之外,最好能在開辟基地的時候一並建立幾所初級學校,以教授各建設人員讀書識字,掃除文盲。以便為將來建國行動培養專門人才奠定基礎。”
“可能的話,陳先生不妨也建設一所軍事類學校,以培養部隊所需要的各級指揮人員。蔣中正從24年出任黃埔軍校校長,到26年北伐,中間不過兩年多的時間,我們用4年左右的時間,差不多也能培養出10多萬部隊的初級指揮官。”
“當然,建國行動所需要的是多種人才。隻要有了充足的人才,我們南洋建國行動就有了希望。而南洋建國成功的話,那海外華人和大陸國人,也會多了一份希望。”
“另外,‘南洋建國’這個字樣太過敏感,容易引起他人注意,為了保密起見,陳先生最好能為這個方案起個別的名字稱唿。”
“是啊。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啊。人才的培養確實很重要。”陳炯明點頭說道,“至於建國方案的別稱,我看就叫‘希望之光’吧。我們救助災民,是帶給他們一份希望,實施南洋建國方案則不光是給他們,也是給我們自己,以及海外華人和國內同胞一份希望。”
“光明和希望……這個名字不錯。”趙振中點頭讚同。
繼續唿喚:求關注!求點擊!求收藏!求推薦!
……
“對了,陳先生,我聽司徒老哥說南洋現在有華人幾百萬,他們在那裏的狀況究竟如何?其中又能有多少人會成為南洋建國行動的助力?”趙振中問道。
陳炯明思索片刻後,說道:“南洋現在華人具體數目不太清楚,但7、8百萬人口應該還是有的。不過,這些華人居住地相對比較分散,從菲律賓、暹羅、馬來半島到婆羅洲、爪哇島、西裏伯斯島等地方都有華人足跡。當然,在一些大城市裏也往往有不少華人人口,比如巴達維亞城現在就有10多萬華人,新加坡那邊有60多萬華人。”
“雖然有人在南洋發家,可就南洋華人的整體狀況而言,現在仍然是低人一等,很多人依然在為求活命和溫飽而奔波忙碌,苦啊!”
陳炯明沉默了片刻,又歎息著說道:“如果隻是受歧視,工作勞苦的話,咬咬牙也就忍了。可南洋的那些列強卻時不時公然搶劫、屠殺華人,甚至許多時候不但他們這樣做,還挑動當地土著勢力殘害華人。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荷蘭人。”
“有了這些曆史上的教訓在,盡管南洋有少數華人現在被列強勢力所收買,還有不少人安於現狀,但我想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反抗壓迫的曆史,隻要給這些華人以新的希望,其中大多數人的血還是會重新熱起來的。”
在曆史上,華人雖然早在唐、宋時期就進入南洋一帶居住、繁衍,明朝之後更是絡繹不絕,按說那裏現在該有有更多華人才是,可由於華人所特有的葉落歸根的傳統,很多到南洋謀生的人經常是獲得足夠的生活所需後就返迴故裏。加上去南洋的華人都被視為‘天朝棄民’,中國政府對南洋土著和西方殖民者肆意殺戮華人視而不見,導致南洋華人在近代以前並沒有多少。在鴉片戰爭之前,有關南洋華人數量有這樣兩個數據:1820年的時候,西婆羅洲有華人15萬;1832年,在菲律賓有幾萬名福建人。這在當時算是華人比較多的地方了。
打開中國向海外移民閘門的是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同英、法等國所簽訂的允許華工出洋的條約。在其後的七、八十年時間裏,持續出現了華人出國的熱潮。1893年清政府宣布廢除海禁舊規,又導致出國人員暴增,大量華人進入美洲、非洲、澳洲等地,南洋靠近中國大陸,更是出國華工的首選之地。1890年,出使英、法、意、比四國的薛福成曾說過,每年到南洋的華工有10餘萬人。以去往後世印尼境內的華人為例,1870年的時候,印尼有華人26萬,到1900年的時候達到53.7萬,30年時間增長了一倍。而南洋華人的總體數量1890年為300萬人,1906年達到400多萬人。從19世紀60年代以後的七、八十年時間裏,華人象潮水一樣,洶湧澎湃的進入南洋各地。
在這段時間裏,由於國內民眾生活日漸窘迫,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下南洋謀生。華僑出國的人數之多、規模之大、分布之廣、遭遇之苦,均屬前所未有。究其原因,不外是國內、國外兩方麵。在國內,由於清王朝及其後的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戰亂不斷、民不聊生,許多民眾出國謀求生路;在國外,由於西方列強對殖民地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和急需大量廉價勞動力從事開發。因此,一批批“契約華工”被販賣出洋,成為這個時期中國移民的主要方式。這種販賣活動始於18世紀末。19世紀中期清政府答應華工出洋後達到高潮,20世紀初趨於衰落。在這百十多年裏,中國約有700萬人被販賣到世界各地,也奠定了華僑遍布世界各地的格局。到20世紀初的時候,全世界華僑總數約六百三十萬多人,其中南洋華僑約近四百二十萬人。
進入20世紀後的這近30年時間裏,由於國內戰亂不斷,而一戰後南洋經濟又出現熱潮,內外因素結合,又導致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向南洋一帶新的移民潮。這些中國移民主要集中在20年代移出,從1918年到1931年間,僅汕頭、香港兩地出境的移民就達到380萬人。當然,在1930年之後,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南洋經濟蕭條,華僑謀生不易,加上中原大戰後國內局勢大體上還算平定,出現了華僑歸國大於出國的局麵。
不過,現在有了趙振中等人和致公黨人在南洋聯合推動的建國計劃,未來幾年內南洋華人數量的增減情況尚處於未知狀態。
南洋華人遭遇之苦,並不僅僅是說要他們要為謀求活命而忙碌,為解決溫飽而奔波,他們還隨時可能會被列強勢力或者當地土著肆意殺戮。後世的印尼曾在建國後製造了一係列的慘案,從1945年11月泗水慘案、1946年3月的萬隆慘案、1946年6月文登慘案、1946年8月山口洋慘案、1946年9月巴眼亞底慘案、1947年1月巨港慘案到1965年開始的全國性排華,以1974年由反日運動引起的排華騷亂、1978年雅加達由學生示威引發的反華騷亂、1980年11月中爪哇的排華暴動,還有1998年5月、2000年5月那兩次讓全世界華人憤怒的排華暴亂。一次次的慘案,一次次的排華運動,印尼華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苦難,被當地土著肆意燒殺淫掠。可以說,印尼華人的曆史就是一部斑斑血淚史!
其實,不光印尼華人史是血淚史,整個南洋地區的華人史,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一部血淚史。遠在印尼建國之前,南洋的華人就已經飽嚐了列強和當地土著所施加的各種迫害。
1603年,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禁止華人開采金礦。華人據理力爭,卻被屠殺兩萬多人;1639年菲律賓華人又被屠殺近兩萬,幸存華人被強迫信奉天主教,並須交納高額人頭稅;1662年西班牙人又因鄭成功收複台灣而遷怒當地華人,進行第三次大屠殺。這一次幾乎把當地華人殺盡。
174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對爪哇島巴達維亞的華人社區突然進行瘋狂搶劫屠殺。一萬多的華人,幸存者不過百餘人。大量受難者屍體被扔進河中,使河水為之變紅,史稱“紅河慘案”。
1853年婆羅洲的荷蘭殖民者和當地土著因嫉妒開采金礦的華人,突然向華人發動暴力襲擊。三萬多華人及其家屬婦孺全數被殺,無一幸免……
1884年,荷蘭人與當地土著侵入婆羅洲上由華人建立的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雖進行了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其殘餘勢力逃至蘇門答臘。隻是,由於仍害怕清政府作出反應,荷蘭並未公開宣稱已占領蘭芳地區,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以便進行統治。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後,荷蘭才正式宣布對蘭芳地區的占領。
……
趙振中在以前世界曾因到海外執行任務而對印尼和南洋一帶華人的曆史進行過大致了解,雖不能說對南洋華人20世紀後所遭遇的劫難了如指掌,可對那些典型的曆史事件還是基本清楚的。
在趙振中看來,盡管曆史上南洋和印尼華人曾因財產和階級劃分等原因在大陸建國後偏向於偏居一隅的國民黨政府,但憑著南洋華人在抗戰中對祖國大陸無私奉獻的曆史功績,以及其後在國內建設上所提供的幫助,中央政府就絕不應該以“不幹涉別國內政”為由對印尼華人的遭遇視而不見!從曆史上算起來的話,大陸對南洋華人虧欠良多。
正是考慮到要改變南洋華人的曆史遭遇,以及為將來的中國拓展影響範圍等多種因素,趙振中等人才提出了南洋建國方案,並鼎力相助致公黨來施行。畢竟,致公黨從洪門算起的話,在南洋一帶也是有深遠曆史影響的。
聽了陳炯明的大致介紹,對照自己以前了解過的曆史情況,趙振中也不禁為南洋華人的境遇而搖頭歎息。整頓心緒之後,趙振中又建議道:“我覺得除了我們在各自的產業中培養技術工人之外,最好能在開辟基地的時候一並建立幾所初級學校,以教授各建設人員讀書識字,掃除文盲。以便為將來建國行動培養專門人才奠定基礎。”
“可能的話,陳先生不妨也建設一所軍事類學校,以培養部隊所需要的各級指揮人員。蔣中正從24年出任黃埔軍校校長,到26年北伐,中間不過兩年多的時間,我們用4年左右的時間,差不多也能培養出10多萬部隊的初級指揮官。”
“當然,建國行動所需要的是多種人才。隻要有了充足的人才,我們南洋建國行動就有了希望。而南洋建國成功的話,那海外華人和大陸國人,也會多了一份希望。”
“另外,‘南洋建國’這個字樣太過敏感,容易引起他人注意,為了保密起見,陳先生最好能為這個方案起個別的名字稱唿。”
“是啊。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啊。人才的培養確實很重要。”陳炯明點頭說道,“至於建國方案的別稱,我看就叫‘希望之光’吧。我們救助災民,是帶給他們一份希望,實施南洋建國方案則不光是給他們,也是給我們自己,以及海外華人和國內同胞一份希望。”
“光明和希望……這個名字不錯。”趙振中點頭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