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鄴城,漳河大營。
石閔召集部將董匡、王平和衛崢議事。
石閔憂心忡忡地道:“三位叔叔,我剛剛下朝。現在大王的聖旨已經頒發下來了,大王任命夔安為中堅將軍大都督,節製諸軍,率同我、石鑒、李農、張貉、李菟五位將軍,兵眾共五萬人侵犯晉國的荊州和揚州的北部邊境,另派二萬騎兵進攻邾城!”
“大王為什麽想要南征?”董匡疑惑地道。
“據說晉國的征西將軍庾亮庾元規有北伐而克複中原故土的想法。在年前,庾亮將豫州刺史之職授予輔國將軍毛寶,讓他與西陽太守樊峻領一萬精兵,共守邾城。又任命陶稱為南中郎將、江夏相,率部曲五千人進入沔中。庾亮之弟庾翼任南蠻校尉、南郡太守,鎮守江陵。任命武昌太守陳囂為輔國將軍、梁州刺史,進入子午道。”
“庾亮又派偏師伐蜀,進入江陽,擒獲成漢的荊州刺史李閎、巴郡太守黃植,將他們押送京師。庾亮則率十萬大軍,據石城,為諸路大軍的後援!對於庾亮的所作所為,大王深惡之,故而想要先發製人,派大軍南征。”
王平聞言,不由得興致勃勃地道:“閔兒,晉國真的是要北伐嗎?”
石閔搖搖頭道:“應該不會。現如今我大趙國的國勢正如日中天,天下列國莫不望風披靡!而晉國偏安一隅,王業難興,他們剛剛平定了叛亂不久,此時如何騰出手來北伐?”
“可是我聽聞南晉多精兵強將啊!”
石閔苦笑著道:“三叔,打仗可不僅僅是依靠精兵強將而已的。兵戈堅利,擁有精兵強將的軍隊固然能打一場乃至於幾場的勝仗,但是不可能一直不敗的!這是國戰,非一兩場戰役所能扭轉的。”
董匡聞言,不由得微微頷首道:“不錯。當年的祖逖北伐,聲勢浩大,中原的漢人莫不附從,幾乎逼得石勒要逃出中原了!當時的晉軍可是一度收複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城池土地,可惜功敗垂成,晉室無心亦無力於北伐,最後祖逖是憂憤而死,讓世人哀歎良多。”
“祖逖之死的確可惜。”石閔點了點頭道,“不過他的失敗還是有道理的。一則晉室無力北伐,二則祖逖是孤軍深入,過於急功近利了,這底子都沒紮實,便試圖挑戰強大的敵人,如何使得?”
董匡隨即起身道:“閔兒,既然大王已經下旨讓我們漢軍南征,我這便去召集兵馬。”
“嗯。”
等到王平、衛崢三人都相繼離去,石閔便一個人待在主帳之中,沉默不語。良久,他幽幽地歎了口氣。
南方的晉室屢屢北伐,卻都功敗垂成,是有著最根本的原因的。
曆史上一共有三次聲勢浩大,而最具影響力的北伐。
一個是祖逖慷慨激昂的北伐大業,一個是桓溫收複中原的多次努力,一個是劉裕無可匹敵的虎狼之師!
先說祖逖。
祖逖能夠取得一定成果的北伐,同當時北方分裂的國際關係有關。
兩個趙國的對峙態勢,為祖逖創造了有利條件,甚至在祖逖進取中原之後,一度同趙王石勒緩和雙邊關係。
對比後來南朝劉宋的元嘉北伐,麵對北方統一的中原大國北魏,則是南北大國對峙的態勢,至少從對手實力層麵,難度要比祖逖大很多。
除此之外,祖逖能取得這麽大的成果,還有祖逖出色的軍事能力和有效的懷柔策略的緣故。
祖逖為了能夠在剛剛收服的中原失地站穩腳跟,先後拉攏中原各地的小股武裝力量,這些勢力大約類似於當地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擁有一定的財力和兵力。
祖逖出色的個人能力在“八王之亂”期間就有所體現。
祖逖為人好學堅忍,他與劉琨是摯友,在青年時期,二人結下了劉關張的情意。那時節晉武帝尚在世,不過他們已經看出了天下即將大亂!
史載:逖、琨並有英氣,每語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傑並起,吾與足下當相避於中原耳。”
這就是“聞基起舞”的由來。
北伐之所以失敗,在朝廷的不支持,事實上也無力支持。
說到祖逖北伐的失敗原因,不得不提及一下晉元帝司馬睿這個人的性格,
在祖逖接連取得北伐勝利過程中,祖逖被司馬睿猜忌會坐大,加上憂心“王與馬,共天下”的王敦會逐漸威脅朝廷,最終鬱鬱而終。
王敦和朝廷的愛恨糾葛,不必贅言。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此類世家大族和朝廷的內耗,也正是東晉難以求得更大發展,隻能選擇折中和妥協,偏安江東的重要原因。
接著是桓溫。
成功鏟除成漢政權的桓溫政治勢力空前高漲,這也是東晉桓氏家族崛起的開始。
永和十年(354年),已經積聚了足夠多的政治勢力、軍事勢力的桓溫開始了首次北伐,從襄陽進抵關中,眼見收複故都長安在即,關中的年長者都激動到痛哭不已!
史載:持牛酒迎溫於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複見官軍!”
可見,身處異族統治的關中百姓對王師北定中原也是顧念宿遇,瞻望悢悢。但是事有不協,因為糧草短缺,桓溫不得不退出關中。
此時有個小插曲,桓溫和當時尚在隱居的名士王猛一見如故。不幸的是,王猛不願隨軍到南方,桓溫並沒有意識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自己失去的是張良、諸葛亮一樣的天下奇才!
第三次北伐,桓溫麵對的是後燕慕容垂。慕容垂是桓溫的勁敵,也是魏國拓跋珪、秦國苻堅的勁敵。
慕容垂本人,極善用兵,甚至在七十多歲還能擊敗魏國拓跋珪。
在小說《天龍八部》中他是慕容複的先人,慕容複矢誌不渝“光複大燕”的願望就是指的這一時期慕容氏所建立的多個燕國。
最後是劉裕。
劉裕所率領的軍隊是魏晉時代當之無愧的虎狼之師,他對內先後平定了孫恩、桓玄、盧循和劉毅的擾亂,穩定國家內部,自王敦之亂開始,這類割據勢力同朝廷的對抗也是東晉王朝最為苦惱的問題之一。
每當皇帝自以為可以有所作為的時候,立即被大佬打迴原形。
而劉裕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對外,他先後鏟除了,燕國慕容超、秦國姚泓、蜀國譙縱,降服漢中仇池國。
這是前無古人的北伐成就,隻有後來的皇覺寺重八小和尚可出其右。
劉裕是一個能夠在命運的顛沛流離中不屈不撓的小強,名副其實的古今第三戰神!
“氣吞萬裏如虎”,這是北宋詞人辛棄疾對劉裕北伐的評價。
從這個層麵來看,南方的經濟實力如果能夠集中在一起,足夠有收複中原的實力。
此時的洛陽,已經淪陷一百多年,不知道晉軍開進城中的那一刻是怎樣的心情。
不過劉裕仍然沒能夠完成徹底的北伐,中途迴師的原因又是和朝廷的政治鬥爭有關,當時他的屬臣劉穆之病故,劉裕擔心朝廷內自己的勢力遭受動搖,因此倉促班師。
歸根結底,東晉多次北伐都功敗垂成的緣故還是在於內亂!
在東晉統治的江南地區,北方士族隨琅琊王司馬睿“衣冠南渡”之後,對於南方本地士族來說,有點“鳩占鵲巢”的意味。
由於西晉的統治或許短暫,對江南地區缺乏有力的思想統治建設。
而剛剛遠離故土的的北方大族要想恢複元氣必然要占領江南經濟,一塊餅,巴掌大,你切一塊,我少一塊。
其實石閔一直覺得財富的爭奪戰和土地的爭奪戰本質上並沒有什麽區別,前者的殘酷性並不亞於後者。
除了經濟糾紛,南方士族對北方人的抵觸還來自於,在東吳被晉王朝並吞後,南方大族被朝廷壓製的時代背景。
當時在朝廷為官尤其是高官的,幾乎沒有南方的士族成員!
南方幾個大姓士族:周、沈、和吳郡四姓朱、張、顧、陸。在三國時期吳國之中,幾大姓氏已經多有位居高位者。
比如,東吳名將後兼任丞相的陸遜、丞相顧雍、以及朱桓、張溫等。
由於皇權的衰落,內亂造成內耗,北伐更加艱難。
祖約之亂、王敦之亂、蘇峻之亂、桓玄之亂甚至稱帝桓楚,這些都是東晉割據勢力造成的戰亂。
不過東晉王朝的軍事實力還是很強的。
後期的晉王朝的確具備對抗中原大國的實力,擁有收服中原的底氣!
淝水之戰前的秦國苻堅,剛剛降服前涼,這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堅持不殺害幾位亡國之君,並努力為己所用,比如後來威震天下的魏國拓跋珪、燕國慕容垂都是苻堅大帝的手下敗將。
這一點頗有大漢民族的氣度!
譬如曹丕代漢、司馬昭降服劉禪、司馬炎收服孫皓以及司馬炎代魏都不加害亡國之君。
晉國麵對近百萬的秦軍,依然有足夠力量抵擋,甚至徹底擊敗秦軍。
可見南方士族和北方朝廷團結在一起,是有足夠擊敗北方外族的實力的。
之所以曆次北伐不被南方士族支持,是因為他們對所謂的收複故土並沒有任何興趣,更不想因此承受兵馬糧草等負擔。
總而言之,現如今的晉室還沒有足夠的把握,還沒有足夠的實力支持大軍北伐!
石閔召集部將董匡、王平和衛崢議事。
石閔憂心忡忡地道:“三位叔叔,我剛剛下朝。現在大王的聖旨已經頒發下來了,大王任命夔安為中堅將軍大都督,節製諸軍,率同我、石鑒、李農、張貉、李菟五位將軍,兵眾共五萬人侵犯晉國的荊州和揚州的北部邊境,另派二萬騎兵進攻邾城!”
“大王為什麽想要南征?”董匡疑惑地道。
“據說晉國的征西將軍庾亮庾元規有北伐而克複中原故土的想法。在年前,庾亮將豫州刺史之職授予輔國將軍毛寶,讓他與西陽太守樊峻領一萬精兵,共守邾城。又任命陶稱為南中郎將、江夏相,率部曲五千人進入沔中。庾亮之弟庾翼任南蠻校尉、南郡太守,鎮守江陵。任命武昌太守陳囂為輔國將軍、梁州刺史,進入子午道。”
“庾亮又派偏師伐蜀,進入江陽,擒獲成漢的荊州刺史李閎、巴郡太守黃植,將他們押送京師。庾亮則率十萬大軍,據石城,為諸路大軍的後援!對於庾亮的所作所為,大王深惡之,故而想要先發製人,派大軍南征。”
王平聞言,不由得興致勃勃地道:“閔兒,晉國真的是要北伐嗎?”
石閔搖搖頭道:“應該不會。現如今我大趙國的國勢正如日中天,天下列國莫不望風披靡!而晉國偏安一隅,王業難興,他們剛剛平定了叛亂不久,此時如何騰出手來北伐?”
“可是我聽聞南晉多精兵強將啊!”
石閔苦笑著道:“三叔,打仗可不僅僅是依靠精兵強將而已的。兵戈堅利,擁有精兵強將的軍隊固然能打一場乃至於幾場的勝仗,但是不可能一直不敗的!這是國戰,非一兩場戰役所能扭轉的。”
董匡聞言,不由得微微頷首道:“不錯。當年的祖逖北伐,聲勢浩大,中原的漢人莫不附從,幾乎逼得石勒要逃出中原了!當時的晉軍可是一度收複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城池土地,可惜功敗垂成,晉室無心亦無力於北伐,最後祖逖是憂憤而死,讓世人哀歎良多。”
“祖逖之死的確可惜。”石閔點了點頭道,“不過他的失敗還是有道理的。一則晉室無力北伐,二則祖逖是孤軍深入,過於急功近利了,這底子都沒紮實,便試圖挑戰強大的敵人,如何使得?”
董匡隨即起身道:“閔兒,既然大王已經下旨讓我們漢軍南征,我這便去召集兵馬。”
“嗯。”
等到王平、衛崢三人都相繼離去,石閔便一個人待在主帳之中,沉默不語。良久,他幽幽地歎了口氣。
南方的晉室屢屢北伐,卻都功敗垂成,是有著最根本的原因的。
曆史上一共有三次聲勢浩大,而最具影響力的北伐。
一個是祖逖慷慨激昂的北伐大業,一個是桓溫收複中原的多次努力,一個是劉裕無可匹敵的虎狼之師!
先說祖逖。
祖逖能夠取得一定成果的北伐,同當時北方分裂的國際關係有關。
兩個趙國的對峙態勢,為祖逖創造了有利條件,甚至在祖逖進取中原之後,一度同趙王石勒緩和雙邊關係。
對比後來南朝劉宋的元嘉北伐,麵對北方統一的中原大國北魏,則是南北大國對峙的態勢,至少從對手實力層麵,難度要比祖逖大很多。
除此之外,祖逖能取得這麽大的成果,還有祖逖出色的軍事能力和有效的懷柔策略的緣故。
祖逖為了能夠在剛剛收服的中原失地站穩腳跟,先後拉攏中原各地的小股武裝力量,這些勢力大約類似於當地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擁有一定的財力和兵力。
祖逖出色的個人能力在“八王之亂”期間就有所體現。
祖逖為人好學堅忍,他與劉琨是摯友,在青年時期,二人結下了劉關張的情意。那時節晉武帝尚在世,不過他們已經看出了天下即將大亂!
史載:逖、琨並有英氣,每語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傑並起,吾與足下當相避於中原耳。”
這就是“聞基起舞”的由來。
北伐之所以失敗,在朝廷的不支持,事實上也無力支持。
說到祖逖北伐的失敗原因,不得不提及一下晉元帝司馬睿這個人的性格,
在祖逖接連取得北伐勝利過程中,祖逖被司馬睿猜忌會坐大,加上憂心“王與馬,共天下”的王敦會逐漸威脅朝廷,最終鬱鬱而終。
王敦和朝廷的愛恨糾葛,不必贅言。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此類世家大族和朝廷的內耗,也正是東晉難以求得更大發展,隻能選擇折中和妥協,偏安江東的重要原因。
接著是桓溫。
成功鏟除成漢政權的桓溫政治勢力空前高漲,這也是東晉桓氏家族崛起的開始。
永和十年(354年),已經積聚了足夠多的政治勢力、軍事勢力的桓溫開始了首次北伐,從襄陽進抵關中,眼見收複故都長安在即,關中的年長者都激動到痛哭不已!
史載:持牛酒迎溫於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複見官軍!”
可見,身處異族統治的關中百姓對王師北定中原也是顧念宿遇,瞻望悢悢。但是事有不協,因為糧草短缺,桓溫不得不退出關中。
此時有個小插曲,桓溫和當時尚在隱居的名士王猛一見如故。不幸的是,王猛不願隨軍到南方,桓溫並沒有意識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自己失去的是張良、諸葛亮一樣的天下奇才!
第三次北伐,桓溫麵對的是後燕慕容垂。慕容垂是桓溫的勁敵,也是魏國拓跋珪、秦國苻堅的勁敵。
慕容垂本人,極善用兵,甚至在七十多歲還能擊敗魏國拓跋珪。
在小說《天龍八部》中他是慕容複的先人,慕容複矢誌不渝“光複大燕”的願望就是指的這一時期慕容氏所建立的多個燕國。
最後是劉裕。
劉裕所率領的軍隊是魏晉時代當之無愧的虎狼之師,他對內先後平定了孫恩、桓玄、盧循和劉毅的擾亂,穩定國家內部,自王敦之亂開始,這類割據勢力同朝廷的對抗也是東晉王朝最為苦惱的問題之一。
每當皇帝自以為可以有所作為的時候,立即被大佬打迴原形。
而劉裕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對外,他先後鏟除了,燕國慕容超、秦國姚泓、蜀國譙縱,降服漢中仇池國。
這是前無古人的北伐成就,隻有後來的皇覺寺重八小和尚可出其右。
劉裕是一個能夠在命運的顛沛流離中不屈不撓的小強,名副其實的古今第三戰神!
“氣吞萬裏如虎”,這是北宋詞人辛棄疾對劉裕北伐的評價。
從這個層麵來看,南方的經濟實力如果能夠集中在一起,足夠有收複中原的實力。
此時的洛陽,已經淪陷一百多年,不知道晉軍開進城中的那一刻是怎樣的心情。
不過劉裕仍然沒能夠完成徹底的北伐,中途迴師的原因又是和朝廷的政治鬥爭有關,當時他的屬臣劉穆之病故,劉裕擔心朝廷內自己的勢力遭受動搖,因此倉促班師。
歸根結底,東晉多次北伐都功敗垂成的緣故還是在於內亂!
在東晉統治的江南地區,北方士族隨琅琊王司馬睿“衣冠南渡”之後,對於南方本地士族來說,有點“鳩占鵲巢”的意味。
由於西晉的統治或許短暫,對江南地區缺乏有力的思想統治建設。
而剛剛遠離故土的的北方大族要想恢複元氣必然要占領江南經濟,一塊餅,巴掌大,你切一塊,我少一塊。
其實石閔一直覺得財富的爭奪戰和土地的爭奪戰本質上並沒有什麽區別,前者的殘酷性並不亞於後者。
除了經濟糾紛,南方士族對北方人的抵觸還來自於,在東吳被晉王朝並吞後,南方大族被朝廷壓製的時代背景。
當時在朝廷為官尤其是高官的,幾乎沒有南方的士族成員!
南方幾個大姓士族:周、沈、和吳郡四姓朱、張、顧、陸。在三國時期吳國之中,幾大姓氏已經多有位居高位者。
比如,東吳名將後兼任丞相的陸遜、丞相顧雍、以及朱桓、張溫等。
由於皇權的衰落,內亂造成內耗,北伐更加艱難。
祖約之亂、王敦之亂、蘇峻之亂、桓玄之亂甚至稱帝桓楚,這些都是東晉割據勢力造成的戰亂。
不過東晉王朝的軍事實力還是很強的。
後期的晉王朝的確具備對抗中原大國的實力,擁有收服中原的底氣!
淝水之戰前的秦國苻堅,剛剛降服前涼,這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堅持不殺害幾位亡國之君,並努力為己所用,比如後來威震天下的魏國拓跋珪、燕國慕容垂都是苻堅大帝的手下敗將。
這一點頗有大漢民族的氣度!
譬如曹丕代漢、司馬昭降服劉禪、司馬炎收服孫皓以及司馬炎代魏都不加害亡國之君。
晉國麵對近百萬的秦軍,依然有足夠力量抵擋,甚至徹底擊敗秦軍。
可見南方士族和北方朝廷團結在一起,是有足夠擊敗北方外族的實力的。
之所以曆次北伐不被南方士族支持,是因為他們對所謂的收複故土並沒有任何興趣,更不想因此承受兵馬糧草等負擔。
總而言之,現如今的晉室還沒有足夠的把握,還沒有足夠的實力支持大軍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