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以前那些不管是因為什麽原因,而獲罪袁紹的文武,他們哪一個家人都沒有一個好結果,這就是張郃、高覽二人擔心的原因。


    而如今,付麟為他們考慮的非常的全麵,這也讓他們放心了不少,雖然他們的家人,依然還有著風險,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這就是東漢這個亂世,這個封建年代,就連像張郃、高覽這樣的將軍都朝不保夕,就更別提普通的百姓了。


    普通的百姓,他們的日子要怎麽過了,所以,東漢末年這個亂世,不知道有多少家庭,他們都妻離子散,甚至是整個小家庭都消失在一個曆史塵埃之中了。


    這些個普通的百姓,他們也許是因為亂兵而家破人亡,有可能是因為北方的異族入侵,有的可能是因為饑荒沒有糧食,從而全家餓死的。


    我們說的夠多的了,言歸正文,這個時候,付麟就接著說道:“張高二衛將軍你們放心,我已經派最好的細作趕奔鄴城去了。你們就等著好消息吧!”


    而當付麟說道這裏的時候,張郃卻突然說道:‘主公,我們的家小不在鄴城!他們都在邯鄲!’


    “哦!”付麟也是十分意外的說道:“怎麽會這樣,是我疏忽了,你們跟我說說,這是為什麽呢,你們都是袁紹的大將,為什麽你們的家小卻不在鄴城呢?”


    隻聽張郃先是哎了一聲,歎了口氣,接著就聽張郃說道:‘在袁紹的勢力之下。隻有袁氏才能夠,在鄴城安家,向我們這樣外姓的文臣武將,那都是要在其他地方安放家小的,像邯鄲就算不錯的了,還有在幽州的呢?哎……’


    這個消息也是讓付麟十分的意外,不過付麟卻沒有什麽驚慌,隻聽付麟接著說道:‘你們放心,我傳一道命令就好了,就算沒有我的命令,我的細作都是最精銳的人馬,他們自己就會尋找到線索的,不過還是給他們去個命令的好。’


    就這樣,付麟又給暗影傳了一道密令,這個命令是有暗影人員,專門傳出去的,他甚至都不經手付麟的親衛統領典韋和趙宇等人,這就是付麟組織下的嚴密性。


    最後,張郃高覽也是放心的下去了,付麟也讓兵馬都抓緊時間休息,相信顏良和他的殘兵敗將,最晚三天之內就會趕到黃河渡口了。


    “邯鄲”之名,最早出現於古本《竹書紀年》。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誌》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


    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阝)而成為邯鄲。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華夏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


    傳說上古時期人類始祖女媧就在邯鄲古中皇山摶土造人、煉石補天。八千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裏繁衍、休養生息,開啟了農業文明的新紀元。


    邯鄲的城邑,肇起於商殷。在商代早期建都於邢(即後世的邢台),後遷都於殷(即後世的安陽)的數百年間,邯鄲均為畿輔之地。古本《竹書紀年》中,就有商末殷紂王在邯鄲建“離宮別館”的記載。至遲在殷紂王時期邯鄲一名就已經出現,證實邯鄲古城距今已有三千一百多年的建城曆史。


    邯鄲之域在西周時屬於衛國,春秋時為晉地,當時邯鄲已是聞名遐邇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的著名城邑。晉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晉國正卿趙鞅(趙簡子)已將邯鄲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從此,邯鄲便成了趙氏的世襲領地。


    戰國時,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將趙都自中牟(即後世的河南鶴壁西)遷徙到邯鄲,邯鄲作為趙國的都城,曆經八代王侯,延續了158年的繁華。


    特別是一代英主趙武靈王,開改革之先河,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富國強兵,國勢大盛,雄踞戰國七強之列,使趙國成為可與強秦抗衡的國家之一。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軍破邯鄲,趙王遷降秦,邯鄲屬秦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趙國。次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邯鄲是邯鄲郡的首府。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立張耳為趙王,都城仍設邯鄲。九年,劉邦封其愛子如意為趙王,並重建邯鄲宮城,富麗堂皇溫明殿即建於此時。


    一直到西漢後期,邯鄲城有“富冠海內,天下名都”之稱,是除國都長安之外,與洛陽、臨淄、成都、宛(南陽)齊享全國五大都會盛名,從戰國到東漢,邯鄲興盛長達500年之久。


    東漢末葉,豪強並起,割據混戰,邯鄲罹難兵燹災禍,開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國公,於鄴城建都。


    在經濟上實施屯田安民,大興水利,營建魏都,開修道路。魏都的營建,以中軸為對稱法則著稱於世,並修建了銅雀、金鳳、冰井三台。


    西晉左思所作《魏都賦》,正是描寫鄴城此時的繁華景象。鄴城的興起導致黃河以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鄲此時淪為一般的縣城,隸屬於魏郡。


    三國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鄲屬廣平郡,東晉後又改屬魏郡。代之而勃興的魏都鄴城繼而先後為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國都,前後曆時364年,對於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隋唐時,邯鄲先後歸屬或複轄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爾小縣。曾盛極一時的鄴城亦被焚為廢墟,城毀人遷,一蹶不振。


    而邯鄲東部的大名卻在唐五代時悄然興起。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作為魏州首府的大名已發展成為黃河以北較大區域的中心城市。


    公元758年大名建為魏博鎮,後稱魏州大名府。五代時,在大名設天雄軍節度使。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後世的大名)登上了皇帝寶座,史稱後唐莊宗。


    宋王朝建立後,宋太宗將天下分為十五路,邯鄲縣屬河北路磁州,而大名為河北路治所(省府)。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建大名為陪都,稱北京。


    大名至館陶一帶,是宋遼交兵的古戰場,這裏曾演繹過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曆史活劇。到金朝時,大名曾為藩國大齊的都城,公元1130年劉豫在此稱帝。至元朝,這裏仍為大名路總管府治,依然是邯鄲東部的繁華重鎮。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l368年),在全國設置十三省,邯鄲縣屬北直隸省廣平府。清朝因襲明製稱直隸省,邯鄲縣仍屬廣平府管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迴到東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華小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華小仙並收藏迴到東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