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一天天的好了起來,已經不需要輪椅,可以自己走動了,朝廷那邊很痛快的批準了涼州暫不加稅的奏疏。反正李湛那裏要自給自足,他願意怎樣就怎樣。
這件事讓涼州的百姓們對他感恩戴德。鄯州涼州還有大片的荒地,三年之內不收稅,還發一些米糧,之後兩年收半稅,吸引了不少破產的農民、佃戶來開墾。
當然涼州的富庶主要還是建立在與西域諸國通商的基礎之上。因為商稅更高了,那些香料、奇珍的價格愈發高昂,通過走私而獲得的利潤更大了。
相對的,百姓的日子則越發艱難。河北那裏雖然打掉了最大一夥賊人安祿山,但是其他的盜賊仍然很猖獗。這次加稅,大戶們也隻好增加佃戶們的租稅,佃戶的租稅提高到了七成,有些地方甚至達到了八成。
而皇帝的天武軍重建,又從百姓之中征兵,讓很多家庭失去了壯勞力,日子也愈發艱難,很多活不下去的百姓便幹脆逃進山裏,加入了山匪,剛剛因打掉安祿山而平靜下來的河北局勢又暗流湧動了起來。
範陽是盧氏祖地,盧氏更是此地的第一大戶,盧家以德齊家,在當地聲譽卓著,範陽的其他大戶,也都是以盧家為首。然而,如今範陽的地麵上也不是那麽平靜了。
盧昭這個族長這些日子當的頗為艱難。這次的族會上,就有族人當麵向他發難。
“族長,這是什麽意思?讓我們跟以前一樣,都管佃戶收六成的租子?”盧昭宣布了決定盧家的租子隻收六成之後,立刻有人跳出來質問。
“這些年常鬧大災,今年剛剛好些,這些佃戶們。在我家世代租種土地,大家應該相互扶持,才是家門興旺延續之道。”盧昭朗聲說道。
那族人說道:“族長,話不是這麽說的,朝廷一下子提高了田稅,我們也沒辦法啊,別看田稅隻是從十五稅一提高到十稅一,但是現在想要把糧賣出去,要交的商稅可是提高了。還有買別的東西,花的錢也更多了。別的都不說,鹽大家都要用吧,現在也漲了那麽多。你說租子往上漲一成多嗎?”
其他族人也說道:“就是,就是,我們也不容易啊,除了田稅還有人頭稅,還有地方上雜七雜八的捐。要是官府不收這麽多,我們犯得上為難他們嗎?”
“據我所知,有的人家都收到九成了,我們收七成已經算是厚道的了。”
盧昭朗聲說道:“我也知道大家艱難,但是我們的日子再怎麽樣,也不過是差一些。如果收到七成,很多人佃戶就吃不上飯了。”
“族長,你父親做過官。你家的地這麽多年都沒有交過稅,徭役也不用出,官府也不敢找你家的麻煩,你家底厚,現在少收點不在乎。可是我們可不一樣啊。你上迴把那些佃戶積年的欠債都燒了,還勸大夥一起免債。不少家不是也都跟著你免了債嗎,我們對那些佃戶們已經是算厚道的了。但你不能讓大家一起挨餓啊。”那個族人說道。
“就是啊……我們也不想這樣,這不是沒辦法嗎……”其他族人附和道。
二房長老坐在一邊,看著亂糟糟的狀況冷笑不已,盧昭品德高潔,基本上是挑不出什麽毛病的,但是這也是他的致命傷。
其他幾房的長老也發話說:“我看這還是看各家自願吧。”
族會無果而終,盧昭也很受挫敗,迴到家,跟自己的妻子說道:“租子不變,於我們不過是少吃幾頓魚肉,少買些東西,對於那些佃戶來說,是一年的生計。這兩年年景不好,這樣下去,越來越多的人就要活不下去了,他們活不下去,就要去當盜匪,我們還是要受害。這樣的道理為什麽他們不明白呢。”
李寧馨說道:“人都是這樣的,隻看眼前事,事到臨頭才會後悔。”
盧昭歎了口氣:“不知道有多少人願意跟著我不提高租子。”
“善良人還是有的,不過你不提高,別人提高,他們的佃戶肯定會不滿,倒時候,他們也會埋怨你做這個好人。”李寧馨說道。
盧昭笑道:“我隻想做到問心無愧,他們什麽看法,我管不了。”
李寧馨說道:“我怕他們對你不利。之前涵因還來信說,大伯在長安很得勢,她知道大伯跟咱們有矛盾,讓我們千萬小心。”
“連她都收到風聲了啊。”盧昭說道。
“她知道的不多,我就給她迴了封信,跟她說了個大概。哎,家醜不外揚,不過我覺得跟涵因說應該沒關係吧。”李寧馨笑道。
盧昭笑道:“你跟她不是一向很好嘛,再說這件事也不是什麽秘密,親戚間早就傳遍了,她離那麽遠還記得關心你,這個朋友沒有白交。”
涵因拿著從長安傳來的最新的詩冊,跟李湛坐在秋水齋臨湖的涼閣裏一起品評。過了一會兒,蘭兒過來通傳,崔紹和崔如君兄妹來了。紫鳶還是一如既往的避開了。
這次涵因並沒有走,因為是專門請崔紹來說說盧昭家的事情的。
李湛說道:“因為拙荊跟盧昭的夫人是好友,這次來信她跟拙荊說了下盧家的家事,隻是限於篇幅,未述詳盡,她信中說盧時造謠說盧昭不是嫡子,還好令尊恰巧在那裏,證實了他的身份。”
崔紹笑道:“的確有這事的,說起來讓人氣憤,本來就是族譜上明載的,因為盧昭是老來子,太夫人生他的時候已經年近四十,有人就據此顛倒黑白,信口雌黃,把他家太夫人氣的病倒了。好在家慈和她家太夫人同時懷孕,盧公子跟我大哥是同一個歲數,當時我母親和盧太夫人走的很近,當時還開玩笑說若是一男一女便結為婚姻,若都是男孩都結為異姓兄弟,都是女孩就結為異姓姐妹。”
李湛也是頭一次知道清河崔氏和範陽盧氏長房之間的關係這麽好,說道:“原來如此。隻是不知道盧家兄弟為什麽會鬧成這樣?從前,都知道他們兩兄弟之間關係是極好的。”
“我也對此百思不得其解。畢竟是他的家事,我們也不好深問。”崔紹說道。
“現在盧時竟然成了長安的紅人,各世家的座上客,他屢屢針對盧昭,這次被從族中趕出,恐怕會心懷不滿,真是讓人擔心。”涵因說道。
崔紹倒不是很擔心:“盧昭品性高潔,在長安一直名聲很好,應該沒那麽容易被人汙蔑中傷。”
涵因卻不這麽想,越是品德高尚之人,越容易被人嫉恨,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當族長要麵對族內族外紛繁的利益糾葛,還有用各種手段,讓族人馴服,盧昭聰明,卻不屑為此,寧馨雖然被李夫人教得很好,但也隻能做自己本分內的事情。
畢竟像她這樣能插手外事的女人並不多。李湛開通,不介意她知曉外務,唐國公府這一支畢竟是旁支,也不在太原祖地,長安隻有幾房人口,她受得限製也沒那麽多。到了這邊,李湛舉步維艱,身邊的支持有限,更是事事跟她商量。
但李寧馨身為宗婦,處處被族中之人盯著,稍有差池就會被人說嘴。
這件事說清楚,崔紹又說道:“其實今天來,我是跟都督和夫人辭行的。”
李湛說道:“哦?子元要走了?可是涼州待的不滿意?”
“不是。”崔紹趕緊擺擺手,笑道:“在涼州結交了不少好友,其實我還是想在這繼續探討學問,隻是家嚴來信,這一次崔家的門蔭已經把我舉薦了上去,催促我趕緊去長安就官。”清河崔氏仍然嚴守長子繼承祖業,次子當官的傳統。
李湛笑道:“原來是這樣,子元也將入仕了,以老弟之才定會造福百姓,有功於朝廷。”
“不敢不敢,這兩年在涼州收獲頗多,尤其是看到都督施政為官,讓在下欽佩不已。”崔紹趕緊自謙道。
“這一別不知道何時能再見麵了,隻願子元大展宏圖,仕途暢達。”李湛看著眼前這個躊躇滿誌的年輕人,就想起了自己從前的樣子。讓崔紹稍等,片刻之後,拿過來一封信,主要是寫崔紹在涼州期間參與集文閣收集的工作,成績卓著,做了許多貢獻等等,並蓋了武威郡都督的官印,相當於後來的介紹信,證明崔紹的才幹。雖然崔紹身為清河崔氏的長房嫡子,並不需要李湛推薦,但這代表著他在士林界的資曆,也代表著官府對他的肯定。對崔紹是很重要的。
崔紹雙手接過,看了一遍,鄭重的道了謝。又對涵因一禮,說道:“夫人這些年一直照顧家妹,紹不勝感激。紹在此處,唯有妹妹放心不下,我走後,希望夫人還能幫持周全,紹先謝過了。”
“如君一直跟我要好,她若有難處,我自然不能袖手旁觀,你就放心吧。”涵因笑眯眯的對他說道。
崔紹和崔如君又道了謝,告辭走了。
這件事讓涼州的百姓們對他感恩戴德。鄯州涼州還有大片的荒地,三年之內不收稅,還發一些米糧,之後兩年收半稅,吸引了不少破產的農民、佃戶來開墾。
當然涼州的富庶主要還是建立在與西域諸國通商的基礎之上。因為商稅更高了,那些香料、奇珍的價格愈發高昂,通過走私而獲得的利潤更大了。
相對的,百姓的日子則越發艱難。河北那裏雖然打掉了最大一夥賊人安祿山,但是其他的盜賊仍然很猖獗。這次加稅,大戶們也隻好增加佃戶們的租稅,佃戶的租稅提高到了七成,有些地方甚至達到了八成。
而皇帝的天武軍重建,又從百姓之中征兵,讓很多家庭失去了壯勞力,日子也愈發艱難,很多活不下去的百姓便幹脆逃進山裏,加入了山匪,剛剛因打掉安祿山而平靜下來的河北局勢又暗流湧動了起來。
範陽是盧氏祖地,盧氏更是此地的第一大戶,盧家以德齊家,在當地聲譽卓著,範陽的其他大戶,也都是以盧家為首。然而,如今範陽的地麵上也不是那麽平靜了。
盧昭這個族長這些日子當的頗為艱難。這次的族會上,就有族人當麵向他發難。
“族長,這是什麽意思?讓我們跟以前一樣,都管佃戶收六成的租子?”盧昭宣布了決定盧家的租子隻收六成之後,立刻有人跳出來質問。
“這些年常鬧大災,今年剛剛好些,這些佃戶們。在我家世代租種土地,大家應該相互扶持,才是家門興旺延續之道。”盧昭朗聲說道。
那族人說道:“族長,話不是這麽說的,朝廷一下子提高了田稅,我們也沒辦法啊,別看田稅隻是從十五稅一提高到十稅一,但是現在想要把糧賣出去,要交的商稅可是提高了。還有買別的東西,花的錢也更多了。別的都不說,鹽大家都要用吧,現在也漲了那麽多。你說租子往上漲一成多嗎?”
其他族人也說道:“就是,就是,我們也不容易啊,除了田稅還有人頭稅,還有地方上雜七雜八的捐。要是官府不收這麽多,我們犯得上為難他們嗎?”
“據我所知,有的人家都收到九成了,我們收七成已經算是厚道的了。”
盧昭朗聲說道:“我也知道大家艱難,但是我們的日子再怎麽樣,也不過是差一些。如果收到七成,很多人佃戶就吃不上飯了。”
“族長,你父親做過官。你家的地這麽多年都沒有交過稅,徭役也不用出,官府也不敢找你家的麻煩,你家底厚,現在少收點不在乎。可是我們可不一樣啊。你上迴把那些佃戶積年的欠債都燒了,還勸大夥一起免債。不少家不是也都跟著你免了債嗎,我們對那些佃戶們已經是算厚道的了。但你不能讓大家一起挨餓啊。”那個族人說道。
“就是啊……我們也不想這樣,這不是沒辦法嗎……”其他族人附和道。
二房長老坐在一邊,看著亂糟糟的狀況冷笑不已,盧昭品德高潔,基本上是挑不出什麽毛病的,但是這也是他的致命傷。
其他幾房的長老也發話說:“我看這還是看各家自願吧。”
族會無果而終,盧昭也很受挫敗,迴到家,跟自己的妻子說道:“租子不變,於我們不過是少吃幾頓魚肉,少買些東西,對於那些佃戶來說,是一年的生計。這兩年年景不好,這樣下去,越來越多的人就要活不下去了,他們活不下去,就要去當盜匪,我們還是要受害。這樣的道理為什麽他們不明白呢。”
李寧馨說道:“人都是這樣的,隻看眼前事,事到臨頭才會後悔。”
盧昭歎了口氣:“不知道有多少人願意跟著我不提高租子。”
“善良人還是有的,不過你不提高,別人提高,他們的佃戶肯定會不滿,倒時候,他們也會埋怨你做這個好人。”李寧馨說道。
盧昭笑道:“我隻想做到問心無愧,他們什麽看法,我管不了。”
李寧馨說道:“我怕他們對你不利。之前涵因還來信說,大伯在長安很得勢,她知道大伯跟咱們有矛盾,讓我們千萬小心。”
“連她都收到風聲了啊。”盧昭說道。
“她知道的不多,我就給她迴了封信,跟她說了個大概。哎,家醜不外揚,不過我覺得跟涵因說應該沒關係吧。”李寧馨笑道。
盧昭笑道:“你跟她不是一向很好嘛,再說這件事也不是什麽秘密,親戚間早就傳遍了,她離那麽遠還記得關心你,這個朋友沒有白交。”
涵因拿著從長安傳來的最新的詩冊,跟李湛坐在秋水齋臨湖的涼閣裏一起品評。過了一會兒,蘭兒過來通傳,崔紹和崔如君兄妹來了。紫鳶還是一如既往的避開了。
這次涵因並沒有走,因為是專門請崔紹來說說盧昭家的事情的。
李湛說道:“因為拙荊跟盧昭的夫人是好友,這次來信她跟拙荊說了下盧家的家事,隻是限於篇幅,未述詳盡,她信中說盧時造謠說盧昭不是嫡子,還好令尊恰巧在那裏,證實了他的身份。”
崔紹笑道:“的確有這事的,說起來讓人氣憤,本來就是族譜上明載的,因為盧昭是老來子,太夫人生他的時候已經年近四十,有人就據此顛倒黑白,信口雌黃,把他家太夫人氣的病倒了。好在家慈和她家太夫人同時懷孕,盧公子跟我大哥是同一個歲數,當時我母親和盧太夫人走的很近,當時還開玩笑說若是一男一女便結為婚姻,若都是男孩都結為異姓兄弟,都是女孩就結為異姓姐妹。”
李湛也是頭一次知道清河崔氏和範陽盧氏長房之間的關係這麽好,說道:“原來如此。隻是不知道盧家兄弟為什麽會鬧成這樣?從前,都知道他們兩兄弟之間關係是極好的。”
“我也對此百思不得其解。畢竟是他的家事,我們也不好深問。”崔紹說道。
“現在盧時竟然成了長安的紅人,各世家的座上客,他屢屢針對盧昭,這次被從族中趕出,恐怕會心懷不滿,真是讓人擔心。”涵因說道。
崔紹倒不是很擔心:“盧昭品性高潔,在長安一直名聲很好,應該沒那麽容易被人汙蔑中傷。”
涵因卻不這麽想,越是品德高尚之人,越容易被人嫉恨,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當族長要麵對族內族外紛繁的利益糾葛,還有用各種手段,讓族人馴服,盧昭聰明,卻不屑為此,寧馨雖然被李夫人教得很好,但也隻能做自己本分內的事情。
畢竟像她這樣能插手外事的女人並不多。李湛開通,不介意她知曉外務,唐國公府這一支畢竟是旁支,也不在太原祖地,長安隻有幾房人口,她受得限製也沒那麽多。到了這邊,李湛舉步維艱,身邊的支持有限,更是事事跟她商量。
但李寧馨身為宗婦,處處被族中之人盯著,稍有差池就會被人說嘴。
這件事說清楚,崔紹又說道:“其實今天來,我是跟都督和夫人辭行的。”
李湛說道:“哦?子元要走了?可是涼州待的不滿意?”
“不是。”崔紹趕緊擺擺手,笑道:“在涼州結交了不少好友,其實我還是想在這繼續探討學問,隻是家嚴來信,這一次崔家的門蔭已經把我舉薦了上去,催促我趕緊去長安就官。”清河崔氏仍然嚴守長子繼承祖業,次子當官的傳統。
李湛笑道:“原來是這樣,子元也將入仕了,以老弟之才定會造福百姓,有功於朝廷。”
“不敢不敢,這兩年在涼州收獲頗多,尤其是看到都督施政為官,讓在下欽佩不已。”崔紹趕緊自謙道。
“這一別不知道何時能再見麵了,隻願子元大展宏圖,仕途暢達。”李湛看著眼前這個躊躇滿誌的年輕人,就想起了自己從前的樣子。讓崔紹稍等,片刻之後,拿過來一封信,主要是寫崔紹在涼州期間參與集文閣收集的工作,成績卓著,做了許多貢獻等等,並蓋了武威郡都督的官印,相當於後來的介紹信,證明崔紹的才幹。雖然崔紹身為清河崔氏的長房嫡子,並不需要李湛推薦,但這代表著他在士林界的資曆,也代表著官府對他的肯定。對崔紹是很重要的。
崔紹雙手接過,看了一遍,鄭重的道了謝。又對涵因一禮,說道:“夫人這些年一直照顧家妹,紹不勝感激。紹在此處,唯有妹妹放心不下,我走後,希望夫人還能幫持周全,紹先謝過了。”
“如君一直跟我要好,她若有難處,我自然不能袖手旁觀,你就放心吧。”涵因笑眯眯的對他說道。
崔紹和崔如君又道了謝,告辭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