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薦求粉紅
靖國公聽了涵因這話,看著涵因的目光中多了一抹思索,笑道:“這些年來,我無時不刻想要離開朝廷這個是非之地,皇上信任就再熬幾年,朝廷若是不需要我了,我也無所留戀,不過,你叫你兩個哥哥放心,便是我致仕了,也會安排好他們兩個的前程。”
涵因笑道:“可是這麽多大臣致仕,若是舅舅再離開,誰來輔佐皇上呢。”
靖國公笑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不過朝中之事並不是忠心耿耿就行的。你迴去也要叫你兩個哥哥盡量低調,多做事,少說話。”
涵因應道:“多謝舅舅提點,我會提醒哥哥的。隻是涵因擔心這麽多大臣致仕,會惹惱了了皇上,我在宮中聽說我姐姐還有韋貴妃當年都是皇上最寵愛的嬪妃,可是她們犯了錯,皇上也並沒有念舊情,處置起來毫不猶豫,我想皇上大概是個眼裏不容沙子之人。舅舅何必去觸這個黴頭。”
涵因說這“眼裏不容沙子”這話實在暗示靖國公不要妄想皇帝會妥協,皇帝自從登基以來,就被權臣輪番壓製,這股火壓抑已久,冒出來的時候擋都擋不住,長公主剛死之時,皇帝底氣不足,因此隻撒在謀逆的韋家、郭家身上,如今劉錦的東西落在他手裏,就好像給這把火添了一捆柴。
此時往上撲的人,隻會被先燒成灰。
靖國公也明白她意指皇帝的個性是睚眥必報的,此番將皇帝得罪,必然討不到好去。但他對一個女孩子的話,並不大放在心上,笑道:“我知道你的意思了。皇上寬仁,就算有什麽不滿,也不會額外加罪。”
涵因知道他並不會把自己的話放在心上。但她也沒辦法再往深了說了,笑笑:“舅舅的意思涵因明白了,必定會告訴兄長,您的吩咐,那涵因便告辭了。”
靖國公坐在座位上,陷入了深思。靖國公心裏沉甸甸的,他也隱隱有感覺,皇帝在處置政務每受到這幫老臣的掣肘時,朱批的筆跡都隱約透著憤懣之意。但這畢竟是中感覺,並沒有什麽實據。心中並不敢肯定。如今這樣聯想起來,皇帝在不占優勢的時候隱忍,一旦掌握主動。就毫不猶豫動手,處置韋家是這樣,處置劉錦也一樣,想來處置杜胤的時候,若不是一眾臣子反對。恐怕也會牽連甚廣。而如今皇帝手中握著群臣的把柄,這樣公然和他對著幹恐怕……
猶在思索,下人通傳刑部尚書、中書侍郎、禮部侍郎等一眾官員求見,這些人不是靖國公的老師、同窗,就是他的學生。
靖國公向他們轉述了陸憲和李明博的意見,眾人合計一番。也覺得探知聖意很重要。但靖國公想起涵因的話,心裏很是不踏實,但想想還是咬牙道:“不如我來做這件事吧。反正我也早有在家含飴弄孫的想法。”
他是山東士族的首腦。朝中威望又高,眾人皆說不妥。
靖國公沉吟道:“須得是個有分量的,皇上大概才會動容。”
最後,刑部尚書溫承宗說道:“這件事我來做吧,老夫今年已經年近耄耋。早就想向皇上高老還鄉,如今正好。”
靖國公皺眉道:“老師。這種風險怎麽好讓您來冒呢。”溫承宗是他嶽父的族兄,也是他的老師。
溫承宗擺擺手:“老夫在朝中已經將近五十年,再沒什麽可留戀的,我們山東士族同氣連枝,現在麵臨危機,必須有人出麵,此事不關皇上如何處理,必遭他的忌恨,你們年輕人大好前途,不可因此斷送了。因此不如老夫來做。”
靖國公和幾個官員眼含熱淚,大禮下拜:“多謝老師。”
皇帝看著這幾日送上來的致仕折子眼睛幾乎噴出火來,聲音越發冷凝:“門下侍郎蕭榮、刑部尚書溫承宗、翰林院學士周文光都要走是吧,好啊,你們是要給朕拆台,難道沒有了你們,這朝廷就不轉了,這天下是朕的天下還是你們的天下!”
他忽然站起身來,在禦書房中來迴走動,走了幾圈,猛地停下,攥緊了拳頭,眼神中充滿了狠辣之色:“既然你們不識抬舉,那就讓朕來告訴你們這是誰的天下。”
次日一早,所有請辭的折子都準了。朝中眾臣麵麵相覷,想不到皇帝真的痛下決心,用君權強壓群臣。幾位宰相麵沉似水,相互對視一眼,一時間朝堂之上氣氛凝重。
之後,皇帝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又提拔了幾個人,中書舍人高建升為戶部侍郎,竇溫任翰林院學士,左拾遺於正傑升為侍禦史。
眾臣都對這個安排皆有疑義,此事皇帝並未跟群臣商討,這些人有外戚的身份,而且屬於越級升職,因此群臣議論紛紛。但皇帝卻力排眾議,說既然這麽多人致仕,必須有人補缺,這些人是有才之人,可以破格提拔。
皇帝和群臣鬧得很僵。
大家還沒有反應過來,魏伯顏帶著內衛便敲開了那幾位致仕大臣的府門,把這些人抓迴了永和巷。
這下子群臣都坐不住了,紛紛上折子彈劾內衛,說內衛濫用職權,要求把案子移交到禦史台或者大理寺。皇帝卻說等事情查清楚再說。
太皇太後自劉錦被抓臉色就不佳,這些日子臉色就更是陰沉沉的,連妃子們的請安都一概免了。門下侍郎蕭榮的下獄讓她憂心忡忡。
“皇上還是適可而止,難不成跟眾臣把關係鬧僵嗎?再說,用內衛本就不妥。”太皇太後終於忍不住,出言相問。
皇帝笑笑,打著官腔:“皇祖母之前不是說內衛是皇家私器,隻應該由皇帝掌管,如今內衛既然查出這些人的問題,就該一查到底,這本該是禦史台的職責,若確有其事,說明禦史台失察。當然,若是他們清白,內衛調查之後自然會放人。”
太皇太後臉白了白,進了永和巷,很少有人能抗得住,冷笑了一聲:“那最好,希望皇上能給群臣一個交代。否則,內衛無憑無據就胡亂抓人,豈不壞了律法。”
“是,祖母,這是自然。”皇帝心下冷笑,太皇太後之前保劉錦的時候可不是這個說法了。
連日來群臣接連上表,為溫承宗、蕭榮等人伸冤。
皇帝卻拿出幾份書信:“你們自己看看吧。江南貪腐大案,前年劉錦去查了一次,卻沒有什麽成效,現在看來是地方與朝中官員勾結。不乏德高望重之人。如果不嚴查,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
大家這才明白,皇帝打的是哪張牌。原來是衝著那筆錢去的。
李明哲率先說道:“監察百官是禦史台的職責,既然內衛查到了問題,理應交由禦史台詳審。”
靖國公也說道:“皇上,不可用內衛替代禦史台,否則難以服眾。”
皇帝看看低著頭站在一旁的陸憲和半眯著眼睛的柳正言,笑問道:“陸卿家、柳卿家以為呢?”
“臣附議。”陸憲躬身答道。
“臣附議。”柳正言也跟著說了一句,就再不說話了。
皇帝點點頭:“好,既然四位卿家都覺得這樣辦好,那查這件貪腐案的事,就交給禦史台吧。
靖國公、李明哲和陸憲相互看了對方一眼,知道皇帝也在試探群臣的底線。
這是一筆極大的款子,是各級官員從各種撥款中層層剝下來,通過各大商行、票號,將錢洗白,再分配到各級官員的手裏。
最初是長公主為了和鄭倫對抗建立的,她製定了一套洗錢的方法,鄭倫死後,隨著長公主勢力越來越大,牽扯的人也越來越多。
後來這個網絡幾乎滲透到整個官員係統。銀兩按照指定的規則分配,隻要做官,按照職務人人有份。但大多數人都隻是知道是有這麽一筆暗錢,卻不知道什麽來頭。想要揭發出來的人,都被處置掉了。
實際上,這是長公主用最少的代價控製這些人的方法。因為人的胃口是漸漸增大的,不加以控製那些人永遠貪得無厭,有這樣一種方法來分配這一大筆款項,他們反而不敢多貪。各地受災多的時候,下撥的銀子也多,各級官員按照規矩截留,最後真正用到救災上的款項也能保障。而風調雨順之年年,本身官員的油水便豐足,因此下撥的款項少一些也沒關係。壞規矩私自多拿的人,被上邊發現,就會處置掉。
長公主的人控製了資金節流和分配的幾個環節,也隻有長公主知道這些人是誰。她也憑此控製百官,權傾一時,把韋建昌一派壓得死死的,也引得韋建昌孤注一擲。
而資金則是由幾派勢力共同派人掌管,相互監督,相互製衡。
每次製定預算,高層都會多作一部分預算,而在向下發的時候,各層節留,這筆錢會通過各商行、票號,通過生意、土地買賣等方法洗幹淨,再以各種名目發到各官員手中。
每年春,賬本會進行匯總,以掌握賬目和資金的情況,長公主會派人核查後銷毀。
而這一次長公主薨逝,正好卡在這個當口。還沒來得及派人去銷毀賬目,因此前一年的賬冊還在長公主手上,被她藏在了桐影閣。上麵隻有代表人名的符號和金額記錄。沒有名冊對照,誰也看不出來這些圈圈點點的符號代表誰。
人們想得到這本賬冊,主要是想要掌握這筆資金的運作。而當初替長公主掌管分配的人此時已經隱藏起來,現在藏在涵因書架上中的書頁記錄著這些人的名字,他們便是長公主的親信。陸憲和李明哲的名字赫然在列。
靖國公聽了涵因這話,看著涵因的目光中多了一抹思索,笑道:“這些年來,我無時不刻想要離開朝廷這個是非之地,皇上信任就再熬幾年,朝廷若是不需要我了,我也無所留戀,不過,你叫你兩個哥哥放心,便是我致仕了,也會安排好他們兩個的前程。”
涵因笑道:“可是這麽多大臣致仕,若是舅舅再離開,誰來輔佐皇上呢。”
靖國公笑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不過朝中之事並不是忠心耿耿就行的。你迴去也要叫你兩個哥哥盡量低調,多做事,少說話。”
涵因應道:“多謝舅舅提點,我會提醒哥哥的。隻是涵因擔心這麽多大臣致仕,會惹惱了了皇上,我在宮中聽說我姐姐還有韋貴妃當年都是皇上最寵愛的嬪妃,可是她們犯了錯,皇上也並沒有念舊情,處置起來毫不猶豫,我想皇上大概是個眼裏不容沙子之人。舅舅何必去觸這個黴頭。”
涵因說這“眼裏不容沙子”這話實在暗示靖國公不要妄想皇帝會妥協,皇帝自從登基以來,就被權臣輪番壓製,這股火壓抑已久,冒出來的時候擋都擋不住,長公主剛死之時,皇帝底氣不足,因此隻撒在謀逆的韋家、郭家身上,如今劉錦的東西落在他手裏,就好像給這把火添了一捆柴。
此時往上撲的人,隻會被先燒成灰。
靖國公也明白她意指皇帝的個性是睚眥必報的,此番將皇帝得罪,必然討不到好去。但他對一個女孩子的話,並不大放在心上,笑道:“我知道你的意思了。皇上寬仁,就算有什麽不滿,也不會額外加罪。”
涵因知道他並不會把自己的話放在心上。但她也沒辦法再往深了說了,笑笑:“舅舅的意思涵因明白了,必定會告訴兄長,您的吩咐,那涵因便告辭了。”
靖國公坐在座位上,陷入了深思。靖國公心裏沉甸甸的,他也隱隱有感覺,皇帝在處置政務每受到這幫老臣的掣肘時,朱批的筆跡都隱約透著憤懣之意。但這畢竟是中感覺,並沒有什麽實據。心中並不敢肯定。如今這樣聯想起來,皇帝在不占優勢的時候隱忍,一旦掌握主動。就毫不猶豫動手,處置韋家是這樣,處置劉錦也一樣,想來處置杜胤的時候,若不是一眾臣子反對。恐怕也會牽連甚廣。而如今皇帝手中握著群臣的把柄,這樣公然和他對著幹恐怕……
猶在思索,下人通傳刑部尚書、中書侍郎、禮部侍郎等一眾官員求見,這些人不是靖國公的老師、同窗,就是他的學生。
靖國公向他們轉述了陸憲和李明博的意見,眾人合計一番。也覺得探知聖意很重要。但靖國公想起涵因的話,心裏很是不踏實,但想想還是咬牙道:“不如我來做這件事吧。反正我也早有在家含飴弄孫的想法。”
他是山東士族的首腦。朝中威望又高,眾人皆說不妥。
靖國公沉吟道:“須得是個有分量的,皇上大概才會動容。”
最後,刑部尚書溫承宗說道:“這件事我來做吧,老夫今年已經年近耄耋。早就想向皇上高老還鄉,如今正好。”
靖國公皺眉道:“老師。這種風險怎麽好讓您來冒呢。”溫承宗是他嶽父的族兄,也是他的老師。
溫承宗擺擺手:“老夫在朝中已經將近五十年,再沒什麽可留戀的,我們山東士族同氣連枝,現在麵臨危機,必須有人出麵,此事不關皇上如何處理,必遭他的忌恨,你們年輕人大好前途,不可因此斷送了。因此不如老夫來做。”
靖國公和幾個官員眼含熱淚,大禮下拜:“多謝老師。”
皇帝看著這幾日送上來的致仕折子眼睛幾乎噴出火來,聲音越發冷凝:“門下侍郎蕭榮、刑部尚書溫承宗、翰林院學士周文光都要走是吧,好啊,你們是要給朕拆台,難道沒有了你們,這朝廷就不轉了,這天下是朕的天下還是你們的天下!”
他忽然站起身來,在禦書房中來迴走動,走了幾圈,猛地停下,攥緊了拳頭,眼神中充滿了狠辣之色:“既然你們不識抬舉,那就讓朕來告訴你們這是誰的天下。”
次日一早,所有請辭的折子都準了。朝中眾臣麵麵相覷,想不到皇帝真的痛下決心,用君權強壓群臣。幾位宰相麵沉似水,相互對視一眼,一時間朝堂之上氣氛凝重。
之後,皇帝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又提拔了幾個人,中書舍人高建升為戶部侍郎,竇溫任翰林院學士,左拾遺於正傑升為侍禦史。
眾臣都對這個安排皆有疑義,此事皇帝並未跟群臣商討,這些人有外戚的身份,而且屬於越級升職,因此群臣議論紛紛。但皇帝卻力排眾議,說既然這麽多人致仕,必須有人補缺,這些人是有才之人,可以破格提拔。
皇帝和群臣鬧得很僵。
大家還沒有反應過來,魏伯顏帶著內衛便敲開了那幾位致仕大臣的府門,把這些人抓迴了永和巷。
這下子群臣都坐不住了,紛紛上折子彈劾內衛,說內衛濫用職權,要求把案子移交到禦史台或者大理寺。皇帝卻說等事情查清楚再說。
太皇太後自劉錦被抓臉色就不佳,這些日子臉色就更是陰沉沉的,連妃子們的請安都一概免了。門下侍郎蕭榮的下獄讓她憂心忡忡。
“皇上還是適可而止,難不成跟眾臣把關係鬧僵嗎?再說,用內衛本就不妥。”太皇太後終於忍不住,出言相問。
皇帝笑笑,打著官腔:“皇祖母之前不是說內衛是皇家私器,隻應該由皇帝掌管,如今內衛既然查出這些人的問題,就該一查到底,這本該是禦史台的職責,若確有其事,說明禦史台失察。當然,若是他們清白,內衛調查之後自然會放人。”
太皇太後臉白了白,進了永和巷,很少有人能抗得住,冷笑了一聲:“那最好,希望皇上能給群臣一個交代。否則,內衛無憑無據就胡亂抓人,豈不壞了律法。”
“是,祖母,這是自然。”皇帝心下冷笑,太皇太後之前保劉錦的時候可不是這個說法了。
連日來群臣接連上表,為溫承宗、蕭榮等人伸冤。
皇帝卻拿出幾份書信:“你們自己看看吧。江南貪腐大案,前年劉錦去查了一次,卻沒有什麽成效,現在看來是地方與朝中官員勾結。不乏德高望重之人。如果不嚴查,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
大家這才明白,皇帝打的是哪張牌。原來是衝著那筆錢去的。
李明哲率先說道:“監察百官是禦史台的職責,既然內衛查到了問題,理應交由禦史台詳審。”
靖國公也說道:“皇上,不可用內衛替代禦史台,否則難以服眾。”
皇帝看看低著頭站在一旁的陸憲和半眯著眼睛的柳正言,笑問道:“陸卿家、柳卿家以為呢?”
“臣附議。”陸憲躬身答道。
“臣附議。”柳正言也跟著說了一句,就再不說話了。
皇帝點點頭:“好,既然四位卿家都覺得這樣辦好,那查這件貪腐案的事,就交給禦史台吧。
靖國公、李明哲和陸憲相互看了對方一眼,知道皇帝也在試探群臣的底線。
這是一筆極大的款子,是各級官員從各種撥款中層層剝下來,通過各大商行、票號,將錢洗白,再分配到各級官員的手裏。
最初是長公主為了和鄭倫對抗建立的,她製定了一套洗錢的方法,鄭倫死後,隨著長公主勢力越來越大,牽扯的人也越來越多。
後來這個網絡幾乎滲透到整個官員係統。銀兩按照指定的規則分配,隻要做官,按照職務人人有份。但大多數人都隻是知道是有這麽一筆暗錢,卻不知道什麽來頭。想要揭發出來的人,都被處置掉了。
實際上,這是長公主用最少的代價控製這些人的方法。因為人的胃口是漸漸增大的,不加以控製那些人永遠貪得無厭,有這樣一種方法來分配這一大筆款項,他們反而不敢多貪。各地受災多的時候,下撥的銀子也多,各級官員按照規矩截留,最後真正用到救災上的款項也能保障。而風調雨順之年年,本身官員的油水便豐足,因此下撥的款項少一些也沒關係。壞規矩私自多拿的人,被上邊發現,就會處置掉。
長公主的人控製了資金節流和分配的幾個環節,也隻有長公主知道這些人是誰。她也憑此控製百官,權傾一時,把韋建昌一派壓得死死的,也引得韋建昌孤注一擲。
而資金則是由幾派勢力共同派人掌管,相互監督,相互製衡。
每次製定預算,高層都會多作一部分預算,而在向下發的時候,各層節留,這筆錢會通過各商行、票號,通過生意、土地買賣等方法洗幹淨,再以各種名目發到各官員手中。
每年春,賬本會進行匯總,以掌握賬目和資金的情況,長公主會派人核查後銷毀。
而這一次長公主薨逝,正好卡在這個當口。還沒來得及派人去銷毀賬目,因此前一年的賬冊還在長公主手上,被她藏在了桐影閣。上麵隻有代表人名的符號和金額記錄。沒有名冊對照,誰也看不出來這些圈圈點點的符號代表誰。
人們想得到這本賬冊,主要是想要掌握這筆資金的運作。而當初替長公主掌管分配的人此時已經隱藏起來,現在藏在涵因書架上中的書頁記錄著這些人的名字,他們便是長公主的親信。陸憲和李明哲的名字赫然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