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權剛一路小碎步進了大明宮,司徒堯就問了:“事情辦完了?”
“迴稟皇上,是的。”戴權恭敬迴答,想想在榮國府裏發生的事情,又補充了一句:“奴才見到了賈府裏那個銜玉而生的公子。”
司徒堯放了下筆,站起身來活泛了□子:“那個賈寶玉?”想到賈寶玉,自然就會想起那些年京城裏的遍天流言,司徒堯冷哼了聲:“也不知能有多大造化呢!”
戴權原本就伏下的身子聞言更加低了低,心中默念你看不見我,我也沒聽到。司徒堯放鬆夠了,又轉身坐下自己看桌案上的奏折,這本奏折上的名字赫然是三個字:林如海。
奏折裏麵字裏行間都是近些日子淮陽兩地的鹽政時事,曆練了這麽多年,林如海也算是鍛煉出來了。他上的奏折從來都言簡意賅,都是不摻雜個人情感的客觀論述,遇到重大的事件,還經常會附帶一份數據報告。
司徒堯真正認識到林如海這個人,就是從看到他帶了數據分析的奏折開始。那會兒還是司徒易如日中天的時候,他的好弟弟隻顧得取悅太上皇,將一些不太重要、瑣碎麻煩的奏折,就通通推到了自家親哥哥頭上。
林如海的奏折,有一次就這麽無意間夾帶到了那堆不重要的奏折裏麵,又不湊巧的被司徒堯看到了。
司徒堯至今還記得見到那份奏折的第一眼感覺:驚豔。他一直以為那些個地方官員隻知道欺上瞞下、花天酒地,卻不料竟然也有地方官員如此有能力又忠心耿耿,上的奏折既清晰明了,又讓人耳目一新。
後來他漸漸有了自己的情報網,再之後他見到了司徒瑞,也機緣巧合的察覺到了他的身世。司徒瑞接手情報網之後,他的消息來源果然變得迅捷許多。也正是那段時間,司徒堯才知道,林如海的那份奏折,其實裏麵影影綽綽的有他家嫡長子的影子。
那年的林恪也不過十二三歲,當時他一手打理出來的百味齋已經成為了江南富商宴請必去之所,就算是那些讀書人和官員,雖然酸溜溜地說幾句‘附庸風雅’,但如果府裏能買到一份百味齋的上品佳肴,心裏也很是高興的。
司徒堯聽到這些消息之後,立刻就覺察到了林恪的能力。這個孩子雖然年紀不大,雖然特意裝成了年少不知世事的模樣,但胸中卻是有主意的,做事也條理分明。這是塊璞玉,稍加雕琢必成大器,司徒堯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隻是從林恪的平日行事來看,他雖然表現的像是謙謙君子,但骨子卻極為傲氣。一般這等人,想要收入麾下真的不太容易。
又過了不久,司徒瑞在江南受傷,司徒堯心急如焚之時,卻得到了一個喜憂參半的消息,救他的竟然是林恪。司徒瑞養傷迴來之後,對林恪極為推崇,顯然是將他當朋友看待了。
在發現這種情況之後,司徒堯當機立斷地將放在林如海父子身邊的人都收了迴來。一是因為司徒瑞難得交朋友,他不想讓自家弟弟夾在中間為難,二來他心裏未嚐不想著,對付林如海與林恪這等人,懷柔政策或許更加好用也說不定。
如他所想一般,司徒瑞和林恪的友情確實一天比一天濃厚,偶爾沒事時候,兩人就一起踏青出遊。也是那幾年,司徒易因為過於浮躁沉不住氣,漸漸不得聖意,最後發生了何仁一案,這也成了壓倒司徒易的最後一根稻草。
到現在司徒堯都不知道自家兩兄弟是被林如海借勢了一把,還是林如海被自家兩兄弟當槍使了一把。那個時候各地局麵都是亂糟糟的,因此非要去爭什麽你對我錯也沒甚意思。司徒堯是如此想的,林如海也是如此想的,這是任何一個局中人都會做出的決定,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但偏偏,司徒瑞和林恪都不是這麽想。也正因為這件事,這兩人一個內疚,一個遷怒,彼此見麵生疏無比,完全不見了前些年的情誼。這讓司徒堯既失望,又欣慰。
失望的是,但凡成大事者,都必須冷靜理智,要是做每件事都要顧及到心中情緒,那就什麽都不必做,引頸待割罷了。欣慰的是,這兩人都有自己心內的道德堅持,這才是古君子仁義之風。在這方麵,他和林如海都要反省。
再到後來,林恪弄出了冬季裏也能吃到的新鮮蔬菜,又折騰出了一個藥膳。樁樁件件的事情下來,司徒堯越發看重他了:年紀不大,胸中卻是有大丘壑的。自己手下的人有擅長領兵作戰的,也有擅長管理情報的,還有擅長吏治的,但偏偏沒有擅長戶口、賦役方麵的!隻可惜,林恪和司徒瑞卻是漸行漸遠,讓司徒堯想將他拉到麾下細心雕琢一番都做不到。
罷了罷了,隨緣吧!這是司徒堯最後的想法,當時形勢已經漸漸朝著有利於他的方向發展,他已經被太上皇立為太子,全部的心思都放到了最後一擊上。
那個至高無上的位子,他本並無爭奪的意思。但是當年那場大火之後,麵對母親和惠嬪絕望的神色,他也隻能進入角鬥場。那次的慘痛教訓告訴他:不是你不爭,旁人就能放過你的。
那位真的毫無親情可言,司徒易那麽多年的寵溺,說拋棄就被拋棄了。司徒堯冷眼旁觀默默積蓄了這麽多年,並不想等著太上皇自己下傳位詔書,他信不過這位父皇。自己敬愛的父皇既然身子不適,還是適合在寧壽宮靜養,從此頤養天年不問朝政才是。
等到一切塵埃落定,司徒瑞也因此而受傷。司徒堯得知這個傻弟弟竟然把人和玉牌都給了林恪,才會造成這麽嚴重的傷勢,頓時一口氣噎在嗓子裏,差點憋死。
自家的孩子自家疼,司徒堯一氣之下,也不管林恪是不是他看重的人選了,直接下令隱瞞了司徒瑞的消息。之後幾天,當他得知林恪經常早出晚歸地尋人、神情憔悴之後,司徒堯這才稍微出了口惡氣。
司徒瑞醒了之後,總在他耳邊嘀咕,司徒堯那會兒氣也消得差不多了,就順勢而為地如了他的心意,將林恪宣進了宮裏。那次他和司徒瑞的打賭,雖然說的輕描淡寫,實際上司徒堯心中已經有了主意。如果林恪明知司徒瑞和他有關係,卻連向他詢問的勇氣都沒有,那這個人過於薄情喜歡自保,就算是有天大的能力,從此也入不得他的眼了。
好在,林恪沒有那麽的絕情冷血。
眼見得司徒瑞和林恪和好如初,眼見得自己可以當家作主重用他看中的人選,司徒堯卻後知後覺的察覺了一個幾欲讓他吐血的事實:他原以為林恪從前種種行為舉止都是為了遮掩他的睿智聰慧,畢竟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
卻不料真正殿內對答後才發現,他不是故意要偽裝成一個喜好口腹之欲的人,他是真的喜好口腹之欲;他也不是為了怕人妒忌而把自己偽裝成了一棵歪脖子樹,他的生平誌向竟然真的就是當一棵歪脖子樹!
司徒堯心中那個謀略無雙、能力超卓的謙謙公子,瞬間形象坍塌變成了眼前這個小氣愛記仇、最好口腹之欲、明明滿腹經綸卻不想大展身手,隻想混吃等死的憊懶世家子。巨大的反差之下,司徒堯完全適應不能,於是徹徹底底的暴走了。這也是他最近一見林恪就態度忽冷忽熱、忽好忽壞的根本原因。
璞玉確實是璞玉,但這塊璞玉偏偏覺得自己目前現狀很好,就不讓你雕琢!奈何?奈何!
司徒堯都想去信問問林如海,你到底是怎麽教兒子的?明明應該是肱骨之臣、國之棟梁,為何被你教的如此——
不!知!上!進!
司徒堯有時候也暗自發狠,若是這次殿試僥幸得到幾個不錯的苗子,林恪什麽的以後就遂了他的意,讓他當自己心心念念的悠閑世家公子,就將他放養了吧!問他些東西就跟要了他的命似的,還總喜歡討價還價,一點兒也不讓自己痛快!
隻可惜心願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司徒堯每次想起都恨得牙癢癢,但每次都不得不承認,林恪的這種天生的對財政敏感的能力,不是一次殿試就能淘出替代的人才的。尤其是,在最近國庫銀子見底,宮裏也沒錢的窘困局麵上,林恪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林恪的生平願望是當一棵歪脖子樹,但偏偏司徒堯目前隻能吊死在這棵歪脖子樹上,除非他能遇到比林恪更加優秀的人才。遇到如此情形,怎一個憋字了得?
世間百姓皆以為皇帝高高在上,是真命天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無戲言何等威風八麵!卻不知那話完整連起來是這樣的: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則為不孝。
三綱五常是正理無誤,但如果父親不缺心眼,必不會無緣無故讓兒子去死的;皇帝也是如此,如果他司徒堯不想當昏君,就不能隨便便便地看哪個大臣不順眼,就直接揮揮手說一句‘拖出去斬了!’即便是真要斬,也要擺事實講道理,證據翔實才是,要不然豈不是讓其他大臣寒心?
林如海不是罪臣,相反還是有功之臣,林恪更是個有能力的出色晚輩。所以此時司徒堯雖然憋得不行不行的,卻也隻能捏著鼻子認了。
正所謂:世人都道皇帝好,唯有皇帝受不了!
作者有話要說:玲達扔了一顆地雷
感謝親的地雷~!麽麽噠~!@
“迴稟皇上,是的。”戴權恭敬迴答,想想在榮國府裏發生的事情,又補充了一句:“奴才見到了賈府裏那個銜玉而生的公子。”
司徒堯放了下筆,站起身來活泛了□子:“那個賈寶玉?”想到賈寶玉,自然就會想起那些年京城裏的遍天流言,司徒堯冷哼了聲:“也不知能有多大造化呢!”
戴權原本就伏下的身子聞言更加低了低,心中默念你看不見我,我也沒聽到。司徒堯放鬆夠了,又轉身坐下自己看桌案上的奏折,這本奏折上的名字赫然是三個字:林如海。
奏折裏麵字裏行間都是近些日子淮陽兩地的鹽政時事,曆練了這麽多年,林如海也算是鍛煉出來了。他上的奏折從來都言簡意賅,都是不摻雜個人情感的客觀論述,遇到重大的事件,還經常會附帶一份數據報告。
司徒堯真正認識到林如海這個人,就是從看到他帶了數據分析的奏折開始。那會兒還是司徒易如日中天的時候,他的好弟弟隻顧得取悅太上皇,將一些不太重要、瑣碎麻煩的奏折,就通通推到了自家親哥哥頭上。
林如海的奏折,有一次就這麽無意間夾帶到了那堆不重要的奏折裏麵,又不湊巧的被司徒堯看到了。
司徒堯至今還記得見到那份奏折的第一眼感覺:驚豔。他一直以為那些個地方官員隻知道欺上瞞下、花天酒地,卻不料竟然也有地方官員如此有能力又忠心耿耿,上的奏折既清晰明了,又讓人耳目一新。
後來他漸漸有了自己的情報網,再之後他見到了司徒瑞,也機緣巧合的察覺到了他的身世。司徒瑞接手情報網之後,他的消息來源果然變得迅捷許多。也正是那段時間,司徒堯才知道,林如海的那份奏折,其實裏麵影影綽綽的有他家嫡長子的影子。
那年的林恪也不過十二三歲,當時他一手打理出來的百味齋已經成為了江南富商宴請必去之所,就算是那些讀書人和官員,雖然酸溜溜地說幾句‘附庸風雅’,但如果府裏能買到一份百味齋的上品佳肴,心裏也很是高興的。
司徒堯聽到這些消息之後,立刻就覺察到了林恪的能力。這個孩子雖然年紀不大,雖然特意裝成了年少不知世事的模樣,但胸中卻是有主意的,做事也條理分明。這是塊璞玉,稍加雕琢必成大器,司徒堯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隻是從林恪的平日行事來看,他雖然表現的像是謙謙君子,但骨子卻極為傲氣。一般這等人,想要收入麾下真的不太容易。
又過了不久,司徒瑞在江南受傷,司徒堯心急如焚之時,卻得到了一個喜憂參半的消息,救他的竟然是林恪。司徒瑞養傷迴來之後,對林恪極為推崇,顯然是將他當朋友看待了。
在發現這種情況之後,司徒堯當機立斷地將放在林如海父子身邊的人都收了迴來。一是因為司徒瑞難得交朋友,他不想讓自家弟弟夾在中間為難,二來他心裏未嚐不想著,對付林如海與林恪這等人,懷柔政策或許更加好用也說不定。
如他所想一般,司徒瑞和林恪的友情確實一天比一天濃厚,偶爾沒事時候,兩人就一起踏青出遊。也是那幾年,司徒易因為過於浮躁沉不住氣,漸漸不得聖意,最後發生了何仁一案,這也成了壓倒司徒易的最後一根稻草。
到現在司徒堯都不知道自家兩兄弟是被林如海借勢了一把,還是林如海被自家兩兄弟當槍使了一把。那個時候各地局麵都是亂糟糟的,因此非要去爭什麽你對我錯也沒甚意思。司徒堯是如此想的,林如海也是如此想的,這是任何一個局中人都會做出的決定,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但偏偏,司徒瑞和林恪都不是這麽想。也正因為這件事,這兩人一個內疚,一個遷怒,彼此見麵生疏無比,完全不見了前些年的情誼。這讓司徒堯既失望,又欣慰。
失望的是,但凡成大事者,都必須冷靜理智,要是做每件事都要顧及到心中情緒,那就什麽都不必做,引頸待割罷了。欣慰的是,這兩人都有自己心內的道德堅持,這才是古君子仁義之風。在這方麵,他和林如海都要反省。
再到後來,林恪弄出了冬季裏也能吃到的新鮮蔬菜,又折騰出了一個藥膳。樁樁件件的事情下來,司徒堯越發看重他了:年紀不大,胸中卻是有大丘壑的。自己手下的人有擅長領兵作戰的,也有擅長管理情報的,還有擅長吏治的,但偏偏沒有擅長戶口、賦役方麵的!隻可惜,林恪和司徒瑞卻是漸行漸遠,讓司徒堯想將他拉到麾下細心雕琢一番都做不到。
罷了罷了,隨緣吧!這是司徒堯最後的想法,當時形勢已經漸漸朝著有利於他的方向發展,他已經被太上皇立為太子,全部的心思都放到了最後一擊上。
那個至高無上的位子,他本並無爭奪的意思。但是當年那場大火之後,麵對母親和惠嬪絕望的神色,他也隻能進入角鬥場。那次的慘痛教訓告訴他:不是你不爭,旁人就能放過你的。
那位真的毫無親情可言,司徒易那麽多年的寵溺,說拋棄就被拋棄了。司徒堯冷眼旁觀默默積蓄了這麽多年,並不想等著太上皇自己下傳位詔書,他信不過這位父皇。自己敬愛的父皇既然身子不適,還是適合在寧壽宮靜養,從此頤養天年不問朝政才是。
等到一切塵埃落定,司徒瑞也因此而受傷。司徒堯得知這個傻弟弟竟然把人和玉牌都給了林恪,才會造成這麽嚴重的傷勢,頓時一口氣噎在嗓子裏,差點憋死。
自家的孩子自家疼,司徒堯一氣之下,也不管林恪是不是他看重的人選了,直接下令隱瞞了司徒瑞的消息。之後幾天,當他得知林恪經常早出晚歸地尋人、神情憔悴之後,司徒堯這才稍微出了口惡氣。
司徒瑞醒了之後,總在他耳邊嘀咕,司徒堯那會兒氣也消得差不多了,就順勢而為地如了他的心意,將林恪宣進了宮裏。那次他和司徒瑞的打賭,雖然說的輕描淡寫,實際上司徒堯心中已經有了主意。如果林恪明知司徒瑞和他有關係,卻連向他詢問的勇氣都沒有,那這個人過於薄情喜歡自保,就算是有天大的能力,從此也入不得他的眼了。
好在,林恪沒有那麽的絕情冷血。
眼見得司徒瑞和林恪和好如初,眼見得自己可以當家作主重用他看中的人選,司徒堯卻後知後覺的察覺了一個幾欲讓他吐血的事實:他原以為林恪從前種種行為舉止都是為了遮掩他的睿智聰慧,畢竟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
卻不料真正殿內對答後才發現,他不是故意要偽裝成一個喜好口腹之欲的人,他是真的喜好口腹之欲;他也不是為了怕人妒忌而把自己偽裝成了一棵歪脖子樹,他的生平誌向竟然真的就是當一棵歪脖子樹!
司徒堯心中那個謀略無雙、能力超卓的謙謙公子,瞬間形象坍塌變成了眼前這個小氣愛記仇、最好口腹之欲、明明滿腹經綸卻不想大展身手,隻想混吃等死的憊懶世家子。巨大的反差之下,司徒堯完全適應不能,於是徹徹底底的暴走了。這也是他最近一見林恪就態度忽冷忽熱、忽好忽壞的根本原因。
璞玉確實是璞玉,但這塊璞玉偏偏覺得自己目前現狀很好,就不讓你雕琢!奈何?奈何!
司徒堯都想去信問問林如海,你到底是怎麽教兒子的?明明應該是肱骨之臣、國之棟梁,為何被你教的如此——
不!知!上!進!
司徒堯有時候也暗自發狠,若是這次殿試僥幸得到幾個不錯的苗子,林恪什麽的以後就遂了他的意,讓他當自己心心念念的悠閑世家公子,就將他放養了吧!問他些東西就跟要了他的命似的,還總喜歡討價還價,一點兒也不讓自己痛快!
隻可惜心願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司徒堯每次想起都恨得牙癢癢,但每次都不得不承認,林恪的這種天生的對財政敏感的能力,不是一次殿試就能淘出替代的人才的。尤其是,在最近國庫銀子見底,宮裏也沒錢的窘困局麵上,林恪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林恪的生平願望是當一棵歪脖子樹,但偏偏司徒堯目前隻能吊死在這棵歪脖子樹上,除非他能遇到比林恪更加優秀的人才。遇到如此情形,怎一個憋字了得?
世間百姓皆以為皇帝高高在上,是真命天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無戲言何等威風八麵!卻不知那話完整連起來是這樣的: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則為不孝。
三綱五常是正理無誤,但如果父親不缺心眼,必不會無緣無故讓兒子去死的;皇帝也是如此,如果他司徒堯不想當昏君,就不能隨便便便地看哪個大臣不順眼,就直接揮揮手說一句‘拖出去斬了!’即便是真要斬,也要擺事實講道理,證據翔實才是,要不然豈不是讓其他大臣寒心?
林如海不是罪臣,相反還是有功之臣,林恪更是個有能力的出色晚輩。所以此時司徒堯雖然憋得不行不行的,卻也隻能捏著鼻子認了。
正所謂:世人都道皇帝好,唯有皇帝受不了!
作者有話要說:玲達扔了一顆地雷
感謝親的地雷~!麽麽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