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官穆柯辦事的效率極高,也或許福縣這些工匠的姓名地址都記檔在案,所以半天時間不到就將人給她找齊了。


    “桑老弟,你瞧瞧,我給你找的這幾個人合適嗎?”穆柯將人帶到她麵前。


    鄭曲尺一眼看過去,全都是一些質樸的黑瘦漢子。


    穿著些灰、褐色短衣,頭上包著一圈汗巾,大冬天冷得有些抖瑟,朝她好奇又沉默的看來。


    “沒什麽問題。”


    因為鄭曲尺對泥匠並沒有什麽特別要求,隻要是有豐富經驗的泥匠都行。


    她首先將需要的磚胚尺寸、用料、製作方法一並交予他們。


    泥匠聽完,全都反應了好一會兒。


    工序跟他們日常的土胚磚做法相似,就是將粘稠的土料摔打成質地細密的熟土後,再放入木模中塑性,接著脫模,把土坯晾幹,隻是她這種還要多一項,就是入窯燒製。


    但不同尋常的地方在於,她要求的用料加入了挺多他們無法理解的東西,另外就是尺寸……


    有一個年輕泥匠應該是糾結了一會兒,才鬥膽質問起來:“這個、這種大尺寸脫胚出來,很難定型,且製作過程中也會產生幹裂的……”


    穆柯的視線落在他身上時,他一下就被驚得閉了口,沒敢再繼續講下去。


    “這些我都知道。”


    鄭曲尺明白福縣的傳統土胚因為和泥用料較為簡單粗糙,所以常常存在後期幹裂、風沙等問題,尤其是形體過於大的,土質粘結力下降,更容易產生裂紋。


    但她這種不會,因為她還加入了煤灰、草梗、穀殼等物增加黏性,再說她不需磚胚徹底自然風幹。


    泥匠們聽完,卻更覺得這個工官帶來的黑小子,估計沒啥製作土磚的常識,全是憑空胡亂想象著來指揮他們。


    這樣的土胚磚做出來,估計就用不了。


    “你知道……還讓咱們做成這樣?”泥匠嘟囔。


    鄭曲尺耐心跟他們解釋了一下:“因為這個土胚磚我不算讓它慢慢自然風幹,而是等它晾幹水稍微成型就送進窯內烘幹後,再進行燒製。”


    “這可燒不得!”泥匠瞪大眼睛:“這可不是陶瓦,興不得燒。”


    這估計是曾經嚐試過燒磚最後以失敗告終的人。


    鄭曲尺知道福縣多數泥匠與窯工都沒有燒製過磚。


    一來是因為等級緣由,燒製的紅磚是不允許普通百姓使用的,二來就是民間的窯工也接觸不到這上層的工藝技術,沒經驗沒傳承,再加上生活貧苦,他們哪會耗費那功夫去慢慢研究。


    “燒不燒得,不用你們擔心,就按照桑工的話去做就行了。”


    穆柯跟鄭曲尺不一樣,她在現代習慣性跟工人們有商有量,講究一個工作不分貴賤,人人平等原則。


    但這個王權時代,官高一極壓死人,身為工官,穆柯的話就是命令。


    既然這事工官都發話了,哪怕他們心中有疑慮,不認同桑瑄青,也隻能按照鄭曲尺的話去照做。


    這邊找來泥匠開始製造她特意定製的磚胚之後,另一頭鄭曲尺又去找窯工,讓他們直接早期備用幹透的土胚磚直接開窯燒製。


    這些磚胚應該也可以用,她想先開窯燒製一批出來看看效果,再時候定製磚胚出來,才能有更直觀的對比。


    燒製磚的一些方法,全是她以前涉獵過的一些書籍,要說她本人還真沒有親自實驗過。


    但她相信隻要肯幹、肯試,總能達到她預期的效果。


    同時,她也采取了她那個時代的一些責任連帶方法,比如在城磚上鑄有燒窯的名稱,還有窯工的姓名,這是嚴格的城牆質量保證體係。


    穆柯表示很讚同她的這種做法。


    於是到了最考驗技法的磚胚燒製環節,她特地找到最大的窯爐,來進行窯法燒製。


    要說燒出來的磚,較土法曬幹的耐久性更強一些,但也並非一定要用燒磚來解決問題,可她就想做。


    她這一次曆經千辛萬苦才攀上宇文晟這條大腿,當然要物盡其用利用他的勢力跟資源,來做一些她早就想做的事了。


    她一個人辦不到的事,現在陰差陽錯卻可以就此實現了。


    整個福縣的工匠跟作坊器司任她調派操作的感覺,簡直不要太爽。


    她叮囑窯工,放磚坯時要注意,磚與磚之間間隔的距離要適當,否則會通風不暢,影響成磚質量,另外就是燒製的時間也是需要他們這些經驗豐富的老窯工來精準把控。


    火大火小,時間長短,最好這些都一並好好記錄下來。


    窯工聽從她的話,將晾幹水份的土胚擱置進窯內,鄭曲尺也跟著一塊搬,因為排磚進土窯也是一項勞力活,人當然越多越好。


    他們按照她的要求鋪好磚後,接下來就該燒磚了。


    其實燒製燒磚難度不大,就是燒火,一直燒,燒到磚胚徹底硬石化,就成為磚塊了。


    為求保險,她準備了兩種方案。


    上火窯,跟下火窯。


    且試驗一下,看哪邊的磚最後燒出來質量更好。


    就在鄭曲尺教導窯工們如何燒磚、如何注意事項,甚至精準到一些小細節都沒有保留時,他們都很詫異。


    這個年代的工匠基本上對自己發明或創造的技藝都十分看重,更加注重其私密性,因為誰都不願意別人不費吹灰之力就盜走自己辛苦研究出來的成果。


    可鄭曲尺的想法不同。


    一來,這些知識本就是幾千年文化沉澱積累下來的勞動果實,並非她個人創造,正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沒毛病。


    二來,她也覺得有些東西如果人人都選擇自掃門前雪,那這個社會就無法被促進發展,尤其是鄴國已經夠落後了,斯大林都說過了,落後就要挨打。


    不想挨打,就得想辦法個人進步,國家進步,文明進步,最後又會將這些反饋到生活在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身上。


    這磚想要燒製好,還得等好幾天呢,甚至燒好後也要晾一段時間,等溫度足夠低之後,才能出爐,否則誰去碰磚,誰就得被燙成“大腳蹄子”。


    鄭曲尺不想多等時間,於是她就想到另一種青磚的燒製辦法,進行一定程度的人工幹預。


    就是在磚塊快“燒熟”的時候,讓窯工從窯頂慢慢往窯內注水,水慢慢往下滲,遇到高溫,迅速變成水蒸氣,新鮮空氣就進不來了。


    然後等注水注得差不多了,就把窯重新封住,最後整個燒製過程就這樣完美結束了。


    而這種辦法會讓冷卻時間縮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甚至對磚體也有一定程度的益處。


    在等待開窯的過程中,鄭曲尺又抽空去了一趟曬場。


    她見泥工在費力踩泥、捶打,這一項著實太耗工力,而且效率太慢。


    於是她就召集泥工,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解決辦法。


    就是在地麵先挖個大圓坑,鋪上平整的石頭,再將拌好的泥倒進去,然後牽來幾頭牛。


    將牛綁好,再給它們蒙上眼睛,將他們的牽引繩控製在泥坑範圍內,最後由它們來代替人力踩泥、攪拌。


    這個方法得到了大夥一致好評,甚至還就此打開了他們的新思路,打算就此沿用下去。


    定製泥的一切準備工作都弄好後,接下來就是要進行塑性、脫胚了。


    因為鄭曲尺定製的是大尺寸,有別於傳統土磚胚框,這就需要再重新定製一批模框,這倒不難,基本上在泥匠和泥的期間,她就找木匠提前弄好了。


    足足有百來個。


    一下要弄出十幾萬塊磚胚,工作量那不是一點半點的重。


    這一項脫胚的工作既繁瑣又辛苦,區區十幾個泥匠估計搞不定,於是穆柯直接在縣裏找來上百個閑人,就憑借著人數上的優勢,最後脫胚工作,三下五除二就給搞定了。


    時間就這樣又過去了十來天。


    終於,鄭曲尺期待、激動的第一窯磚即將現世。


    由於窯工有燒製瓷瓦的經驗,因此這一窯還算比較順利。


    但卻不算很成功。


    當鄭曲尺拿到成品後,仔細對比了一下現代的紅磚,內心有些失望。


    成型是成型了,就是因為磚體硬度不夠,還裂碎了一部分。


    ……果然,用這種土胚磚做出來陶土磚,終究還是達不到標準。


    她對這種結果很懵懂,隻能求助於窯工詢問這其中存在的問題。


    窯工們將這一批磚拿來打量一番,又拿捶子敲碎了其中一塊。


    最後一番商討好,對她激喜的說道:“這燒磚的確比土胚好,這一次應該是燒過頭了,另外也是土質太黏,或許加上些沙土會硬結實。”


    不愧是專業的,隻這麽一會兒就找到了大部分原因。


    鄭曲尺從來不輕視任何人,所以她也時常願意跟工匠們商討一些專業上的問題,因為有些實際問題,有時候也靠不上過去經驗了。


    有機會她還是得多看看這個世界的相關建造業書籍,多了解,增漲見聞,補充空白知識與常識。


    “我另外定製了一批磚胚,麻煩到時候你們繼續再開一窯燒製了。”


    窯工們這會兒奔頭十足,都很激動的朝她點頭。


    “哪裏哪裏,下一次,我們定會總結出這一次的經驗,會燒製得更加小心謹慎些。”


    這還是他們第一次燒磚,雖說燒出來的磚體不足以叫他們驚豔,但是這種成功製造出一樣新奇玩意兒的成功感,卻叫他們心潮澎湃。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夫人救命,將軍又有麻煩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桑家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桑家靜並收藏夫人救命,將軍又有麻煩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