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霆一直沉默,楚麗華猜測他在用心聽著,消化或者很自己產生鏈接;於是,她特意放慢了語速,接著說,“所以,要判斷你和父母的互動是不是健康,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那就是問你自己——假設你接下來需要跟父母在一起待上一個月,你有沒有立刻覺得心裏別扭、不舒服?
如果你對父母總是有很強烈的消極情緒,頻繁地感到內疚、害怕、憤怒、難過,那麽基本可以肯定,他們仍然擁有在情感上折磨你的權力。
你發現你還處在父母為你設定的行為模式中。接下來你可能會在內心當中麵對這樣一個問題,當父母對你做了這麽多可怕的事情之後,你要不要原諒他們呢?
原諒與否取決於你自己,但一定要注意時機。這就是第二步,跳出陷阱。
我從書中看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位叫斯蒂芬妮的姑娘,她說自己已經徹底原諒了小時候傷害她的繼父和她冷漠的母親,因為她的信仰要求她這麽做。
但不知道為什麽,她的生活仍然過得很苦澀。在心理諮詢師的建議下,她參加了一個互助小組。這個小組的成員全都是和斯芬蒂妮一樣的受害者,大家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經曆。
聽了其他人的遭遇,斯蒂芬妮開始表現出憤怒的情緒。幾周之後,她再一次找到心理諮詢師,長期壓抑的怒火終於爆發了,尖叫著咒罵她的父母毀了她的童年,毀了她的整個人生。
之後,她默默地哭了好一陣子,對心理諮詢師說:‘你說的對,我不該就這麽原諒他們。我認為上帝是想讓我好起來,而不是想讓我原諒。’
這次情緒發泄成了她的轉折點,過去的傷口開始逐漸地愈合。
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多子女都像斯蒂芬妮一樣,草率地原諒傷害過自己的父母。
甚至認為兒時的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他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然而過早原諒是一個可怕的誤區,它讓你無法堅定地實現自我拯救。
你要搞清楚,即便你的父母過去生活得多麽不如意,也輪不到你來為兒時的不幸負責。父母才是那個應當承擔責任的人。
所以,你必須跳出過早原諒的陷阱,先想辦法從父母的控製下解放自己。隻有到那時,你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
原諒嗎?嗬!劉星霆心底一絲冷哼,他才不可能原諒他們呢!
楚麗華的聲音,越聽越好聽,越聽越順耳,她還在緩緩講述著,“第三步是建立界限。
建立界限的目的不是說你要和父母徹底斷絕聯係,而是要告訴明確地他們‘你既是家裏的一分子,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要捍衛你生而為人的尊嚴和權利。’
要建立界限,首先你需要在和父母的互動中少一點反應,多一點迴應。
反應和迴應什麽區別呢?我舉一個例子。桑迪的父母特別善於利用內疚來控製她。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忘恩負義,白養你這麽大。’
而桑迪就急於辯解:‘我沒有!你難道忘了過去的xx事了嗎?我總是為你們著想,為什麽我做了這麽多你們都不滿足!’
這是桑迪麵對指責的本能反應,表明她仍然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我也曾經是這樣的人。
如果你總是使用本能的反應,那就永遠是‘父母拚命進攻,你疲於防守’的被動局麵。
正確的方式是你多運用非防守性的迴應。桑迪的父母提出想搬過去和她一起住,桑迪可以說‘讓我想想,我需要幾天考慮考慮’。
父母講一大堆搬過去一起住的理由,那桑迪就說:‘這樣啊,我明白了’。父母催她說‘我們在等你答複,你到底什麽意思呢?’
‘我知道你需要一個答複,不過我也需要先考慮一下。’
好,這一輪結束了。等過上幾天,桑迪再向他們表明自身的立場,允許他們在指定的日期住幾天,但幾天之後必須搬迴去。
父母又會拿出忘恩負義的指責,那麽桑迪應該說:‘如果你這麽看,我真的感到很抱歉。’
發現了嗎?要點就在於你多使用‘哦’、‘我明白了’、‘這樣啊’、‘我很抱歉’、‘你有權堅持你的觀點’。
這樣的話,這就是既不辯解、也不防守的迴應。就像對方想跟你打乒乓球,他把球打過來你不接,‘啪’掉地上。
對方的遊戲還有辦法繼續進行下去嗎?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始終保持了平靜,避免了讓自己陷入強烈的負麵情緒中。
做好迴應能讓你在日常的互動中多爭取一些空間,麵對父母多一些自信和沉穩。但這還不夠,它不能從根本上扭轉你和父母之間的力量對比。
你需要找機會和父母進行一次正式的對質。所謂的‘對質’是一次總的清算。在對質中,你要告訴父母,你已經完全明白了他們過去對待你的方式。
你還要告訴他們,對此你有什麽樣的感受,他們的做法怎樣影響了你的生活,以及今後你對他們的要求是什麽。
總之,這次正式的對質既是對曆史的總結,也是對新規則的製定。
它是整個補救流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你需要慎重選擇對質的方式。
打電話不太適合,父母很容易把你的電話掛掉。你可以考慮寫信。寫信的好處是可以把你想說的話修改到滿意為止。
它也給了父母反複閱讀和思考的機會。尤其是如果父母有暴力傾向,寫信是最安全的一種形式。
這是我從書上看的把自己從原生家庭解救出來的方法。我不知道合不合適你,但是,我已經在心裏背得滾瓜爛熟了。
因為,我期待有一天我能用上它。然後,把自己從原生家庭裏徹底解救出來。
我已經嚐試過一次了,隻可惜,我的父母非常地不配合。
但是,我不會放棄,我相信這個方法是有用的。
我還會找機會,找到自己可以占據主場的機會,好好把這件事情解決了。”
如果你對父母總是有很強烈的消極情緒,頻繁地感到內疚、害怕、憤怒、難過,那麽基本可以肯定,他們仍然擁有在情感上折磨你的權力。
你發現你還處在父母為你設定的行為模式中。接下來你可能會在內心當中麵對這樣一個問題,當父母對你做了這麽多可怕的事情之後,你要不要原諒他們呢?
原諒與否取決於你自己,但一定要注意時機。這就是第二步,跳出陷阱。
我從書中看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位叫斯蒂芬妮的姑娘,她說自己已經徹底原諒了小時候傷害她的繼父和她冷漠的母親,因為她的信仰要求她這麽做。
但不知道為什麽,她的生活仍然過得很苦澀。在心理諮詢師的建議下,她參加了一個互助小組。這個小組的成員全都是和斯芬蒂妮一樣的受害者,大家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經曆。
聽了其他人的遭遇,斯蒂芬妮開始表現出憤怒的情緒。幾周之後,她再一次找到心理諮詢師,長期壓抑的怒火終於爆發了,尖叫著咒罵她的父母毀了她的童年,毀了她的整個人生。
之後,她默默地哭了好一陣子,對心理諮詢師說:‘你說的對,我不該就這麽原諒他們。我認為上帝是想讓我好起來,而不是想讓我原諒。’
這次情緒發泄成了她的轉折點,過去的傷口開始逐漸地愈合。
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多子女都像斯蒂芬妮一樣,草率地原諒傷害過自己的父母。
甚至認為兒時的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他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然而過早原諒是一個可怕的誤區,它讓你無法堅定地實現自我拯救。
你要搞清楚,即便你的父母過去生活得多麽不如意,也輪不到你來為兒時的不幸負責。父母才是那個應當承擔責任的人。
所以,你必須跳出過早原諒的陷阱,先想辦法從父母的控製下解放自己。隻有到那時,你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
原諒嗎?嗬!劉星霆心底一絲冷哼,他才不可能原諒他們呢!
楚麗華的聲音,越聽越好聽,越聽越順耳,她還在緩緩講述著,“第三步是建立界限。
建立界限的目的不是說你要和父母徹底斷絕聯係,而是要告訴明確地他們‘你既是家裏的一分子,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要捍衛你生而為人的尊嚴和權利。’
要建立界限,首先你需要在和父母的互動中少一點反應,多一點迴應。
反應和迴應什麽區別呢?我舉一個例子。桑迪的父母特別善於利用內疚來控製她。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忘恩負義,白養你這麽大。’
而桑迪就急於辯解:‘我沒有!你難道忘了過去的xx事了嗎?我總是為你們著想,為什麽我做了這麽多你們都不滿足!’
這是桑迪麵對指責的本能反應,表明她仍然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我也曾經是這樣的人。
如果你總是使用本能的反應,那就永遠是‘父母拚命進攻,你疲於防守’的被動局麵。
正確的方式是你多運用非防守性的迴應。桑迪的父母提出想搬過去和她一起住,桑迪可以說‘讓我想想,我需要幾天考慮考慮’。
父母講一大堆搬過去一起住的理由,那桑迪就說:‘這樣啊,我明白了’。父母催她說‘我們在等你答複,你到底什麽意思呢?’
‘我知道你需要一個答複,不過我也需要先考慮一下。’
好,這一輪結束了。等過上幾天,桑迪再向他們表明自身的立場,允許他們在指定的日期住幾天,但幾天之後必須搬迴去。
父母又會拿出忘恩負義的指責,那麽桑迪應該說:‘如果你這麽看,我真的感到很抱歉。’
發現了嗎?要點就在於你多使用‘哦’、‘我明白了’、‘這樣啊’、‘我很抱歉’、‘你有權堅持你的觀點’。
這樣的話,這就是既不辯解、也不防守的迴應。就像對方想跟你打乒乓球,他把球打過來你不接,‘啪’掉地上。
對方的遊戲還有辦法繼續進行下去嗎?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始終保持了平靜,避免了讓自己陷入強烈的負麵情緒中。
做好迴應能讓你在日常的互動中多爭取一些空間,麵對父母多一些自信和沉穩。但這還不夠,它不能從根本上扭轉你和父母之間的力量對比。
你需要找機會和父母進行一次正式的對質。所謂的‘對質’是一次總的清算。在對質中,你要告訴父母,你已經完全明白了他們過去對待你的方式。
你還要告訴他們,對此你有什麽樣的感受,他們的做法怎樣影響了你的生活,以及今後你對他們的要求是什麽。
總之,這次正式的對質既是對曆史的總結,也是對新規則的製定。
它是整個補救流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你需要慎重選擇對質的方式。
打電話不太適合,父母很容易把你的電話掛掉。你可以考慮寫信。寫信的好處是可以把你想說的話修改到滿意為止。
它也給了父母反複閱讀和思考的機會。尤其是如果父母有暴力傾向,寫信是最安全的一種形式。
這是我從書上看的把自己從原生家庭解救出來的方法。我不知道合不合適你,但是,我已經在心裏背得滾瓜爛熟了。
因為,我期待有一天我能用上它。然後,把自己從原生家庭裏徹底解救出來。
我已經嚐試過一次了,隻可惜,我的父母非常地不配合。
但是,我不會放棄,我相信這個方法是有用的。
我還會找機會,找到自己可以占據主場的機會,好好把這件事情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