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被青雲飛帶偏以後,各種各樣的討論就是出來了,問的最多的還是,那個護生小院什麽可以開工。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萬種慌張,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人所有惆悵。
也是這碎銀幾兩,壓彎世人脊梁,是這碎銀幾兩,看清人心險惡和善良。
願老人晚年安康,稚子入得學堂,你我柴米油鹽五穀糧。
人生在世,首先就是這解決獨立溫飽的問題。
這,楚麗華還真是說不準;畢竟,接受人群沒有上門,他們不可能上大街去拉人。
或許,可以先讓大家上街去籌款呢?
其他人還在熱烈的討論著。楚麗華已經開動腦子想要怎麽籌款了。
直接要,被拒絕的概率估計是100%吧?
突然,楚麗華腦海裏麵閃過某本教人講故事的書上有個真實的故事。
或許可以借鑒到他們身上,如果好使呢?
——“大家先停一下聽我說,我想起一個真實案例,我說給大家聽聽。然後,集思廣益,或許,我們就可以提前開始我們的一舉兩得善行活動了。”
果然瞬間大家就都安靜下來,期待地等著楚麗華的下文了。
楚麗華清了清嗓子,“這是一個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真實故事。是他有一次逛街的時候,遇到的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走。
上來就說:‘叔叔,我從小在孤兒院長大,現在孤兒院要重建了,你可以買一張愛心券,幫助我們嗎?一張隻要五百元。’
被問及的當事人一向對街頭人來人往的愛心捐款,沒什麽信任感,所以沒怎麽搭理他,搖搖頭,繼續逛他的街。
少年不死心,繼續纏著他。
少年說:‘不買沒關係。這裏有我自己做的餅幹,一小包隻要一百元。你也可以一邊吃餅幹,一邊幫助我們。’
自食其力,這才像話。他有點軟化了,但不想表現出來,所以我還是沒搭理少年,繼續逛他的街。
少年還是沒有死心,繼續纏著他。
少年說:‘那你有發票嗎?它可以讓我的弟弟妹妹兌獎,如果中獎了,他們會一連高興好幾個月,以為那是他們的功勞。’
發票?發票我口袋裏倒是有幾張。這次,他沒有拒絕,因為少年接二連三的退讓,讓他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這次再拒絕少年,他就是無情的畜生了。
於是他把全身上下的發票,全掏出來給少年。
少年帶著滿足的笑容,對他說:‘謝謝叔叔,我代替我的弟弟妹妹向你道謝。’
說完,少年還對著他,深深一鞠躬。
少年的話讓他有一種他做了大善事的感覺,但少年的鞠躬則讓他有一種‘我對不起他’的錯覺。
就在少年拿了發票,轉身就要離開時,他忍不住叫住少年:‘等等,嗯,好啦,我買一包餅幹,一百元是吧!’
最後,他一邊吃著餅幹,一邊看著少年在不遠處繼續推銷產品。
一模一樣的流程,先五百元的愛心券,然後是一百元的餅幹,最後是不用錢的發票。
這時,他突然冒出了一個問題。
‘我剛才到底是做了善事,還是做了傻事?’
仔細看了看餅幹的外包裝,上頭有一個沒有撕幹淨的標簽,再加上餅幹比想象中的好吃,不像是少年自己做的。所以他懷疑這包餅幹很可能是買來的,一包大約二十塊錢。
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純粹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少年賣出一包餅幹,成本大約二十元,但他獲利是一百元,外加五張發票。
高於巿價五倍的行情,哇,少年賺翻了。他是怎麽辦到的?
表麵上,少年的產品是一張五百元的愛心券,但這個不容易賣,所以退而求其次,賣一包一百元的餅幹。
如果沒有前麵一張五百元的愛心券來‘反差’,他直接賣一包一百元的餅幹會怎樣?
大家肯定會覺得貴死了。
但現在拿它來反差的是一張五百元,又不能吃的愛心券,頓時一百元的餅幹變得便宜許多。
同樣的道理,反差之下,不用錢的發票比起一包一百元的餅幹,實在便宜太多了。
也就是說,少年的銷售手法是先推銷大的,不行再推銷中的,萬一還是不行,最後再推銷小的。
哇,這個手法也太嚴密了,恐怕連一隻蚊子都逃不掉。
當時,為了證明當事人的想法,他興起了一個念頭:幫少年統計一下,他的生意如何。
那個下午,他幫少年統計了一下,扣除掉那些匆匆忙忙沒有聽完少年的話就走掉的人,他總共推銷了二十個人。
直接捐錢的,隻有一個。
買餅幹的,有十一個。
捐發票的,有十五個。
一加十一再加上十五,等於二十七。
二十七個?不是隻有二十個人嗎?
不,有人像他自己一樣,捐了發票之後,啟動了複雜的心理機製,因而迴頭買餅幹。
大家察覺到了嗎?
那一個下午,少年總共賺了一千六百元,而且二十次都成功了。天啊,他是個天才。
更神奇的是,一個禮拜後,當事人又到同一個地方逛街,猜猜看,他遇到了誰?
少年?不對,是少年和另一名少女,少年正在教少女怎麽推銷東西。
這代表……什麽?
這代表,他們有一套完整而有效的賣東西流程。
這代表他們來自同一所孤兒院,或者他們來自同一個詐騙集團?
不管少年、少女的背景是什麽?他們的方法確實有效地影響了當事人。
少年是怎麽辦到的,方法很難嗎?不,簡單到難以置信,他成功運用了‘反差’所造成的影響力,有效地操控了人們的心理。
就像跳雙人探戈一樣,前進一大步之後,後退一小步,再後退一小步,一次又一次的後退;在讓人完全不起疑的狀態下,有效鬆懈了人們的戒心,讓你產生一種‘賺到了’的錯覺。
少年為我們示範了‘反差’的使用方法,以及它所造成的心理影響力。
更重要的是,他采取的是適用於現實人生的溫和版,或者說,他其實用了三次的‘以退為進’。”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萬種慌張,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人所有惆悵。
也是這碎銀幾兩,壓彎世人脊梁,是這碎銀幾兩,看清人心險惡和善良。
願老人晚年安康,稚子入得學堂,你我柴米油鹽五穀糧。
人生在世,首先就是這解決獨立溫飽的問題。
這,楚麗華還真是說不準;畢竟,接受人群沒有上門,他們不可能上大街去拉人。
或許,可以先讓大家上街去籌款呢?
其他人還在熱烈的討論著。楚麗華已經開動腦子想要怎麽籌款了。
直接要,被拒絕的概率估計是100%吧?
突然,楚麗華腦海裏麵閃過某本教人講故事的書上有個真實的故事。
或許可以借鑒到他們身上,如果好使呢?
——“大家先停一下聽我說,我想起一個真實案例,我說給大家聽聽。然後,集思廣益,或許,我們就可以提前開始我們的一舉兩得善行活動了。”
果然瞬間大家就都安靜下來,期待地等著楚麗華的下文了。
楚麗華清了清嗓子,“這是一個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真實故事。是他有一次逛街的時候,遇到的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走。
上來就說:‘叔叔,我從小在孤兒院長大,現在孤兒院要重建了,你可以買一張愛心券,幫助我們嗎?一張隻要五百元。’
被問及的當事人一向對街頭人來人往的愛心捐款,沒什麽信任感,所以沒怎麽搭理他,搖搖頭,繼續逛他的街。
少年不死心,繼續纏著他。
少年說:‘不買沒關係。這裏有我自己做的餅幹,一小包隻要一百元。你也可以一邊吃餅幹,一邊幫助我們。’
自食其力,這才像話。他有點軟化了,但不想表現出來,所以我還是沒搭理少年,繼續逛他的街。
少年還是沒有死心,繼續纏著他。
少年說:‘那你有發票嗎?它可以讓我的弟弟妹妹兌獎,如果中獎了,他們會一連高興好幾個月,以為那是他們的功勞。’
發票?發票我口袋裏倒是有幾張。這次,他沒有拒絕,因為少年接二連三的退讓,讓他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這次再拒絕少年,他就是無情的畜生了。
於是他把全身上下的發票,全掏出來給少年。
少年帶著滿足的笑容,對他說:‘謝謝叔叔,我代替我的弟弟妹妹向你道謝。’
說完,少年還對著他,深深一鞠躬。
少年的話讓他有一種他做了大善事的感覺,但少年的鞠躬則讓他有一種‘我對不起他’的錯覺。
就在少年拿了發票,轉身就要離開時,他忍不住叫住少年:‘等等,嗯,好啦,我買一包餅幹,一百元是吧!’
最後,他一邊吃著餅幹,一邊看著少年在不遠處繼續推銷產品。
一模一樣的流程,先五百元的愛心券,然後是一百元的餅幹,最後是不用錢的發票。
這時,他突然冒出了一個問題。
‘我剛才到底是做了善事,還是做了傻事?’
仔細看了看餅幹的外包裝,上頭有一個沒有撕幹淨的標簽,再加上餅幹比想象中的好吃,不像是少年自己做的。所以他懷疑這包餅幹很可能是買來的,一包大約二十塊錢。
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純粹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少年賣出一包餅幹,成本大約二十元,但他獲利是一百元,外加五張發票。
高於巿價五倍的行情,哇,少年賺翻了。他是怎麽辦到的?
表麵上,少年的產品是一張五百元的愛心券,但這個不容易賣,所以退而求其次,賣一包一百元的餅幹。
如果沒有前麵一張五百元的愛心券來‘反差’,他直接賣一包一百元的餅幹會怎樣?
大家肯定會覺得貴死了。
但現在拿它來反差的是一張五百元,又不能吃的愛心券,頓時一百元的餅幹變得便宜許多。
同樣的道理,反差之下,不用錢的發票比起一包一百元的餅幹,實在便宜太多了。
也就是說,少年的銷售手法是先推銷大的,不行再推銷中的,萬一還是不行,最後再推銷小的。
哇,這個手法也太嚴密了,恐怕連一隻蚊子都逃不掉。
當時,為了證明當事人的想法,他興起了一個念頭:幫少年統計一下,他的生意如何。
那個下午,他幫少年統計了一下,扣除掉那些匆匆忙忙沒有聽完少年的話就走掉的人,他總共推銷了二十個人。
直接捐錢的,隻有一個。
買餅幹的,有十一個。
捐發票的,有十五個。
一加十一再加上十五,等於二十七。
二十七個?不是隻有二十個人嗎?
不,有人像他自己一樣,捐了發票之後,啟動了複雜的心理機製,因而迴頭買餅幹。
大家察覺到了嗎?
那一個下午,少年總共賺了一千六百元,而且二十次都成功了。天啊,他是個天才。
更神奇的是,一個禮拜後,當事人又到同一個地方逛街,猜猜看,他遇到了誰?
少年?不對,是少年和另一名少女,少年正在教少女怎麽推銷東西。
這代表……什麽?
這代表,他們有一套完整而有效的賣東西流程。
這代表他們來自同一所孤兒院,或者他們來自同一個詐騙集團?
不管少年、少女的背景是什麽?他們的方法確實有效地影響了當事人。
少年是怎麽辦到的,方法很難嗎?不,簡單到難以置信,他成功運用了‘反差’所造成的影響力,有效地操控了人們的心理。
就像跳雙人探戈一樣,前進一大步之後,後退一小步,再後退一小步,一次又一次的後退;在讓人完全不起疑的狀態下,有效鬆懈了人們的戒心,讓你產生一種‘賺到了’的錯覺。
少年為我們示範了‘反差’的使用方法,以及它所造成的心理影響力。
更重要的是,他采取的是適用於現實人生的溫和版,或者說,他其實用了三次的‘以退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