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楚麗華以為差不多自己已經把都江堰溜達一圈的時候,突然就到了一處空曠平坦的地方,遠處好像是高立的水閘吧?
楚麗華拉著依然有些腿軟的王婷跟上去聽了才知道,原來這裏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閘了。
——“都江堰工程總的原理簡單來說就是“築壩分水,修渠引水”。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都江堰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首先是修築寶瓶口引水工程,將岷江水流分為兩道,使岷江水流向東邊的成都平原,同時減少西邊的江水的流量,使西邊的江水不再泛濫,同時也能解除東邊成都平原的幹旱,灌溉那裏的良田。
寶瓶口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為了使岷江水能夠順利東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並充分發揮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又在岷江中修築分水堰“魚嘴”,迫使大量江水流入寶瓶口。
魚嘴將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稱為外江,它沿岷江河道順流而下;東邊稱為內江,它流入寶瓶口。由於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這樣枯水季節水位較低,則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生產生活用水;而當洪水來臨,由於水位較高,於是大部分江水從江麵較寬的外江排走,這種自動分配內外江水量的設計就是所謂的“四六分水”。
為了進一步控製流入寶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防止灌溉區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穩定的情況,李冰又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著寶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
這邊導遊剛講解完,楚麗華完全被這樣偉大的智慧震撼住了。
她直接拉著王婷跑去了大水閘邊上仔細觀看。
那種宏偉壯觀的場景,楚麗華實在是不知道用怎樣的語言來形容了。
書到用時方恨少,這話說的真是一點毛病沒有。哪怕平時再會用優美的語言來描繪各種小矯情小情緒,麵對這樣宏偉壯觀遺留兩千多年的。曆史古跡也依然無法做到詳盡的描述。
等到兩人細細繞著高大壯觀的大水閘走了一遍以後,你迴頭之前跟著的導遊和那群人早已經不見了蹤跡,不過還是有人順著前方一直往前走去了,兩人也大膽的跟上,這個時候基本上就是人走的多的地方,肯定就是景區了。否則的話,就算走丟了也是大部分人一起走丟,完全可以再找迴去的。
不多轉轉,兩人跟著人來到了好像是觀景閣樓的地方吧,還是什麽?因為沒有導遊了,也不知道叫什麽名字。
反正就是一層層上去以後,站在古色古香的閣樓柵欄旁邊的扶手旁邊往下麵和遠處看去,整個都江宴水利工程盡收眼底。
旁邊居然有一個的老爺爺開始頭頭是道的娓娓和旁邊的年輕人介紹起來。
——“都江堰是一個防洪、灌溉、航運綜合水利工程。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峽內用石塊砌成石埂,叫都江魚嘴,也叫分水魚嘴。魚嘴是一個分水的建築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為二。東邊的叫內江,供灌溉渠用水;西邊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縣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築了離碓(同堆),離碓就是開鑿岩石後被隔開的石堆,夾在內外江之間。離碓的東側是內江的水口,稱寶瓶口,具有節製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漲,都江魚嘴淹沒了,離碓就成為第二道分水處。
內江自寶瓶口以下進入密布於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係統,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華陽國誌·蜀誌》),保證了大約300萬畝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都江堰的規劃、設計和施工都具有比較好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工程規劃相當完善,分水魚嘴和寶瓶口聯合運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為了控製水流量,在進水口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使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華陽國誌·蜀誌》)。這些石人顯然起著水尺作用,這是原始的水尺。從石人足和肩兩個高度的確定,可見當時不僅有長期的水位觀察,並且已經掌握岷江洪、枯水位變化幅度的一般規律。
通過內江進水口水位觀察,掌握進水流量,再用魚嘴、寶瓶口的分水工程來調節水位,這樣就能控製渠道進水流量。這說明早在2300年前,中國勞動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經掌握並且利用了在一定水頭下通過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
從觀景閣樓上下來以後,也不知道兩人是怎麽走的,這才來到了據說是會給遊客放水模擬泄洪場景的地方,可惜他們來的時候太晚了,人家都是在早上給放水的。
——“為什麽呀?我們走過來到現在已經是算快的了,我感覺。”
王婷很無語,居然沒看上。
——“可能你們進的門不一樣吧,從這邊進來的就是一開始整好,看完放水,然後再去上麵看二龍廟,然後接著才往那邊去的。”
旁邊總是有熱心的人給她們解說心中的疑惑。
???
不會吧,為什麽連門都分好幾個,進錯了,觀光順序錯了,也就亂了。會錯過最值得看的風景呢?
那為什麽那邊還有導遊呢?人家導遊不也是領著往那邊走的嗎?難道說遊客他是在那邊聚起來的,所以說就順著領著往那邊走了?
明天早上重新再來一次看看?反正今天這個時候去青城山估計已經沒有時間了。
楚麗華拉著依然有些腿軟的王婷跟上去聽了才知道,原來這裏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閘了。
——“都江堰工程總的原理簡單來說就是“築壩分水,修渠引水”。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都江堰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首先是修築寶瓶口引水工程,將岷江水流分為兩道,使岷江水流向東邊的成都平原,同時減少西邊的江水的流量,使西邊的江水不再泛濫,同時也能解除東邊成都平原的幹旱,灌溉那裏的良田。
寶瓶口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為了使岷江水能夠順利東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並充分發揮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又在岷江中修築分水堰“魚嘴”,迫使大量江水流入寶瓶口。
魚嘴將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稱為外江,它沿岷江河道順流而下;東邊稱為內江,它流入寶瓶口。由於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這樣枯水季節水位較低,則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生產生活用水;而當洪水來臨,由於水位較高,於是大部分江水從江麵較寬的外江排走,這種自動分配內外江水量的設計就是所謂的“四六分水”。
為了進一步控製流入寶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防止灌溉區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穩定的情況,李冰又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著寶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
這邊導遊剛講解完,楚麗華完全被這樣偉大的智慧震撼住了。
她直接拉著王婷跑去了大水閘邊上仔細觀看。
那種宏偉壯觀的場景,楚麗華實在是不知道用怎樣的語言來形容了。
書到用時方恨少,這話說的真是一點毛病沒有。哪怕平時再會用優美的語言來描繪各種小矯情小情緒,麵對這樣宏偉壯觀遺留兩千多年的。曆史古跡也依然無法做到詳盡的描述。
等到兩人細細繞著高大壯觀的大水閘走了一遍以後,你迴頭之前跟著的導遊和那群人早已經不見了蹤跡,不過還是有人順著前方一直往前走去了,兩人也大膽的跟上,這個時候基本上就是人走的多的地方,肯定就是景區了。否則的話,就算走丟了也是大部分人一起走丟,完全可以再找迴去的。
不多轉轉,兩人跟著人來到了好像是觀景閣樓的地方吧,還是什麽?因為沒有導遊了,也不知道叫什麽名字。
反正就是一層層上去以後,站在古色古香的閣樓柵欄旁邊的扶手旁邊往下麵和遠處看去,整個都江宴水利工程盡收眼底。
旁邊居然有一個的老爺爺開始頭頭是道的娓娓和旁邊的年輕人介紹起來。
——“都江堰是一個防洪、灌溉、航運綜合水利工程。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峽內用石塊砌成石埂,叫都江魚嘴,也叫分水魚嘴。魚嘴是一個分水的建築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為二。東邊的叫內江,供灌溉渠用水;西邊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縣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築了離碓(同堆),離碓就是開鑿岩石後被隔開的石堆,夾在內外江之間。離碓的東側是內江的水口,稱寶瓶口,具有節製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漲,都江魚嘴淹沒了,離碓就成為第二道分水處。
內江自寶瓶口以下進入密布於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係統,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華陽國誌·蜀誌》),保證了大約300萬畝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都江堰的規劃、設計和施工都具有比較好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工程規劃相當完善,分水魚嘴和寶瓶口聯合運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為了控製水流量,在進水口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使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華陽國誌·蜀誌》)。這些石人顯然起著水尺作用,這是原始的水尺。從石人足和肩兩個高度的確定,可見當時不僅有長期的水位觀察,並且已經掌握岷江洪、枯水位變化幅度的一般規律。
通過內江進水口水位觀察,掌握進水流量,再用魚嘴、寶瓶口的分水工程來調節水位,這樣就能控製渠道進水流量。這說明早在2300年前,中國勞動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經掌握並且利用了在一定水頭下通過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
從觀景閣樓上下來以後,也不知道兩人是怎麽走的,這才來到了據說是會給遊客放水模擬泄洪場景的地方,可惜他們來的時候太晚了,人家都是在早上給放水的。
——“為什麽呀?我們走過來到現在已經是算快的了,我感覺。”
王婷很無語,居然沒看上。
——“可能你們進的門不一樣吧,從這邊進來的就是一開始整好,看完放水,然後再去上麵看二龍廟,然後接著才往那邊去的。”
旁邊總是有熱心的人給她們解說心中的疑惑。
???
不會吧,為什麽連門都分好幾個,進錯了,觀光順序錯了,也就亂了。會錯過最值得看的風景呢?
那為什麽那邊還有導遊呢?人家導遊不也是領著往那邊走的嗎?難道說遊客他是在那邊聚起來的,所以說就順著領著往那邊走了?
明天早上重新再來一次看看?反正今天這個時候去青城山估計已經沒有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