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嬪說:“太子李瑛跟著陳大人,應該能比你們跟著賀大人學的好吧。”
李亨說:“這也不見得,這兩位各有千秋,陳希烈精通各種典籍,比一般的文臣更懂道學方麵的學問。而賀知章也是學富五車,精通儒家方麵的學問和禮儀,他還是一位詩人。”
楊貴嬪起身從南牆處的一個櫃子裏,拿出一個大白瓷果盤,裏麵有一些紅彤彤的山楂,還有五六個裂開口,露著紅色籽粒的大石榴。
楊貴嬪說:“亨兒,這是娘讓小午子到市場上買的,特意給你的。宮中雖然也不缺各種水果,幹果,可是這石榴口感很好,我覺得比宮中發的石榴甜,所以就特意給你買了一些。”
李亨說:“謝謝娘了,給我妹妹幾個吧。”
楊貴嬪說:“你妹妹才一歲,主要是喝她奶媽的奶水,和吃一些粥類,雞蛋羹等食物。這些水果,宮中有規定,不讓一歲左右的皇子和公主吃。不但高公公和禦醫管這件事,太子詹事王守一,也會監督小皇子和公主們的飲食。”
李亨扒開石榴吃了一些石榴籽,說:“好甜,不是酸的那種。”
楊貴嬪說到王守一,李亨對此人並不陌生,此人是王皇後的哥哥,也是自己的姑父,經常到興寧坊檢查賀知章教書的情況,有時候還會詢問他們幾位皇子,一些與學習生活有關的問題。
李亨說:“娘,王守一做太子詹事,應該是管太子和皇後的各種家事吧,怎麽連其他皇子都管呢?”
楊貴嬪說:“他可能還是殿中少監,他與高公公兩人負責皇宮中的食材采購,皇家飲食營養搭配等工作。他對年幼皇子和公主,也挺關心的,他工作很負責任。”
李亨說:“娘親,咱們去看望一下我妹妹吧。”
“亨兒,等一會兒再去。我要叮囑你一件事。”
“啥事啊?”
“這件事,你一定要記在心裏。你今後不要爭強好勝,不要去和太子爭什麽,你明白了嗎?”
“李瑛做太子,我是有些不服,今日我聽到父皇說,對他的考核不滿意,說他連大唐的邊患,主要是哪幾個國家引起的,都不知道。”
“亨兒,你今後要聽娘親的,娘雖然身居宮中,但是已經親自感受了一些血雨腥風。皇家跟普通百姓家不一樣,父子,和兄弟之間,利益爭奪,權利爭鋒,太複雜了。亨兒你知道嗎?韋後和太平公主,她們如果勝了,你父皇和所有妃嬪們,皇子們,都會是悲慘的下場。亨兒,人生短短幾十年,做到清心寡欲,不爭名奪利,明哲保身,這才是皇室成員應該時時謹記的座右銘。”
李亨看到母親說著說著竟然眼眶濕潤了。他說:“娘,孩兒知道了,孩兒一定會謹記娘的教誨。”
其實李亨並不覺得母親說的對,他覺得該表現出自己的優點和能力,讓父皇關注到自己,這樣即使不是太子,也能成為一位出眾的皇室大臣,或者軍中大元帥。他之所以說謹記母親的教誨,是看到母親流淚了,不想讓母親更傷心。
李亨和楊貴嬪又聊了一會兒,然後楊貴嬪領著李亨去看望寧親公主了。寧親公主才一歲,在掖庭宮一位奶媽的住處,由奶媽喂奶撫養。跟隨他們母子二人去掖庭宮,寧親公主住處的,還有楊貴嬪的四位宮女,和李亨的兩位護衛。
十六日,在早朝上,姚崇、盧懷慎、張九齡、薑皎、李令問,都向玄宗進諫了一些對時事的觀點,或者上奏了一些地方官員呈上的奏章。
玄宗讓大臣們,對這些進諫進行討論。好的建議都被采納了,個別不好的,也當場辯論出了諫言的不足之處。
最後,姚崇呈上的那份奏章,引起了玄宗的重視,那份奏章是安西都護,定邊道大總管阿史那獻,寫給朝廷的奏章。
這份奏章的大致內容是,突騎施原來的可汗守忠,被叛逃突厥的弟弟遮弩引來突厥軍隊襲擊,被俘虜後,守忠,遮弩都被墨啜殺死。突騎施新的一任首領,是守忠原先的部下蘇祿。蘇祿是一位很善於籠絡人心,工於心計的人,很快就贏得了突騎施所有部眾和子民的擁護。阿史那獻認為蘇祿長袖善舞,野心勃勃,他不但統領了突騎施,而且西突厥十姓的其他部落牧民,也有一些加入了他的麾下。阿史那獻請求出動安西都護府的兵力,討伐蘇祿,希望朝廷批準。
玄宗看了這份奏章後說:“守忠原名娑葛,中宗給他賜名守忠,他做突騎施可汗期間,曾主動配合大唐攻打後東突厥,可惜啊,都是他那個不爭氣的弟弟遮弩,叛逃後東突厥,落得個兄弟二人都被墨啜殺死的悲慘結局。”
姚崇舉著笏板說:“陛下,您是否覺得這個蘇祿靠不住啊?這個蘇祿應該不如守忠忠誠。”
玄宗說:“阿史那獻,是西突厥阿史那元慶之子。已臣服於大唐的阿史那元慶,在武後時期,被酷吏來俊辰誣陷害死。中宗時期,為了應對突騎施對西域的潛在威脅,冊封阿史那獻為右驍騎大將軍、昆陵都護、興昔亡可汗,讓他鎮守庭州,後來又任安西都護。阿史那獻肯定是不願意看到,新的突騎施首領蘇祿影響力太大。朕的意思是,先不允許阿史那獻出兵攻打蘇祿,朕要對蘇祿觀察一段時間再做打算。”
姚崇說:“陛下英明,這能減少不必要的戰爭。”
玄宗說:“李玄道在西南,教訓了那些侵犯大唐的蠻夷部落。薛訥和杜賓客他們,在北部,痛擊了突厥。投降於大唐的那些突厥部落,他們在大唐邊境外側,放牧生活的土地,已經歸入大唐版圖。朕也已經命令薛訥,杜賓客等人,守好目前的作戰成果即可,不要再進攻了。”
張九齡舉著笏板說:“陛下真是英明神武,有您這樣的明君聖主,是天下黎民之福。”
姚崇、盧懷慎、薑皎、李令問等大臣,也紛紛讚頌玄宗功德無量。
李亨說:“這也不見得,這兩位各有千秋,陳希烈精通各種典籍,比一般的文臣更懂道學方麵的學問。而賀知章也是學富五車,精通儒家方麵的學問和禮儀,他還是一位詩人。”
楊貴嬪起身從南牆處的一個櫃子裏,拿出一個大白瓷果盤,裏麵有一些紅彤彤的山楂,還有五六個裂開口,露著紅色籽粒的大石榴。
楊貴嬪說:“亨兒,這是娘讓小午子到市場上買的,特意給你的。宮中雖然也不缺各種水果,幹果,可是這石榴口感很好,我覺得比宮中發的石榴甜,所以就特意給你買了一些。”
李亨說:“謝謝娘了,給我妹妹幾個吧。”
楊貴嬪說:“你妹妹才一歲,主要是喝她奶媽的奶水,和吃一些粥類,雞蛋羹等食物。這些水果,宮中有規定,不讓一歲左右的皇子和公主吃。不但高公公和禦醫管這件事,太子詹事王守一,也會監督小皇子和公主們的飲食。”
李亨扒開石榴吃了一些石榴籽,說:“好甜,不是酸的那種。”
楊貴嬪說到王守一,李亨對此人並不陌生,此人是王皇後的哥哥,也是自己的姑父,經常到興寧坊檢查賀知章教書的情況,有時候還會詢問他們幾位皇子,一些與學習生活有關的問題。
李亨說:“娘,王守一做太子詹事,應該是管太子和皇後的各種家事吧,怎麽連其他皇子都管呢?”
楊貴嬪說:“他可能還是殿中少監,他與高公公兩人負責皇宮中的食材采購,皇家飲食營養搭配等工作。他對年幼皇子和公主,也挺關心的,他工作很負責任。”
李亨說:“娘親,咱們去看望一下我妹妹吧。”
“亨兒,等一會兒再去。我要叮囑你一件事。”
“啥事啊?”
“這件事,你一定要記在心裏。你今後不要爭強好勝,不要去和太子爭什麽,你明白了嗎?”
“李瑛做太子,我是有些不服,今日我聽到父皇說,對他的考核不滿意,說他連大唐的邊患,主要是哪幾個國家引起的,都不知道。”
“亨兒,你今後要聽娘親的,娘雖然身居宮中,但是已經親自感受了一些血雨腥風。皇家跟普通百姓家不一樣,父子,和兄弟之間,利益爭奪,權利爭鋒,太複雜了。亨兒你知道嗎?韋後和太平公主,她們如果勝了,你父皇和所有妃嬪們,皇子們,都會是悲慘的下場。亨兒,人生短短幾十年,做到清心寡欲,不爭名奪利,明哲保身,這才是皇室成員應該時時謹記的座右銘。”
李亨看到母親說著說著竟然眼眶濕潤了。他說:“娘,孩兒知道了,孩兒一定會謹記娘的教誨。”
其實李亨並不覺得母親說的對,他覺得該表現出自己的優點和能力,讓父皇關注到自己,這樣即使不是太子,也能成為一位出眾的皇室大臣,或者軍中大元帥。他之所以說謹記母親的教誨,是看到母親流淚了,不想讓母親更傷心。
李亨和楊貴嬪又聊了一會兒,然後楊貴嬪領著李亨去看望寧親公主了。寧親公主才一歲,在掖庭宮一位奶媽的住處,由奶媽喂奶撫養。跟隨他們母子二人去掖庭宮,寧親公主住處的,還有楊貴嬪的四位宮女,和李亨的兩位護衛。
十六日,在早朝上,姚崇、盧懷慎、張九齡、薑皎、李令問,都向玄宗進諫了一些對時事的觀點,或者上奏了一些地方官員呈上的奏章。
玄宗讓大臣們,對這些進諫進行討論。好的建議都被采納了,個別不好的,也當場辯論出了諫言的不足之處。
最後,姚崇呈上的那份奏章,引起了玄宗的重視,那份奏章是安西都護,定邊道大總管阿史那獻,寫給朝廷的奏章。
這份奏章的大致內容是,突騎施原來的可汗守忠,被叛逃突厥的弟弟遮弩引來突厥軍隊襲擊,被俘虜後,守忠,遮弩都被墨啜殺死。突騎施新的一任首領,是守忠原先的部下蘇祿。蘇祿是一位很善於籠絡人心,工於心計的人,很快就贏得了突騎施所有部眾和子民的擁護。阿史那獻認為蘇祿長袖善舞,野心勃勃,他不但統領了突騎施,而且西突厥十姓的其他部落牧民,也有一些加入了他的麾下。阿史那獻請求出動安西都護府的兵力,討伐蘇祿,希望朝廷批準。
玄宗看了這份奏章後說:“守忠原名娑葛,中宗給他賜名守忠,他做突騎施可汗期間,曾主動配合大唐攻打後東突厥,可惜啊,都是他那個不爭氣的弟弟遮弩,叛逃後東突厥,落得個兄弟二人都被墨啜殺死的悲慘結局。”
姚崇舉著笏板說:“陛下,您是否覺得這個蘇祿靠不住啊?這個蘇祿應該不如守忠忠誠。”
玄宗說:“阿史那獻,是西突厥阿史那元慶之子。已臣服於大唐的阿史那元慶,在武後時期,被酷吏來俊辰誣陷害死。中宗時期,為了應對突騎施對西域的潛在威脅,冊封阿史那獻為右驍騎大將軍、昆陵都護、興昔亡可汗,讓他鎮守庭州,後來又任安西都護。阿史那獻肯定是不願意看到,新的突騎施首領蘇祿影響力太大。朕的意思是,先不允許阿史那獻出兵攻打蘇祿,朕要對蘇祿觀察一段時間再做打算。”
姚崇說:“陛下英明,這能減少不必要的戰爭。”
玄宗說:“李玄道在西南,教訓了那些侵犯大唐的蠻夷部落。薛訥和杜賓客他們,在北部,痛擊了突厥。投降於大唐的那些突厥部落,他們在大唐邊境外側,放牧生活的土地,已經歸入大唐版圖。朕也已經命令薛訥,杜賓客等人,守好目前的作戰成果即可,不要再進攻了。”
張九齡舉著笏板說:“陛下真是英明神武,有您這樣的明君聖主,是天下黎民之福。”
姚崇、盧懷慎、薑皎、李令問等大臣,也紛紛讚頌玄宗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