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認知和知識結構都是定製的,就是說你所知道的都是別人想讓你知道的。你不要不信。


    一個領導的想法你為什麽會知道,他又沒對你說,那麽就是他告訴了別人,別人告訴了你,或者他直接告訴你,但這些的真實度有多高,你想過沒有。


    為什麽有的人知道的東西你不知道,是你不夠努力嗎?


    其實有時候別人的想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趨勢,是事情的本質。


    領導的兩項任務,獲得權力,維持權力,在所有的決策和績效基本都要符合這兩個利益。


    我們讀書,看電視,上網,看短視頻,這些所灌輸的價值觀會潛移默化的把你變成社會人。


    經濟學其實揭示的是人的本性,就是自私和理性,都是為了利益而奮鬥。


    為什麽有的人接受短期利益而有的人選擇長期利益。這樣人就分開兩類人,這叫延遲滿足和及時行樂。


    他們的工資待遇是不一樣的,按月拿的叫工資,按年拿的叫年薪,按幾年拿一次的叫股東。


    我們單位也有績效激勵,就是飛多拿多,但為什麽有的人天天飛而不太賺錢,主要原因是不出小時。例如一天飛四段。但有的航段時間很短,才半小時,大部分時間都是等待。而有個航程很長,一飛就是十幾小時。還有就是過夜費。基本出國才有,幾天下來也很豐裕。


    勞動和工資的交換就是本著大家都不吃虧的條件下成立。


    為什麽叫大家都不吃虧。


    因為所有交換都是本著互利的原則。例如有人有一幅名畫,他的心價位是50萬,而有個買家想買,他的心理價位是200萬。然後他們談攏的價格是100萬,所以交易成功,大家都獲利。


    你之所以在這裏工作是因為你的勞動價格在這裏給的最高,而公司之所以請你是因為同等能力你的價位最低。所以就成交了。


    所以有人也運用機會成本算賬。如果我在這裏上班就不能去別的地方上班,所以我的機會成本就是我在別的地方上班獲得的工資。就是說別的地方上班如果比這裏工資高,我就吃虧,我喪失了這個機會。但我在這裏的工資比別處高,那麽我的機會成本就為負,就是說我賺了。


    所以我們都是經濟社會的產物,不去了解不代表不屬於他。就像你不去讀法律,法律依舊可以左右你的行為。


    乘務員時常講的就是傳謠言,謠言在他們的生活中占了很大比例。但謠言不一定不是真的,也有可能是真實存在的,是有些人畏懼的。特別是利益支配者。


    所以就有各種公眾號媒體天天貼乘務員的文章,以此來謀生。也慢慢形成一種文化,就是媒體監督。之所以成立是由於很多人看,然後就成了一種力量和共識。也就是潛規則的由來。


    但這都不是壞事,畢竟權力是要關在籠子裏的,不然到處橫行也不行,而草根的力量就是團結。


    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職場小聰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翟曉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翟曉鷹並收藏職場小聰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