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小鎮裏的補鍋匠
重生1978,從郵電維修工開始 作者:端木賜一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惠打量了一下眼前的女子,發現她非常年輕,身材和長相都非常不錯,穿著一套繡花女裝,就像一個模特。
女子見到劉惠,眼前也是一亮,這個女孩太漂亮了,要是穿上店裏的繡花女裝,就更漂亮了。
不出意外,今天應該能夠推銷幾套衣服。
接下來,女子開始向劉惠介紹店裏的繡花女裝。
劉惠對店裏幾款女裝,比較感興趣,這些繡花女裝,在市裏的服裝店裏,很難買到。
對於這些服裝,劉惠還是喜歡局部繡花的款式,服裝上刺繡太多,她反而不喜歡。
相比較而言,這些繡花服裝,價格並不貴,劉惠很快選種了幾款衣服,不僅自己買了,給蘇寧和蘇維維各買了一件,當然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小妹劉婷。
唯一不足的是這裏隻售賣女裝,否則給蘇臣哥哥和自己的兩個弟弟也買上。
從刺繡店裏出來,劉惠手中多了一個袋子。
蘇臣笑了笑,從劉惠手中接過袋子,雖然袋子不重,但讓女孩子拎著,總覺得有點不妥。
兩人繼續往前走,前麵出現了一個開闊地帶,這裏類似一個廣場,集中了不少人,看上去非常熱鬧。
這裏有一棵巨大的法國梧桐樹,樹幹粗壯,看上去有些年份了。
這種樹最大優點是生長迅速,遮陰效果好,在夏季是人們納涼的好地方。
但這種樹也有一個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秋天掉葉落果,樹底下一片狼藉。
目前還沒有到法梧落葉季節,這個時候的中午溫度並不低,陽光強烈,這樣一來,法梧的樹蔭下,就成了人們集中的地方。
蘇臣首先看到的,是三四個補鍋匠湊在一起,他們正在忙碌,在旁邊玩耍的,大多是女人和小孩。
對於補鍋匠,蘇臣和劉惠並不陌生,都是在農村裏長大的孩子,對補鍋匠非常熟悉。
補鍋這門手藝,是那個年代特有的,那時的人們生活節儉,家裏有些東西,即使用壞了,也不舍得扔掉,想辦法將其修好,繼續使用。
補鍋匠一般都是三五成群,他們挑著擔子,走街穿巷,有時要到很遠的地方,風餐露宿,掙點辛苦錢。
幾個補鍋匠正忙於補鍋,他們的裝備是一個風箱一個爐子,補鍋師傅用力的拉著風箱,爐子裏火苗竄得老高。
爐子中有一個坩堝,被焦炭火燒得通紅,坩堝中是熔化的鐵水,是用來補鍋的。
補鍋是個危險的活,要是被鐵水燙著,那可不是鬧著玩的,所以補鍋匠在補鍋時,看熱鬧的人都站得較遠。
除了補鍋匠在忙碌,還有一個爆米花的師傅,不時的爆出一兩聲巨響。
還有幾個貨郞,他們將挑子放下,便有女人小孩圍了上來。
這些貨郞除了售賣針線之類的小商品,還收購一些小物件,什麽牙膏皮雞肫皮、鱉殼烏龜板,都是他們收購的對象。
不論在七灣大隊,還是紅星大隊,這種情況也很常見,但沒有這麽集中。
看來手藝人都看中了這裏,南灣鎮無疑成了風水寶地。
蘇臣和劉惠坐在樹下休息,不知不覺間已到晌午,兩人準備離開,想知道這裏有沒有特色餐飲。
前麵就是街道的盡頭,再往前走,就出小鎮了,兩人開始往迴走。
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小鎮上並沒有餐館,隻找到兩家麵館和幾個賣小吃的攤位。
兩人沒有辦法,隻得去了一家麵館,下了兩碗麵條。
麵條吃完後,蘇臣看向麵館老板,開口問道:
“鎮裏怎麽沒有餐館,顧客要是想吃桌飯怎麽辦。”
老板笑了笑,開口道:
“兩個月前,我就是開餐館的,雖然鎮裏的人口較多,但大部分都是本地人。
小鎮的人都比較傳統,一般情況下都在家裏吃飯,很少外出。
近一年來,來小鎮的外地人多了一些,有來遊玩的,也有過來做生意的。
按理說,在這種情況下,開餐館應該能掙到錢,但實際上根本就不是這麽迴事。
南灣雖然是個古鎮,但知道這個地方的人並不多,來這裏遊玩的人基本上都是周邊的人。
古鎮就這麽大,要不了半個小時,就能將大街小巷逛了個遍,遊客們最多是買點東西,就離開了。
來這裏做生意的人,基本上都是進點貨就迴去,停留的時間也不長,即使要吃點東西,一碗麵條就能打發,沒有必須下館子。
來南灣鎮的生意人不是很多,但南灣鎮外出的人卻不少,一些人將本地生產出來的產品拿到外麵銷售,效果還是不錯的。
漸漸的南灣鎮便出現這種現象,生產出來的產品,在本地銷售的並不多,大部分都是運往外地,這也就導致本地小商品生產特別活躍。
正因為如此,餐館開業後,一直是慘淡經營。
實在沒有辦法,我才將餐館改成麵館,反而還有點生意,養活一家人是沒有問題的。”
蘇臣點了點頭,覺得麵館老板分析得有理,在他看來,出現這種情況也隻是暫時的。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經濟將逐步活躍起來,南灣鎮的現狀將很快發生改變,到時候這裏的餐飲和住宿一定會紅火起來。
這時蘇臣想起了一件事情,開口道:
“南灣鎮有一家製作雨傘的,非常出名,他們在什麽地方?”
“你是說賀記雨傘吧,他們家從清朝就開始製作的雨傘,製作出來的雨傘質量非常好,再大的風也吹不壞,就是價格有點貴。
如果要是去他家買雨傘,可以沿著街道往前走,大約走一百米左右,靠左邊有一個小巷子,你們沿著巷子走到底就到了。”
“好的,謝謝老板。”蘇臣向老板道謝,隨即離開麵館。
向前不遠處,街道左邊出現一條小巷,這應該就是麵館老板所說的賀記雨傘所在巷子。
兩人隨即進入小巷,小巷兩邊有不少生產工藝品和玩具的作坊,從情況上來看,這裏都是家庭式的生產作坊,所以能傳承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很快,兩人到了巷子盡頭,就看一個非常大的老宅子,在其大門樓上,掛著一個牌匾,上麵寫著“賀記雨傘”四個大字。
女子見到劉惠,眼前也是一亮,這個女孩太漂亮了,要是穿上店裏的繡花女裝,就更漂亮了。
不出意外,今天應該能夠推銷幾套衣服。
接下來,女子開始向劉惠介紹店裏的繡花女裝。
劉惠對店裏幾款女裝,比較感興趣,這些繡花女裝,在市裏的服裝店裏,很難買到。
對於這些服裝,劉惠還是喜歡局部繡花的款式,服裝上刺繡太多,她反而不喜歡。
相比較而言,這些繡花服裝,價格並不貴,劉惠很快選種了幾款衣服,不僅自己買了,給蘇寧和蘇維維各買了一件,當然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小妹劉婷。
唯一不足的是這裏隻售賣女裝,否則給蘇臣哥哥和自己的兩個弟弟也買上。
從刺繡店裏出來,劉惠手中多了一個袋子。
蘇臣笑了笑,從劉惠手中接過袋子,雖然袋子不重,但讓女孩子拎著,總覺得有點不妥。
兩人繼續往前走,前麵出現了一個開闊地帶,這裏類似一個廣場,集中了不少人,看上去非常熱鬧。
這裏有一棵巨大的法國梧桐樹,樹幹粗壯,看上去有些年份了。
這種樹最大優點是生長迅速,遮陰效果好,在夏季是人們納涼的好地方。
但這種樹也有一個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秋天掉葉落果,樹底下一片狼藉。
目前還沒有到法梧落葉季節,這個時候的中午溫度並不低,陽光強烈,這樣一來,法梧的樹蔭下,就成了人們集中的地方。
蘇臣首先看到的,是三四個補鍋匠湊在一起,他們正在忙碌,在旁邊玩耍的,大多是女人和小孩。
對於補鍋匠,蘇臣和劉惠並不陌生,都是在農村裏長大的孩子,對補鍋匠非常熟悉。
補鍋這門手藝,是那個年代特有的,那時的人們生活節儉,家裏有些東西,即使用壞了,也不舍得扔掉,想辦法將其修好,繼續使用。
補鍋匠一般都是三五成群,他們挑著擔子,走街穿巷,有時要到很遠的地方,風餐露宿,掙點辛苦錢。
幾個補鍋匠正忙於補鍋,他們的裝備是一個風箱一個爐子,補鍋師傅用力的拉著風箱,爐子裏火苗竄得老高。
爐子中有一個坩堝,被焦炭火燒得通紅,坩堝中是熔化的鐵水,是用來補鍋的。
補鍋是個危險的活,要是被鐵水燙著,那可不是鬧著玩的,所以補鍋匠在補鍋時,看熱鬧的人都站得較遠。
除了補鍋匠在忙碌,還有一個爆米花的師傅,不時的爆出一兩聲巨響。
還有幾個貨郞,他們將挑子放下,便有女人小孩圍了上來。
這些貨郞除了售賣針線之類的小商品,還收購一些小物件,什麽牙膏皮雞肫皮、鱉殼烏龜板,都是他們收購的對象。
不論在七灣大隊,還是紅星大隊,這種情況也很常見,但沒有這麽集中。
看來手藝人都看中了這裏,南灣鎮無疑成了風水寶地。
蘇臣和劉惠坐在樹下休息,不知不覺間已到晌午,兩人準備離開,想知道這裏有沒有特色餐飲。
前麵就是街道的盡頭,再往前走,就出小鎮了,兩人開始往迴走。
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小鎮上並沒有餐館,隻找到兩家麵館和幾個賣小吃的攤位。
兩人沒有辦法,隻得去了一家麵館,下了兩碗麵條。
麵條吃完後,蘇臣看向麵館老板,開口問道:
“鎮裏怎麽沒有餐館,顧客要是想吃桌飯怎麽辦。”
老板笑了笑,開口道:
“兩個月前,我就是開餐館的,雖然鎮裏的人口較多,但大部分都是本地人。
小鎮的人都比較傳統,一般情況下都在家裏吃飯,很少外出。
近一年來,來小鎮的外地人多了一些,有來遊玩的,也有過來做生意的。
按理說,在這種情況下,開餐館應該能掙到錢,但實際上根本就不是這麽迴事。
南灣雖然是個古鎮,但知道這個地方的人並不多,來這裏遊玩的人基本上都是周邊的人。
古鎮就這麽大,要不了半個小時,就能將大街小巷逛了個遍,遊客們最多是買點東西,就離開了。
來這裏做生意的人,基本上都是進點貨就迴去,停留的時間也不長,即使要吃點東西,一碗麵條就能打發,沒有必須下館子。
來南灣鎮的生意人不是很多,但南灣鎮外出的人卻不少,一些人將本地生產出來的產品拿到外麵銷售,效果還是不錯的。
漸漸的南灣鎮便出現這種現象,生產出來的產品,在本地銷售的並不多,大部分都是運往外地,這也就導致本地小商品生產特別活躍。
正因為如此,餐館開業後,一直是慘淡經營。
實在沒有辦法,我才將餐館改成麵館,反而還有點生意,養活一家人是沒有問題的。”
蘇臣點了點頭,覺得麵館老板分析得有理,在他看來,出現這種情況也隻是暫時的。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經濟將逐步活躍起來,南灣鎮的現狀將很快發生改變,到時候這裏的餐飲和住宿一定會紅火起來。
這時蘇臣想起了一件事情,開口道:
“南灣鎮有一家製作雨傘的,非常出名,他們在什麽地方?”
“你是說賀記雨傘吧,他們家從清朝就開始製作的雨傘,製作出來的雨傘質量非常好,再大的風也吹不壞,就是價格有點貴。
如果要是去他家買雨傘,可以沿著街道往前走,大約走一百米左右,靠左邊有一個小巷子,你們沿著巷子走到底就到了。”
“好的,謝謝老板。”蘇臣向老板道謝,隨即離開麵館。
向前不遠處,街道左邊出現一條小巷,這應該就是麵館老板所說的賀記雨傘所在巷子。
兩人隨即進入小巷,小巷兩邊有不少生產工藝品和玩具的作坊,從情況上來看,這裏都是家庭式的生產作坊,所以能傳承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很快,兩人到了巷子盡頭,就看一個非常大的老宅子,在其大門樓上,掛著一個牌匾,上麵寫著“賀記雨傘”四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