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若主公是曹操,會如何選擇?
三國:袁家逆子,開局摔玉璽 作者:公子小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要趁勢奇襲許都嗎…
袁耀心中有些猶豫,從目前的局勢上來看,袁紹的大燕號稱擁兵百萬,實力冠絕天下。
袁紹與曹操的實力對比,是碾壓性的優勢。
就算在自己的上一世,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倉亭之戰的大勝,袁耀也不認為袁紹就比曹操弱了。
這兩場大戰袁紹敗得雖然很慘,袁耀覺得他依舊與曹操有一戰之力,甚至依舊占優。
要不是袁紹死得倉促,曹操想一統河北也不容易。
袁耀上一世袁紹死後,曹操用了數年的時間才將袁紹的幾個子嗣分化、瓦解,最終得到河北之地。
如果自己奇襲許都,與袁紹夾擊曹操,固然可以將曹操滅掉。
可是自己要麵對的,就是一個擁兵百萬的龐然大物,依舊會有一場惡戰。
而且自己能不能在中原站穩腳跟,也是一個未知之數。
畢竟自己對待士族的手段,天下世家有目共睹。
若是在倉促之間入主中原,定會被中原世家所排斥。
徐庶對袁耀道:
“主公,趁袁紹、曹操大戰之際進入中原,不失為一條可行之策。
若能穩據中原,再加上淮南、揚州之地的錢糧支持,我軍的戰爭潛力定能超越袁紹。
到時候潛心發展數年,就可以袁紹決戰,一統北方。”
見虞翻和徐庶都主張進軍中原,張昭連忙說道:
“主公,不可如此啊!
大軍長途跋涉進入中原,我軍的補給壓力實在太大了。
袁紹、曹操的軍隊作戰,動輒出兵數十萬大軍。
我們該征調多少民夫運送糧草?”
“現在我大陳好不容易才發展起來,錢糧豐足,百姓富裕。
主公萬不可將我大陳,拖入北方大戰的泥潭啊。”
張昭的反對意見,袁耀根本就沒聽進去。
他說的那些理由,對袁耀來說也不算什麽。
隻要打仗,哪有不消耗錢糧,不征調民夫的?
就因為打仗費錢,就不打了?
那自己養這些精銳之師做什麽?
張昭、張紘都是內政天才,袁耀覺得他們幫自己處理好政務就可以了。
至於與外敵作戰這種事,不必讓他們來出謀劃策。
可張昭非要說,袁耀也不好打消他的積極性。
有不同的聲音出現也不是件壞事,大家暢所欲言嘛。
袁耀的謀臣們,便開始就袁紹、曹操之間的大戰討論起來。
事實上不僅是袁耀關注此戰。
曹操、袁紹之戰勢必改變天下格局,全天下的諸侯對此事都很關注。
袁耀麾下不少謀臣都覺得當陳曹操和袁紹大戰的時候出兵,唯有賈詡一直沉默不語。
袁耀心道這老毒物,自己要是不主動問到他的頭上,他是真不給自己出謀劃策啊。
袁耀開口對賈詡問道:
“文和為何不說話?
你覺得曹操跟袁紹大戰之際,我們該怎麽做啊?
是出兵,還是不出兵?”
賈詡聞言連忙對袁耀施禮道:
“剛才諸位先生商議大事之時,臣一直在思考一件事。
所以才沒有與諸位先生一同討論,還請主公恕罪。”
袁耀聞言頓時來了興趣,追問道:
“文和想到了什麽事情?”
賈詡撚著胡須,輕聲說道:
“臣在思考,曹操與袁紹之間的關係。
曹操是因為袁紹的幫助才走到今天。
他現在之所以要跟袁紹決戰,爭奪北方霸主之位,是形勢如此。
曹操想成就霸業,不得不做出這種選擇。”
“可若是主公在曹操與袁紹大戰之際出兵中原…
那麽曹操腹背受敵之下,必敗無疑。
當敗亡已成定局之時,曹操會怎麽做?
心甘情願的引頸就戮,再搭上一家老小的性命嗎?”
“臣剛才就在思考這件事。
臣在想,若臣是曹操,該如何應對那時的局勢?
主公,若您是曹操,被南北兩路強大諸侯進攻得走投無路,敗亡在即…
您會如何選擇?”
袁耀想了想,說道:
“如果我是曹操,我就會帶著全部的城池和部隊,歸降於袁紹。
這樣至少能保住性命,還能借袁紹之力,把進犯中原之敵擊退。”
“曹操與袁紹聯手,我軍萬萬不是對手,隻能敗歸揚州。
龜縮在揚州一隅之地,被袁紹所壓製。”
“而曹操歸順袁紹之後,也不是一點機會都沒有。
他可以跟袁紹談條件,請求繼續為袁紹坐鎮中原。
以袁紹的氣魄,定然會同意曹操的請求,這樣兩人就可相安無事的相處。
若是有朝一日袁紹身隕,曹操或許可以東山再起,蠶食袁紹的實力。”
“這種做法對於曹操來說雖然艱辛,卻始終有再起的機會。
而袁紹兵不血刃奪下中原,一統北方,就能成為無可爭議的霸主,任何諸侯都無法撼動。
到頭來,吃虧的隻能是我們大陳。”
聽了袁耀這番話之後,賈詡對袁耀深施一禮,拜道:
“主公英明神武,深謀遠慮,臣佩服!”
袁耀看了看眼前堆滿了謙卑笑容的賈詡,暗道賈文和啊賈文和,可真是個老狐狸!
其實自己所說的這番話,正是賈詡想說的話。
隻不過賈詡就是不說,而是循循善誘,讓自己說出來。
之前有不少謀士同意出兵中原,如果賈詡反駁他們的計謀,無形之中就會得罪很多人。
那些謀臣們或許會心中不服,覺得憑什麽我們所說的計謀不行,就你賈文和的想法對?
可由袁耀說出口就不一樣了。
賈詡什麽都沒說,這些人不會怪到賈詡頭上。
不但如此,他們還得了一個恭維袁耀的機會,所有人都會覺得是主公厲害。
主公英明神武,比他們這些當臣子的厲害,那不是理所當然嗎?
他們絲毫不會嫉妒。
而且自己說出這番分析之後,心中也知曉是賈詡點撥,為賈詡記上一功。
賈詡計策一出,既解決了主公的問題,又讓主公對自己產生好感,還不得罪同僚,可謂一舉三得。
老狐狸做人,怎麽就能圓滑到這種程度?
這是要成精了吧?
袁耀覺得若是袁紹麾下的謀士田豐,有賈詡一半的手段,恐怕就不會總讓袁紹下不來台,被袁紹叉出去。
田豐的話袁紹如果能聽進去,也不會在官渡之戰敗得那麽淒慘。
袁耀心中有些猶豫,從目前的局勢上來看,袁紹的大燕號稱擁兵百萬,實力冠絕天下。
袁紹與曹操的實力對比,是碾壓性的優勢。
就算在自己的上一世,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倉亭之戰的大勝,袁耀也不認為袁紹就比曹操弱了。
這兩場大戰袁紹敗得雖然很慘,袁耀覺得他依舊與曹操有一戰之力,甚至依舊占優。
要不是袁紹死得倉促,曹操想一統河北也不容易。
袁耀上一世袁紹死後,曹操用了數年的時間才將袁紹的幾個子嗣分化、瓦解,最終得到河北之地。
如果自己奇襲許都,與袁紹夾擊曹操,固然可以將曹操滅掉。
可是自己要麵對的,就是一個擁兵百萬的龐然大物,依舊會有一場惡戰。
而且自己能不能在中原站穩腳跟,也是一個未知之數。
畢竟自己對待士族的手段,天下世家有目共睹。
若是在倉促之間入主中原,定會被中原世家所排斥。
徐庶對袁耀道:
“主公,趁袁紹、曹操大戰之際進入中原,不失為一條可行之策。
若能穩據中原,再加上淮南、揚州之地的錢糧支持,我軍的戰爭潛力定能超越袁紹。
到時候潛心發展數年,就可以袁紹決戰,一統北方。”
見虞翻和徐庶都主張進軍中原,張昭連忙說道:
“主公,不可如此啊!
大軍長途跋涉進入中原,我軍的補給壓力實在太大了。
袁紹、曹操的軍隊作戰,動輒出兵數十萬大軍。
我們該征調多少民夫運送糧草?”
“現在我大陳好不容易才發展起來,錢糧豐足,百姓富裕。
主公萬不可將我大陳,拖入北方大戰的泥潭啊。”
張昭的反對意見,袁耀根本就沒聽進去。
他說的那些理由,對袁耀來說也不算什麽。
隻要打仗,哪有不消耗錢糧,不征調民夫的?
就因為打仗費錢,就不打了?
那自己養這些精銳之師做什麽?
張昭、張紘都是內政天才,袁耀覺得他們幫自己處理好政務就可以了。
至於與外敵作戰這種事,不必讓他們來出謀劃策。
可張昭非要說,袁耀也不好打消他的積極性。
有不同的聲音出現也不是件壞事,大家暢所欲言嘛。
袁耀的謀臣們,便開始就袁紹、曹操之間的大戰討論起來。
事實上不僅是袁耀關注此戰。
曹操、袁紹之戰勢必改變天下格局,全天下的諸侯對此事都很關注。
袁耀麾下不少謀臣都覺得當陳曹操和袁紹大戰的時候出兵,唯有賈詡一直沉默不語。
袁耀心道這老毒物,自己要是不主動問到他的頭上,他是真不給自己出謀劃策啊。
袁耀開口對賈詡問道:
“文和為何不說話?
你覺得曹操跟袁紹大戰之際,我們該怎麽做啊?
是出兵,還是不出兵?”
賈詡聞言連忙對袁耀施禮道:
“剛才諸位先生商議大事之時,臣一直在思考一件事。
所以才沒有與諸位先生一同討論,還請主公恕罪。”
袁耀聞言頓時來了興趣,追問道:
“文和想到了什麽事情?”
賈詡撚著胡須,輕聲說道:
“臣在思考,曹操與袁紹之間的關係。
曹操是因為袁紹的幫助才走到今天。
他現在之所以要跟袁紹決戰,爭奪北方霸主之位,是形勢如此。
曹操想成就霸業,不得不做出這種選擇。”
“可若是主公在曹操與袁紹大戰之際出兵中原…
那麽曹操腹背受敵之下,必敗無疑。
當敗亡已成定局之時,曹操會怎麽做?
心甘情願的引頸就戮,再搭上一家老小的性命嗎?”
“臣剛才就在思考這件事。
臣在想,若臣是曹操,該如何應對那時的局勢?
主公,若您是曹操,被南北兩路強大諸侯進攻得走投無路,敗亡在即…
您會如何選擇?”
袁耀想了想,說道:
“如果我是曹操,我就會帶著全部的城池和部隊,歸降於袁紹。
這樣至少能保住性命,還能借袁紹之力,把進犯中原之敵擊退。”
“曹操與袁紹聯手,我軍萬萬不是對手,隻能敗歸揚州。
龜縮在揚州一隅之地,被袁紹所壓製。”
“而曹操歸順袁紹之後,也不是一點機會都沒有。
他可以跟袁紹談條件,請求繼續為袁紹坐鎮中原。
以袁紹的氣魄,定然會同意曹操的請求,這樣兩人就可相安無事的相處。
若是有朝一日袁紹身隕,曹操或許可以東山再起,蠶食袁紹的實力。”
“這種做法對於曹操來說雖然艱辛,卻始終有再起的機會。
而袁紹兵不血刃奪下中原,一統北方,就能成為無可爭議的霸主,任何諸侯都無法撼動。
到頭來,吃虧的隻能是我們大陳。”
聽了袁耀這番話之後,賈詡對袁耀深施一禮,拜道:
“主公英明神武,深謀遠慮,臣佩服!”
袁耀看了看眼前堆滿了謙卑笑容的賈詡,暗道賈文和啊賈文和,可真是個老狐狸!
其實自己所說的這番話,正是賈詡想說的話。
隻不過賈詡就是不說,而是循循善誘,讓自己說出來。
之前有不少謀士同意出兵中原,如果賈詡反駁他們的計謀,無形之中就會得罪很多人。
那些謀臣們或許會心中不服,覺得憑什麽我們所說的計謀不行,就你賈文和的想法對?
可由袁耀說出口就不一樣了。
賈詡什麽都沒說,這些人不會怪到賈詡頭上。
不但如此,他們還得了一個恭維袁耀的機會,所有人都會覺得是主公厲害。
主公英明神武,比他們這些當臣子的厲害,那不是理所當然嗎?
他們絲毫不會嫉妒。
而且自己說出這番分析之後,心中也知曉是賈詡點撥,為賈詡記上一功。
賈詡計策一出,既解決了主公的問題,又讓主公對自己產生好感,還不得罪同僚,可謂一舉三得。
老狐狸做人,怎麽就能圓滑到這種程度?
這是要成精了吧?
袁耀覺得若是袁紹麾下的謀士田豐,有賈詡一半的手段,恐怕就不會總讓袁紹下不來台,被袁紹叉出去。
田豐的話袁紹如果能聽進去,也不會在官渡之戰敗得那麽淒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