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的會稽郡也有兩萬大軍,他當即點齊一萬兵馬,出城與袁耀對陣。


    王朗身披戰甲,手按長刀,高聲對袁耀道:


    “來者可是袁景耀袁公子?”


    袁耀被諸將簇擁在陣中,點頭應道:


    “本公子正是袁耀,將軍是何人啊?”


    王朗大聲喊道:


    “吾乃東海王朗,字景興!


    現為會稽太守!


    汝既為汝南袁公之子,為何要興無名之師,範我疆界?”


    會稽太守王朗...


    此人的大名,袁耀上一世就如雷貫耳。


    不過在袁耀印象中,王朗好像是個文人。


    他身為大魏司徒,跟諸葛亮在陣前辯論,被諸葛亮罵死了。


    袁耀真沒想到,這位大魏司徒還能披掛戰甲,挺刀上馬。


    看他這模樣,甚至不介意與自己麾下猛將廝殺一番。


    袁耀忍不住捫心自問,自己要是衝上去跟王朗單挑,能贏嗎?


    看王朗這氣勢,結果還真不好說。


    當然了,袁耀身為三軍統帥,肯定不會以身犯險。


    他對王朗道:


    “吾父乃揚州牧,江東之地,自然應該歸吾父統禦。


    可各地郡守卻擁兵自重、割據一方,不聽吾父號令。


    本公子以順討逆,何謂無名?”


    王朗皺眉道:


    “吾會稽太守之職,是朝廷所封。


    袁術將軍揚州牧一職,乃是自封。


    身為朝廷重臣,我怎麽可能聽從袁術號令?”


    袁耀打量了王朗一眼,上一世的王司徒,如今還隻是王太守。


    雖然擁有披甲上陣的武力,城府智謀可比後期的王司徒差上太多了。


    袁耀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如果自己用王司徒的理論來對付如今的王太守,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畢竟諸葛亮罵死王朗,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史詩級橋段,袁耀上一世看了好幾遍。


    王朗說過什麽,諸葛亮說過什麽,袁耀差不多都背下來了。


    如今他用王朗的話,勸一勸年輕時的王朗,倒要看看這貨怎麽應對。


    想到這,袁耀嘴角不由微微上翹。


    袁耀提高了聲音,朗聲道:


    “王太守此言差矣!


    如今天子被曹賊挾持,政令不出許昌,自然無法任命大漢官吏。


    沒有陛下的政令,天下州郡當歸有德之人統禦,此乃自然之理。


    太守大人既知天命、識時務,不會連這個道理都不懂吧?”


    雙方士卒鴉雀無聲,都在傾聽兩方主帥的高論。


    王朗眉頭緊鎖,他仔細思考一番,袁耀所言確實有幾分道理。


    天子是曹操的傀儡,此事天下人盡皆知。


    袁術自領揚州牧,不聽曹操的命令,也是正常的事情。


    如果什麽事都要遵聖旨行事,那曹操幹脆給天下諸侯每人下一道聖旨,讓所有諸侯都自盡好了。


    可現實情況是,曹操手裏有皇帝,也就比沒有強那麽一點。


    曹操可以奉天子的名義討伐四方諸侯,諸侯也可以自稱奉天子密詔,討伐曹賊。


    到最後,還得憑實力說了算,誰打贏了誰有道理。


    至於諸侯想當什麽官,直接上表許昌朝廷,曹操同不同意都無所謂。


    你不同意,這官我也當了。


    與其說是上表求官,倒不如說是通知朝廷一聲。


    朝廷就是不同意,還能興兵來攻不成?


    曹操實力雖強,也不能窮兵黷武、為所欲為,隨意與諸侯開戰。


    所以袁術自稱揚州牧這件事,王朗還真不太好反駁。


    他隻得說道:


    “袁公治理淮南,使得淮南民生凋敝、百姓流離失所,何謂有德之人?”


    王朗這一句,倒是抓住了袁術的痛點。


    袁術窮兵黷武、將淮南治理得一塌糊塗,這事連袁耀都不好給他洗白。


    袁耀能做的,隻能是找機會接手淮南政務,讓淮南百姓過上好日子,也算是幫自家老爹贖罪了。


    不過麵對王朗、袁耀自然不能露怯。


    怎麽說他也有著數十年後王司徒的智慧,沒必要跟王朗掰扯汝南政務。


    用王朗的理論來反駁王朗就可以了。


    這叫走王朗的路,讓王朗無路可走。


    袁耀繼續笑道:


    “自桓帝、靈帝以來,漢室衰微,黃巾肆虐。


    前有十常侍這等奸佞之徒把持朝政,禍國殃民。


    後有董卓、李傕、曹操等奸賊劫持天子,殘暴生靈。


    我祖父宣文侯,累世三公,寬厚篤誠。


    居司空之位,為大漢社稷殫精竭慮,也為平定黃巾立下汗馬功勞。


    我父陽翟侯,雄踞淮南、兵精糧足!


    曾與天下英雄一同討伐逆賊董卓,助朝廷剿滅奸兇,解百姓倒懸之苦。”


    “吾父得揚州牧之位,非是憑空自立。


    我袁氏的德行,配得上這個位置!


    這便是天心人意,民心所向!


    而不是王太守所言那般,自封州牧!”


    袁耀聲音振聾發聵,雙方將士聞之無不點頭。


    按袁耀所說那般,袁家四世三公,立下那麽大的功勞,確實德行不小。


    袁術當一個揚州牧沒毛病啊!


    王朗身為會稽太守,不聽州牧的號令,卻是不該了。


    連王朗都找不出什麽話駁斥袁耀。


    令王朗驚訝的是,袁耀話語中的價值觀,與自己的理念非常相符。


    他差點都要被袁耀給繞進去了。


    袁耀提高聲音,繼續道:


    “本公子僅帶三千兵馬過江東,如今已經席卷吳郡,麾下聚集精兵數萬!


    我能做到這一點,難道不是江東民心所向嗎?”


    “太守大人蘊大才、抱大器,文武兼備、乃天下名士!


    卻為何要逆天理、背民心而行事?”


    “本公子麾下雄兵數萬、良將如雲,取會稽易如反掌!


    汝卻聯合逆賊嚴白虎,企圖以烏合之眾負隅頑抗,抵擋我麾下雄兵。


    爾等腐草之熒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


    “汝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尚不失封官加爵之賞。


    城安民樂,豈不美哉?


    若是冥頑不靈、負隅頑抗,汝等與城皆為齏粉。


    到那時,隻怕是悔之晚矣啊!”


    “這...我...”


    王朗聽了袁耀之言,徹底懵了。


    他對袁耀所說之言,有一種十分驚人的代入感!


    王朗總覺得袁耀說的話句句在理,與自己的理念完全符合。


    如果他王朗勸人投降,或許也會這麽勸。


    不,他甚至達不到袁耀勸降這種高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袁家逆子,開局摔玉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公子小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公子小易並收藏三國:袁家逆子,開局摔玉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