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張的主要用途,是進行文字記載。


    在紙張出現之前,主要使用的是竹簡。


    這東西能夠普及,最大的原因就是便宜。


    不過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太重太占地方,外加記載的內容不多。


    絹帛自然也是很好的文字載體,可跟羊皮紙一樣,因為成本的問題無法普及,隻能是用作重要用途,例如聖旨什麽的。


    紙張最大的優勢是成本低廉,哪怕是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裏,也能大規模普及。


    在文化方麵來說,這就是荷包蛋級別的存在。


    先行安排了農業與工業問題之後,李雲澤開始向著文化方麵出手。


    古代造紙術的原材料,主要是以竹子為主。


    在這個降水線北移,溫度上升的時代裏,大漢並不缺少竹子。


    在預定的造紙廠內,李雲澤先是安排人手挖掘多處大型池子,將竹子尤其是嫩竹浸泡其中。


    通常需要浸泡三個月以上,之後取出原料與石灰粉一起進行加熱分解。


    接下來就是碾碎原材料,可以用石臼給春臼成粉末,也可以直接用磨,結果都是一樣,得到宛如泥土一般的原材料。


    隨後就是過濾,在水槽之中置竹簾,原料附著其上為薄層。


    這些薄層落下,就是最原始形狀的紙張。


    最後一步就是壓出水分,外加夾層烘幹,脫水之後從夾層上揭下來就是正宗的白紙。


    這算是古時造紙術最為成熟的製作工藝...之一。


    與現代世界的大工業生產自然沒得比,可以此時的生產力水平來說,絕對是炸裂般的存在。


    當白紙真正規模化製造出來的時候,整個盧奴城都轟動了。


    為了在短時間內打開知名度,李雲澤安排趙偃等一眾王宮文士們連夜抄寫了商君書與韓非子。


    之所以選法家,不是因為法家正在逐漸掀翻黃老之術,而是因為李雲澤自己就信這個。


    文士們雖然連夜抄寫的很累,可嶄新的白紙也是讓他們大為振奮,認為這對文化推廣有著難以估量的用處。


    不過其中治儒家與治黃老的,都對李雲澤選了法家著作略有微詞。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各種思想綻放之下真的是蓬勃發展。


    哪怕是經曆了秦末的戰火摧殘,諸子百家依舊是頑強的生存下來。


    隻不過大家的境遇各有不同。


    此時大漢朝堂上的主流是黃老之術,所謂黃老之術指的是黃帝與老子的思想為主,可以視為道家。


    其主要推崇無為而治,也就是少管事少幹涉。


    在漢初百業凋零的情況下,黃老之術與民休養生息,的確是有好處。


    隻是隨著大漢的實力不斷增強,黃老之術就開始跟不上潮流。


    此時飛速躥升的是法家,他們才是朝堂的主力。


    至於說後來一統天下的儒家,卻是因為得罪了劉家天子,連入朝堂都難。


    不過儒家的優勢卻是非常明顯,因為他們尊崇‘有教無類。’


    簡單來說就是,隻要你想學,那我就教你。


    這與其他諸家精心尋找繼承人培養,導致門第不興有著天壤之別。


    全天下的讀書人之中,儒家估摸著能夠占據六成以上。


    這才是日後能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基礎。


    全天下一半以上的文化人都是儒家的,不尊他又能尊誰。


    這些寫滿了文章的白紙,被連夜貼在了城門口兩側,密密麻麻看著讓人目炫。


    等到天亮之後,入城的與出城的商隊都發現了如此顯眼的東西,靠近一看就能看到那寫滿了字跡的白紙。


    商人大概是這個時代裏,對於技術革新最為敏感的一群人。


    有聰明的立馬就察覺到了商機,急切詢問這是何物。


    從看守的軍士那兒得知,此乃大王所製之白紙後,頓時一窩蜂的跑向了王宮。


    他們並非是揮舞著錢帛高喊‘重金求購~~~’


    他們來一是問此物作價幾何,二是問產量如何。


    白紙再好,能夠好的過絹帛?


    唯有產量足夠多,價格也足夠合理,他們才會買。


    影視劇裏那種穿越過來發明了什麽東西,立馬就是重金求購什麽的,隻能說是瞧不起商賈。


    李雲澤安排趙偃出麵應付。


    先是帶著眾人去了倉庫,看了那些堆積如山的白紙,表明產量方麵完全不用擔心。


    當然了,製作工藝什麽的那是想都別想。


    不過價格方麵,卻是根本沒提,而是表示可以白送給眾人一部分,讓他們帶著去往各處尤其是去長安城去試探市場反應。


    拿到了各地詳細市場需求與消費能力之後,可以迴來與大王商議合作事宜。


    單純的出售,那就是太瞧不起穿越者了。


    身為穿越者,當然是要用別人的商隊,用別人的經營網絡來為自己賺錢辦事才是。


    陸續有不少商隊,根據各自實力領取了數量不一的白紙,跑長安城的可以多領一些,然後沿途發售試探市場。


    至於李雲澤自己,則是在忙著春耕。


    漢初的河北之地,可以做到一年兩熟的程度。


    所謂一年兩熟或者一年三熟什麽的,並非是說某種單一的農作物一年可以種植收獲兩三次。


    而是說在一塊土地上先後種植兩種甚至三種作物。


    不是說種粟米可以一年種兩次收獲兩次,生長周期擺在那兒呢。


    中山國這裏,主要農作物還是粟米,收獲之後跟種的通常都是大豆也就是菽,又或者是麻。


    去歲李雲澤在王宮封田裏種植苜蓿草,已然是收割完畢,接下來該種主糧了。


    在春耕的日子裏,他親自下田帶著農戶們耕地。


    農戶們目瞪口呆的看著,看著卷起褲腿的大王,將手中的鐵鋤頭揮舞成了龍卷風,宛如類人形牛王一般,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輕鬆將一大塊地給翻了一遍。


    圍觀的人都看傻眼了。


    哪怕是牛圈裏最勇猛,一天之中能給七八頭母牛贈送億萬財富的牛王,也沒這麽猛啊。


    摸了把額頭上的汗水,雙手杵著鐵鋤頭的李雲澤招唿眾人“都別傻看著了,快些幹活。”


    經過接近一年的馴養,牧場監內的大牲口已經有一批被馴化到可以耕作。


    隻不過相比起中山國的田地總數來說,還是太少了,所以主力依舊是人力。


    牛配鐵犁的話,通常翻一遍地就夠了。


    可單純依靠人力,基本上都需要翻兩遍。


    春耕可不是翻田就算了,還要俯身去將田裏的石塊什麽的撿起來扔掉,還要聚攏溝壑,還要鏟除雜草,還要精心放種,還要忙於水利灌既等等等等。


    這其中,翻田與水利最為耗費精力。


    通常情況下,一個丁壯能伺候三十畝地就算是頂天了,一家好幾口人一起上,撐死也就是百十畝地。


    這還不算精耕細作的那種。


    這次中山國的春耕,李雲澤打造的那些鐵製農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先拿東西再付錢的方式,讓許多百姓尤其是偏遠之地的百姓們得以提前用上鐵製農具,春耕效率大幅提高。


    李雲澤將現代世界帶來的優質糧種用在了王宮封田裏,等到秋收的時候將會以最為直觀的方式,向中山國百姓們展現出來。


    一天耕了十餘畝的李雲澤,天黑之前到河邊清洗幹淨,翻身上馬準備返迴城內。


    半路上遇到了前來匯報工作的趙偃,聽完有關白紙的事情之後,直接掠過這個話題“國中前歲過冬多種有菽,盡可能的多買下來,配上苜蓿草用來喂養牲畜。”


    在李雲澤的督促下,明顯有了進步的趙偃,心算一番稟報“大王,去歲國中大菽畝收六七鬥,國中各處多有種植,司農估算國中或有七八十萬斛之多。雖說此物不貴,可數量太多恐用


    度不足?”


    “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本王有錢。”李雲澤大氣揮手“王府府庫之中有不少雜絹,都拿去買菽。”


    “還有一事。”


    李雲澤的話還沒有說完“春耕正忙,興修水利之事也必須要加快進度,不可耽擱了農時。”


    聽聞此言,趙偃疑惑說道“大王,盧奴不缺水啊。”


    盧奴的確是不缺水,滹沱河與其眾多支流就從境內流淌而過。


    在趙偃看來,大王的王田大都是在盧奴縣,還基本上都是岸邊的上好水田,對水利沒那麽大的需求才是。


    李雲澤看他的目光滿是憐憫“趙卿,你是本王的常侍郎,不是盧奴縣令。”


    “本王這裏有一份水利計劃,詳細的流程步驟都已經製定好,你按著去做就是了。”


    再度說錯話的趙偃心頭打顫,急忙應聲。


    帶著大批白紙的商隊紛紛動身去往大漢各處,這其中尤其是以關中長安最多。


    畢竟這個時代的核心,就在關中在長安城。


    全國各地的文人們想要出頭,也都得跑去長安城做長漂等待機會,他們是白紙最具潛力的消費群體。


    作為文盲率最低的地方,當白紙出現之後,整個長安城都轟動了。


    這種全新的文字載體因為輕便美觀,同時能夠記載更多的文字,一出現就備受追捧。


    尤其是商隊還帶來了幾冊抄寫的商君書與韓非子,更是引的長安城內的法家大老們追捧。


    為了爭奪書冊競相出價,甚至引得長安紙貴。


    身為天子的劉啟,自然也是得知了此事。


    清涼殿內,他的手中就拿著一冊白紙書寫的商君書。


    “張卿。”


    劉啟晃動著手中的書頁“朕聽聞此物乃是皇子勝所做?”


    “迴天子話。”


    張歐先是行禮,之後才說道“臣詢問了前來長安城販紙的幾支商隊,皆言都是在中山國所得。”


    眯起了眼睛的劉啟陷入了沉思,片刻再度出言詳詢“上次讓你查詢李廣奏疏之事,可有著落?”


    “迴天子話。”


    張歐的表情顯得為難“臣先後往上郡派出了三批人手,詢問了被俘獲的匈奴部眾,詢問了曾經同行的商隊,甚至還去了當初的戰場實地勘驗...”


    劉啟哼了一聲“如何?”


    神色躊躇的張歐終於咬牙說道“臣以為,李郡守所言之事,恐皆為實言。”


    清涼殿內陷入了沉寂之中,天子劉啟許久未曾說話。


    不知道過了多久,劉啟的聲音這才幽幽響起。


    “張卿。”


    “臣在。”


    “你親自去一趟中山國,就用為皇子勝選王後的名義去。去替朕好生看看,看仔細了。”


    身子骨忍不住一顫的張歐,重重行禮。


    “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天從拯救大明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上善若無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上善若無水並收藏諸天從拯救大明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