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天下弊政
張唯賢這話就有點誅心了。
金鉉是兵部尚書,他並不是在外麵打仗的將軍,他是屬於文官體係的,負責軍隊的平時經費,武器的維護與製作,糧草的供應等等。
具體帶兵打仗這些兵部尚書是不管的,由將領們負責。
雖然也有兵部尚書會打仗,但是大部分的兵部尚書還真就不知兵,比如這金鉉,他確實不知兵。
其實崇禎也知道這金鉉並沒有盧象升之才,原本的曆史中,是由盧象升兼任兵部尚書。
不過崇禎對這金鉉的印象是相當好,這人雖然並不完美,但是卻經過了曆史的考驗。
曆史上的崇禎掛歪脖子樹後,大部分文官都投降了,金鉉卻並沒有,當時還是一個小小兵部主事的金鉉居然衝進皇宮,將頭埋在淤泥裏,硬是自殺殉國了。
這麽一位經過了曆史考驗的忠臣,必須的重用啊!
所以崇禎便將他提拔成了兵部尚書,隻不過這家夥並不知道崇禎的真實想法而已,他還真以為是憑借才華升上去的。
言歸正傳!
這金鉉也不是吃醋的,他性子相當的急,愛憎分明,否則也幹不出把自個活活悶死的事兒了。
當下這金鉉冷笑一聲, “老國公慎言, 下官乃陛下親自提拔起來的兵部尚書,老國公的意思是陛下昏庸咯?是陛下識人不清,用了下官這種人?”
金鉉直接將鍋摔給了崇禎,他這話說的也相當無禮, 換成個暴君隻怕早就怒了。
溫體仁上前一步, 對著金鉉撕了起來,“金尚書也請慎言, 你若對老國公實在不滿, 還請別帶上陛下。”
崇禎高高坐在寶座上,眼看著這幫大臣就要撕起來了, 他也不阻止, 幹脆麵無表情的看著他們。
其實明朝大臣撕是傳統,有些大臣甚至還搞人身攻擊,當著皇帝的麵打架鬥毆都算小兒科了。
崇禎繼位後, 嚴禁大臣們打架鬥毆,否則殺無赦!
這幫大臣們才老實了起來,不過嘴上的鬥鬥倒是常有的事,反正隻要他們不結黨,愛鬥就鬥。
恰恰這幫人確實有點沒臉,有可能上午鬥嘴,下午就一起喝茶聊天了, 該幹嘛就幹嘛!
所以崇禎幹脆讓這幾人鬥個夠,任憑他們吹胡子瞪眼睛的,指著對方的鼻子破口大罵。
等到他們鬥夠了,崇禎才幽幽道,“遼東之兵不能撤, 這韃子雖然暫時退避了,但是女真各部甚是繁雜, 披甲人,野人女真, 這些部落也有可能犯我大明邊境。
而邊關九鎮的兵力也不能亂撤,雖然卜失兔已經歸順我朝, 然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況且蒙古各部間也是矛盾重重, 不得不防。
湖北的衛兵也指望不上了, 這幫人還不如大家族的家丁兵會打仗呢!”
崇禎歎了口氣道,“朕心甚憂, 想朕繼承大統這麽多年,可謂是事事不順心,天災人禍就從來沒有斷過,朕為了這個大明殫精竭慮,苦啊!”
眾大臣皆是一臉懵逼的望著崇禎,咱陛下真是越來越會裝了,他苦?他都苦的話,俺們豈不是天天在吃黃連啊?
嗬嗬,反正你吖個狗皇帝說的話,俺們一個字也不相信的。
崇禎將眾大臣表情盡收眼底,他冷笑道,“如今大雪封路,驛站傳遞消息也不容易,這些緊急軍情傳到朕這邊的時候,隻怕早就過時了吧?
隻怕鍾祥的顯陵早已被賊寇搗毀,甚至各州縣也早已經淪陷,那賊寇登高一唿,如今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從了賊?
朕就問一句,陝西甘肅這幾年大旱,糧食顆粒無收,而湖北境乃魚米之鄉,這幾年受災小,糧食產量豐富,加之徐愛卿又不遺餘力的推廣紅薯和玉米,為何那流寇還能混的風生水起?”
眾大臣皆是不言語,呃~其實主要是他們也不知道是啥子原因?
溫體仁出列道, “啟稟陛下,湖北境雖然號稱魚米之鄉, 然土地兼並甲天下,其富紳大族皆以蓄奴為風尚, 卻又不善待家奴, 更有許多佃農慘遭剝削,衣食不周,他們從賊也不稀奇。”
崇禎冷笑道,“當年朕可是下過一道聖旨,禁止土地兼並,禁止侵占官地,禁止私吞軍屯,結果呢?都拿朕的話當屁話啊?是不是都覺得朕年輕好欺負麽?”
眾大臣無語,他們宦海浮沉這麽多年,自問什麽人沒見過?卻偏偏沒有見過這般無恥之徒。
你吖個大暴君,從登基一直殺到現在,遼東和西郊的紅薯園都人滿為患了,你連自個的嶽父一家都發配種紅薯去了,隻有你欺負別人的份,誰特娘敢欺負你呀?
溫體仁跪地請罪道,“啟稟陛下,臣有罪!”
眾大臣見溫體仁都跪了,他們也一股腦的跪了下來,甭管有罪沒罪的,先請了罪再說。
崇禎嗬嗬一笑,“爾等有什麽罪?又不是爾等兼並的土地?朕還沒昏庸到是非不清。”
戶部尚書方嶽貢的聲音,“啟稟陛下,臣建議對擁有大量土地的富人階級,實行高賦稅,這樣不僅可以解決朝廷財政困難,更加能夠抑製土地兼並。”
崇禎冷哼一聲,“方愛卿天真,朕早就頒布過這道聖旨,可是有用嗎?朕的聖旨也就在京城這一畝三分地有用。
皇權自古不下縣,上有政策,他們下麵多的是對策,朕製定再高的賦稅也沒用,這些賦稅最終還是會轉移到窮巴子佃農的頭上,逼的他們造反。”
崇禎越說越激動,就連溫體仁也被感染了,他頓時覺得心中似有一股子無名的怒火,燒啊燒的。
溫體仁氣憤道,“陛下您乃聖天子,你時時刻刻都心猶百姓,可是這大明的蛀蟲太多了,上下都爛透了,臣懇請狠抓吏治,清查天下田畝,重定天下賦稅。”
溫體仁的想法非常好,但是也太過於理想化了,狠抓吏治?以崇禎對文人的了解,這幫人就是狗改不了吃屎。
而清查天下田畝也非常繁雜了,勞民傷財的,況且大明朝麵臨的問題太多了,根本就沒有精力去清查什麽田畝。
張唯賢這話就有點誅心了。
金鉉是兵部尚書,他並不是在外麵打仗的將軍,他是屬於文官體係的,負責軍隊的平時經費,武器的維護與製作,糧草的供應等等。
具體帶兵打仗這些兵部尚書是不管的,由將領們負責。
雖然也有兵部尚書會打仗,但是大部分的兵部尚書還真就不知兵,比如這金鉉,他確實不知兵。
其實崇禎也知道這金鉉並沒有盧象升之才,原本的曆史中,是由盧象升兼任兵部尚書。
不過崇禎對這金鉉的印象是相當好,這人雖然並不完美,但是卻經過了曆史的考驗。
曆史上的崇禎掛歪脖子樹後,大部分文官都投降了,金鉉卻並沒有,當時還是一個小小兵部主事的金鉉居然衝進皇宮,將頭埋在淤泥裏,硬是自殺殉國了。
這麽一位經過了曆史考驗的忠臣,必須的重用啊!
所以崇禎便將他提拔成了兵部尚書,隻不過這家夥並不知道崇禎的真實想法而已,他還真以為是憑借才華升上去的。
言歸正傳!
這金鉉也不是吃醋的,他性子相當的急,愛憎分明,否則也幹不出把自個活活悶死的事兒了。
當下這金鉉冷笑一聲, “老國公慎言, 下官乃陛下親自提拔起來的兵部尚書,老國公的意思是陛下昏庸咯?是陛下識人不清,用了下官這種人?”
金鉉直接將鍋摔給了崇禎,他這話說的也相當無禮, 換成個暴君隻怕早就怒了。
溫體仁上前一步, 對著金鉉撕了起來,“金尚書也請慎言, 你若對老國公實在不滿, 還請別帶上陛下。”
崇禎高高坐在寶座上,眼看著這幫大臣就要撕起來了, 他也不阻止, 幹脆麵無表情的看著他們。
其實明朝大臣撕是傳統,有些大臣甚至還搞人身攻擊,當著皇帝的麵打架鬥毆都算小兒科了。
崇禎繼位後, 嚴禁大臣們打架鬥毆,否則殺無赦!
這幫大臣們才老實了起來,不過嘴上的鬥鬥倒是常有的事,反正隻要他們不結黨,愛鬥就鬥。
恰恰這幫人確實有點沒臉,有可能上午鬥嘴,下午就一起喝茶聊天了, 該幹嘛就幹嘛!
所以崇禎幹脆讓這幾人鬥個夠,任憑他們吹胡子瞪眼睛的,指著對方的鼻子破口大罵。
等到他們鬥夠了,崇禎才幽幽道,“遼東之兵不能撤, 這韃子雖然暫時退避了,但是女真各部甚是繁雜, 披甲人,野人女真, 這些部落也有可能犯我大明邊境。
而邊關九鎮的兵力也不能亂撤,雖然卜失兔已經歸順我朝, 然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況且蒙古各部間也是矛盾重重, 不得不防。
湖北的衛兵也指望不上了, 這幫人還不如大家族的家丁兵會打仗呢!”
崇禎歎了口氣道,“朕心甚憂, 想朕繼承大統這麽多年,可謂是事事不順心,天災人禍就從來沒有斷過,朕為了這個大明殫精竭慮,苦啊!”
眾大臣皆是一臉懵逼的望著崇禎,咱陛下真是越來越會裝了,他苦?他都苦的話,俺們豈不是天天在吃黃連啊?
嗬嗬,反正你吖個狗皇帝說的話,俺們一個字也不相信的。
崇禎將眾大臣表情盡收眼底,他冷笑道,“如今大雪封路,驛站傳遞消息也不容易,這些緊急軍情傳到朕這邊的時候,隻怕早就過時了吧?
隻怕鍾祥的顯陵早已被賊寇搗毀,甚至各州縣也早已經淪陷,那賊寇登高一唿,如今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從了賊?
朕就問一句,陝西甘肅這幾年大旱,糧食顆粒無收,而湖北境乃魚米之鄉,這幾年受災小,糧食產量豐富,加之徐愛卿又不遺餘力的推廣紅薯和玉米,為何那流寇還能混的風生水起?”
眾大臣皆是不言語,呃~其實主要是他們也不知道是啥子原因?
溫體仁出列道, “啟稟陛下,湖北境雖然號稱魚米之鄉, 然土地兼並甲天下,其富紳大族皆以蓄奴為風尚, 卻又不善待家奴, 更有許多佃農慘遭剝削,衣食不周,他們從賊也不稀奇。”
崇禎冷笑道,“當年朕可是下過一道聖旨,禁止土地兼並,禁止侵占官地,禁止私吞軍屯,結果呢?都拿朕的話當屁話啊?是不是都覺得朕年輕好欺負麽?”
眾大臣無語,他們宦海浮沉這麽多年,自問什麽人沒見過?卻偏偏沒有見過這般無恥之徒。
你吖個大暴君,從登基一直殺到現在,遼東和西郊的紅薯園都人滿為患了,你連自個的嶽父一家都發配種紅薯去了,隻有你欺負別人的份,誰特娘敢欺負你呀?
溫體仁跪地請罪道,“啟稟陛下,臣有罪!”
眾大臣見溫體仁都跪了,他們也一股腦的跪了下來,甭管有罪沒罪的,先請了罪再說。
崇禎嗬嗬一笑,“爾等有什麽罪?又不是爾等兼並的土地?朕還沒昏庸到是非不清。”
戶部尚書方嶽貢的聲音,“啟稟陛下,臣建議對擁有大量土地的富人階級,實行高賦稅,這樣不僅可以解決朝廷財政困難,更加能夠抑製土地兼並。”
崇禎冷哼一聲,“方愛卿天真,朕早就頒布過這道聖旨,可是有用嗎?朕的聖旨也就在京城這一畝三分地有用。
皇權自古不下縣,上有政策,他們下麵多的是對策,朕製定再高的賦稅也沒用,這些賦稅最終還是會轉移到窮巴子佃農的頭上,逼的他們造反。”
崇禎越說越激動,就連溫體仁也被感染了,他頓時覺得心中似有一股子無名的怒火,燒啊燒的。
溫體仁氣憤道,“陛下您乃聖天子,你時時刻刻都心猶百姓,可是這大明的蛀蟲太多了,上下都爛透了,臣懇請狠抓吏治,清查天下田畝,重定天下賦稅。”
溫體仁的想法非常好,但是也太過於理想化了,狠抓吏治?以崇禎對文人的了解,這幫人就是狗改不了吃屎。
而清查天下田畝也非常繁雜了,勞民傷財的,況且大明朝麵臨的問題太多了,根本就沒有精力去清查什麽田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