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讓曹操安心的就是,經此一戰之後,劉洵實力也是大損,應該不會再率兵北伐兗州之地,給了他一些時間休養生息。
此時的劉洵整合了一番兵馬之後,眉頭也是深深皺了起來,十二萬兵馬隻剩下了六萬,一戰直接損失了六萬人。
自己的騎兵也損失一半,即便是精銳的陌刀軍,也損失了幾千,可以說,這一戰直接是幹殘了。
看著這片土地上到處都是屍體,殘肢斷臂,鮮血淋漓,可以說,此戰也是雙方拚盡了全力廝殺。
不過劉洵也沒有太過氣餒,雖說此戰吃了一些虧,但自己兵馬多,跟曹操耗還是耗得起。
他現在隻剩下了兗州,司隸,兵馬也不過剩下了十餘萬,經過這場大戰之後,估計十萬大軍都拉不起,已經是徹底的廢了。
僅憑這兩州之地,恢複起來也比自己慢,再怎麽樣,自己也是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將煩悶的心態一掃而空。
看著天色也是漸漸的昏暗了下來,劉洵直接吩咐眾將,開始在此安營紮寨,隨後又派探子查探曹操的方向。
至於眼前這些屍體,則是沒有派人去處理,畢竟誰也不知道曹操,會不會派軍突然返迴突襲。
到時候自己這六萬大軍損失,想要防守豫州恐怕有些困難,經過自己前軍重埋伏之後,所以一切都得小心謹慎。
劉洵看著旁邊幾名將領,臉上都是沾滿了血漬,整個人的精氣神也是低迷,顯然都已經是精疲力盡。
也沒有任何廢話,直接吩咐甘寧所部開始在軍營之外巡視,以防敵軍偷襲,其餘之人則是好好休息。
時間也在慢慢消失。
次日清晨。
劉洵也是從大帳之中走了出來,聞著這新鮮的空氣,精神狀態也是好了很多。
隨後又收到了探子傳來的消息,曹操已經率領大軍撤離了此處,開始朝著兗州的方向遁逃而去。
得到這消息之後,劉洵眉宇之間的那抹凝重之色,也是瞬間消失殆盡,換上了輕鬆的表情,隻要曹操退兵即可。
畢竟經過這幾個月的大戰下來,自己這邊的士卒,也已經是疲乏不已,再這麽打下去也是有些受不了。
現在最主要的就是鞏固地盤,休養生息,恢複自身實力。
很快就吩咐士卒,開始打掃戰場,將這些屍體挖個坑全部掩埋掉,這片戰場上可是堆滿了幾萬具屍體,處理起來也要幾天的時間。
現在曹操已經退兵,倒也有充足的時間,便開始在此休養了起來。
沒過多久,劉洵便得知了一個消息,自己手下大將董襲,竟然被斬殺,得知這個消息之後。
劉洵整個人也是微微愣了一下,昨天大戰這麽久,怪不得一直沒看到董襲,原來在大戰之中已經陣亡,想到此處,心中也是歎息了一聲!
眼中也是閃過一絲憂傷,著實是有些可惜,董襲此人的能力也不差,也是很早跟隨自己的一批老將領,感情也算得上是深厚,也是絕對的忠心。
雖說此次率領前軍有些操之過急,被曹操的騎兵直接衝擊給擊潰,導致兵馬損失慘重。
以往的戰績來看,也是立了不少軍功,可以說是功大於過,而且已經戰死,乃是有恩於自己。
很快就來到了屍體處,其餘的將領也是紛紛在,眾人都比較沉默,尤其是張英和樊能,臉色難看至極。
畢竟幾人也算得上是最老的一派,感情自然是深厚一些,如今一具屍體躺在此處,心中也是五味雜陳。
劉洵來到此處之後,看到屍體和頭顱竟然分離開來,下令直接將屍體和頭顱縫合起來,好好保存,到時候帶迴金陵城安葬。
眾將在心中也是將那夏侯惇給記住了,在戰場上遇見,必須得將他狗頭給買下來祭奠董襲。
幾天之後。
劉洵也是率領大軍,緩緩來到了陳國,進入了城中之後,便開始在此休養生息,鞏固周邊的地盤。
王忠也是傳來消息,潁川郡已經被攻破了,各縣之地也是通通收複,豫州各地也是統統拿下。
隻有北方的魯國不在,劉洵考慮範圍之內,此次出征三個多月,已經拿下了八郡之地。
可以說將地盤擴大了三分一,而且這乃是中原之地,有著重要的地理位置。
唯一可惜的就是經曆過數場大戰,這繁華之地,早已經不複當初,人口大量的銳減,但是山川河流土地非常肥沃。
劉洵將臨時的行政機構,便搬到了陳國,開始在此處理政務,來了一場天子守國門,畢竟這陳國和兗州接壤,緊緊挨在一起。
諸葛亮,徐庶,賈詡等人,也是紛紛輔佐,開始將機構給運轉起來,先是安撫百姓。
讓他們知道咱們楚軍不會亂殺無辜,騷擾百姓,欺男霸女,違令者殺無赦。
將軍府派來的官員也是紛紛到來,之前隻是安排在沛國,下邳郡,東海郡,汝南郡,治理這一方地盤。
此次前來的則是治理另外的四郡之地,分別是梁國,陳國,彭城郡,還有剛剛拿下的穎川郡。
先將政府機構給搭建完畢再說,之前都是一些曹操手下的官員,劉洵根本就不打算重用,換上自己的官員比較安心。
雖說其中有一些動亂爆發,分別是一些士族豪強,不怎麽支持劉洵,也看不慣他的做派,便開始在郡內搞風搞雨。
但劉洵數十萬大軍在此,還是能夠鎮壓得住,發現有人圖謀不軌,直接是率領大軍前去鎮壓。
反抗者直接殺無赦,其餘人則是貶為奴隸,修建道路,開墾荒田,建設城池,或者去挖礦。
對於一些識時務的士族豪強,劉洵也是帶著笑容和他們結交,表現的也是非常的客氣。
各地也在欣欣向榮的發展當中。
冀州,鄴城。
大將軍府之中,袁紹自從被曹操擊敗之後,灰溜溜逃迴冀州,心情也是極為的不暢快,總感覺哪裏哪裏都不舒服。
休養了大半個月之後,也才緩緩的恢複了神態,但心情還是非常的憂鬱,由於一根心結一樣紮在心中,怎麽都解不開。
此時的劉洵整合了一番兵馬之後,眉頭也是深深皺了起來,十二萬兵馬隻剩下了六萬,一戰直接損失了六萬人。
自己的騎兵也損失一半,即便是精銳的陌刀軍,也損失了幾千,可以說,這一戰直接是幹殘了。
看著這片土地上到處都是屍體,殘肢斷臂,鮮血淋漓,可以說,此戰也是雙方拚盡了全力廝殺。
不過劉洵也沒有太過氣餒,雖說此戰吃了一些虧,但自己兵馬多,跟曹操耗還是耗得起。
他現在隻剩下了兗州,司隸,兵馬也不過剩下了十餘萬,經過這場大戰之後,估計十萬大軍都拉不起,已經是徹底的廢了。
僅憑這兩州之地,恢複起來也比自己慢,再怎麽樣,自己也是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將煩悶的心態一掃而空。
看著天色也是漸漸的昏暗了下來,劉洵直接吩咐眾將,開始在此安營紮寨,隨後又派探子查探曹操的方向。
至於眼前這些屍體,則是沒有派人去處理,畢竟誰也不知道曹操,會不會派軍突然返迴突襲。
到時候自己這六萬大軍損失,想要防守豫州恐怕有些困難,經過自己前軍重埋伏之後,所以一切都得小心謹慎。
劉洵看著旁邊幾名將領,臉上都是沾滿了血漬,整個人的精氣神也是低迷,顯然都已經是精疲力盡。
也沒有任何廢話,直接吩咐甘寧所部開始在軍營之外巡視,以防敵軍偷襲,其餘之人則是好好休息。
時間也在慢慢消失。
次日清晨。
劉洵也是從大帳之中走了出來,聞著這新鮮的空氣,精神狀態也是好了很多。
隨後又收到了探子傳來的消息,曹操已經率領大軍撤離了此處,開始朝著兗州的方向遁逃而去。
得到這消息之後,劉洵眉宇之間的那抹凝重之色,也是瞬間消失殆盡,換上了輕鬆的表情,隻要曹操退兵即可。
畢竟經過這幾個月的大戰下來,自己這邊的士卒,也已經是疲乏不已,再這麽打下去也是有些受不了。
現在最主要的就是鞏固地盤,休養生息,恢複自身實力。
很快就吩咐士卒,開始打掃戰場,將這些屍體挖個坑全部掩埋掉,這片戰場上可是堆滿了幾萬具屍體,處理起來也要幾天的時間。
現在曹操已經退兵,倒也有充足的時間,便開始在此休養了起來。
沒過多久,劉洵便得知了一個消息,自己手下大將董襲,竟然被斬殺,得知這個消息之後。
劉洵整個人也是微微愣了一下,昨天大戰這麽久,怪不得一直沒看到董襲,原來在大戰之中已經陣亡,想到此處,心中也是歎息了一聲!
眼中也是閃過一絲憂傷,著實是有些可惜,董襲此人的能力也不差,也是很早跟隨自己的一批老將領,感情也算得上是深厚,也是絕對的忠心。
雖說此次率領前軍有些操之過急,被曹操的騎兵直接衝擊給擊潰,導致兵馬損失慘重。
以往的戰績來看,也是立了不少軍功,可以說是功大於過,而且已經戰死,乃是有恩於自己。
很快就來到了屍體處,其餘的將領也是紛紛在,眾人都比較沉默,尤其是張英和樊能,臉色難看至極。
畢竟幾人也算得上是最老的一派,感情自然是深厚一些,如今一具屍體躺在此處,心中也是五味雜陳。
劉洵來到此處之後,看到屍體和頭顱竟然分離開來,下令直接將屍體和頭顱縫合起來,好好保存,到時候帶迴金陵城安葬。
眾將在心中也是將那夏侯惇給記住了,在戰場上遇見,必須得將他狗頭給買下來祭奠董襲。
幾天之後。
劉洵也是率領大軍,緩緩來到了陳國,進入了城中之後,便開始在此休養生息,鞏固周邊的地盤。
王忠也是傳來消息,潁川郡已經被攻破了,各縣之地也是通通收複,豫州各地也是統統拿下。
隻有北方的魯國不在,劉洵考慮範圍之內,此次出征三個多月,已經拿下了八郡之地。
可以說將地盤擴大了三分一,而且這乃是中原之地,有著重要的地理位置。
唯一可惜的就是經曆過數場大戰,這繁華之地,早已經不複當初,人口大量的銳減,但是山川河流土地非常肥沃。
劉洵將臨時的行政機構,便搬到了陳國,開始在此處理政務,來了一場天子守國門,畢竟這陳國和兗州接壤,緊緊挨在一起。
諸葛亮,徐庶,賈詡等人,也是紛紛輔佐,開始將機構給運轉起來,先是安撫百姓。
讓他們知道咱們楚軍不會亂殺無辜,騷擾百姓,欺男霸女,違令者殺無赦。
將軍府派來的官員也是紛紛到來,之前隻是安排在沛國,下邳郡,東海郡,汝南郡,治理這一方地盤。
此次前來的則是治理另外的四郡之地,分別是梁國,陳國,彭城郡,還有剛剛拿下的穎川郡。
先將政府機構給搭建完畢再說,之前都是一些曹操手下的官員,劉洵根本就不打算重用,換上自己的官員比較安心。
雖說其中有一些動亂爆發,分別是一些士族豪強,不怎麽支持劉洵,也看不慣他的做派,便開始在郡內搞風搞雨。
但劉洵數十萬大軍在此,還是能夠鎮壓得住,發現有人圖謀不軌,直接是率領大軍前去鎮壓。
反抗者直接殺無赦,其餘人則是貶為奴隸,修建道路,開墾荒田,建設城池,或者去挖礦。
對於一些識時務的士族豪強,劉洵也是帶著笑容和他們結交,表現的也是非常的客氣。
各地也在欣欣向榮的發展當中。
冀州,鄴城。
大將軍府之中,袁紹自從被曹操擊敗之後,灰溜溜逃迴冀州,心情也是極為的不暢快,總感覺哪裏哪裏都不舒服。
休養了大半個月之後,也才緩緩的恢複了神態,但心情還是非常的憂鬱,由於一根心結一樣紮在心中,怎麽都解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