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梯邕這些天想了很多,對後事的安排也十分詳盡,他寫了兩封書信,一封給新羅王金重熙,一封給攝政相金彥升,詳細奏報了遼東之戰的始末,對成敗得失做了深刻檢討,最後向二人表白忠心,即便做了階下囚,也絕不向李茂投降,寧可自裁,不失氣節。
他又交給心腹一封家信,讓他盡速迴國去做些安排。
軍中親貴子弟他早已分批送迴國去,他們來軍中隻是為了積攢經曆鍍鍍金,非但幫不上忙,還常拖後腿,但這些人他一個也不能得罪,還得抽出相當的心力捧著、哄著。
進軍東州前金梯邕把他們留在了遼東城,然後視戰局變化,再做進退打算,東州戰事陷入膠著後,他便將人陸續打發迴國,金梯邕將他的特權運用到了極致,每個人走前都官升一級,予以旌彰,遼東之戰雖敗,他們的日子還要過下去。
軍中的精銳和文職人才,乃至優秀工匠,也一體打發迴國去,新羅國經此挫折,元氣大傷,但隻要人在,將來就還有崛起的機會,若連人都沒了,這個國就真的完了。
一切都安排好後,金梯邕給李茂寫了封信,表達了議和的願望。
李茂迴信:除非新羅人無條件投降,否則不予議和。
金梯邕將李茂的信展示給眾將看,軍帳內哭聲一片,李茂倚為腹心的三座城池他們一座也攻不破,國內已經斷了他們的糧草,他們的存糧所剩無幾,不要說還有李茂虎視眈眈,就是李茂放他們走,他們也迴不了國了。
已經窮途末路了,除了投降別無他法。
自然也有死硬分子堅決不肯投降,叫囂著寧可全體玉碎也絕不與李茂媾和,麵對反對聲音,一向以軟、疑、散麵目示人的新羅統帥突然變得鐵石心腸,麵目猙獰,誰有異議斬誰,二話不說,推出去就吃刀。
真有不信邪的以頭試刀,結果是他們的人頭在大帳外堆成了一座小丘,反對的聲音才被鎮壓下去。
金梯邕迴信答應無條件投降,李茂劃出六處受降地,要求新羅人解除武裝列隊前往。
最大的一處受降點設在西甲營,新羅帥金梯邕親自領隊前往投降。
受降的是第三師統領誨洛可,這裏是他族人的家園,由他受降最為合適。
受降持續了兩天,這中間出了一些小意外,所幸總體平穩,沒有釀成大的禍端。受降完畢後,李茂令將兩萬七千名新羅卒打亂建製後分配給第二、三、四師,新羅軍隊級以下編製不動,隊級主官集中在軍官訓練所輪訓,抽調軍官和軍校生入隊改造。
至於中高級將領則一律遷入東高城內看押。他們中除極個別將領,李茂是不會用的。
龜甲山下的新羅軍就地向常木倉投降,改編之後,兩名主帥宋夢龍、李紅水和四十名中高級將領被押送到東州城看押、改造。
至於附屬於新羅軍的近十萬民夫,李茂也一體接收。
李茂的胃口很大,想一口吞下兩萬七千名新羅軍和附屬十萬民夫,但遼東的經濟條件無法供養這麽多人吃飯,執行者隻能靈活變通,故意對病弱士卒和民夫放鬆看守,放任他們爬牆逃走。
民夫多由新羅國征募來,絕大多數都有家室,此刻他們歸心似箭,與家人團聚的憧憬戰勝了對現實的理智,驅使著他們義無反顧地奔向茫茫雪原。
在遼東之戰基本結束後,一幕人性掙紮的悲喜劇卻在悄悄上演,主角是新羅國的十萬民夫和逃兵,茫茫雪原是他們的舞台,天寒地凍、缺衣少食是舞台的背景,這場悲喜劇以喜劇開場,以悲劇結束,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未能返迴新羅。
東高城下,新羅人一敗塗地,但遼東之戰還沒有最後結束,金梯邕歸降前,將所部精英盡皆遣送迴國,對不願投降但也不阻擾別人投降的人,也網開一麵,允許他們離隊迴國。
這些人還在迴國的路上,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一時精英。
李茂以石雄為左陸軍主帥、馬和東為右路軍主帥,率輕騎沿途追擊。
新羅人先行一步,亦知形勢危急,日夜兼程,奔逃不已。
副帥宋先公統帥一支王族子弟兵一路狂奔至鴨淥水畔,忽然發現他們的去路斷了,不知幾時,鴨淥水已經被一股來自卑沙城的海盜切斷,江上行船盡皆被毀,此時天寒地凍,滴水成冰,泅水渡河顯然也不現實。
宋先公與眾人商議,溯流而上,往長白山中暫避。左路軍主帥石雄搶先一步切斷了進山的道路,右路軍配合卑沙城主桑容封鎖住鴨淥水後,便沿著鴨淥水開始了大掃蕩。和石雄相互配合,似一張鋪天大網將逃難至此的新羅精英一網打盡。
李茂接到戰報,下令不得濫殺,盡量將人帶迴東高城,這些人是新羅精英,以後還有用得著他們的地方。
兩路大軍縱橫掃蕩,加上天氣嚴寒,缺乏糧食,事後統計大約有九萬新羅民壯和軍卒葬身於遼東冰原。這些青壯年對一個小國來說,幾乎就是全部。新羅國將在今後數十百年內一蹶不振,失去爭霸遼東的資本。
李茂下令屯駐在鴨淥水北岸的兩路大軍統歸石雄統帥,即日渡江南下,目標直指新羅國都慶州。
石雄統軍渡河擊潰新羅殘部阻擊,一路南下,銳不可當。
強大的外部壓力,促使新羅國內爆發了激烈的宮廷政變,新羅王金重熙誘殺了攝政相金彥升,迫於金彥升殘部的壓力,率部逃出京城,在平壤城下向石雄投降,聲稱自己被金彥升和金梯邕架空了權力,做了“住在王宮裏的囚徒”,他無心、更無膽量進犯上國,而今冒險斬殺權臣金彥升,敬首級以獻,以表心意。
石雄報李茂請示方略,李茂令石雄率部護送金重熙迴國,以安其位。石雄大軍在忠於金重熙的將領的引導下兵不血刃地進入慶州城,送金重熙入宮坐穩了國王的寶座,將金彥升舊部挑刺頭殺了幾個,新羅王還欲借石雄之力討平外部州郡,石雄沒有答應。
李茂最終同意了新羅王的請和要求,令其派重臣和宗族近親前赴長安謝罪。新羅王又請李茂歸還“****”金梯邕,李茂沒有同意。
新羅使臣在遼東特使陳小藝的護送下,跋涉萬水千山,由陸路進長安謝罪。
李純接受了金重熙關於遼東之變的解釋,寬恕了他的罪過,賜給金印,打發使者迴國。
又以遼東地位險要,升經略使為節度使,授李茂檢校工部尚書充遼東經略使,押新羅、渤海兩國使,封曹國公。
李茂奏請改遼東城為遼州,增設平壤城、卑沙城、河口鎮三處軍鎮,增設歸州、勿州、哥州,以控製整個遼河流域及半島北部。
新設的歸州,治所在龜甲山鎮,“歸”便是“龜”的諧音,遼東原有哥勿州都督府,李茂取舊地兩處要害堡鎮,分設兩州,哥州震懾室韋和契丹,勿州警戒渤海及靺鞨人。
隨著大雪融化,遼河解凍,薛老將的水軍迸發神威,在整編後的第二師的配合下,以遼河為軸南征北戰,順著遼河將大唐的旗幟插遍了五州四鎮十八堡寨。
打到順手處,祝九和薛老將頭腦一起發熱,聲言要深入契丹人腹地,徹底解決契丹人的威脅,驅趕其殘部向西,奪取遼東上遊的草原地帶,解決遼東的馬匹供應問題。
李茂沒有同意,以第二師和水軍現有的實力尚不足以與契丹人開戰,擊破契丹人還有待時機。他調迴頭腦發燒的薛老將,以祝九兼哥州刺史,屯兵哥州,屏障契丹。
又是一年春暖花開時,石雄和秦墨的聯軍便到了遼東城下,石雄要求薛青裹立即獻城,接受改編,承諾說李茂已為他保留了一個刺史的位置。隻要他肯投降,便將遼州刺史的大印拱手相送。
秦墨則要求薛青裹把女兒薛丁丁交出來,說他帶來了李茂的聘禮,就等著薛青裹的嫁妝和女兒迴去洞房了。
安東軍有恃無恐,嘴臉可惡。
薛青裹卻是大氣不敢喘一口,新羅靠山倒了,遼東盡在李茂之手,他的糧倉已經見底,頂多支撐兩個月,兩個月後怎麽辦,出城跟李茂血戰一場?那顯然是以卵擊石,那麽隻有乖乖歸順。
他又交給心腹一封家信,讓他盡速迴國去做些安排。
軍中親貴子弟他早已分批送迴國去,他們來軍中隻是為了積攢經曆鍍鍍金,非但幫不上忙,還常拖後腿,但這些人他一個也不能得罪,還得抽出相當的心力捧著、哄著。
進軍東州前金梯邕把他們留在了遼東城,然後視戰局變化,再做進退打算,東州戰事陷入膠著後,他便將人陸續打發迴國,金梯邕將他的特權運用到了極致,每個人走前都官升一級,予以旌彰,遼東之戰雖敗,他們的日子還要過下去。
軍中的精銳和文職人才,乃至優秀工匠,也一體打發迴國去,新羅國經此挫折,元氣大傷,但隻要人在,將來就還有崛起的機會,若連人都沒了,這個國就真的完了。
一切都安排好後,金梯邕給李茂寫了封信,表達了議和的願望。
李茂迴信:除非新羅人無條件投降,否則不予議和。
金梯邕將李茂的信展示給眾將看,軍帳內哭聲一片,李茂倚為腹心的三座城池他們一座也攻不破,國內已經斷了他們的糧草,他們的存糧所剩無幾,不要說還有李茂虎視眈眈,就是李茂放他們走,他們也迴不了國了。
已經窮途末路了,除了投降別無他法。
自然也有死硬分子堅決不肯投降,叫囂著寧可全體玉碎也絕不與李茂媾和,麵對反對聲音,一向以軟、疑、散麵目示人的新羅統帥突然變得鐵石心腸,麵目猙獰,誰有異議斬誰,二話不說,推出去就吃刀。
真有不信邪的以頭試刀,結果是他們的人頭在大帳外堆成了一座小丘,反對的聲音才被鎮壓下去。
金梯邕迴信答應無條件投降,李茂劃出六處受降地,要求新羅人解除武裝列隊前往。
最大的一處受降點設在西甲營,新羅帥金梯邕親自領隊前往投降。
受降的是第三師統領誨洛可,這裏是他族人的家園,由他受降最為合適。
受降持續了兩天,這中間出了一些小意外,所幸總體平穩,沒有釀成大的禍端。受降完畢後,李茂令將兩萬七千名新羅卒打亂建製後分配給第二、三、四師,新羅軍隊級以下編製不動,隊級主官集中在軍官訓練所輪訓,抽調軍官和軍校生入隊改造。
至於中高級將領則一律遷入東高城內看押。他們中除極個別將領,李茂是不會用的。
龜甲山下的新羅軍就地向常木倉投降,改編之後,兩名主帥宋夢龍、李紅水和四十名中高級將領被押送到東州城看押、改造。
至於附屬於新羅軍的近十萬民夫,李茂也一體接收。
李茂的胃口很大,想一口吞下兩萬七千名新羅軍和附屬十萬民夫,但遼東的經濟條件無法供養這麽多人吃飯,執行者隻能靈活變通,故意對病弱士卒和民夫放鬆看守,放任他們爬牆逃走。
民夫多由新羅國征募來,絕大多數都有家室,此刻他們歸心似箭,與家人團聚的憧憬戰勝了對現實的理智,驅使著他們義無反顧地奔向茫茫雪原。
在遼東之戰基本結束後,一幕人性掙紮的悲喜劇卻在悄悄上演,主角是新羅國的十萬民夫和逃兵,茫茫雪原是他們的舞台,天寒地凍、缺衣少食是舞台的背景,這場悲喜劇以喜劇開場,以悲劇結束,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未能返迴新羅。
東高城下,新羅人一敗塗地,但遼東之戰還沒有最後結束,金梯邕歸降前,將所部精英盡皆遣送迴國,對不願投降但也不阻擾別人投降的人,也網開一麵,允許他們離隊迴國。
這些人還在迴國的路上,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一時精英。
李茂以石雄為左陸軍主帥、馬和東為右路軍主帥,率輕騎沿途追擊。
新羅人先行一步,亦知形勢危急,日夜兼程,奔逃不已。
副帥宋先公統帥一支王族子弟兵一路狂奔至鴨淥水畔,忽然發現他們的去路斷了,不知幾時,鴨淥水已經被一股來自卑沙城的海盜切斷,江上行船盡皆被毀,此時天寒地凍,滴水成冰,泅水渡河顯然也不現實。
宋先公與眾人商議,溯流而上,往長白山中暫避。左路軍主帥石雄搶先一步切斷了進山的道路,右路軍配合卑沙城主桑容封鎖住鴨淥水後,便沿著鴨淥水開始了大掃蕩。和石雄相互配合,似一張鋪天大網將逃難至此的新羅精英一網打盡。
李茂接到戰報,下令不得濫殺,盡量將人帶迴東高城,這些人是新羅精英,以後還有用得著他們的地方。
兩路大軍縱橫掃蕩,加上天氣嚴寒,缺乏糧食,事後統計大約有九萬新羅民壯和軍卒葬身於遼東冰原。這些青壯年對一個小國來說,幾乎就是全部。新羅國將在今後數十百年內一蹶不振,失去爭霸遼東的資本。
李茂下令屯駐在鴨淥水北岸的兩路大軍統歸石雄統帥,即日渡江南下,目標直指新羅國都慶州。
石雄統軍渡河擊潰新羅殘部阻擊,一路南下,銳不可當。
強大的外部壓力,促使新羅國內爆發了激烈的宮廷政變,新羅王金重熙誘殺了攝政相金彥升,迫於金彥升殘部的壓力,率部逃出京城,在平壤城下向石雄投降,聲稱自己被金彥升和金梯邕架空了權力,做了“住在王宮裏的囚徒”,他無心、更無膽量進犯上國,而今冒險斬殺權臣金彥升,敬首級以獻,以表心意。
石雄報李茂請示方略,李茂令石雄率部護送金重熙迴國,以安其位。石雄大軍在忠於金重熙的將領的引導下兵不血刃地進入慶州城,送金重熙入宮坐穩了國王的寶座,將金彥升舊部挑刺頭殺了幾個,新羅王還欲借石雄之力討平外部州郡,石雄沒有答應。
李茂最終同意了新羅王的請和要求,令其派重臣和宗族近親前赴長安謝罪。新羅王又請李茂歸還“****”金梯邕,李茂沒有同意。
新羅使臣在遼東特使陳小藝的護送下,跋涉萬水千山,由陸路進長安謝罪。
李純接受了金重熙關於遼東之變的解釋,寬恕了他的罪過,賜給金印,打發使者迴國。
又以遼東地位險要,升經略使為節度使,授李茂檢校工部尚書充遼東經略使,押新羅、渤海兩國使,封曹國公。
李茂奏請改遼東城為遼州,增設平壤城、卑沙城、河口鎮三處軍鎮,增設歸州、勿州、哥州,以控製整個遼河流域及半島北部。
新設的歸州,治所在龜甲山鎮,“歸”便是“龜”的諧音,遼東原有哥勿州都督府,李茂取舊地兩處要害堡鎮,分設兩州,哥州震懾室韋和契丹,勿州警戒渤海及靺鞨人。
隨著大雪融化,遼河解凍,薛老將的水軍迸發神威,在整編後的第二師的配合下,以遼河為軸南征北戰,順著遼河將大唐的旗幟插遍了五州四鎮十八堡寨。
打到順手處,祝九和薛老將頭腦一起發熱,聲言要深入契丹人腹地,徹底解決契丹人的威脅,驅趕其殘部向西,奪取遼東上遊的草原地帶,解決遼東的馬匹供應問題。
李茂沒有同意,以第二師和水軍現有的實力尚不足以與契丹人開戰,擊破契丹人還有待時機。他調迴頭腦發燒的薛老將,以祝九兼哥州刺史,屯兵哥州,屏障契丹。
又是一年春暖花開時,石雄和秦墨的聯軍便到了遼東城下,石雄要求薛青裹立即獻城,接受改編,承諾說李茂已為他保留了一個刺史的位置。隻要他肯投降,便將遼州刺史的大印拱手相送。
秦墨則要求薛青裹把女兒薛丁丁交出來,說他帶來了李茂的聘禮,就等著薛青裹的嫁妝和女兒迴去洞房了。
安東軍有恃無恐,嘴臉可惡。
薛青裹卻是大氣不敢喘一口,新羅靠山倒了,遼東盡在李茂之手,他的糧倉已經見底,頂多支撐兩個月,兩個月後怎麽辦,出城跟李茂血戰一場?那顯然是以卵擊石,那麽隻有乖乖歸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