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後?
趙禎滿心震撼,微張著嘴竟吐不出聲來。
他看看殿外又看看趙暘,半晌才用顫抖的手指向趙暘,低聲喝問:“你……究竟是人是鬼?!”
趙暘看也知道眼前這位大宋天子多半是難以接受,因此語氣故作輕鬆嚐試降低對方的警惕:“當然是人啦,這世上哪來的鬼神?我之前不是說了麽,我今日是冒著風險而來,我也擔心會被陛下當做妖人或者奸細給殺了。”
“……”
趙禎這才逐漸安定下來,狐疑地凝視趙暘半晌,忽然起身快步走到殿外,高聲喝道:“來人!禦帶器械何在?王守規!”
數息後,一隊佩戴兵器的宦官快步奔來,領頭跑得最快的便是那王守規。
王守規起初滿臉驚急,可待氣喘籲籲奔到趙禎跟前,迎麵看到趙禎立於殿外,背對著垂拱殿西殿的殿門、以及那名叫做趙暘的少年,他心中轉念,改口道:“官家有何吩咐?”
趙禎的麵色罕見地嚴肅,沉聲問道:“你方才可是令殿外眾人通通都後撤了?可有遺漏?”
王守規沒來由心中一凜,忙道:“官家放心,方才絕無人靠近西殿。”
“主殿呢?”
“呃……”王守規心中又是一驚,低著頭吞吞吐吐道:“主殿或有一名殿監輪值……陛下方才也未曾提及,臣以為……臣知罪!”
意識到情況不太對的他趕緊跪地告罪。
趙禎瞥了一眼腳邊的王守規,轉頭看向主殿,在默默估算了一下距離後微微吐了口氣,沉聲道:“起來吧。叫那名殿監先跟在你身旁,不許人與他搭話,之後朕再問他……對了,你等就侯在殿外百步之處。”
“是。”王守規趕緊起身領命。
而此時趙禎又向聞訊而來的、包括禦帶器械和殿前班直在內的一幹人下令:“爾等於百步之外拱衛此殿,沒有朕的許可,誰也不得擅入!……違令者,誅!”
“遵令!”
一幹宮中禁衛心中驚懼,包括王守規與剛剛抵達來查看情況的曾公亮,畢竟這位官家素來以寬厚示人,罕見下達如此嚴厲的命令。
目視著眾人重新退離垂拱殿,趙禎這才再次走入西殿,一邊用異樣的目光打量著麵向自己的趙暘,一邊緩緩走到後者身旁,表情古怪道:“朕記得你之前說過,若非朕是你本家,今日你本不會來,這麽說,你是我趙姓……後人?”
趙暘搖頭道:“這我就不清楚了,我隻知道我太爺爺那輩……”
“族譜呢?”
“早就遺失在戰亂年代了。”
“是麽。”趙禎微微點頭,隨即比劃著手勢好奇問道:“你是如何做到的?從一千年後來到此地……”
“我也不清楚,大概涉及到時空蟲洞、量子隧道什麽的……”趙暘聳了聳肩。
“什麽?”
“那玩意我也說不清楚,總之,那天我去龍亭景區旅……遊玩,當時起了大霧,穿過大霧我就到了這……哦,龍亭景區大抵就在這座皇宮的遺址,一千年後整個汴京包括皇宮都被黃河的泥沙掩埋了,龍亭景區就建在那上頭,在上方大概八米……唔,兩三丈高的地方。”趙暘指了指頭頂上方。
“……”
趙禎抬頭看了看,又看看趙暘,欲言又止之餘,神情有些落寞。
都說滄海桑田,想不到一千年後,他此刻居住的這座皇宮竟然整個被埋入了泥沙之中,從此不見天日。
“你……有何憑證?”他問道。
“憑證?”趙暘想了想迴道:“我粗略看過宋史,知道之後近千年的曆史走向,這算不算?”
“……”
趙禎深深凝視了趙暘一眼,默然走到禦桌後坐下,神色依舊顯得有些落寞。
“陛下……信我了?”趙暘有些意外。
趙禎也不迴答,在看了一眼趙暘後,抬手指向殿內一側的圓凳,又指了指桌旁。
趙暘會意,搬來一把漆凳在桌旁坐下了,等著前者開口。
數息後,趙暘感慨歎道:“之前聽你自稱漢民,朕就覺得你恐怕非我大宋子民,但也未曾想到竟會是這等離奇之事……說吧,朕聽著,我大宋……還有多少年國祚?”
趙暘想了想說道:“北宋的話,還有大概七八十年……”
“僅七、八十年?”趙禎眉頭深皺,反問道:“等等,北宋?這是後人對我朝的稱唿麽?莫非還有南宋?”
“是。”趙暘點頭道:“南宋建於北宋覆滅之後,因建都於杭州,故稱為南宋,大概又苟延殘喘了一百五十來年吧。”
苟延殘喘……
趙禎眼角一抽,似乎被這個詞給刺痛了,他瞪了一眼趙暘,不悅道:“何謂苟延殘喘?!”
趙暘聳聳肩道:“不思厲兵圖誌、一雪國恥,隻想著偏安一隅,外患不敵、內鬥頻頻,這不叫苟延殘喘又叫什麽?”
“……細說。”趙禎一臉驚疑不定。
聽到這話,趙暘的表情忽然有些尷尬,半晌訕訕道:“呃,這段曆史,其實我也並不是十分了解……”
趙禎的眉頭皺得更緊了:“你不是說你看過宋史麽?”
“我是說我粗略看過。”趙暘看了一眼趙禎,表情古怪地解釋道:“兩宋的曆史在後人看來就是一段‘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的曆史,若不是專門研究古史的,有幾個是真的對這段窩囊的曆史感興趣?翻翻秦漢、隋唐以及明朝的曆史不好麽,何必添那個堵?”
“……”
趙禎忽然聯想起了前些年的三場慘敗,心中又羞又氣,半晌才咬牙道:“說你知曉的!”
見他這幅表情,趙暘也怕刺激過頭將這位趙姓天子氣暈過去,低聲試探道:“那……就從北宋覆滅開始說?”
“……”
趙禎瞪了趙暘一眼,但卻沒再說什麽,看來也是默許了。
可見,這位趙姓天子也想知道他大宋到底是因何而亡國。
於是,趙暘便將北宋末年金國攻入汴京導致北宋滅亡的這段曆史簡單地告訴了趙禎,而為了讓趙禎深刻體會這段曆史的恥辱,他有意沒有略去金軍將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後妃、皇子、宗室、貴戚等三千多人擄走的這件事,更提及了何謂“牽羊禮”。
“奇恥大辱!”
趙禎果然氣得渾身發抖、喘息也變得尤為粗重,握著拳頭咬牙切齒。
但為了不打斷趙暘的講述,趙禎咬牙忍住了發作,直到趙暘講述到南宋名將嶽飛在北伐收複失地之際,被十二道金字牌強行催令班師迴朝,後被莫須有的罪名處死,趙禎實在聽不下去了,憤怒地一拍桌案打斷了趙暘的敘述。
此時他終於明白趙暘為何那般看不上南宋,別說是後人了,就連他這個“老祖宗”此刻也是聽得腦門冒汗、滿腔怒火。
“陛下息怒。”趙暘一臉無辜地勸道。
“息怒?你叫朕如何息怒?!”
趙禎更來氣了,在他看來這來自一千年後的小子分明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他怒斥道:“我大宋即使再不堪,亦是後世漢人的先人,難道你等就未曾想過洗刷恥辱麽?”
麵對著趙禎的遷怒,趙暘攤攤手無辜道:“我們那會,金國覆亡都八百年了……”
“……”
趙禎為之語塞,半晌問道:“為哪國哪朝所滅?”
“好消息是被南宋所滅……”
趙暘想了想道:“雖說是聯合蒙古……但也算吧。”
“哦?”趙禎眼睛一亮,滿心驚喜地對南宋有所改觀,然而還沒等他開口,卻聽趙暘又補充了一句:“壞消息是,之後南宋就被蒙古滅了。”
殿內的氣氛瞬間降至冰點,趙禎一臉鐵青地盯著趙暘看,眼神中充滿了警告的意味。
“哈……”
意識到自己玩火的趙暘尬笑兩聲,忙道:“但那是一、兩百年後的事了,如今距離‘靖康之恥’也還有七、八十年,隻要大宋盡快做出改變,改革政策、奮發圖強,這段曆史必然能夠避免。”
“哼。”
趙禎輕哼一聲,隨即歎息道:“變法圖強……你以為朕未曾嚐試麽?數年前,朕便委任了範仲淹、富弼、韓琦主持變法……”
“範仲淹?”趙暘耳朵豎起。
“你知道?”趙禎目光一瞥,隨口問道。
“老熟人了。”趙暘笑了笑,解釋了趙禎的疑惑:“後世課本上就有他的文章,他那篇《嶽陽樓記》,那可是要求全文背誦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難得的佳句啊……嘖嘖,當時花了我不少精力。”
看著趙暘那仿佛心有餘悸的神色,趙禎覺得有些好笑,點點頭附和道:“確實是難得的佳句。”
他記得很清楚,範仲淹這篇《嶽陽樓記》成文於兩年多前,也就是慶曆六年,那時範仲淹在鄧州擔任知州,不到一年,這篇文章便傳到了汴京,傳到了他耳中。
那時他也為文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佳句而動容,尋思將範仲淹調迴汴京,奈何朝野阻力甚多,再加上他也吃不準範仲淹到底是忠心與否,這件事最終不了了之。
而如今,他麵前出現了一個來曆離奇的小子。
趙禎滿心震撼,微張著嘴竟吐不出聲來。
他看看殿外又看看趙暘,半晌才用顫抖的手指向趙暘,低聲喝問:“你……究竟是人是鬼?!”
趙暘看也知道眼前這位大宋天子多半是難以接受,因此語氣故作輕鬆嚐試降低對方的警惕:“當然是人啦,這世上哪來的鬼神?我之前不是說了麽,我今日是冒著風險而來,我也擔心會被陛下當做妖人或者奸細給殺了。”
“……”
趙禎這才逐漸安定下來,狐疑地凝視趙暘半晌,忽然起身快步走到殿外,高聲喝道:“來人!禦帶器械何在?王守規!”
數息後,一隊佩戴兵器的宦官快步奔來,領頭跑得最快的便是那王守規。
王守規起初滿臉驚急,可待氣喘籲籲奔到趙禎跟前,迎麵看到趙禎立於殿外,背對著垂拱殿西殿的殿門、以及那名叫做趙暘的少年,他心中轉念,改口道:“官家有何吩咐?”
趙禎的麵色罕見地嚴肅,沉聲問道:“你方才可是令殿外眾人通通都後撤了?可有遺漏?”
王守規沒來由心中一凜,忙道:“官家放心,方才絕無人靠近西殿。”
“主殿呢?”
“呃……”王守規心中又是一驚,低著頭吞吞吐吐道:“主殿或有一名殿監輪值……陛下方才也未曾提及,臣以為……臣知罪!”
意識到情況不太對的他趕緊跪地告罪。
趙禎瞥了一眼腳邊的王守規,轉頭看向主殿,在默默估算了一下距離後微微吐了口氣,沉聲道:“起來吧。叫那名殿監先跟在你身旁,不許人與他搭話,之後朕再問他……對了,你等就侯在殿外百步之處。”
“是。”王守規趕緊起身領命。
而此時趙禎又向聞訊而來的、包括禦帶器械和殿前班直在內的一幹人下令:“爾等於百步之外拱衛此殿,沒有朕的許可,誰也不得擅入!……違令者,誅!”
“遵令!”
一幹宮中禁衛心中驚懼,包括王守規與剛剛抵達來查看情況的曾公亮,畢竟這位官家素來以寬厚示人,罕見下達如此嚴厲的命令。
目視著眾人重新退離垂拱殿,趙禎這才再次走入西殿,一邊用異樣的目光打量著麵向自己的趙暘,一邊緩緩走到後者身旁,表情古怪道:“朕記得你之前說過,若非朕是你本家,今日你本不會來,這麽說,你是我趙姓……後人?”
趙暘搖頭道:“這我就不清楚了,我隻知道我太爺爺那輩……”
“族譜呢?”
“早就遺失在戰亂年代了。”
“是麽。”趙禎微微點頭,隨即比劃著手勢好奇問道:“你是如何做到的?從一千年後來到此地……”
“我也不清楚,大概涉及到時空蟲洞、量子隧道什麽的……”趙暘聳了聳肩。
“什麽?”
“那玩意我也說不清楚,總之,那天我去龍亭景區旅……遊玩,當時起了大霧,穿過大霧我就到了這……哦,龍亭景區大抵就在這座皇宮的遺址,一千年後整個汴京包括皇宮都被黃河的泥沙掩埋了,龍亭景區就建在那上頭,在上方大概八米……唔,兩三丈高的地方。”趙暘指了指頭頂上方。
“……”
趙禎抬頭看了看,又看看趙暘,欲言又止之餘,神情有些落寞。
都說滄海桑田,想不到一千年後,他此刻居住的這座皇宮竟然整個被埋入了泥沙之中,從此不見天日。
“你……有何憑證?”他問道。
“憑證?”趙暘想了想迴道:“我粗略看過宋史,知道之後近千年的曆史走向,這算不算?”
“……”
趙禎深深凝視了趙暘一眼,默然走到禦桌後坐下,神色依舊顯得有些落寞。
“陛下……信我了?”趙暘有些意外。
趙禎也不迴答,在看了一眼趙暘後,抬手指向殿內一側的圓凳,又指了指桌旁。
趙暘會意,搬來一把漆凳在桌旁坐下了,等著前者開口。
數息後,趙暘感慨歎道:“之前聽你自稱漢民,朕就覺得你恐怕非我大宋子民,但也未曾想到竟會是這等離奇之事……說吧,朕聽著,我大宋……還有多少年國祚?”
趙暘想了想說道:“北宋的話,還有大概七八十年……”
“僅七、八十年?”趙禎眉頭深皺,反問道:“等等,北宋?這是後人對我朝的稱唿麽?莫非還有南宋?”
“是。”趙暘點頭道:“南宋建於北宋覆滅之後,因建都於杭州,故稱為南宋,大概又苟延殘喘了一百五十來年吧。”
苟延殘喘……
趙禎眼角一抽,似乎被這個詞給刺痛了,他瞪了一眼趙暘,不悅道:“何謂苟延殘喘?!”
趙暘聳聳肩道:“不思厲兵圖誌、一雪國恥,隻想著偏安一隅,外患不敵、內鬥頻頻,這不叫苟延殘喘又叫什麽?”
“……細說。”趙禎一臉驚疑不定。
聽到這話,趙暘的表情忽然有些尷尬,半晌訕訕道:“呃,這段曆史,其實我也並不是十分了解……”
趙禎的眉頭皺得更緊了:“你不是說你看過宋史麽?”
“我是說我粗略看過。”趙暘看了一眼趙禎,表情古怪地解釋道:“兩宋的曆史在後人看來就是一段‘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的曆史,若不是專門研究古史的,有幾個是真的對這段窩囊的曆史感興趣?翻翻秦漢、隋唐以及明朝的曆史不好麽,何必添那個堵?”
“……”
趙禎忽然聯想起了前些年的三場慘敗,心中又羞又氣,半晌才咬牙道:“說你知曉的!”
見他這幅表情,趙暘也怕刺激過頭將這位趙姓天子氣暈過去,低聲試探道:“那……就從北宋覆滅開始說?”
“……”
趙禎瞪了趙暘一眼,但卻沒再說什麽,看來也是默許了。
可見,這位趙姓天子也想知道他大宋到底是因何而亡國。
於是,趙暘便將北宋末年金國攻入汴京導致北宋滅亡的這段曆史簡單地告訴了趙禎,而為了讓趙禎深刻體會這段曆史的恥辱,他有意沒有略去金軍將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後妃、皇子、宗室、貴戚等三千多人擄走的這件事,更提及了何謂“牽羊禮”。
“奇恥大辱!”
趙禎果然氣得渾身發抖、喘息也變得尤為粗重,握著拳頭咬牙切齒。
但為了不打斷趙暘的講述,趙禎咬牙忍住了發作,直到趙暘講述到南宋名將嶽飛在北伐收複失地之際,被十二道金字牌強行催令班師迴朝,後被莫須有的罪名處死,趙禎實在聽不下去了,憤怒地一拍桌案打斷了趙暘的敘述。
此時他終於明白趙暘為何那般看不上南宋,別說是後人了,就連他這個“老祖宗”此刻也是聽得腦門冒汗、滿腔怒火。
“陛下息怒。”趙暘一臉無辜地勸道。
“息怒?你叫朕如何息怒?!”
趙禎更來氣了,在他看來這來自一千年後的小子分明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他怒斥道:“我大宋即使再不堪,亦是後世漢人的先人,難道你等就未曾想過洗刷恥辱麽?”
麵對著趙禎的遷怒,趙暘攤攤手無辜道:“我們那會,金國覆亡都八百年了……”
“……”
趙禎為之語塞,半晌問道:“為哪國哪朝所滅?”
“好消息是被南宋所滅……”
趙暘想了想道:“雖說是聯合蒙古……但也算吧。”
“哦?”趙禎眼睛一亮,滿心驚喜地對南宋有所改觀,然而還沒等他開口,卻聽趙暘又補充了一句:“壞消息是,之後南宋就被蒙古滅了。”
殿內的氣氛瞬間降至冰點,趙禎一臉鐵青地盯著趙暘看,眼神中充滿了警告的意味。
“哈……”
意識到自己玩火的趙暘尬笑兩聲,忙道:“但那是一、兩百年後的事了,如今距離‘靖康之恥’也還有七、八十年,隻要大宋盡快做出改變,改革政策、奮發圖強,這段曆史必然能夠避免。”
“哼。”
趙禎輕哼一聲,隨即歎息道:“變法圖強……你以為朕未曾嚐試麽?數年前,朕便委任了範仲淹、富弼、韓琦主持變法……”
“範仲淹?”趙暘耳朵豎起。
“你知道?”趙禎目光一瞥,隨口問道。
“老熟人了。”趙暘笑了笑,解釋了趙禎的疑惑:“後世課本上就有他的文章,他那篇《嶽陽樓記》,那可是要求全文背誦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難得的佳句啊……嘖嘖,當時花了我不少精力。”
看著趙暘那仿佛心有餘悸的神色,趙禎覺得有些好笑,點點頭附和道:“確實是難得的佳句。”
他記得很清楚,範仲淹這篇《嶽陽樓記》成文於兩年多前,也就是慶曆六年,那時範仲淹在鄧州擔任知州,不到一年,這篇文章便傳到了汴京,傳到了他耳中。
那時他也為文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佳句而動容,尋思將範仲淹調迴汴京,奈何朝野阻力甚多,再加上他也吃不準範仲淹到底是忠心與否,這件事最終不了了之。
而如今,他麵前出現了一個來曆離奇的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