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加快速度!”
“將軍,這已經是弟兄們的極限了,下麵的水手我已經分成兩班倒,日夜不停,哪怕是沒風的時候,我們的船隻也在不斷前進。”
“不行,人手還是不夠,這樣吧,從現在開始,所有人歸你調遣,包括甲板上的士兵還有炮手,也包括所有的軍官,甚至包括本將在內,所有人都把自己當成一個劃槳的水手,全部參與到底層船艙的工作中來,兩班也好,三班也罷,總之就是將所有人手都利用起來,時間,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時間。”
“這,將軍,這合適嗎?”
“沒有什麽合適不合適的,本將說到做到,從現在開始,本將就是你這個水手長下麵的一個水手,旗艦如此,其他各船也是如此,所有人都聽你的調遣,你說吧,現在怎麽辦?”
長江航道吳淞口,這裏曾經是鄭成功艦隊進入長江的地方,當日正是在此地,張煌言策反了清軍吳淞口的守將和官員,讓他們跟明軍和起義軍協同作戰,結果在南京城下先勝後敗,葬送了反清複明的大好局麵。
如今,一支比當初鄭成功艦隊還要威武雄壯的艦隊駛入了長江,隻不過這裏已經沒有建虜守軍,多爾袞的命令傳到南直隸各處之後,吳淞口一帶的守軍也全部撤離,多爾袞不傻,他也知道長江航段防不住,也沒必要設防,就算是在吳淞口放一支軍隊,也擋不住興華軍的水師,索性全部放棄,集中兵力前往江北。
這支規模更加的龐大的艦隊正是陳永素親率的興華軍水師與鄭軍水師聯合編隊,方才發生對話的,正是陳永素本人和旗艦的水手長。
原來,當日高衡收到馮錫範的報告之後,立刻調整方略,讓陳永素抽調最前方的數個艦艇編隊,聯合台島附近的鄭軍艦隊,一起出擊,從吳淞口進入長江,然後沿著大運河北上,進入淮河,在淮河流域攔截北歸的清軍大部隊。
這個策略看起來是沒什麽問題,但是對陳永素等人提出的要求相當高,最起碼,陳永素要做到準時攔截敵軍,畢竟從台島附近駛入淮河流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從地圖上看,光是從台島出發,經過杭州灣進入吳淞口,再逆流而上進入揚州航段,然後北上通過京杭大運河,隨即左轉進入淮河,一直行駛到鳳陽府城,直線距離就需要至少一千五百公裏,再加上航道蜿蜒曲折以及海況複雜的影響,這個距離不會低於兩千公裏,大約在兩千到兩千五百公裏之間。
明代船隻主要還是依靠風帆和人力進行推進,所以跟後世的蒸汽輪船肯定是沒法比的。興華軍的科技雖然不斷發展,但在目前的情況下,還沒辦法將蒸汽機搬到船上,成為動力來源,既然如此,那就隻能依靠傳統的方法。
當然,興華軍的艦船比明朝的艦船有了很大改進,比如仿造的西洋戰艦,蓋倫船之類的戰列艦,其流線型的身軀可以有效降低阻力,大大增加了船隻航行的速度,但這個速度的增加隻是和明代的戰艦進行對比,跟後世的戰艦還是沒法比的。
可即便是這樣,陳永素依然是憂心忡忡,因為這時候也沒有衛星,也沒有電報,信息傳遞的手段非常有限。可以這麽說,哪怕是陸濤的情報軍已經摸到清軍附近,對清軍進行了有效的監視,但是情報也無法傳遞到正在行進中的水師艦隊之中。
戰場對雙方都是不透明的,清軍不知道陳永素水師的動向,同樣,陳永素也不知道清軍現在已經退到什麽位置了。他能做的,就是在最短時間內趕到鳳陽,如果那個時候清軍已經渡過了淮河,那隻能說明是天意,可即便如此,陳永素也要做出最大努力。
明代鄭和下西洋,根據後世記載,鄭和艦隊每天航行的速度大約是在八十到一百二十海裏之間,如果換算成公裏,基本上每天平均航程在兩百公裏,這個速度對於那個時候的科技水平來說已經是非常快速了。也就是說,從台島出發到鳳陽府,如果按照最大公裏數來算,也就是兩千五百公裏,那麽全速航行的話,十幾天就能到達。
但鄭和之所以能保持這種高速,一方麵是因為巧妙利用了季風,另一方麵也是明代造船科技發達的緣故。但放在陳永素這裏,雖然船隻更加先進了,但是情況卻更加複雜。畢竟內河航道狹窄,而且是逆流而上,進入長江和京杭大運河之後,很難利用風力,隻能依靠人力前進,陳永素當然想要在半個月之內殺入淮河,但能不能做到,還要看全軍上下能否**協力。
“將軍,旗艦發信號了。”陳永素艦隊後方的一艘大船上,同樣有一個年輕的將領在居中指揮,此人不是別人,正是馮錫範。當日馮錫範偵查到廈門的情況之後,立刻通報興華軍和鄭成功,在高衡前往台島跟鄭成功商談之後,雙方已經確立了興華軍的主導地位,也就是在日後的聯合作戰中,以興華軍為主導,就連鄭成功本人也要聽從高衡的指揮。
如果放在以前,可能鄭家軍上下還會有些膈應,畢竟鄭成功可是皇帝親封的國姓爺,地位崇高,鄭家軍也是明軍水師轉變而來,說起來才是華夏軍隊的正統。興華軍雖然大部分都是漢人構成,可不管怎麽說,是從域外來的軍隊,若說是正統地位,跟鄭成功應該沒法比。
可以前畢竟是以前,南京戰役失敗之後,反清複明的大好局麵付諸東流,最關鍵的是各部人馬遭到了毀滅性重創,張煌言等一批愛國的文官武將被清軍斬殺殆盡。鄭成功自己也遭到重創,就剩下這麽點人馬。
畢竟在抗清大局之中,實力才是最重要的指標,如今興華軍坐擁十幾萬大軍,而且全都是一等一的精兵,跟鄭成功麾下這一兩萬殘兵敗將比起來,算是大巫見小巫了,鄭成功就算是不想聽指揮恐怕也不行。當然,國姓爺的肚量沒有這麽狹小,為了抗清大業,自己怎麽著都成。
既然如此,將馮錫範的艦隊順勢編入陳永素的主力之中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有了馮錫範的加入,興華軍水師的航行速度大大增加,畢竟他們常年在這裏活動,對閩浙地區的水文情況非常了解,而且有上一次進入長江航道的經驗,就像是一個合格的向導一般,引導著興華軍艦隊飛速前進。
此刻,馮錫範正負手站在船頭,身邊的副將提醒他說是前方旗艦發出了旗語。馮錫範立刻端起千裏鏡看去,然後點頭道:“這是陳將軍下令了,讓我們所有人都參與到行船工作中去。那好,本將也沒什麽好說的,你去把水手長找來,從現在開始,本將就是個水手,服從指揮。”
說完,馮錫範摘下了頭盔,又解開了胸前鎧甲的係帶,然後脫掉鎧甲,露出了一身的腱子肉。他笑著對身邊將士道:“嗬嗬,底層船艙悶熱,我看啊,你們都跟我學,光著膀子下去幹活,從現在開始,船上所有人三班倒,以最快速度航行。”
甲板上的數十名將士一起抱拳大吼道:“得令!”
艦隊在飛速航行,江北地區,無數的軍隊從南京浮橋渡江,來到了江北,隨著軍隊越來越多,江北各處都是清軍紮下的大營,頗有些三國演義中,劉備連營百裏的感覺。在北洋新軍通過之後,多爾袞也和一幫軍將一起過了江。
他迴頭看了看滔滔江水,還有在霧氣中隱約出現的南京城,歎息一聲道:“南征本來很順利,沒想到這麽快就要北歸。”
洪承疇安慰道:“皇上,勝敗乃兵家常事,不必氣餒,依奴才之見,興華軍一定會進行追趕。”
多爾袞道:“先生何出此言?”
洪承疇道:“接二連三的勝利,讓興華軍的士氣和高衡的個人威望都達到了頂點,這個時候放棄,奴才以為,正常人都不會這麽幹,況且我們主動北上,這分明是示弱,難道高衡願意放棄這個機會跟我們劃江而治?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原因,那就是戰爭的慣性。”
“戰爭的慣性?願聞其詳。”多爾袞抬頭道。
洪承疇道:“所謂戰爭的慣性,很簡單,就是興華軍進入華夏,進入中原,打出的旗號就是反清,複明不複明我們暫且不談,但他們至少要做到反清,如果到了南京就停止,天下人會怎麽想?”
多爾袞拍了拍腦袋,恍然大悟道:“啊!朕明白了,先生說的慣性就是如此。如果他們停下,作為一支域外軍隊,進入中原,占領半壁江山,就失去了法理。隻要我們再推波助瀾宣傳一下,高衡就變成了竊取大明江山的狼子野心之徒,所以他們不能停止,必須繼續跟我們作戰,隻有徹底消滅我們,他們才能順利改朝換代,是這個意思吧。”
洪承疇道:“正是如此,所以戰爭不能停,停下,高衡如何整頓各方勢力?依我看,此人反感明廷,絕對不會重新打出明朝的旗幟,那麽問題來了,高衡到底要做什麽,要不就是獨立建國,改朝換代。可是這麽做,將鄭成功等一幹人置於何地?要不就是依然奉明朝為正統,但如果高衡真有這個心,早就打出明軍旗號了,所以皇上不用擔心,江北會戰,一定能進行,隻要我們在北部平原擊敗興華軍,一統華夏的目標依舊能完成。”
洪承疇的話給了多爾袞莫大的信心,這麽說自己先前的擔心可以說是杞人憂天了,他怕的就是興華軍劃江而治,如果依然能在鳳陽平原進行決戰的話,清軍未必沒有勝算,而且勝算很大。大不了就是拚消耗,大家就耗著,看誰最後能耗死誰。
不僅如此,多爾袞已經發令進京,通知在京師留守的範文程,讓他想盡一切辦法搜羅兵力南下,五萬人也好,三萬人也罷,總之是多多益善,不管滿蒙漢還是其他什麽兵力,哪怕是讓高麗人派兵前來也行,總之一股腦全給他派過來,哪怕是把這些部隊都當炮灰來使用,也能把興華軍給耗死。
在多爾袞的打算中,隻要他們過了淮河,就再也不受水文條件的限製,北方就是一馬平川,清軍鐵騎暢通無阻,大家就在這裏當麵鑼對麵鼓地打一場,決定天下的歸屬。
多爾袞拍了拍洪承疇的肩膀,似乎是恢複了信心道:“洪先生,你的話很有道理,朕想通了,那好,全軍加速,即刻從鳳陽府府城渡過淮河,正好,我們還可以去那裏補給休整一番。”
洪承疇躬身道:“嗻。”事實上,洪承疇這麽說也是因為他自己也沒有了退路,作為目前天下最為知名的漢奸,洪承疇已經無法再迴到明朝陣營中去了。當年崇禎皇帝給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還給他死後上了那麽多諡號,誰承想自己竟然沒死,還投降了清朝。這在天下人眼中,已經是不可思議,所以洪承疇知道,他已經沒有任何退路,必須輔佐多爾袞打贏這一仗,一統天下。
多爾袞一揮手,全軍繼續前進,無數的兵馬聚集在長江南北兩岸,北岸的清軍拔營朝著鳳陽府前進,南岸的兵馬繼續通過浮橋。當然,為了防止後隊的漢兵趁機跑路,多爾袞命令濟爾哈朗帶領本部的滿蒙精銳騎兵在南京外圍四處巡防,但凡是碰到漢軍逃兵,不用審問,就地處決,然後將人頭帶迴來,就在浮橋邊堆放成京觀,目的就是為了震懾這些不知死活的漢兵。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多爾袞就是告訴這些漢兵,他們已經跟清軍深度綁定,誰要是臨陣跑路,那就要考慮下自己還能否活著。
“將軍,這已經是弟兄們的極限了,下麵的水手我已經分成兩班倒,日夜不停,哪怕是沒風的時候,我們的船隻也在不斷前進。”
“不行,人手還是不夠,這樣吧,從現在開始,所有人歸你調遣,包括甲板上的士兵還有炮手,也包括所有的軍官,甚至包括本將在內,所有人都把自己當成一個劃槳的水手,全部參與到底層船艙的工作中來,兩班也好,三班也罷,總之就是將所有人手都利用起來,時間,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時間。”
“這,將軍,這合適嗎?”
“沒有什麽合適不合適的,本將說到做到,從現在開始,本將就是你這個水手長下麵的一個水手,旗艦如此,其他各船也是如此,所有人都聽你的調遣,你說吧,現在怎麽辦?”
長江航道吳淞口,這裏曾經是鄭成功艦隊進入長江的地方,當日正是在此地,張煌言策反了清軍吳淞口的守將和官員,讓他們跟明軍和起義軍協同作戰,結果在南京城下先勝後敗,葬送了反清複明的大好局麵。
如今,一支比當初鄭成功艦隊還要威武雄壯的艦隊駛入了長江,隻不過這裏已經沒有建虜守軍,多爾袞的命令傳到南直隸各處之後,吳淞口一帶的守軍也全部撤離,多爾袞不傻,他也知道長江航段防不住,也沒必要設防,就算是在吳淞口放一支軍隊,也擋不住興華軍的水師,索性全部放棄,集中兵力前往江北。
這支規模更加的龐大的艦隊正是陳永素親率的興華軍水師與鄭軍水師聯合編隊,方才發生對話的,正是陳永素本人和旗艦的水手長。
原來,當日高衡收到馮錫範的報告之後,立刻調整方略,讓陳永素抽調最前方的數個艦艇編隊,聯合台島附近的鄭軍艦隊,一起出擊,從吳淞口進入長江,然後沿著大運河北上,進入淮河,在淮河流域攔截北歸的清軍大部隊。
這個策略看起來是沒什麽問題,但是對陳永素等人提出的要求相當高,最起碼,陳永素要做到準時攔截敵軍,畢竟從台島附近駛入淮河流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從地圖上看,光是從台島出發,經過杭州灣進入吳淞口,再逆流而上進入揚州航段,然後北上通過京杭大運河,隨即左轉進入淮河,一直行駛到鳳陽府城,直線距離就需要至少一千五百公裏,再加上航道蜿蜒曲折以及海況複雜的影響,這個距離不會低於兩千公裏,大約在兩千到兩千五百公裏之間。
明代船隻主要還是依靠風帆和人力進行推進,所以跟後世的蒸汽輪船肯定是沒法比的。興華軍的科技雖然不斷發展,但在目前的情況下,還沒辦法將蒸汽機搬到船上,成為動力來源,既然如此,那就隻能依靠傳統的方法。
當然,興華軍的艦船比明朝的艦船有了很大改進,比如仿造的西洋戰艦,蓋倫船之類的戰列艦,其流線型的身軀可以有效降低阻力,大大增加了船隻航行的速度,但這個速度的增加隻是和明代的戰艦進行對比,跟後世的戰艦還是沒法比的。
可即便是這樣,陳永素依然是憂心忡忡,因為這時候也沒有衛星,也沒有電報,信息傳遞的手段非常有限。可以這麽說,哪怕是陸濤的情報軍已經摸到清軍附近,對清軍進行了有效的監視,但是情報也無法傳遞到正在行進中的水師艦隊之中。
戰場對雙方都是不透明的,清軍不知道陳永素水師的動向,同樣,陳永素也不知道清軍現在已經退到什麽位置了。他能做的,就是在最短時間內趕到鳳陽,如果那個時候清軍已經渡過了淮河,那隻能說明是天意,可即便如此,陳永素也要做出最大努力。
明代鄭和下西洋,根據後世記載,鄭和艦隊每天航行的速度大約是在八十到一百二十海裏之間,如果換算成公裏,基本上每天平均航程在兩百公裏,這個速度對於那個時候的科技水平來說已經是非常快速了。也就是說,從台島出發到鳳陽府,如果按照最大公裏數來算,也就是兩千五百公裏,那麽全速航行的話,十幾天就能到達。
但鄭和之所以能保持這種高速,一方麵是因為巧妙利用了季風,另一方麵也是明代造船科技發達的緣故。但放在陳永素這裏,雖然船隻更加先進了,但是情況卻更加複雜。畢竟內河航道狹窄,而且是逆流而上,進入長江和京杭大運河之後,很難利用風力,隻能依靠人力前進,陳永素當然想要在半個月之內殺入淮河,但能不能做到,還要看全軍上下能否**協力。
“將軍,旗艦發信號了。”陳永素艦隊後方的一艘大船上,同樣有一個年輕的將領在居中指揮,此人不是別人,正是馮錫範。當日馮錫範偵查到廈門的情況之後,立刻通報興華軍和鄭成功,在高衡前往台島跟鄭成功商談之後,雙方已經確立了興華軍的主導地位,也就是在日後的聯合作戰中,以興華軍為主導,就連鄭成功本人也要聽從高衡的指揮。
如果放在以前,可能鄭家軍上下還會有些膈應,畢竟鄭成功可是皇帝親封的國姓爺,地位崇高,鄭家軍也是明軍水師轉變而來,說起來才是華夏軍隊的正統。興華軍雖然大部分都是漢人構成,可不管怎麽說,是從域外來的軍隊,若說是正統地位,跟鄭成功應該沒法比。
可以前畢竟是以前,南京戰役失敗之後,反清複明的大好局麵付諸東流,最關鍵的是各部人馬遭到了毀滅性重創,張煌言等一批愛國的文官武將被清軍斬殺殆盡。鄭成功自己也遭到重創,就剩下這麽點人馬。
畢竟在抗清大局之中,實力才是最重要的指標,如今興華軍坐擁十幾萬大軍,而且全都是一等一的精兵,跟鄭成功麾下這一兩萬殘兵敗將比起來,算是大巫見小巫了,鄭成功就算是不想聽指揮恐怕也不行。當然,國姓爺的肚量沒有這麽狹小,為了抗清大業,自己怎麽著都成。
既然如此,將馮錫範的艦隊順勢編入陳永素的主力之中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有了馮錫範的加入,興華軍水師的航行速度大大增加,畢竟他們常年在這裏活動,對閩浙地區的水文情況非常了解,而且有上一次進入長江航道的經驗,就像是一個合格的向導一般,引導著興華軍艦隊飛速前進。
此刻,馮錫範正負手站在船頭,身邊的副將提醒他說是前方旗艦發出了旗語。馮錫範立刻端起千裏鏡看去,然後點頭道:“這是陳將軍下令了,讓我們所有人都參與到行船工作中去。那好,本將也沒什麽好說的,你去把水手長找來,從現在開始,本將就是個水手,服從指揮。”
說完,馮錫範摘下了頭盔,又解開了胸前鎧甲的係帶,然後脫掉鎧甲,露出了一身的腱子肉。他笑著對身邊將士道:“嗬嗬,底層船艙悶熱,我看啊,你們都跟我學,光著膀子下去幹活,從現在開始,船上所有人三班倒,以最快速度航行。”
甲板上的數十名將士一起抱拳大吼道:“得令!”
艦隊在飛速航行,江北地區,無數的軍隊從南京浮橋渡江,來到了江北,隨著軍隊越來越多,江北各處都是清軍紮下的大營,頗有些三國演義中,劉備連營百裏的感覺。在北洋新軍通過之後,多爾袞也和一幫軍將一起過了江。
他迴頭看了看滔滔江水,還有在霧氣中隱約出現的南京城,歎息一聲道:“南征本來很順利,沒想到這麽快就要北歸。”
洪承疇安慰道:“皇上,勝敗乃兵家常事,不必氣餒,依奴才之見,興華軍一定會進行追趕。”
多爾袞道:“先生何出此言?”
洪承疇道:“接二連三的勝利,讓興華軍的士氣和高衡的個人威望都達到了頂點,這個時候放棄,奴才以為,正常人都不會這麽幹,況且我們主動北上,這分明是示弱,難道高衡願意放棄這個機會跟我們劃江而治?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原因,那就是戰爭的慣性。”
“戰爭的慣性?願聞其詳。”多爾袞抬頭道。
洪承疇道:“所謂戰爭的慣性,很簡單,就是興華軍進入華夏,進入中原,打出的旗號就是反清,複明不複明我們暫且不談,但他們至少要做到反清,如果到了南京就停止,天下人會怎麽想?”
多爾袞拍了拍腦袋,恍然大悟道:“啊!朕明白了,先生說的慣性就是如此。如果他們停下,作為一支域外軍隊,進入中原,占領半壁江山,就失去了法理。隻要我們再推波助瀾宣傳一下,高衡就變成了竊取大明江山的狼子野心之徒,所以他們不能停止,必須繼續跟我們作戰,隻有徹底消滅我們,他們才能順利改朝換代,是這個意思吧。”
洪承疇道:“正是如此,所以戰爭不能停,停下,高衡如何整頓各方勢力?依我看,此人反感明廷,絕對不會重新打出明朝的旗幟,那麽問題來了,高衡到底要做什麽,要不就是獨立建國,改朝換代。可是這麽做,將鄭成功等一幹人置於何地?要不就是依然奉明朝為正統,但如果高衡真有這個心,早就打出明軍旗號了,所以皇上不用擔心,江北會戰,一定能進行,隻要我們在北部平原擊敗興華軍,一統華夏的目標依舊能完成。”
洪承疇的話給了多爾袞莫大的信心,這麽說自己先前的擔心可以說是杞人憂天了,他怕的就是興華軍劃江而治,如果依然能在鳳陽平原進行決戰的話,清軍未必沒有勝算,而且勝算很大。大不了就是拚消耗,大家就耗著,看誰最後能耗死誰。
不僅如此,多爾袞已經發令進京,通知在京師留守的範文程,讓他想盡一切辦法搜羅兵力南下,五萬人也好,三萬人也罷,總之是多多益善,不管滿蒙漢還是其他什麽兵力,哪怕是讓高麗人派兵前來也行,總之一股腦全給他派過來,哪怕是把這些部隊都當炮灰來使用,也能把興華軍給耗死。
在多爾袞的打算中,隻要他們過了淮河,就再也不受水文條件的限製,北方就是一馬平川,清軍鐵騎暢通無阻,大家就在這裏當麵鑼對麵鼓地打一場,決定天下的歸屬。
多爾袞拍了拍洪承疇的肩膀,似乎是恢複了信心道:“洪先生,你的話很有道理,朕想通了,那好,全軍加速,即刻從鳳陽府府城渡過淮河,正好,我們還可以去那裏補給休整一番。”
洪承疇躬身道:“嗻。”事實上,洪承疇這麽說也是因為他自己也沒有了退路,作為目前天下最為知名的漢奸,洪承疇已經無法再迴到明朝陣營中去了。當年崇禎皇帝給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還給他死後上了那麽多諡號,誰承想自己竟然沒死,還投降了清朝。這在天下人眼中,已經是不可思議,所以洪承疇知道,他已經沒有任何退路,必須輔佐多爾袞打贏這一仗,一統天下。
多爾袞一揮手,全軍繼續前進,無數的兵馬聚集在長江南北兩岸,北岸的清軍拔營朝著鳳陽府前進,南岸的兵馬繼續通過浮橋。當然,為了防止後隊的漢兵趁機跑路,多爾袞命令濟爾哈朗帶領本部的滿蒙精銳騎兵在南京外圍四處巡防,但凡是碰到漢軍逃兵,不用審問,就地處決,然後將人頭帶迴來,就在浮橋邊堆放成京觀,目的就是為了震懾這些不知死活的漢兵。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多爾袞就是告訴這些漢兵,他們已經跟清軍深度綁定,誰要是臨陣跑路,那就要考慮下自己還能否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