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六年的夏季,諒山府異常忙碌,到處都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在成子龍的操作下,二十萬兩人頭費撒出去,收獲了良好的效果,廣西當地轉運難民的熱情空前高漲,本來預計到年底才能將先前答應的十萬難民給轉運完,結果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到了七月份,十萬難民就已經全部轉運完畢。


    不僅如此,就連廣西當地的一些居民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到諒山府有這麽好的政策之後,也是蠢蠢欲動,畢竟,誰不想要更多的土地呢?難民固然是一窮二白,但是廣西當地也有很多生活困苦的民眾,特別是很多壯民,還處在原始的部落時代,被頭人欺壓,難道他們不想獲得更多的土地?


    在此背景之下,有些人偷偷從其他地方越過邊境,前來諒山府,高衡他們是來者不拒,不管你是什麽民族,漢人也好,壯民也罷,隻要願意投奔,都可以吸收過來,按照原本的政策分配土地,一時間,諒山府的人口得到了大規模的增長。


    不僅如此,阮氏信守承諾,在高衡取得諒山府和新安港之後,阮氏的支援順利到達,數月之前,諒山府的糧食迎來了第一次豐收,高衡是著實感歎肥沃土地的產糧能力。安南人占住的這片土地真是老天爺追著喂飯吃,一年三熟產出的還是質量上乘的大米,想餓死都難。


    怪不得後世安南的人口能呈現爆炸式增長,這麽一片小小的土地竟然承載了過億的人口,並且這還不算,它還是南洋地區重要的糧食出口國,人家國家糧食自己都不夠吃,安南能安排一億人不說,還能大量出口,不能不說是個風水寶地。


    有了糧食,高衡的底氣就足了很多,最起碼這裏的民眾是餓不死了。高衡測算過,如果將諒山府原先的五十萬畝耕地全部利用起來,按照畝產五石來計算,一年三熟至少就是七百五十萬石糧食,即便是全部人口按照成年人計算,一人一個月消耗一石糧食,那每年的產糧也足以養活六十萬以上的人口,若是將老弱婦孺計算在內,隻會更多。


    當然,這是理想情況,畢竟還要有其他用度或者碰到個天災人禍什麽的,這麽看來,至少三十萬人口是沒問題的,有三十萬人口,這五十萬畝耕地就能完全運轉起來。這是一個良性循環,耕地越多,人口就越多,人口越多,就能開荒更多的耕地。


    有了糧食,高衡便不需要阮氏來支援糧食,隻管找他們要銀子。對於阮氏來說,這也是個雙贏的局麵,畢竟運糧食和運銀子的成本完全不一樣,運送糧食需要大量的船隻,運送銀子,隻需要幾艘大船就可以了。


    按照阮氏跟高衡達成的交易,高衡負責在北麵拖住鄭氏國內的軍隊,為此,阮氏需要每年支付二十萬兩白銀給高衡。第一批的二十萬兩白銀在六月份到達,高衡愉快地進行了接受。不過阮氏使者的話說得也很清楚,要想要明年的錢,就要想辦法弄點動作出來,讓鄭氏不得不派出大量兵力來防守,給廣平前線減輕壓力。


    高衡照單全收,至於搞不搞一些動作,那就不是阮氏可以操控的了,等於是二十萬兩人頭費,由阮氏政權幫他們給出了。


    現在,高衡的手上有超過五十萬兩白銀,還有百萬石糧食,可謂是財大氣粗,他還從來沒有這麽闊過。


    整個諒山府的人口擴充到了十六萬人,其中約有一半的民眾在從事農業生產,按照一人三畝地的原則,足足一半的耕地被利用了起來。民眾的潛能是需要激發出來的,比如一個家庭三口人,兩大一小,按照原則,小孩也要分三畝地,這樣三口之家就能擁有九畝土地。


    民眾是不會放棄土地的,要想保住九畝地,兩個大人就要玩命勞作,如此一來,根本不需要高衡他們去督促,民眾自己的種地熱情就非常高漲。兩個人不怕苦不怕累,這可是自己的土地,不伺候好怎麽行。


    稍大點的孩子在田間地頭燒水做飯,即便是三四歲的孩子,也知道給大人送水送飯。萬人一心,群山可撼,諒山府目前就是這樣的狀態。


    另一方麵,不從事農業生產的民眾也按照分工在軍衙的安排下進行工作。比如興華製造局的成立就帶動了工業的發展,高衡將十幾萬人中的工匠全部篩選出來,工匠的家人也隨著工匠遷移到城內,製造局被安排在脫縣,共有上千的工匠還有數千家屬在脫縣從事工業生產活動。


    製造局以孫和鼎為正,卜彌格為副,宋應星作為總顧問,中西合璧,在脫縣成立。下屬木工工坊、鋼鐵工坊、織布工坊、火銃工坊、火炮工坊和技術研究所等等組織。比如宋應星就是技術研究所的領頭人,專門帶領上百工匠投入到蒸汽機的研究之中去。高衡的要求是在一年內試製一台樣品出來。


    火銃工坊則在卜彌格和南懷仁的帶領下,夜以繼日的工作,研究燧發銃的製作。火炮工坊則在孫氏兄弟的帶領下研究鐵模法鑄炮。原材料方麵不用擔心,上文州的鐵礦被戰俘源源不斷開采過來,大量的原材料進入工坊,再轉變成實物。


    除此之外,高衡還進行了擴軍,既然有了基礎的人口,那麽兵力也要進行擴大,第一階段先擴充一個旅,把軍隊從原先的六千人擴充成九千人。阮氏支援了數百杆火繩銃,他們自己的火銃工坊也開始仿製火繩銃,在卜彌格等人的監督下,質量可以得到保證,基本上他們手工仿製的火繩銃質量不低於佛郎機人使用的火繩銃,隻是生產速度很慢,一個月一個鐵匠爐隻能生產一杆火繩銃。


    火銃工坊上百工匠,一個月玩命幹,也就能生產五十杆,一年的產糧才六百杆,根本無法滿足三千人的需求。高衡隻能先裝備一個火銃營,剩下兩個還是訓練長槍。


    至此,高衡的軍隊擁有三個旅九個營,高衡將軍隊重新整編,調整為一個火銃旅,一個槍兵旅加上一個騎兵、炮兵、弓兵混成旅。這是高衡的基本盤。


    在此基礎上,高衡還給了蒲德曼一個特殊任務,讓蒲德曼利用出海的機會,也去南洋一帶進行宣傳,將這邊的政策帶去南洋,吸引南洋人士來投靠。


    同時,高衡還將手中的糧食進行出口,百萬石糧食留一半作為口糧即可,剩下的都可以出口,崇禎十六年的光景,北方已經是有價無市,你有錢都買不到糧食,物價飛漲,一石糧食甚至超過了十兩白銀,就連南京城內的糧價都突破了四兩。


    兩廣地區雖然還比較平穩,但是也要三兩銀子。各地都是民不聊生,但這時候高衡進行介入,以二兩銀子的價格直接向官府出售糧食,各地官員當然樂於接收,這反手一賣就是一兩銀子的差價,並且高衡的糧食品相上等,這種大米,能賣出四兩銀子的高價。


    這還僅僅是在兩廣地區售賣,實際上,收購的官員大戶都不是傻子,怎麽可能在當地售賣,而是利用各種渠道將糧食給拉到戰爭地區,拉到災區去賣,甚至能賣出二十兩銀子的高價。


    這可不是胡說,按照曆史記載,崇禎十六年的陝西華州,糧食已經賣到了二十三兩銀子一石的超高價格,即便是蘇湖熟天下足的鬆江府,在崇禎十六年的時候糧價也突破了五兩銀子。


    高衡不管那麽多,現在最主要的任務是變現,把糧食換成現銀,五十萬石糧食,通過鎮南關、廣州、雷州半島等幾個地方銷售出去,拿迴來的就是百萬兩現銀,高衡將這些錢全部投入到軍隊和工坊的建設之中,很快這些工作就有了起色。


    而好巧不巧的是,高衡控製的地區,正是安南最大的產煤區。後世學習地理的人都知道,越南的煤礦資源就分部在廣寧省和紅河三角洲地區。而高衡控製的諒山府和新安港,正處於這兩塊地區之中,煤礦資源極其豐富。


    正好手頭有數千戰俘,除了一半人被派去開采鐵礦之外,剩下的人被一股腦送入了各個大小煤礦之中,這可是重要的能源,不管是民眾的生活,還是工業生產,都需要用到大量的煤礦,所以有了這些資源,高衡麾下的工業未來可以大規模發展。


    軍隊在訓練,工坊在生產,農民在種地,一切都向著好的地方發展,整個諒山府有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不僅如此,新安港建立了小型船塢,大海船暫時還生產不了,但是中小型船隻已經可以生產了。蒲德曼發揮了他不錯的口才,說服了不少西洋人加入他的船隊,反正到時候分出一些利潤就是,這樣蒲德曼不斷拉攏小型船隊或者是孤船,硬是拚湊了一支二十餘艘大中小船隻的商業艦隊。


    蒲德曼將糧食、陶瓷、茶葉往外販賣,換取真金白銀帶迴諒山府,促進諒山府的發展。有不少人都願意跟著蒲德曼幹,主要是蒲德曼比較大方,給他們的利潤比別人要高一些。


    當他的船隊到達呂宋的時候,不少呂宋的僑民聽見諒山府有這樣的政策,紛紛願意跟著蒲德曼迴到諒山府,蒲德曼進行篩選,優先帶迴工匠。光是從五月到八月這幾個月時間,蒲德曼的商隊往返呂宋數次,就帶迴了兩千多人,其中有數百名工匠,還有不少會造船,高衡將他們全部安置在新安港。


    “將軍閣下,快了,我們的火銃快要成功了。”九月初,高衡在軍隊訓練相關事務的空隙之中,抽出時間去脫縣看看。第一步就是去卜彌格的火銃工坊,卜彌格向他熱情介紹著自己的研究成果,經過半年多的試製,燧發槍已經初具模樣,就是擊發結構的可靠性還需要加強。


    這也是卜彌格很苦惱的一點,在他的試製過程中,他發現燧發銃的銃機結構並不是每次擊發都能打響,若是這樣,就會啞火,特別是戰場環境跟平日不同,射手如果因為緊張在銃未響的情況下忘記是否擊發,一旦重複裝填,就會炸膛,同時不能擊發的火銃也會大大影響軍隊的士氣和射擊節奏,可無論卜彌格和南懷仁如何改進,效果都不太理想。


    “可否讓我看一看問題出在何處?”高衡問道。


    南懷仁取來了一杆樣品,從外觀上看,這火銃跟他們現在裝備的火繩銃並沒有太大不同,隻不過銃身稍微修長一些,細看就會發現,銃機的結構完全不一樣,高衡在博物館中是參觀過燧發銃的,不能不說,卜彌格他們還真有本事,光從外觀上看,這杆火銃跟百年後的燧發銃別無二致。


    南懷仁是個富有創造力的年輕人,他介紹道:“將軍閣下,燧發銃的樣品已經有了,但是正如卜彌格教士所說,還有缺陷,我測算過,啞火的概率是十分之一,這太高了。”


    高衡張了張嘴,十分之一的啞火率,打十次熄火一次,這還怎麽用。他問道:“你覺得原因何在?”


    南懷仁道:“應該是彈簧的力度不夠。”


    卜彌格立刻補充道:“這個年輕人很有創造力,竟然想到了用彈簧來加強扣動扳機的力量,帶動擊錘撞擊火帽。”


    高衡點點頭,彈簧在這個時候倒不是什麽稀罕物件。西洋鍾表裏麵早就大規模應用彈簧了,可既然有彈簧,為什麽說力度不夠?


    南懷仁道:“彈簧不過是精鐵折彎而成,但是鐵絲細了沒力道,粗了又容易斷,跟鍾表不同,我們需要的一種力度正好的彈簧,但很可惜,我們還沒有製作出來。”


    高衡靈光一現,作為後世玩槍的高手,對於槍機的結構很了解,他第一時間想到了一個方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烈火南明二十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弋漁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弋漁夫並收藏烈火南明二十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