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市,交通指揮中心,it機房。
數名技術員正在一台半人高的巨大服務器上忙碌著,有人負責連接網絡,有人負責配置數據,不時測試一番通信狀況,整整花了大半個小時才結束。
“ok,沒問題了!”
鄭誌盤腿坐在地上,搓了搓手道,膝蓋上放著一台筆記本,通過網線直連那台機器,“有了這台專有鏈路分析儀,我就不信抓不到這個黑客!”
就在前天,他準備重新啟用追蹤係統,為特搜科的另一項任務提供技術支持,無意間發現追蹤係統的性能耗用指標,經常會出現幅度較大的波動。
這些波動出現的時間比較短暫,每次隻持續不到5分鍾的時間就會消失,但每天都會準時重複6次。
最初開發這套追蹤係統的時候,由於要執行短時間內高強度的大數據分析,所以係統經過了特別設計,硬件配置方麵也遠遠超出了預期需求,按道理來說應該不會出現這種異常能耗波動才對。
感覺有些奇怪的鄭誌,經過一番細致的偵查後,終於發現了其中的貓膩。
原來看似處於待命狀態的追蹤係統,內部竟然已經啟用了一個任務,隻是這個任務被人刻意隱藏了起來,單純進入係統桌麵,根本看不出任何異常。
花了大半天的功夫,鄭誌才把這個任務進程從隱藏狀態釋放到了桌麵,僅此一項他就可以斷定,該任務絕對不是交通指揮中心的人所創建。
因為整個指揮中心裏麵,根本找不出這樣的技術高手,包括那些機房維護人員,都隻會一些基本的操作而已。
而且這個任務還很奇怪,搜尋的目標甚至連基礎的生物特征都沒收集全,隻有下半張臉。
當時鄭誌就覺得很不對勁,按道理來說,缺少大部分生物特征,搜尋工作會變得極為繁重,需要處理的數據量也會暴增數十倍,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追蹤係統的能耗指數早就應該爆表才對,怎麽可能才不到30%,就算峰值波動的那5分鍾,也都沒有超過50%。
“不可能,這根本不符合原理啊!”
怎麽想也想不明白的鄭誌,再度仔細地篩查了一遍追蹤係統,終於發現了數據流量的異常。
從這個任務創建的那一刻開始,每天都有龐大的數據經過追蹤係統,隻不過這些數據並不需要係統去處理,而是在流入之前就已經被處理完畢,僅僅隻是匯總到係統內進行生物特征的識別而已。
這些數據每4小時匯總一次,所以追蹤係統每天都會有6次短時間的能耗波動,就是為了對比這些數據。
經過充分的計算和分析,鄭誌終於得出了結論,頓時驚得目瞪口呆:“太厲害了!居然不用架設物理連接,光憑網絡層就構建了這樣龐大的雲計算服務!”
雲計算服務的概念很早之前就被人提了出來,最初的設想是要將閑置的計算力充分利用起來,畢竟很多人買了電腦後,根本就沒有發揮出電腦的全部性能,大部分時間電腦的能耗都維持在20%左右。
如果有一個十分龐大的任務需要計算,一台計算機運算的速度又太慢,那就可以將百台甚至是千台計算機聯合起來,像雲彩那樣越聚越大,充分發揮所有電腦的運算性能,提升計算力的同時也大大節省了時間。
但這隻是一種理論上的想法,實際操作起來有許多困難需要麵對,比如各個電腦之間不同的帶寬速度,這一點受到各地運營商的上行限製,還有不同電腦的處理速度也各有高低,如何合理規劃計算力的分配,也是一個很讓人頭疼的問題。
隨著網絡逐漸變得發達起來,雲計算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
這種模式提供可用、便捷、按需的網絡訪問,讓用戶進入可自由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這些資源不再受限於計算力,而是包括了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以及各種服務等等。
相比傳統的獨立pc時代,這些共享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隻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服務供應商也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交互,節約大量人力物力。
比如當下流行的雲盤,其實就是雲計算的一種,用戶隻需要繳納一定費用,就可以獲得一個網絡硬盤,根據付費多少決定網絡硬盤的容量,有些用戶甚至擁有30t以上的存儲空間。
對於用戶而言,他們不需要知道這些用來存儲的硬盤究竟在哪裏,隻需要知道自己有一塊可以放東西的網絡硬盤就足夠了。
雖然用戶使用方便了,但是提供雲計算服務的供應商們,卻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建設專用機房,所有設備型號盡量統一,方便係統部署和規劃,以及後期的擴容和升級等操作。
根據追蹤係統中正在運行的任務所需要提供的計算量,鄭誌做了簡單的測算,想要每天按時處理如此龐大的數據,至少也要搭建一個擁有20台以上專用服務器的小型機房。
整套方案全部實施完畢,就算找專業團隊來操作,從開始搭建到測試成功,起碼也需要三天左右的時間,花費大約在1000-1500萬之間。
如果讓鄭誌來實現這套雲計算服務,他能想到的辦法就是這樣,但是黑入追蹤係統建立任務的神秘黑客,卻利用了豐富的網絡資源,直接越過物理限製,僅僅通過網絡連接,就構建了完美運行的雲計算服務!
這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絞盡腦汁想了一個晚上,鄭誌無論如何也想不通,對方這風騷無比的操作究竟是如何實現的,無奈之下,他隻能找上級匯報,調了一台專有鏈路分析儀過來。
這台設備屬於特種設備,並不是尋常網絡構建需要用到的設備,是專門用來追蹤和分析網絡中的隱藏數據流,通過尋找這些數據流,從而繪製出準確的流量地圖,進而找到操縱這些流量的幕後之人!
牧楓麵色平靜地坐在電腦前,從電腦發出報警的那一刻開始,他的雙手就沒離開過鍵盤,猶如幻影般來迴移動,密集的敲擊聲幾乎連成了一片。
十來分鍾後,他突然笑了起來,“我還以為來了什麽高手,這麽快就摸清了數據鏈路圖,原來是用了特種設備,既然這樣,我就和你好好玩一玩!”
數名技術員正在一台半人高的巨大服務器上忙碌著,有人負責連接網絡,有人負責配置數據,不時測試一番通信狀況,整整花了大半個小時才結束。
“ok,沒問題了!”
鄭誌盤腿坐在地上,搓了搓手道,膝蓋上放著一台筆記本,通過網線直連那台機器,“有了這台專有鏈路分析儀,我就不信抓不到這個黑客!”
就在前天,他準備重新啟用追蹤係統,為特搜科的另一項任務提供技術支持,無意間發現追蹤係統的性能耗用指標,經常會出現幅度較大的波動。
這些波動出現的時間比較短暫,每次隻持續不到5分鍾的時間就會消失,但每天都會準時重複6次。
最初開發這套追蹤係統的時候,由於要執行短時間內高強度的大數據分析,所以係統經過了特別設計,硬件配置方麵也遠遠超出了預期需求,按道理來說應該不會出現這種異常能耗波動才對。
感覺有些奇怪的鄭誌,經過一番細致的偵查後,終於發現了其中的貓膩。
原來看似處於待命狀態的追蹤係統,內部竟然已經啟用了一個任務,隻是這個任務被人刻意隱藏了起來,單純進入係統桌麵,根本看不出任何異常。
花了大半天的功夫,鄭誌才把這個任務進程從隱藏狀態釋放到了桌麵,僅此一項他就可以斷定,該任務絕對不是交通指揮中心的人所創建。
因為整個指揮中心裏麵,根本找不出這樣的技術高手,包括那些機房維護人員,都隻會一些基本的操作而已。
而且這個任務還很奇怪,搜尋的目標甚至連基礎的生物特征都沒收集全,隻有下半張臉。
當時鄭誌就覺得很不對勁,按道理來說,缺少大部分生物特征,搜尋工作會變得極為繁重,需要處理的數據量也會暴增數十倍,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追蹤係統的能耗指數早就應該爆表才對,怎麽可能才不到30%,就算峰值波動的那5分鍾,也都沒有超過50%。
“不可能,這根本不符合原理啊!”
怎麽想也想不明白的鄭誌,再度仔細地篩查了一遍追蹤係統,終於發現了數據流量的異常。
從這個任務創建的那一刻開始,每天都有龐大的數據經過追蹤係統,隻不過這些數據並不需要係統去處理,而是在流入之前就已經被處理完畢,僅僅隻是匯總到係統內進行生物特征的識別而已。
這些數據每4小時匯總一次,所以追蹤係統每天都會有6次短時間的能耗波動,就是為了對比這些數據。
經過充分的計算和分析,鄭誌終於得出了結論,頓時驚得目瞪口呆:“太厲害了!居然不用架設物理連接,光憑網絡層就構建了這樣龐大的雲計算服務!”
雲計算服務的概念很早之前就被人提了出來,最初的設想是要將閑置的計算力充分利用起來,畢竟很多人買了電腦後,根本就沒有發揮出電腦的全部性能,大部分時間電腦的能耗都維持在20%左右。
如果有一個十分龐大的任務需要計算,一台計算機運算的速度又太慢,那就可以將百台甚至是千台計算機聯合起來,像雲彩那樣越聚越大,充分發揮所有電腦的運算性能,提升計算力的同時也大大節省了時間。
但這隻是一種理論上的想法,實際操作起來有許多困難需要麵對,比如各個電腦之間不同的帶寬速度,這一點受到各地運營商的上行限製,還有不同電腦的處理速度也各有高低,如何合理規劃計算力的分配,也是一個很讓人頭疼的問題。
隨著網絡逐漸變得發達起來,雲計算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
這種模式提供可用、便捷、按需的網絡訪問,讓用戶進入可自由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這些資源不再受限於計算力,而是包括了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以及各種服務等等。
相比傳統的獨立pc時代,這些共享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隻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服務供應商也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交互,節約大量人力物力。
比如當下流行的雲盤,其實就是雲計算的一種,用戶隻需要繳納一定費用,就可以獲得一個網絡硬盤,根據付費多少決定網絡硬盤的容量,有些用戶甚至擁有30t以上的存儲空間。
對於用戶而言,他們不需要知道這些用來存儲的硬盤究竟在哪裏,隻需要知道自己有一塊可以放東西的網絡硬盤就足夠了。
雖然用戶使用方便了,但是提供雲計算服務的供應商們,卻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建設專用機房,所有設備型號盡量統一,方便係統部署和規劃,以及後期的擴容和升級等操作。
根據追蹤係統中正在運行的任務所需要提供的計算量,鄭誌做了簡單的測算,想要每天按時處理如此龐大的數據,至少也要搭建一個擁有20台以上專用服務器的小型機房。
整套方案全部實施完畢,就算找專業團隊來操作,從開始搭建到測試成功,起碼也需要三天左右的時間,花費大約在1000-1500萬之間。
如果讓鄭誌來實現這套雲計算服務,他能想到的辦法就是這樣,但是黑入追蹤係統建立任務的神秘黑客,卻利用了豐富的網絡資源,直接越過物理限製,僅僅通過網絡連接,就構建了完美運行的雲計算服務!
這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絞盡腦汁想了一個晚上,鄭誌無論如何也想不通,對方這風騷無比的操作究竟是如何實現的,無奈之下,他隻能找上級匯報,調了一台專有鏈路分析儀過來。
這台設備屬於特種設備,並不是尋常網絡構建需要用到的設備,是專門用來追蹤和分析網絡中的隱藏數據流,通過尋找這些數據流,從而繪製出準確的流量地圖,進而找到操縱這些流量的幕後之人!
牧楓麵色平靜地坐在電腦前,從電腦發出報警的那一刻開始,他的雙手就沒離開過鍵盤,猶如幻影般來迴移動,密集的敲擊聲幾乎連成了一片。
十來分鍾後,他突然笑了起來,“我還以為來了什麽高手,這麽快就摸清了數據鏈路圖,原來是用了特種設備,既然這樣,我就和你好好玩一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