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汪公公也十分及時,到了皇帝的身邊。
趴在地上,直唿道。
“陛下,奴該死!
今日居然沒有隨侍。
是去通知皇族之人麽?小的,這就下去準備。”
至此,當看到汪公公的那一刻,皇帝也是長舒了一口氣。
此時,也不在含元殿外,過多的停留。
雖然這外麵,自己安排了很多人來照顧父皇。
可在裏麵服侍父皇的,可不是自己安排的人。
李世民不想讓自己最脆弱的一麵,被父皇得知。
這或許是父子之間,最後一絲賭氣吧。
他知道,這麽做,很不合適,也絕對不能繼續堅持下去。
可心中,卻永遠越不過那個坎。
是自己錯了,真的是他錯了。
可現在,也改變不了,也無法改變。
與其上演,父慈子孝,還不如讓父皇一直憎惡自己。
下一世,如果有下一世的話,多想不在帝王家。
願為田舍郎,不為天子郎。
很快,長安城內的各位皇族,都得知太上皇李淵,即將故去的消息。
可在得知消息的第一瞬間,他們倒沒有什麽,特別明顯的表示。
畢竟太上皇,已然是昨日黃花,無論做什麽,還不是得看著,如今皇帝的旨意,而行。
現在對方既然沒有旨意出來,也沒有什麽明顯的態度。
那就等,對,就是一個字等!!!
等著真正有能力,做主的皇族中人來後,對方怎麽做,他們就怎麽做。
實在是沒有辦法,現在這些皇族手中,並沒有多大的權力。
除了未央殿下,以及極少數的幾位,在如今皇帝起兵時,就追隨的將軍外。
實在是,力有不及。
就包括,得到這個信息,祖父將要去世的各位王爺。
除了極少數的李承乾等人之外,毫不在意,進入皇宮。
其餘的王爺,還不是如同鵪鶉一樣,待在府上。
李承乾就不相同了,因為他現在心中想的,根本就不是那個位置。
太子之位,之前坐過,也成為過其上的統治者。
自然之道,被夾在中間的滋味,不好受。
特別是在,目前老頭子起碼還可以春秋鼎盛,活個二三十年的情況。
就更加不可,上去。
可這個問題,他知道,眾多朝臣多數,也知道。
可那些,被名利迷了心智的王爺,可不知曉。
即使,極少數的人的身邊,有些識相者。
可識相者的意見,怎麽可能抵得上各位王爺心中所想呢。
自然是被周遭的同僚們,不斷排擠,畢竟,個個都往名利上去。
就你一個清高,就你一個人,說反話。
即使不被同僚排擠,也估計會遭到王爺的斥責。
一來二去留下來的,自然盡是,阿諛奉承之徒。
當然,不排除有一些優秀的人才。
可,優秀的人才,留下來,實在是太少了。
與其,陪王爺胡鬧,乃至可能遭到九族皆滅的下場。
還不如去太學,進學,畢竟,各位王爺的幕僚,本身就有機會,亦或者說有,入太學的名額。
這可是李世民親自規定的,誰也無法反駁。
估計皇帝,當初安排名額的時候,就是想著讓各位王爺身邊的幕僚,盡量的散開些。
想必他也清楚,自己的這些子嗣,個個也都不是省油的燈。
恐怕也是為了避免,如同這一世一樣的悲劇發生(???w???)。
可惜能夠認警示的幕僚,太少,所以也不能阻止這些王爺,做蠢事。
以至於,隻有李承乾一個人,不畏各種影響的進入皇宮,進入含元殿,去見祖父。
可當看到躺在床上,麵無血色的老人時,驀然,鼻間一酸。
想哭,卻又無法哭出來。
李淵也聽到了,對方抽泣的聲音,迴頭看,是大孫子。
嘴角,也是掛滿起了一抹笑容。
不過,斥責聲,隨即響起。
“哭,什麽哭,李家男人,寧死不哭!!!”
當他這句話,說出口的時候,李承乾竟不顧形象的,徹底大哭起來。
可惜聲音,沒有傳出去,因為他怕給祖父惹來麻煩。
李淵好歹也是,上一任皇帝,李世民該給的配置,還是給的。
周圍的侍衛,在兩人談話的時候,都離開了房間。
怕打擾兩位掌權者的談話,見其他人都離開後。
李淵才勉強在黃公公的幫扶下,坐了起來,指了指前麵的凳子。
李承乾會意,乖巧坐到凳子上去,等待聆聽祖父的訓斥。
結果剛坐下的第一句話,就將他給幹懵了。
“嗯,不錯不錯。
當初逆子還沒有成為皇帝的時候,朕最看好的,就是爾。
結果現在,隻有爾一位,在長安的皇族之人,來看吾這個糟老頭子。
不得不說,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一時間,李承乾都不知道,該怎麽迴答。
或許是看出了他的為難,李淵輕輕抬手,阻止了,將要抱歉的話語。
“無妨,樹倒胡孫散。
不能怪他們,也怪不得他們。
是老頭子,一碗水沒端平。
更何況在起兵的時候,就有數次當著你父親的麵說,這個天下,以後交給他。
真說起來算,是朕違約了吧。”
說到這兒,還不自覺的笑了起來。
或許是在笑自己當初,認為所有人都太好了。
也笑自己,已經逝去的兩位兒子。
更笑的是自己當初,有眼無珠,居然做了那麽多錯事。
可現在想要彌補,已然太晚,隻能將這些事情,交給後代去評判。
除此之外,別無方法。
此時,李承乾見祖父臉上的釋然之色,終於忍不住了。
“祖父,這一切的罪責,都不在你,也不在父皇的身上。
而是在,天下大勢的身上。
玄武門的事情,現在您,應該是明白。
當時的情況,是多麽危急。
無論是齊王,還是前太子,亦或者是父皇。
三人都被後麵支持的勢力,在推著,不斷向前走。
除了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外,還有長安城的世家大族。
我們李家,之前也是太原的世家,但是憑什麽,入主皇城?
無非就是借了世家的力,那時,若父皇不能成為太子。
估計,身後的世家官員,也會將他推著向前走。
直至,與大伯刀兵相見的時刻。
趴在地上,直唿道。
“陛下,奴該死!
今日居然沒有隨侍。
是去通知皇族之人麽?小的,這就下去準備。”
至此,當看到汪公公的那一刻,皇帝也是長舒了一口氣。
此時,也不在含元殿外,過多的停留。
雖然這外麵,自己安排了很多人來照顧父皇。
可在裏麵服侍父皇的,可不是自己安排的人。
李世民不想讓自己最脆弱的一麵,被父皇得知。
這或許是父子之間,最後一絲賭氣吧。
他知道,這麽做,很不合適,也絕對不能繼續堅持下去。
可心中,卻永遠越不過那個坎。
是自己錯了,真的是他錯了。
可現在,也改變不了,也無法改變。
與其上演,父慈子孝,還不如讓父皇一直憎惡自己。
下一世,如果有下一世的話,多想不在帝王家。
願為田舍郎,不為天子郎。
很快,長安城內的各位皇族,都得知太上皇李淵,即將故去的消息。
可在得知消息的第一瞬間,他們倒沒有什麽,特別明顯的表示。
畢竟太上皇,已然是昨日黃花,無論做什麽,還不是得看著,如今皇帝的旨意,而行。
現在對方既然沒有旨意出來,也沒有什麽明顯的態度。
那就等,對,就是一個字等!!!
等著真正有能力,做主的皇族中人來後,對方怎麽做,他們就怎麽做。
實在是沒有辦法,現在這些皇族手中,並沒有多大的權力。
除了未央殿下,以及極少數的幾位,在如今皇帝起兵時,就追隨的將軍外。
實在是,力有不及。
就包括,得到這個信息,祖父將要去世的各位王爺。
除了極少數的李承乾等人之外,毫不在意,進入皇宮。
其餘的王爺,還不是如同鵪鶉一樣,待在府上。
李承乾就不相同了,因為他現在心中想的,根本就不是那個位置。
太子之位,之前坐過,也成為過其上的統治者。
自然之道,被夾在中間的滋味,不好受。
特別是在,目前老頭子起碼還可以春秋鼎盛,活個二三十年的情況。
就更加不可,上去。
可這個問題,他知道,眾多朝臣多數,也知道。
可那些,被名利迷了心智的王爺,可不知曉。
即使,極少數的人的身邊,有些識相者。
可識相者的意見,怎麽可能抵得上各位王爺心中所想呢。
自然是被周遭的同僚們,不斷排擠,畢竟,個個都往名利上去。
就你一個清高,就你一個人,說反話。
即使不被同僚排擠,也估計會遭到王爺的斥責。
一來二去留下來的,自然盡是,阿諛奉承之徒。
當然,不排除有一些優秀的人才。
可,優秀的人才,留下來,實在是太少了。
與其,陪王爺胡鬧,乃至可能遭到九族皆滅的下場。
還不如去太學,進學,畢竟,各位王爺的幕僚,本身就有機會,亦或者說有,入太學的名額。
這可是李世民親自規定的,誰也無法反駁。
估計皇帝,當初安排名額的時候,就是想著讓各位王爺身邊的幕僚,盡量的散開些。
想必他也清楚,自己的這些子嗣,個個也都不是省油的燈。
恐怕也是為了避免,如同這一世一樣的悲劇發生(???w???)。
可惜能夠認警示的幕僚,太少,所以也不能阻止這些王爺,做蠢事。
以至於,隻有李承乾一個人,不畏各種影響的進入皇宮,進入含元殿,去見祖父。
可當看到躺在床上,麵無血色的老人時,驀然,鼻間一酸。
想哭,卻又無法哭出來。
李淵也聽到了,對方抽泣的聲音,迴頭看,是大孫子。
嘴角,也是掛滿起了一抹笑容。
不過,斥責聲,隨即響起。
“哭,什麽哭,李家男人,寧死不哭!!!”
當他這句話,說出口的時候,李承乾竟不顧形象的,徹底大哭起來。
可惜聲音,沒有傳出去,因為他怕給祖父惹來麻煩。
李淵好歹也是,上一任皇帝,李世民該給的配置,還是給的。
周圍的侍衛,在兩人談話的時候,都離開了房間。
怕打擾兩位掌權者的談話,見其他人都離開後。
李淵才勉強在黃公公的幫扶下,坐了起來,指了指前麵的凳子。
李承乾會意,乖巧坐到凳子上去,等待聆聽祖父的訓斥。
結果剛坐下的第一句話,就將他給幹懵了。
“嗯,不錯不錯。
當初逆子還沒有成為皇帝的時候,朕最看好的,就是爾。
結果現在,隻有爾一位,在長安的皇族之人,來看吾這個糟老頭子。
不得不說,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一時間,李承乾都不知道,該怎麽迴答。
或許是看出了他的為難,李淵輕輕抬手,阻止了,將要抱歉的話語。
“無妨,樹倒胡孫散。
不能怪他們,也怪不得他們。
是老頭子,一碗水沒端平。
更何況在起兵的時候,就有數次當著你父親的麵說,這個天下,以後交給他。
真說起來算,是朕違約了吧。”
說到這兒,還不自覺的笑了起來。
或許是在笑自己當初,認為所有人都太好了。
也笑自己,已經逝去的兩位兒子。
更笑的是自己當初,有眼無珠,居然做了那麽多錯事。
可現在想要彌補,已然太晚,隻能將這些事情,交給後代去評判。
除此之外,別無方法。
此時,李承乾見祖父臉上的釋然之色,終於忍不住了。
“祖父,這一切的罪責,都不在你,也不在父皇的身上。
而是在,天下大勢的身上。
玄武門的事情,現在您,應該是明白。
當時的情況,是多麽危急。
無論是齊王,還是前太子,亦或者是父皇。
三人都被後麵支持的勢力,在推著,不斷向前走。
除了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外,還有長安城的世家大族。
我們李家,之前也是太原的世家,但是憑什麽,入主皇城?
無非就是借了世家的力,那時,若父皇不能成為太子。
估計,身後的世家官員,也會將他推著向前走。
直至,與大伯刀兵相見的時刻。